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发布时间: 2020/4/11日    【字体:
作者:唐帼丽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企业文化  
 
 
一. 中国企业文化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胡平在《企业文化》一书的序言中指出: “ 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 ”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方面,存在一些差别。比如,英美国家的企业比较强调 “ 理性 ” 管理,注重规章制度、管理组织结构、契约、个人奋斗、竞争等的作用。而东方的企业则更强调 “ 人性 ” 的管理,如强调人际关系、资历、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等的作用。换句话说,在是以理性为本,还是以情感为本;以物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的问题上,英美企业管理和东亚企业管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这两种管理模式虽然也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但是由于母体文化不同,它们不可能完全趋同。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东亚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越来越大。日本的企业正是在坚持其固有的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创造了一种崭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传统的东西是一种永恒的东西。从经济的角度说,每一个时代都必然要遇到前人留给他们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如果我们扩展一下就会发现,每一代人除了必然遇到前一代人留给他们的经济因素,而且还会遇到政治的、观念的、行为的、生活的等各种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就是传统。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承认,人们总是生活在传统中。 “ 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除去其个体的特性的差异之外,都是对他们出生前人们就一直在做、一直在想的事情的近似的重复。 ” 希尔斯讲: “ 无论一代人多么有才干,多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他们在多大的规模上表现得多么轻率冒失和反社会道德,他们也只是创造了他们所使用的和构成的这一代的很小的一部分东西。 ” 虽然转型时期和知识经济时代给人类的创造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个人的作用也因社会系统处于分叉阶段而随之增大,但是,我们还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能高估了包括我们在内的任何一代人的创造力,不能低估了传统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永恒性和惯性。
 
传统是历史长期的积淀,是一个民族宝贵经验的结晶,是一笔十分丰厚的资源,是转型社会进一步发展和创造的基础。任何发展都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发展,任何创造都是在特定前提下的创造。 “ 人的创造力很有限,而真正的创造又需要靠传统的构架才能进行,于是,当各种权威发生危机而解体时,个人所依据做决定与创造的资源就少了,因此,独立判断力便逐渐萎缩。 ” 转型社会是需要巨大创造力的社会,传统提供的创造资源,正是人们建设有民族特色的市场经济社会的宝贵财富。日本民族把他们传统的东西融合进现代社会,建立了日本特色的市场经济社会的实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社会,也应当充分利用自己民族优秀的传统资源。对此,中国的学术界已有深刻的见解,认为中国思想家们的文化创造离不开自己的传统。
 
文化学者庞朴早在八十年代末就谈到过文化继承问题,他说: “ 我们政府提了一个口号: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谓 „ 有中国特色 ' ,是说不可能在一个空白的大地上建设一个抽象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中国 10 亿人口中实行的,不管怎样要具有中国特色,而且要一定具有中国特色。 ” 庞朴说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深厚的激励我们去建设奋斗的精神力量与道德基础。他举了一个胡适的例子: “ 譬如说胡适, …… 他提倡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一概要不得,但是他却做过一首非常有趣的诗,这首诗说, „ 知其不可而为之,亦不知老之将至,识得这个真孔丘,一部《论语》都可弃。 '„ 知其不可而为主,亦不知老之将至 ' ,这两句都是孔子的话。第一句是强调一种道德力量,一种意志,这就是 „ 人文主义 ' 中的优点部分。第二句话 „ 亦不知老之将至 ' ,是说为理想、目标去奋斗,奋斗到什么程度呢,不知道 „ 老之将至 ' ,这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像胡适这样一个主张全盘西化的人,也认为中国文化在解决人的理想世界、人的内心世界上有很多好的东西。 …… 西方大机器的发展,使得人的内心世界空虚。因此,西方就有人提出要来东方找寻些什么东西。东方、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所包含的关于人的理解、人的内心世界的这样一些东西,对于弥补西方,或者说对于我们未来还是很值得保留的。我们不要忘记传统中不足的部分,但是也不要把传统中的好的东西一概扔掉。 ” 历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全面的过程,既体现了学习西方对于我们有用的东西,又继承了传统里面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韩国学者李文永也在《〈论语 • 孟子〉和行政学》一书中,深刻地阐释了对传统的理解: “ 一个民族也是这样,继承了过去优秀的东西的百姓要比不懂得继承的百姓更成功。举例说,日本把《论语》、《孟子》作为古训保存下来,保持着温和的官僚机构文化,并将它运用于企业经营,实现了经济发展。 ”
 
