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政教关系
 
从伊朗选举和美国历史看政教分离
发布时间: 2020/1/16日    【字体:
作者:杨凤岗
关键词:  伊朗选举 美国 政教分离  
 
伊朗总统选举之后纷争不息,颇值关注、了解和品评。为此,我特意请教我的一个同事。她出生在伊朗,曾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职。据她介绍,伊朗实行的是神权政体,采用伊斯兰教法作为全社会的法律根据,最高权力在监护委员会,其中一半成员是神职人员,最高精神领袖掌握军权,其他宗教允许存在,但是其信徒不能担任政府要职,没有真正的宗教自由,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她说,有些自由开放的穆斯林思想家认为伊斯兰教和民主未必互相排斥,反对的只是神权政体,结果,这些自由主义思想家都在遭受压制、打击和流放。
 
其实,政教合一的神权政体,无论是什么宗教,无论是多好的宗教,都会带来社会问题,带给民众灾难,包括专制独裁、扼杀科技、践踏人权、宗教战争、民族战争等。西欧中世纪和近代是这样,中东古代和当代是这样,远东古代和现代也是这样。
 
另一个事实是,无论什么宗教,都有唯我独尊的倾向,都有一些信徒,希望自己的这个宗教一统天下,甚至努力借助政府的力量来推行自己的宗教,直至垄断整个社会。与此同时,政权历来也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来维护其统治,包括给其政治权力披上一件神圣的宗教外衣。结果,某个特定政权与某个特定宗教组织联手,政教合一,便成为人类历史上很多国家的实践。
 
但是,宗教信仰是人心的事,人心天生是自由的,一旦有了强迫,便失去其宗教本然的自由自在志趣。历史事实证明,政教合一的结果,并不能够在人们的内心里推进某个宗教,只能是宗教被政权所利用,宗教组织因此走向腐败,宗教神职人员趋向堕落。相信很多人都能想到古今中外的这种例子。这个道理,却一直到近现代,才被启蒙运动中一些先知先觉之士看透,因此主张和鼓吹政教分离。这成为现代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教分离最早在美国付诸实践,其过程并非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甚至可以说是由历史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当初清教徒由于在英国和荷兰遭受宗教迫害而来到美洲新大陆,是为寻求宗教自由而来,但是他们所建立的马萨诸塞殖民地却并没有主动给其他人宗教自由,而是确立公理会为官方宗教。英国皇家创建的佛吉尼亚殖民地,则秉奉英国国教安立甘宗(圣公会)为官方宗教。尽管圣公会和公理会都算是基督教里面的不同教派,但这两个教派在英国曾经进行过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争斗。在组成美利坚合众国的最初13个殖民地中,其中大多数有自己特定的官方宗教教派,并以此歧视甚至迫害其他宗教和教派的信徒。当这些殖民地要组成联邦时,没有哪个教派可以被所有的州接受为官方宗教,最后达成妥协,用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形式确定下来:国家不独尊任何一个宗教,也就是不立国教,政府和宗教组织完全分开。
 
当然,这个结果也不是纯粹的偶然。美国开国那一代政治精英深受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因此才会接受甚至推动政教分离,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美国历史上,总有一些宗教人士希望借助政府的力量来推行自己的宗教教派。但是,美国的法律制度、舆论监督、知识分子和公民社会,不断维护着政教分离的原则。
 
政教分离原则既是宗教多元化的结果,又成为进一步宗教多元化的原因。美国的政教分离制度由于基督教多元教派的现实而建立,建立以后又导致很多新教派纷纷兴起。更具挑战性的是外来宗教。当100多年前大批天主教徒和很多犹太教徒移民到美国以后,有些人试图维护基督新教的独尊地位,歧视和排斥天主教徒和犹太教徒。但是,政治精英、社会精英和宗教精英们不屈不挠地维护了政教分离原则。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到了20世纪50年代,天主教徒和犹太教徒得到完全接纳,甚至选出了天主教徒肯尼迪做总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移民大量涌入,又带来了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等很多新的更加不同的宗教。从此美国进入又一个磨合期,不时听到排斥其他宗教的言论。但是,美国的法律制度和公民社会,包括很多基督教教派组织,都成为维护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坚强力量。
 
尽管政教分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偶然的历史因素造成的,但是却成为走向现代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因为一旦付诸实践,其对于社会治理的积极效果就日益显示出来,美国建国以来200多年,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或大规模的宗教暴力冲突。政教分离对于宗教自身的健康发展的积极效果也逐渐明朗起来,美国的宗教并没有走向衰落,反而在欧洲那些有国教残存的国家,传统宗教教派日益失去信众。因此,欧洲各国纷纷效仿,采纳和推进政教分离。中国作为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也第一个在亚洲采纳了政教分离这一先进的现代性原则。尽管民国初期有过反复,而且其付诸实施的过程也被战争和动乱所阻滞,但是在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中,这个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的原则,是被相当普遍地接受并坚持下来的。
 
现在看到有些颇有影响的人的有些言论和举措,不能不令人担忧。在政教关系上,伊朗算得上是一个镜鉴。回头路,不可走!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此岸彼岸”专栏2009年6月30日)
 
CRCS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公意、公民宗教与民情
       下一篇文章:蒙古崛兴与政治文化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