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观点与争鸣
 
“朝向当下”的神话学论纲: 路径、视角与方法
发布时间: 2020/2/28日    【字体:
作者:杨利慧
关键词:  神话学 路径 视角 杨利慧方法  
 
 
摘要: 在世界神话学界,“向后看”视角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对于神话在当代流行文化、数字技术以及文化产业的影响下出现的各种挪用和重构的研究十分薄弱,因此,神话学亟待实现从“向后看”到“朝向当下”的学术转向。本文对“朝向当下”的神话学的建构路径、视角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和阐述,指出新取向的神话学将全面考察并描述神话在当代社会不同领域中经历的各种挪用和重构现象,揭示神话生产和转化的内在机制,呈现当代神话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声,揭示神话转化与当代社会语境的互动关系,最终达到建构当代神话学学科体系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采用神话学、民俗学/民间文学以及跨学科的视角,运用民族志式田野作业、网络民族志、文本分析、语境研究以及综合研究等多种方法。
 
一、研究缘起
 
神话,是人类创造的最为重要的表达文化之一,通过解释宇宙、人类和文化的最初起源以及现有世界秩序的最初奠定,表达并模塑着人们的信仰、宇宙观和人生观。它产生于远古时代,但始终传衍不断,并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多样化的作用。两千多年来,神话一直是学人努力探索的对象,神话学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不过,在世界神话学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大多是古代典籍中的神话,追溯古代神话的起源、神祇的原初形貌、神话流传演变的历史轨迹等等,成为神话研究的主要内容,“向后看”视角(backward-looking perspective)是主导性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也多是依赖古文献记录和考古学资料进行考据。这方面的一个鲜明案例可参见美国ABC-CLIO出版公司于2005年前后陆续出版的“世界神话手册”丛书(Handbook of World Mythologies series)。该公司邀约了诸多知名神话学家,对世界各国的神话予以介绍和评述,并编辑出版了该大型丛书,其中除个别作者关注到神话在当 代社会中的活形态流播外,绝大多数学者基本都是运用古代文献资料进行溯源性考据。尽管一些人类学者(包括有人类学取向的其他学科的学者)力图纠正这一古文献考据的偏向,主张把神话放在活生生的现实语境中加以研究——这一取向的代表性学者首推波兰裔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不过,该取向的神话研究大多集中关注一些地域上较偏僻、文化形态相对单纯的部落或部族(所谓“原始人”“土著人”或“野蛮人”)。以上两种研究,即以古代文献记录和考古资料为分析中心的研究和以土著民族的神话为考察中心的研究,使得世界神话学一直带有浓厚的“尊古”“崇古”的特点,神话因此常常与“原始”“蒙昧”“洪荒”等字眼挂起钩来,成为一般人心目中已经逝去或者即将逝去的文化遗留物,与当代社会格格不入。这种局面极大地限制了学者对古老神话如何与现代社会“接轨”、对如何激活神话在当下的生命力的探讨热情,严重阻碍了神话学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充分关注。对于神话在当代文化产业、数字技术和文化商品(化cultural commodification)大潮影响之下的传承和演变,鲜有充分的关注和详尽的探讨,具体地说,对于神话在当下流行文化以及文学、艺术、商业等范畴——例如电影、电视、电子游戏、网络文学、传统作家文学、遗产旅游以及雕塑绘画等领域——中普遍存在的挪用与重构现象,神话学界的研究十分薄弱。由此造成的缺憾是:神话研究者未能在完整的历史脉络中把握神话的生命力,面对古老神话如何与现代社会“接轨”等严峻的现实问题,神话学界缺乏深度研究,这不仅严重束缚了学科理论和体系的创新,也削弱了神话学界参与当下社会文化建设和学术对话的能力以及对公众(尤其是青年人)的吸引力。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一些神话学者开始探求神话在现代社会中的利用和重建,这成为神话学直面当下的先声。例如,前苏联神话学家梅列金斯基(Yeleazar Meletinsky)集中分析了 “20世纪文学中的‘神话主义’”——他将作家汲取神话传统而创作文学作品的现象,称为“神话主义”;美国比较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在其系列著作如《千面英雄》《神话的力量》等中,从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深刻分析了神话原型如何反复在人类文化中出现及其出现的意义;德国宗教学教授阿尔穆特-芭芭拉·雷格尔(Almut-Babara Renger)对于古希腊纳西索斯神话及其在21世纪赛博空间中的流变历程作了细致考察;中国神话学者叶舒宪自 2005年以后,撰写了系列文章,对新神话主义现象及其兴起的社会背景、心理动因、表现形式、体现的西方价值观以及对中国重述神话文艺的启示等等,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和阐发;《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曾多年开设“神话学与神话转化研究”专栏, 探讨神话在当代社会实现转化的困境与途径。近几年来,本人以及课题团队运用重新阐释过的“神话主义”的概念和视角,对遗产旅游和电子媒介中的相关现象作了描述和分析。在笔者重新阐释并不断完善的界定中,“神话主义”是指20世纪后半叶以来,由于现代文化产业和电子媒介技术的广泛影响而产生的对神话的挪用和重新建构,神话被从其原本生存的社区日常生活的语境移入新的语境中,为不同的观众而展现,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神话主义既指涉现象,也是一种理论视角——该概念含有这样的意涵和追求:自觉地将相关的神话挪用和重构现象视为神话世界整体的一部分;看到相关现象与神话传统的关联性,而不以异质性为由,对之加以排斥。
 
