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社会学家笔下的基督教史
发布时间: 2019/11/28日    【字体:
作者:罗德尼•斯塔克
关键词:  社会学家 基督教史  
 
 
内容简介:
 
本书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罗马帝国内的一个犹太人的小教派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斯塔克对两千年的基督教史做了一个系统而精当的梳理,内容涵盖初期教会史、中世纪、宗教改革和近代基督教的增长。在这本书里,他用新视角回答了旧问题,用新方法对旧素材进行了加工,从而对2000年的基督教历史进行了非常新颖的解释。此外,在这本书里,斯塔克祛除了很多历史的迷思,如初期的教会运动是一场穷人、边缘人和被压迫者的运动,十字军东征是一场为了物质利益的殖民战争,中世纪的虔诚与黑暗,基督教反科学,以及现代化将导致宗教的衰微。本书整合了作者之前的《基督教的兴起》和《理性的胜利》等书的观点。可以说,这本书是斯塔克近20年研究的一个浓缩,是一本集大成之作。这本书获得了《世界》杂志年度最佳图书奖。
 
前言
 
他是一位教师,也是神迹的创造者,他常常在露天集会上布道,其短暂的传道岁月几乎全部在加利利这样一个小而无名的省份度过。受他吸引前来追随他的听众寥寥无几,而其中的大约十二个人成为了他的忠实信徒,即使到他被罗马人处死之时,他的追随者或许也不过区区数百人。何以这样一个籍籍无名的犹太教派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正是这个问题将我们引至此处。
 
当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的书籍已经数以千计,为什么还要再写一部?1996年,在《基督教的兴起》一书中我部分地提出了这个议题,当时我采用了一些新的社会科学法则,考虑了一些过去被忽视的可能性,并使用了简单的计算来帮助解释基督教的早期成就——它何以征服罗马。很多杰出的评论家给予这本书的回应远远超出了我最为乐观的预期。尽管如此,但最近几年里我越来越急切地试图对基督教历史做一次范围更加广阔的探询:从基督诞生以前的宗教和社会情形开始,并不止步于4世纪早期君士坦丁的皈依,而是继续走下去,直到今天。
 
《基督教的兴起》从大约公元40年开始讨论,是为了避免处理“历史上的”耶稣和福音书的权威性等相关问题——我并不认为当时的我对这些问题已经足够了解。我止步于君士坦丁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我并不打算做有关基督教历史的全景概论。其后对其他著作的写作过程给了我极大地扩展我的知识面和史学能力的机会,所以现在我做好了写作一本更长的关于基督教的书的准备,我的前一本书曾被评价为“生动而还原”,我希望它也能如此。
 
尽管本书开始于基督诞生之前的事件而结束于当前,但它并不是另一本一般意义上的基督教史。很多时代、很多主题和很多杰出人物都被略过了。例如,对于清教徒我只给了一句话,而贵格会连一句都没有提及。我很少会提到东正教会、亨利八世、约翰·加尔文或者伊格内修斯·罗耀拉(Ignatius Loyola),没有给予神学理事会(theological councils)和公开论战太多注意力,而且完全无视了爆发于5世纪的关于三位一体论的血腥战役。相反地,我选择了绵延千百年的基督教历史当中的一些重要片段和方面,并从新的视角去加以评价。
 
我所说的新视角指的是什么呢?我的意思是对于旧问题的新答案,以及对众所周知的事件的新的理解。这些答案和理解当中的一部分主要建立在其他学者的研究的基础上,他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此前往往是遭到忽视的,但是新视角当中的大部分出自我个人,或者至少是部分地出自我个人。尽管我常常就其发展方向和原因对传统观点进行质疑,但我对诸多在数百年时间里对我们有关基督教史的知识有所贡献的伟大学者持有深切敬意。我依靠这数百位学者开展我的讨论,正如我在尾注当中所坦白的那样。
 
