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际事务
 
西亚地区的基督宗教概况
发布时间: 2020/1/16日    【字体:
作者:Wiki
关键词:  西亚 基督教  
 
 
西亚地区的基督徒,又称阿拉伯基督徒,广义上指生活在阿拉伯世界信仰基督教的群体,狭义上指西亚近东地区的巴勒斯坦基督徒。各类数据统计在5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一般认为在600万至800万人间。主要分布于埃及、黎巴嫩、伊拉克、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1]。其它数据统计,基督徒占阿拉伯世界人口由20世纪初的20%,至当代下降至5%[2]。移民潮和低于穆斯林的出生率是阿拉伯基督徒人口比例下降的主因[1]。
 
1世纪,基督教在中东创立,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据《圣经·新约》记载,在以色列境内已经有经商的阿拉伯人信仰基督教。3、4世纪,基督教传入阿拉伯半岛。三个部落集体皈依基督教,后定居于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一带。是为早期阿拉伯基督徒。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阿拉伯帝国征服西亚、北非,当地逐渐伊斯兰化,基督徒人口成为少数。同时受阿拉伯人统治影响,非阿拉伯族逐渐阿拉伯化。他们与早期阿拉伯基督徒是阿拉伯基督徒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而近代,由阿拉伯穆斯林改宗基督教的人群则是阿拉伯基督徒中的极少数分[1]。
 
奥斯曼帝国在13世纪末崛起,攻占了阿拉伯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根据伊斯兰教齐米制度,奥斯曼帝国内的基督徒享有有限的宗教自由,被视为二等公民。进入20世纪,在奥斯曼帝国灭亡之前,安那托利亚东部的亚美尼亚和叙利亚基督徒被屠杀和驱逐,针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和驱逐即是亚美尼亚大屠杀。而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分裂,阿拉伯民族主义兴起,阿拉伯国家中非阿拉伯、非伊斯兰教族群日渐边缘化[2]。2010年阿拉伯之春后,多个阿拉伯国家陷入战乱和动荡,即阿拉伯之冬。活跃于伊拉克和叙利亚(黎凡特)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更是残酷对待除逊尼派之外的一切族群。
 
巴勒斯坦地区基督徒
 
巴勒斯坦基督徒是源自巴勒斯坦地区的基督徒,多是阿拉伯人。他们分属不同的宗派,有东方正统教会、正教会(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新教及其他教派。
 
现时他们占了前英属巴勒斯坦托管地范围内的巴勒斯坦人口的不足4%(约旦河西岸地区人口的约2%,加沙地带人口的不足1%,以色列境内巴勒斯坦人口的接近10%)。根据英国托管时期的官方估计,巴勒斯坦托管地的基督徒人口介乎总人口的9.5%(1922年)[1]至7.9%(1946年)之间。时至今天,巴勒斯坦基督徒的大多数人已因为1948年和1967年的战争以及被约旦、埃及、以色列占领等原因而移居至前巴勒斯坦托管地以外的地方,[2]但是许多人仍然留在以色列、约旦及巴勒斯坦领土生活。
 
人口与宗派。现在大多数的巴勒斯坦基督徒在海外居住。2009年,在巴勒斯坦领土的基督徒人口估计约5万人,当中约3000人住在加沙地带。[3]以色列的基督徒人口约有154000人,当中大约8成是阿拉伯人,而一部分这些阿拉伯人自认为巴勒斯坦人。[3]
 
约50%的巴勒斯坦基督徒属于东正教的耶路撒冷正教会,其他的分别属于马龙尼礼教会、默基特-东方天主教会、叙利亚正教会、加色丁礼天主教会、罗马天主教、叙利亚礼天主教会、亚历山大科普特正教会、科普特礼天主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亚美尼亚礼天主教会、贵格会、循道宗、长老宗、圣公宗、信义宗、福音派、五旬节运动、拿撒勒人会、神召会、浸信会及新教的其它宗派,另有少数人属于耶和华见证人、摩尔门教及其它。
 
基督徒移民外地。在以色列建国后,许多阿拉伯基督徒从巴勒斯坦移民外地。除了到邻国黎巴嫩和约旦外,许多巴勒斯坦基督徒移民到拉丁美洲(特别是阿根廷和智利)以及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未有这些人的准确数目。[3]巴勒斯坦基督徒占人口的比例也因为巴勒斯坦穆斯林普遍较高的出生率而下降。[4][5]
 
国外的巴勒斯坦基督徒中绝大多数人是在1948年战争中逃离或被赶出家园的人及其后代。[6]有报道指其后的移民是为了寻求更佳生活。[3]BBC把巴勒斯坦领土的移民潮也归咎于当地的地区冲突及经济不景。[4]关于伯利恒居民的一篇报道指虽然基督徒和穆斯林都同样受经济差劣的影响,不过基督徒有较高的教育程度,也比较容易有熟人在西方国家,所以基督徒移民离开比较多。[7]
 
智利有巴勒斯坦地区以外最大的巴勒斯坦基督徒社群。约35万名巴勒斯坦基督徒在智利居住。[8]
 