但是,总体而言,对神话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变迁的研究,尤其是对20世纪后半叶以来受到文化产业、数字技术以及商品化影响的神话的研究,显然数量不多,质量也有待进一 步提高:许多论述仅依赖文本的搜集和分析,缺乏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做依据,而且随感性 的议论较多,专门研究不足,因此不免流于空泛;从神话学视角切入的论述较少,对于诸多神话学理论和实践问题,缺乏系统和有力的探讨,更缺乏立足于神话学体系的整体反思。这种种不足,与神话在当代社会的诸多领域频繁经历挪用和重构而且影响广泛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严重束缚了神话学这门古老学问的创新与发展。
 
神话学亟待实现从“向后看”到“朝向当下”(present-facing)的学术转向。
 
二、建构“朝向当下”的神话学的路径
 
2018年底,本人主持申报的“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项目获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该项目正是基于对如上学术史及其中不足的反思, 力图对当代社会一些主要领域中对中国神话的挪用与重构的现象作全面的考察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朝向当下”的当代神话学的理论体系进行创新性建构。
 
那么,如何建构一门“朝向当下”的当代神话学?其路径、研究视角和方法是什么?本文将探索并尝试回答上述问题,以期初步建构这一新取向神话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未来相关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
 
在笔者看来,建构“朝向当下”的当代神话学必须通过以下三个步骤:第一,全面考察神话在当代社会不同领域中经历的各种挪用和重构现象,深描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态,分析其文本特点并作文本的分类;第二,以此为基础,揭示神话生产和转化的内在机制,呈现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声,探查神话被挪用与重构的内在动因,揭示神话的挪用与重构与当代社会文化政治语境的互动关系,提炼成功转化的经验和模式;第三,最终,从本体论、方法论以及实践论层面,构建“朝向当下”的当代神话学的学科体系。
 
具体地说,通过如上路径来建构的“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应具有如下内容:
 
(1)考察神话在当代社会不同领域中经历的挪用与重构,深描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态。在世界范围内,神话在当代社会最常被大规模挪用和重构的文化场域主要涉及当代文学(包括传统作家文学、网络奇幻文学、科普文学以及儿童文学等)、数字媒介(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以及网络自媒体等)、遗产旅游(涉及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以及图像艺术(如雕塑、绘画、民间工艺和舞台剧等)。因此,对上述领域中神话被挪用和重构的多元形态加以细致梳 理和深度描述,成为建构新取向神话学的基础。
 