请让我澄清这一点,我的关注点是史学和社会学的,而非神学。尽管,举例来说,我并不是不熟悉保罗的神学,但在本书当中我的基本兴趣不在于保罗的信仰内容,而在于他是谁;不在于保罗曾说过什么,而在于他曾对谁说出它。类似地,我将不会对路德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分歧的正确性作出评价;我的兴趣在于他如何与罗马分道扬镳。
 
最后,我仍然是为一般读者而写作的,这建立在我的这一信念之上:如果我不能用正常英语来表述它,这一定是因为我没有理解我所在写的东西。
 
本书的规划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圣诞前夜”调查了基督教诞生于斯的宗教环境:异教神庙社会的性质,罗马帝国的宗教构成,以及当时盛行于以色列的各种形式的犹太教之间的冲突。
 
第二部分:“帝国的基督教化”从基督在地上的一生中的已知部分的简介开始,然后检视了那些因他而产生的运动的形成。接下来,我们评估了面向犹太人(这远比已经被认识到的更加成功)和外邦人(Gentiles)的布道(古怪的是,这一工作当中有一些最为基本的元素遭到了忽略)。接下来的一章反驳了关于早期教会是由社会最底层成员构成的传统观念。恰恰相反,与大多数新生的宗教运动比较起来,早期的基督教尤其吸引着特权阶层。而后是对日常生活当中的苦难的描绘,这些痛苦经验甚至连希腊罗马城市当中的富人也难以避免。这一章描述了早期基督教对于仁慈的承诺在缓解苦难方面所具有的影响力,以至于基督徒的寿命甚至会比他们的异教徒邻居更长。此外,大多数早期基督徒均为女性。在比较基督徒女性与异教徒女性的情况时,其古怪之处在于罗马帝国的所有女性都没有参与教会聚会。最大的讽刺在于,正是罗马帝国的宗教迫害使得教会更加强盛。最后,一个从40年到350年罗马帝国中的基督徒数量增长的模型表明,可能性最大的当时基督徒数量增长的速度与很多现代宗教运动所达到的增长速度非常相似。
 
第三部分:“基督教欧洲的巩固”从君士坦丁皈依的意义开始,表明了它最多是一种具有多重影响的恩赐(blessing),在其以宗教迫害告终之时,它助长了在教会内部对异见者的不容忍态度,同时极大地削弱了教士的虔诚和献身精神。继之而来的是异教的衰亡。与传统观念相反,它没有被来自基督教的迫害所消灭,但却在非常缓慢地衰亡。事实上,异教或许从未完全绝迹,人们所预期的北欧国家的皈依甚至直到基督教成为君士坦丁最为钟爱的信仰的一千年之后仍未发生。到7世纪之前,基督教在北非和亚洲可能远比在欧洲更加强大也更加成熟。继之而来的是伊斯兰教的猛攻,最终使得基督教自此在亚洲的一些地方消失,并在北非和中东彻底绝迹。但在超过四百年的防御之后,在11世纪,基督教欧洲开始反击。首先,穆斯林被从西西里岛和南意大利驱逐,而后,十字军开始着手解放圣地(巴勒斯坦)。最近的关于十字军东征事实上是出于对战利品和殖民地的追逐的言论只是充满恶意的无稽之谈。
 
