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同为异国传教人: 近代在华新教传教士与天主教传教士关系研究(1807~1941)》(2018)
发布时间: 2019/11/14日    【字体:
作者:田燕妮
关键词:  《同为异国传教人: 近代在华新教传教士与天主教传教士关系研究(1807~1941)》 传教人  
 
 
序 
 
陶飞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和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视野的扩大,学术界对基督教在华传播给予了重新解读和认识。长期无人问津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领域因为题目众多材料丰富吸引了许多学者,出现了许多新的成果,也使得读者对这个在宗教牵引下实际上带来了中西两大文明多方位相遇接触的运动及其影响,有了更加全面更为求真务实的看法。在这些研究中,值得一提的是数量可观的硕士和博士论文。这些研究往往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在资料和论述水平方面,都有值得称道之处。有些研究的选题,初看出乎意料,细想情理之中,其叙事和论述往往发人深省。田燕妮以博士论文为基础修订出版《同为异国传教人:近代在华新教传教士与天主教传教士关系研究(1807~1941)》正是这样一篇在新领域的探索之作。
 
这篇论文摆脱了中国基督教史领域中通常的研究中西两分及其复杂关系问题的路径依赖,转向研究来华新教与天主教的关系问题。众所周知,西方传统中基督教内部的两大宗派天主教和新教,虽然同出一源,但从宗教改革开始,在不知宗教宽容为何物的年代,彼此经常在反对异端的旗帜下互相迫害和杀戮。在各国国内如英国1553年信奉天主教的玛丽(1553-1558)继位,残酷迫害新教徒,烧死异端达300多人,被称为“血腥玛丽”。1572年8月24日法国圣巴托罗缪之夜天主教徒屠杀新教徒一夜之间巴黎血流成河。在国际上,1618-1648年以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为首的天主教同盟和以法国为首的新教同盟进行了历时30年三十年战争,欧洲人口损失数以百万计,给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两教关系在历史上伤痕累累积怨很深。但是,这两个在欧洲的曾经的对手,在远离故乡的万里之外,在与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相差巨大的中国,在面对着饱受儒释道精神文化浸润的数以亿计的欧洲文化的“他者”中国人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呢?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有趣问题。
 
天主教最早进入中国是从唐代景教传入中国开始的,蒙元时代罗马天主教和景教再度进入中国。那时基督新教还没有出现。明末清初天主教第三次来华,但新教尚在欧美自顾不暇。直到19世纪初,包括罗马天主教和新教先后来华传教,两大基督教教派终于在异国他乡传播不一样的基督教义了。天主教传教士以拉丁语系国家为多。新教传教士以英美为多。在西方世界中,尤其英美两国新教影响比较大,天主教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排斥,美国尤其如此。在拉丁语国家中还是天主教影响占上风。然而,当两教传教士来到中国时,却发现自己面临着无论旧教新教都身处同为异国传教人的地位。在很长的时间内,中国政府和百姓根本分不清传教士们究竟来自哪个西方国家,也分不清天主教与新教的差别。但对中国人来说,新教传教士和天主教传教士一样,他们都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外人。因此,在自身文化处境中经常会彼此蔑视天主教和新教的传教士们,他们在中国同为异乡传教人时彼此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对两教派而言,中国作为一个没有基督教背景的“异国”,官绅士民对基督教生疏感和不加区分的抵制对他们的关系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两教派之间的关系前后有过什么变化?他们之间这种竞争性的态势及其变化对基督宗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传播又意味着什么?
 