(2)归纳主要的挪用和重构方式,揭示神话生产和转化的过程和机制。神话的转化往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在不同的情形下常有不同的方式,转化的过程也有差异。同时,由于转化动机、创作者、观众、传播媒介与生产方式等因素的不同,神话转化的机制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有鉴于此,“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应对上述领域中主要的神话转化方式进行全面归纳, 对其中的转化过程进行深度描述,并揭示形塑神话的当代转化的机制。
 
(3)呈现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声,探查神话被挪用与重构的内在动因。在世界民俗学领域,很长时间里,那些讲述、表演、展现神话的个人常常被视为“集体”的代言人,他们的才能、个性、世界观等往往被贴上了“集体性”的标签而面目模糊。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表演理论的影响,学者们的研究视角逐渐从“以文本为中心”转向“以表演为中心”,“民”不再代表抽象的“集体”,而是呈现为有血有肉的个人;人不再是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选择者和创造者。本人对于神话的讲述者和传承者的集中关注,在《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一书中已有突出体现。“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应延续这一关注,不过这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是,神话学的聚光灯将照在那些网络小说的写手、运用自媒体讲述并聆听神话的朗读者和听众、旅游景区的导游以及神话主题公园里的雕塑家的身上。“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应通过面对面的或者间接访谈的方式,倾听这些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声,了解他们对神话及其当代转化的看法,认识他们如何将个人的理解和创造性注入神话的传承链条中,从而探究神话被挪用与重构的内在动因,并分析个人创造性与传统的传承性的互动关系。
 
(4)分析神话的挪用、重构与当代社会文化政治语境的内在关系。前文已经述及,自20 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民俗学界开始转变研究范式,以抽象的、被剥离了语境关系的民俗事项为中心的研究范式逐渐为语境研究范式所取代,对于民俗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文化传统的复杂关联,以及民俗表演的情境等的关注渐渐占据主导地位,呈现出民族志式的整体研究取向。“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应积极汲取这一晚近的民俗学发展成果,将神话的挪用与重构置于当代社会文化政治语境中加以考察。神话的转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非是当代社会独有的现象——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对女娲炼石补天神话的重构,鲁迅所著《故事新编》中对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的重构,都是不同时代里神话挪用与重构的具体体现。那么,神话在当代社会发生的挪用与重构与当前的社会文化政治语境有何关系?与以往历史上的同类现象相比,神话具有哪些稳定传承的部分,又具有哪些不同的时代特点?“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应探究神话转化与相关语境的互动关系,并从中反思神话传统在当代所担负的功能和蕴含的意义。
 
(5)考察神话的当代挪用和重构对神话的内容、形式、功能、意义以及人们的神话观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并分析这些转化对神话传统的当代传承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6)从公共民俗学的角度,提炼神话实现成功转化的模式,为包括神话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公共民俗学(public folklore)讲究专业知识的应用,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以及与社区的合作,为地方民间传统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帮助。“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将立足于公共民俗学的立场和实践,对当代神话挪用与重构的结果作总结,提炼出其中成功的经验,归纳出具有操作性的模式,也直面并讨论其中失败的教训,从而为各级政府、相关文化组织、商业机构和个人开展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由上述问题的探索开始,“朝向当下”的神话学还要力图进一步讨论一些重要问题:如何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挪用与重构?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到底应该如何有效保护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传统文化?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有效转化,进而促成其可持续发展?这些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摆在全世界面前的挑战。新取向的神话学应从神话学的特殊立场出发,参与学界和社会对上述重大问题的讨论,并作出积极贡献。
 
(7)建设一门“朝向当下”的当代神话学。如前所述,传统神话学往往以“向后看”为主导性研究视角,研究对象是古代典籍中的神话或者土著人的神话,研究方法以文献考据或者深入土著社区开展田野研究为主,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古代神话的起源、神祇的原初形貌、神话流传演变的历史轨迹等。这样的神话学显然已无法应对“朝向当下”的神话研究的需求。那么如何以“朝向当下”的神话学的经验性个案研究为基础,在较为全面地梳理、考察、总结的基础上,从本体论、方法论以及实践论层面,建构一个新的神话学体系,将是“朝向当下”的神话学的一个关键内容。
 