第四部分:“中世纪的潮流”首先检视了这样一种既有观念,即基督教的兴起发生于罗马帝国衰亡之后长达数个世纪的蒙昧之中。最近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不仅不是基督教带来了“黑暗年代”,没有什么东西导致了这一时期的出现,因为它根本不曾存在。相反地,这个时代所取得的进步迅速且引人注目。其次,中世纪虔信的欧洲人的形象被证明出于全然的虚构——甚至很少有人会去教堂。最后,关于西方科学的发展是冲破了教会对其的阻碍的愚蠢说法得到了揭露——事实上,科学仅仅出现在西方正是因为基督教对它的诞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五部分:“基督教的分裂”开始于两个泾渭分明且相互敌对的罗马天主教会的产生,并对比了它们对12世纪异端运动的爆发以及随后的血腥镇压的影响。第十八章指出,15世纪以前欧洲爆发的新宗教运动被视为异端是因为它们失败了。而路德的“异端”被视为宗教改革只是因为它成功地延续了下来。对于路德宗教改革的起源与成就的许多流行的解释在此获得了确证,而另一些已经被辟谣。这一部分的最后一章提出,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作为一个血腥残酷的机构的流行形象仅仅出自虚构,它主要反映了清教徒(特别是英国人)普遍存在的对于天主教,特别是对天主教西班牙的敌意。在关于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完整而详细的档案的基础上建立的完成的新的研究工作表明,宗教裁判所只造成了非常少的死亡事件并且是支持克制和约束的主要力量之一。宗教裁判所在制止追捕巫师的活动中扮演了主要角色,而类似的活动席卷了欧洲其他各地。
 
第六部分:“新的世界和基督教的发展”首先展示了美国宗教多元主义的发展,由此,教会之间必须为了获得支持而彼此竞争,否则就面临消亡的命运,这导致了现今美国盛行的高度宗教化。这一章检视了将成功的教派与不成功的那些相互区分开来的特征,并描述了在美国各个宗教“公司”之间发生的激烈竞争。在这一章的最后我们讨论了美国诸宗教之间令人瞩目的礼仪水平的发展。接下来的一章表明,西方知识分子当中广泛存在的有关宗教必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而消失的预设(世俗化命题)已经被世界各地持续增加的对于信仰的热情所驳斥——除了在欧洲的某些地区。而后它将欧洲例外论追溯到了镇压性的怠惰的国家教会。最后一章的主题转向了全球范围内布道活动的复兴——在非洲,在拉丁美洲,在亚洲,还有最近在欧洲。这些传教活动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解释了为什么基督教的兴起仍在继续,即使它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
 
结论部分回顾了除基督故事以外的三个最为关键的事件,它们影响了基督教的两千年历史。
 
 
作者简介:
 
罗德尼·斯塔克(Rodney Stark),华盛顿大学社会学和比较宗教教授。他著有《理性的胜利》和《基督教的兴起》等书,包括与芬克(Roger Finke)合作的名著The Churching of America,1776-1990,以及与班布里奇(Williams Sims Bainbridge)合作的理论著作A Theory of Religion。
 
目录:
 
第一部分 圣诞前夜
第一章 宗教环境
异教的神庙社会
祆教徒与祭司
罗马帝国中的宗教
东方信仰
对集会的恐惧
镇压酒神崇拜
反伊西斯
孤立西布莉
对犹太人的迫害
异教“一神论
结论
第二章 多种形态的犹太教
希律王
撒玛利亚人(Samaritans)
希腊化犹太教
犹太多元主义
弥赛亚派
结论
第二部分 帝国的基督教化
第三章 耶稣与耶稣运动
耶稣
但福音书可以采信吗?
耶稣运动
神圣家族
耶路撒冷被迫害的教会
向世界布道
归信
结论
第四章 向犹太人和外邦人传教
离散犹太人
文化延续性
保罗与大离散
犹太人的皈依是何时停止的?
外邦人的渴望
异教文化的延续性
结论
第五章 基督教与特权阶层
特权阶层的基督徒
基督徒的文化水平
特权和宗教发明
特权的不足与机会
结论
第六章 苦难与仁慈
城市中的苦难
……
第三部分 巩固基督教欧洲
第四部分 中世纪的潮流
第五部分 基督教的分裂
第六部分 新的世界和基督教的发展
结论
参考书目
注释
索引
 
叙拉古之惑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全国农村老人宗教信仰状况调查:他们在信什么?
       下一篇文章:古代汉文佛典对婆罗门教思想的记述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