现代管理学之父杜拉克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可以利用它而不要改变它。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改变企业文化成为一种管理时尚。许多企业的确需要改变其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但是,杜拉克认为,改变企业的某些不良行为,似乎与改变一种传统文化无直接关系。他的观点是,传统文化可以保持,而通过具体行为方式的改革,即可改变不良习惯。他以日本、德国为例说,在 20 世纪 40 年代,日本及德国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失败,他们的价值观、社会制度以及他们的文化都蒙受了耻辱。但现在的日本和德国在文化上依旧明显是日本式的和德国式的,不论这种行为或那种行为是如何的不一样,事实上,行为的改变只有在现存 “ 文化 ” 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他说: “ 日本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它是所有非西方国家中唯一成为现代社会的国家。这是由于在 100 多年以前,它的改革者就有意识地使新的 „ 西方化 ' 行为建立在日本的价值观及传统的日本文化的基础之上。现代的日本企业及大学在形式上完全是 „ 西方化 ' 的,但它们只是作为一种容器,里面装的依旧是对一个家庭社会互相承担义务并表示忠诚的传统而绝非西方的文化。 ”
 
在中国的企业文化中,德治、人尊、人际关系,三者是统一的。现代西方的管理者不断探索和完善一种企业文化的行为能力,他们将探索目光投向东方文化,认为以儒学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其中的德治、人尊、人际关系等思想,实际非常先进,代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终趋势。他们用东亚的儒学思想改进自己的管理意识与手段,认为它完全可以创造一个能使员工奋发学习、不断进步、携手努力、克尽己责的组织。这样的组织不仅创造财富,而且培养人才,向社会推扬一种精神道德 —— 将企业员工生存质量的改善,扩大到社会环境的改善、社会中人的行为能力和自觉意识的提高以及人与人亲和互助关系的加强。 “ 公众责任第一 ” ,成为企业文化追求和树立的信条。杜邦公司说: “ 化学工业使你的生活更美好! ” 劳茨公司承诺 “ 为人们创造最佳环境。 ” 肯尼迪和迪尔评价说,该公司 “ 强烈地关心发展健康而愉快的居民村,而不仅仅是建造居住单元 ” 。作为企业文化精神层次的挖掘和探讨,西方人也看到了海尔文化的精彩实质,它之所以能够登上哈佛讲坛,说穿了,是它那个不是奥秘的奥秘,那个几乎成了海尔所有的响亮的文化 ——“ 真诚服务到永远 ” ,它反映出德、信、人尊、人与人之间亲和的传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延续。孟子云: “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曰:不若与人。 ……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 曰:不若与众。 ” 按照孟子的思想,反映在个人、家庭、社会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是 “ 与人乐乐 ”“ 与众乐乐 ” 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那么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组织 —— 企业组织,反映于它的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难道不也应是 “ 与人乐乐 ”“ 与众乐乐 ” 吗?
因此,对传统的东西,不可能割断它,也不可能跨越它,去作空白地上的建设与创新。
我们在探索中国企业文化的建构模式时,应当把传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认识。
 
二. 企业文化创新:我国传统企业文化的回归
 
学术界和企业界为了迎接入世对我国企业的挑战,提出了企业文化创新的概念,即创新我国现有的企业文化。很多人认为现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应该努力引进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而不是继承和发扬传统企业文化,甚至有人专门拿国外的企业文化与国内传统企业文化相比较,从中指出传统企业文化的缺点和弊端,进而对其进行否定和抛弃。事实上,企业文化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任何先进的企业文化如果不能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它就会水土不服,所以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企业文化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原则。一味强调西方企业文化的有效性,忘记传统企业文化的精华,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在国内很多企业用引进西方企业文化的方法来创新我国企业文化,并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候,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应考虑一下我国的传统企业文化。
 
我国历代君王都有重农抑商的思想,商业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但发展十分缓慢。这就形成有鲜明特点的传统企业文化,它对我国现有的企业文化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分析我国传统企业文化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让我们来讨论一下我国传统企业文化的特点。
 
1、重“义”轻“利”的企业价值观。
 
儒家文化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文化思想,其实质是伦理文化,道义文化,只要以“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利害冲突。因此,在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方面,占统治地位的必然也是重“义”轻“利”的企业价值观。孔子说“君子明得大义,小人只懂财利”(《论语•礼仁》)。汉代大儒董仲舒也说“要重视道谊,不谋利益,不计功利”(《汉书•董仲舒传》)。把“德本才末”的基本价值取向进一步落实到行动上,儒家反复告诫人们“摆正”义和利的关系,要使个人的行为与仁义、道德、道义相符。而不计较功利或物质利益。这种重“义”轻“利”的企业价值观对我们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诚信为本”、“薄利多销”的企业理念。
 