三、主要视角
 
研究视角是指看待、分析对象的角度。笔者认为,“朝向当下”的神话学的研究视角大约主要包括如下几个。
 
1.神话学的视角
 
 “朝向当下”的神话学从根本上说隶属于神话学学科,而不是文化批评、文化产业研究, 因此神话学的视角应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视角。尽管在神话学的领域里有不同的学术流派, 学者们研究神话的具体角度和方法也富有多样性,但是对“神话”这一文类的特质、起源、功能以及意义的探寻构成了神话学的核心①。“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将从神话学的视角出发, 对如下一些问题作出探索和解答:到底什么构成了神话的特质?神话为何会世代延续?延续的方式和途径怎样?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神话曾经历过怎样的变异?这些变异与今天神话所经历的大范围的挪用与重构有怎样的区别?在当代社会中人们为什么依然讲述神话?如何认识那些经过了挪用与重构的神话?这些神话与传统神话有什么样的异同?神话转化的效度和限度在哪里?神话的转化与不同时代以及时代中的人有何关系?转化对有关神话的观念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研究神话在当代社会中的转化和延续对神话学学科体系提出了哪些挑战?……上述问题既关涉到神话学的核心,也是“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故此,神话学视角毫无疑义地成为“朝向当下”的神话学最主要的视角,它将贯穿在所有研究过程中。
 
在神话学的总体视角中,当下取向的神话学还将特别运用神话主义的视角。如前所述, “神话主义”这一概念经过笔者的重新阐释,既指涉现象,也是一种理论视角,它含有这样的意涵和追求:看到神话的转化现象与神话传统的内在关联性,而不是以异质性为由,对之加以批判和排斥;自觉地将神话挪用和重构现象视为神话世界整体的一部分,并主张将相关现象纳入神话学的学术范畴之中。
 
2. 民俗学/民间文学的视角
 
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民间文学被视为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但在强调民间文学的艺术审美属性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与方法时,二者又相对独立。一般说来, 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科视角具有如下共同特点:第一,它将民俗(含民间文学)——日常生活中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在生活中的生存和变迁状态置于研究的中心位置;第二,具有移情地理解民俗主体(或者说“传承人”)的主位(emic)立场;第三,运用民族志方法,对民俗生 存和变迁的语境及具体过程进行参与观察和深度描写,并对相关的社会关系和话语作出细致分析。神话作为人类重要的表达文化之一,既是民间文学(语言艺术)的一部分,也是民俗(生活文化)的有机组成,因而理所当然的是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的内容之一。“朝向当 下”的神话学也应从民俗学/民间文学的视角,采用民族志的方法(见下),分析神话在当代生活中的生存和变迁,并力图从主位立场出发,考察不同的创造和传承主体如何看待和理解神话及其转化。
 
在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探讨中,“朝向当下”的神话学还将着重借助公共民俗学的视角来展开研究。公共民俗学属于民俗学的分支,它讲究专业知识的应用,强调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以及与社区的合作,为地方民间传统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帮助,因此,已发展出一整套有别于一般民俗学理论和实践的工作旨趣和实施路径,强调在“文化对话”的平等立场上,对当代社会所发生的与传统相关的各种文化实践予以积极关注、讨论乃至干预。“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将立足于公共民俗学“文化对话”的立场并借助其“积极文化干预”的视角,对当代神话挪用与重构的结果加以总结,提炼出其中成功的经验,归纳出具有操作性的模式,同时直面并讨论其中失败的教训,从而为各级政府、文化组织、商业机构以及个人开展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借鉴。
 
3. 跨学科的视角
 
“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力图全面考察神话在当代社会中的各种表现,牵涉面广泛,具有突出的跨学科性质。因此,在以神话学和民俗学/民间文学视角作为总体指导的同时,还需要借鉴多学科的视角。例如:
 