美国国务院的2006年国际宗教自由报告批评以色列限制前往基督教圣地,亦批评巴勒斯坦当局未能制止针对巴勒斯坦基督徒的罪案。报告又指在基本公共服务上,以色列优先对待犹太人,而巴勒斯坦当局则优先对待穆斯林。报告认为,相对于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一般巴勒斯坦穆斯林与基督徒平民之间普遍保持良好关系。[5]
 
巴勒斯坦基督徒中的著名人物有:纪伯伦、爱德华·萨义德、塔里克·阿齐兹、南希·阿吉莱姆、拉尔夫·纳德。
 
伊朗基督宗教
 
基督宗教是伊朗發展最快的宗教,平均年增長率為5.2%,非宗教人口估計為21萬(0.28%),年增長率最高為7.2%。[19] 伊朗基督徒人口的估計範圍在30萬至37萬之間 ;一個統計表明,從穆斯林改宗的基督徒有10萬至50萬人,其中大多數為福音派基督徒。[20] 在伊朗政府承認的三個非穆斯林宗教中,2011年普查顯示基督宗教是全國最大的非伊斯蘭宗教。[21]據伊朗“人權觀察”報導,伊朗少數福音派新教基督徒受到“政府懷疑和敵意”的影響,至少部分原因是他們“願意接受甚至尋求改宗的穆斯林”以及他們的西方淵源。根據1990年代的“人權觀察 ”報導,兩名成為部長的穆斯林因皈依基督宗教以叛教和其他罪名被判處死刑。[22]截至2017年,伊朗有三百多萬基督徒。
 
伊拉克基督宗教
 
基督宗教在公元一世纪被使徒托马斯传播到了伊拉克。[5]在1950年,伊拉克基督徒约占了500万人口(10-12%)。自1970年代以来,基督徒的移民潮一直很高。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多数伊拉克基督徒移居叙利亚。自2003年以来,伊拉克的基督徒人口数为12万-21万。伊拉克基督徒属于四个教派:加色丁礼天主教会,东方亚述教会,叙利亚东方正统教会,安条克希腊正教会。
 
沙特的基督教社群
 
基督徒在公元7世纪前的时间已经形成了教会,考古学家发现据称有史以来的最早的教堂建筑之一,坐落在沙特阿拉伯,被称为朱拜勒教堂,建于公元4世纪。到十世纪时大多数沙特阿拉伯居民已接受伊斯兰教,原有的基督徒人口大多数改信伊斯兰教或被驱逐。在伊斯兰教崛起前,阿拉伯半岛有一些部族信仰基督教,例如台格利卜部族(BanuTaghlib)和泰米姆部族(Banu Tamim)。6世纪时,台格利卜部族北迁美索不达米亚。《穆斯林圣训实录》19:4366记述穆罕默德要将犹太人及基督教徒赶出阿拉伯半岛,只许穆斯林留下。
 
今天有超过一百万罗马天主教徒在沙特阿拉伯,他们大多是在当地工作的海外菲律宾人和印度人,不具公民身份。也有来自其它国家的一些基督徒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工作。沙特阿拉伯允许基督徒作为临时工作的外劳进入该国,但不允许他们公开实践他们的信仰。基督徒一般是秘密地在私人地方内举行宗教活动。沙特阿拉伯政府禁止穆斯林改变信仰,叛教者可被处以死刑。[1]
 
基督徒和其他非穆斯林被禁止进入麦加和麦地那。
 
黎巴嫩基督宗教
 
黎巴嫩人口的54%信奉伊斯兰教,人口的40.4%信奉基督教。基督教人口比例:21%马龙尼礼教会,8%希腊正教会,5%默基特希腊礼天主教会,1%新教和5.4%其他基督宗教教派,如亚美尼亚使徒教会,亚美尼亚礼天主教会,叙利亚礼天主教会,叙利亚东方正统教会,罗马天主教会,加色丁礼天主教会,东方亚述教会,科普特正教会)。[5]
 
黎巴嫩基督徒分为马龙派,正教会,默基特希腊礼和新教等许多教派。马龙派基督徒都集中在贝鲁特北部,黎巴嫩山省北部,北部省南部,贝卡省和南部省的部分地区。[15]正教会基督徒都集中在贝鲁特北部,北部省,包括兹加尔塔,Bsharri,库拉( Koura)和巴特伦。新教基督徒主要集中在贝鲁特地区。在黎巴嫩山、扎赫勒和杰津也有基督徒分布。
 
利比亚基督教社群
 
现在利比亚有97%人口信仰伊斯兰教,利比亚穆斯林绝大多数属于逊尼派。利比亚也有较小的基督徒社群。规模最大的是科普特正教会,源自埃及的基督教教会,是利比亚历史最悠久的基督教教派。有超过60000埃及科普特人生活在利比亚,占利比亚的人口超过1%。另外,估计有40000名罗马天主教教徒,罗马天主教在利比亚有两位主教。还有一个小的圣公会小区,成员大多是的黎波里的非洲劳工,它是圣公会埃及教区的一部分。
 
圣经语文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美国与伊朗危机升级:教宗忧心忡忡,为和平祈祷
       下一篇文章:教宗方济各:病患不是个数字,关怀应先于经济层面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