贱买贵卖,获取利润是商人的基本目标或经营手法。中国古代商人不乏有唯利是图的奸商,但是廉贾也不少。“诚”是儒家伦理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德目,也是中国交换伦理德重要典范。宋儒周敦颐在《通书》中写道:“诚者,圣人之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可以赢来商业信誉,引来更多的顾客。司马迁说“贪贾三之,廉贾五之”。他们的经营方针是“诚信为本”、“薄利多销”即通过树立“诚信无欺”的经营信誉赢得顾客。以“薄利多销”来增加利润。“诚信为本”的企业理念也可以被视为中国传统企业道德的核心。
 
3、价实、货真、量足、守义的企业伦理道德。
 
传统的企业理念体现在企业道德行为上就是“价实”、“货真”、“量足”、“守义”,这既是企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企业的行为准则;价实,是说的商品价格,历代把“口不二价”作为经营者的美德;货真这是说商品质量。《礼记•王制》云:“布帛精细,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就是说经营者必须对消费者负责,保证商品质量;量足,是说商品计量,这里不仅是说商品绝对数量的足量,还指计量单位的统一;守义,是谈经商作风,也是一种企业风尚。中国传统道德观是“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信义不欺,一诺千金”。企业文化浸润了传统文化思想。
 
4、富好行德,周济贫民,捐赠国家的企业传统行为。
 
商业社会中的商品交换行为不应当是无序的,必须有一整套商业伦理原则和规范进行制约。我国商业伦理产生最早,其中最重要的规范就是“勤”、“俭”、“察”。《尚书•大鬲漠》曰:“克勤于邦,克俭于家”。顾炎武在《肇城志》曾经说道:“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察”即精明,也是商人、商业企业必须具备的企业文化素质,故有“贾以察尽财”之说,商人必须以聪明智慧而赢得财富。中国古代商人经商致富后,大都能周济贫困农民,处理好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史记•货殖列传》曾经记载,西汉商人卜式曾捐款二十万,赈济徙民。明代倭寇入侵,在抗倭斗争中,商人颇多尽力。《倭寇考略》记载:“商人文士有资者,捐金助饷以备倭,如陆镌,上海人,捐金十万助倭饷”。我国古代商业企业优良传统正是通过商人的行为而表现出来。乐施于民成为商人的美德。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是商人的道德行为准则。正是这种传统美德为我国后来的企业树立了榜样,也使我们看到传统企业文化的价值。
 
5、体现着强烈的民族爱国意识,观念文化起主要作用。
 
这一点在中国近现代体现尤为强烈。近代中国的经济及历史现状,决定着强烈的民族爱国意识是中国近代和现代企业文化的主导意识。爱国民族意识主要表现在“实业救国论”、“主人翁精神”,近代民族资本家荣氏兄弟、新中国成立后鞍钢的孟泰、大庆油田的王进喜等就是典型代表。在中国传统企业文化中,不是制度文化起主导作用,而是观念文化即意识形态起主导作用。民族资本家兴办企业其经营往往不单纯为了经济目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如荣氏兄弟、张元济等把“实业救国”作为其兴办企业的最高目标。
 
要创新我国企业文化具体方法有很多:包括管理型文化创新、经营型文化创新和体制型文化创新等等。这些只是停留在操作层面上,但是在创新的指导思想与方向方面,我国企业界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少有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中考虑我国的传统企业文化。实践中,能够具备我国传统企业文化的五个特点的企业文化更是寥寥无几。很多企业只是照搬照抄西方的企业文化,称其是先进的、创新的企业文化。这种思想是极不利于我国企业文化的创新。纵观企业文化发展史,企业文化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但究其根源,美国的企业文化深受日本的影响。上世纪中后期日本经济的奇迹,使得美国特别关注日本,这当然也包括企业文化。美国的企业文化就是在吸收日本先进的企业文化的基础上改造、加工和发展而产生的。当我们探索日本的企业文化时,我们会恍然大悟。日本人在读中国的《论语》和《道德经》时,在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史时,我们似乎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日本的企业文化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中国到日本再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我国的传统企业文化经历了一个个大循环。因此,国内很多企业努力引进西方先进的企业文化,实质是我国传统企业文化的回归。创新我国企业文化必须以我国的传统企业文化为基础。
 
对我国传统企业文化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是一种支流文化。因此创新根植于社会文化创新,却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文化创新,它源于社会文化创新又区别于社会文化创新,应该说它只是一个微观的社会文化创新。整个社会文化创新决定了企业文化创新,因此我们研究企业文化创新还必须从社会文化大环境出发。只有造就一个社会文化创新的好环境,我们的企业文化创新才有取之不尽的源泉。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企业文化如何与当代市场经济文化相融合、促进企业文化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个影响世界发展的大课题,不只是摆在中国人面前必须尽快研究解决的大课题,它的解决必将影响整个世界文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搜狐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西州回鹘,9-13世纪丝路东段文明交流的使者
       下一篇文章:宗教自由促进经济增长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