文艺学的视角。文艺学是研究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鉴于当代文学是最常挪用与重构神话的领域,“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在考察“当代文学中的神话重述” 时,必须借鉴文艺学的视角,通过深入的文本阅读和细致的文本分析,梳理神话在当代传统作家文学、网络奇幻文学、科普文学以及儿童文学中所经历的转化过程,考察当代文学重述神话的生产机制,总结当代文学创作者利用神话的方式,并探究当代文学重述神话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媒介环境学的视角。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一译“媒介生态学”)的显著特点是:关注技术、环境、媒介、传播的演进;重视媒介长效而深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影响;怀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将借鉴媒介环境学的视角,深入审视新媒介环境中的神话转化,考察不同的数字媒介形式比如电影、电视、电子游戏,以及普通民众在互联网时代运用自媒体来讲述和传播神话(如“喜马拉雅”电台的神话讲述)等,如何影响了神话在当代的传播和变迁。
 
旅游人类学的视角。旅游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tourism)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各个方面的旅游现象,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主题上:一是旅游者和旅游本质;二是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人民及其社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重述和重构在当代社会中十分常见,因此需借鉴旅游人类学的视角,着力考察大众旅游产业对于神话的传承和转化带来的影响,包括地方文化专家如何制作导游词、导游如何表演神话、游客如何看待旅游景区内的神话讲述、遗产旅游如何形塑了游客的神话观等等,并提炼实现遗产旅游与神话的挪用与重构“双赢”的有效模式。
 
图像学的视角。神话除了以口语和文字的形式传播,也常常通过图像的方式展现,因此从图像学(iconology)的角度来研究神话,一直是神话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图像学的研究一般着力于阐释图像作品的本质内容与形式,考察古典母题在艺术发展中的延续和变化,或者探寻某一母题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变化。晚近的图像学关注形象及相关的观念,试图回答什么是形象、形象与词语的区别、形象的重要性、形象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问题。“朝向当下”的神话学也要借鉴图像学的视角,考察神话在雕塑、绘画、工艺品、舞台剧等艺术形式中的多元表现,探讨当代神话景观的生产机制、转化模式及其担负的社会文化功能。
 
除了上述几个学科的视角之外,“朝向当下”的神话学也应参考大众文化批评、青年亚文化研究、表演学等多种学科的视角来作综合研究。
 
不过,归根结底,对“朝向当下”的神话学而言,以上这些学科的视角,主要在涉及相关的具体研究对象时起着不可或缺的参考性、辅助性作用,其根本的主导性视角,还是神话学和民俗学/民间文学的视角,它们将贯穿在所有事项的研究中,成为协调、统筹其他视角的核 心。此外,各视角有主有辅,又彼此交融、相互补充。这样的研究,既能为“朝向当下”的神话学更好地解决主要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促进多学科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对话发挥作用。
 
四、研究方法
 
与“向后看”的神话学主要采用文献考据和溯源的方法不同,“朝向当下”的神话学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1)民族志式田野作业(ethnographic fieldwork)。这一方法主张研究者深入到一个或多个社区之中,以参与观察和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方式,较长期地沉浸于该社区文化,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以移情式的理解,直接感知调查事项的本质,并在与各种田野关系互动的过程中做到对该文化的理解。“朝向当下”的神话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便是经验性的实证研究, 强调研究者亲身到神话转化的场域中去参与观察,记录并研究神话转化的状况,同时对相关创造者和传播者主体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访谈,了解其秉持的神话观及神话转化观,进而认识神话在当代社会延续的内在原因。因此,民族志式田野作业方法是“朝向当下”的神话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既用于对地方社会和人群的参与观察,也用于对作家、网络写手、影视剧制作者与观众、电子游戏的玩家、神话景观的制作者、导游、游客、政府官员、学者等等的面对面的深度访谈。
 