迄今为止,中国学术界对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与天主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传教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基本上还未展开较为系统的梳理和研究。田燕妮博士的论文是这方面的重要开拓与尝试。这部著作以英文版《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资料为基础,结合不同的中文史料,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同在中国传教,甚至在许多地区同时建设教堂、同时开展传教的新教与天主教传教士们在彼此教义存在歧异情况下,如何相处与如何互动的问题及其原因。文章也记述了彼此之间的曾经发生的互相攻讦和一方有难时给予同情的故事。这部著作还叙述了两教传教士各自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教育、医疗、慈善等领域的活动,对其贡献与差别进行了评析。作者力图反映两教之间关系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当然,近代新教传教士与天主教传教士的相关史料非常丰富。由于传教士来自不同国家,仅仅依靠中英文资料还是不能了解使用其他语言传教士在这方面的看法。要深度研究在华新教与天主教关系还必须要看教会的档案。另外,天主教与新教同为异国传教人的现象不仅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有存在,需要从世界史的视域中反观和比较中外的情况,这样应该会有更准确的认识和发现。当然,从来是说易行难,受制作者的主客观条件,目前还不太容易做到这一步。本书在资料和论述上留有提高的空间,对作者或者其他有兴趣的研究者,既是挑战也是令人神往的有前景机会。
 
2009年田燕妮考入上海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在学期间勤奋好学,不畏困难、努力上进。论文写作数易其稿,甘苦自知。现在,田燕妮博士的首部专著即将付梓,作为她的博士导师,我为她感到高兴。谨以上述读书杂感表示祝贺,并希望田燕妮在这个领域中继续耕耘下去。
 
最后,作为第一部探讨在华天主教与新教传教士关系的著作,纵然是抛砖引玉,也值得大家一读为快!是为序。
 
新北: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8。
ISBN:9789864854738
 
 
序   言 1
 
目   录 2
 
第一章 绪  论 4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学术意义 7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8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16
 
第二章 19世纪初叶天主教与基督新教在华传教情况概观 19
 
第一节 19世纪初叶中国天主教活动概况 20
 
第二节 福音复兴运动与新教来华传教活动 26
 
第三节 19世纪初叶新教传教士来华时中国的宗教背景 29
 
第三章 19世纪上半叶在华两教派传教士之间的关系   (1807—1860) 38
 
第一节 两教派在华的传教机构与传教区域 38
 
第二节 在华天主教传教士对新教传教活动的限制 42
 
第三节 在华新教传教士对天主教传教士的谨慎态度 48
 
第四节 在华新教传教士对天主教传教成果的借鉴 54
 
第五节 在华两教派传教士与政治特权 64
 
第四章 辛亥革命前在华两教派传教士之间的关系(一)    (1860—1890) 72
 
第一节 两教派传教士对新教与天主教的比较与批评 72
 
第二节 在华新教传教士对天主教传教经验教训的汲取 77
 
第三节 两教派教义之争:以《两教辨正》为中心的考察 84
 
第四节 从分歧走向共识:在华两教派传教士与太平天国运动 93
 
第五节 在华新教传教士在天津教案中对天主教的态度与立场 97
 
第五章 辛亥革命前在华两教派传教士之间的关系(二)    (1890—1912) 103
 
第一节 在华两教派传教士之间的矛盾 103
 
第二节 在华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冲突 107
 
第三节 义和团运动对两教派在华传教事业的影响 111
 
第四节 在华两教派传教士走向疏离 118
 
第六章 民国时期在华两教派传教士之间的关系(1912—1941) 125
 
第一节 在华新教传教士对天主教传教事业的关注 127
 
第二节 在华天主教传教士对新教的态度 137
 
第三节 在华两教派传教士在教义上的相互交流 140
 
第四节 在华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有限合作 146
 
第七章 基督教的本色化:在华两教派传教士的共识 152
 
第一节 非基督教运动对在华传教事业的冲击 152
 
第二节 新教、天主教传教士与基督教的本色化运动 154
 
第三节 异中有同:对新教、天主教本色化运动的比较 158
 
结  语 166
 
参考文献 168
 
后  记 178
 
附录一:宗教改革以来西方基督教新教与天主教关系 180
 
附录二:外国人名中西文对照表 188
 
附录三:教会在华机构中西文对照表 190
 
附录四:近代在华新教与天主教大事年表 193
 
中国基督宗教研究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历法、宗教与皇权:明清之际中西历法之争再研究》
       下一篇文章:全国农村老人宗教信仰状况调查:他们在信什么?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