(2)网络民族志(internet ethnography),也可以称之为“网络田野作业”(internet field⁃work)、“虚拟民族志”(virtual ethnography)或者“在线民族志”(online ethnography)等。网络民族志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田野作业,不过,由于它在诸多方面的特殊性,所以常常被研究者单独使用。这一方法适用的研究场景是:研究者通过积极参与或潜伏在互联网中, 借助对文本的呈现以及虚拟社区中的社会互动进行观察,来了解并分析相关群体的态度与行为特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研究的日渐深入,关于网络民族志的讨论,成为人类学及其相邻学科讨论的热点话题,以互联网为研究环境并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收集的田野作业方法及其与实际社区中的田野作业方法的异同,引起了学者们的很多关注。“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将集中考察和研究网络文学、电影电视、电子游戏以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自媒体对神话转化的状况,因此网络民族志是必须采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将通过积极参与或潜伏在互联网中,全面搜集神话转化文本,观察虚拟社区中以神话为资源进行的交流互动,从而了解和分析神话在虚拟空间中发生转换的呈现形态,并认识相关参与者的态度与行为特征。
 
(3)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在表达文化的语境中,文本具有内聚性和客观性,能够被称呼、命名、引用和谈论,能够被客体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语境中剥离出来。文本分析 是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尽管以文本为中心的方法(text-centered ap⁃ proach)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世界民俗学界受到集中反思,但是无人否认文本在表达文化 中的核心位置,也无法否认文本分析方法对于表达文化研究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探究口头叙事的情节、结构、特殊的审美特征、稳定性和变异性等问题上,这一方法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对于诸多领域中存在的神话转化现象,例如当代奇幻文学作品、影视剧、主题公园或者导游的表演等等当中的再现神话,都需依赖文本分析法,分析相关神话在内容、形式、功能和意义上的承续与差异。
 
(4)语境研究(contextual study)。语境研究是目前世界民俗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方法,它与文本分析方法构成相互补充的关系。语境研究关注的中心不是抽象的文本,而是文本在语境、尤其是情境(situation)中的动态形成过程及其形式的实际应用,强调文本的形式、 功能和意义都植根于由文化所规定的背景或事件中。“语境”无疑是“朝向当下”的神话学的关键词之一,因为“朝向当下”的神话学要探索的,恰恰就是神话传统在当代社会各种新的语境中的转化和重构,神话往往具有了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因此,语境研究成为“朝向当下”的神话学不可缺少的方法,它尤其被用以回答如下问题:神话的挪用与重构与当代的社会文化政治语境存在怎样的内在关系?神话的转化具有哪些新功能和新意义?
 
(5)综合研究法(synthetic approach)。神话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仅仅依赖一个视角、 一种方法去考察,很难洞见其全部真谛,因此,笔者一直提倡用综合研究法来研究神话。这 一方法主张在研究神话时,把注重长时段的历史研究与注重“情境性语境”和具体表演时刻的视角结合起来,把宏观的、大范围里的历史-地理比较研究与特定社区的民族志研究结合起来,把静态的文本阐释与动态的交流和表演过程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对集体传承的研究与对个人创造力的研究结合起来。在“朝向当下”的神话学中,这一方法将被用于考察神话在长期历史演变脉络中,在当前某一特定情境下受到诸多复杂因素协同影响的过程。
 
五、结 语
 
神话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它自远古时代流播至今,一直极大地形塑并规范着人们的世界观和现实行为。与以往“向后看”的神话学不同,“朝向当下”的神话学着力探究的正是神话在当代社会中的挪用与重构。因此,它将全面考察并描述神话在当代社会不同领域中经历的各种挪用和重构现象,揭示其生产和转化的内在机制,呈现当代神话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声,揭示其转化与当代社会语境的互动关系,最终达到建构当代神话学学科体系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标,它需要采用神话学、民俗学/民间文学以及跨学科的视角,运用民族志式田野作业、网络民族志、文本分析、语境研究以及综合研究等多种方法。
 
建构“朝向当下”的当代神话学,对于更深入地探寻神话传承和变异的规律,认识神话生产和转化的内在机制,改变传统神话学保守、僵化的状态,促使其实现从“向后看”到“朝向当下”的转向,进而推动神话学学科体系的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此外,“朝向当 下”的神话学对神话挪用与重构经验的总结和有效模式的提炼与归纳,也对当前国内外公共文化领域以及学术界有关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探索,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西北民族研究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20世纪西方“人学”的宗教观
       下一篇文章:神学是一生挣扎的历程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