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慈善
 
如何在疫情中保护好自己的善心
发布时间: 2020/5/21日    【字体:
作者:大松法师
关键词:  疫情 善心  
 
 
2020年的开端,全中国人经历了一个特殊的春节。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伤害了很多同胞,也给他们的家庭带去了悲伤。即便是那些远离湖北、远离武汉的人们,很多人也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度过了正月和二月。
 
佛教通常把这种惶恐不安的心境形容做“失念”,这并不是一个严格的佛教词汇,通常也用来形容忘记了自己正在思考或者正在做的事情。人们的注意力被过度的转移到与疫情相关的各种真真假假的信息中,忘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由于注意力的过度集中,人们会把自己的各种理解和想象附加到讯息中,各种推测会让讯息的恐怖程度变大。“失念”的情况像一个雪球,裹挟着我们的思考能力,向不好的方向推进,越来越壮大,人人都惶惶不安。
 
实际上“失念”是一种于事无补,反而有害的行为。所以,佛教常常用另外一个正向的训练“正念”来纠正“失念”。当然,想要能够长时间的保持“正念”,需要长期、合理的训练,其中包括了专注当下和对于“自护”能力的训练。
 
在一些佛经里面有关于“伎幡人”的故事。“幡”是古代印度旃陀羅族表演的一种竹竿杂技,使用的道具像大雄宝殿里面常见的幡盖,看起来类似于今天的非遗项目“北京中幡”。不过“伎幡”难度更大一些,一个人在下面托举,另外一个人站在幡的上面。站在地下面的师父对上面的徒弟说:“你站在上面,我保护你,这样我们才能顺利的完成演出。”上面的徒弟说:“不对,我们应该自己爱护自己,这样才能完成演出。”师父又补充说:“应该你保护我,我保护你,这样才能完成演出。”
 
经典里面原文是这样说的:“自护时即是护他,他自护时亦是护己”;“云何护他自护,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所以,“相互保护”这件事情有两个方面:保护好自己,同时也要保护好他人。用心的方向和方式也很重要,要“慈心哀彼”,即不希望对方受到伤害。
 
在慈心的修习和实践当中,一般不能对“对方”的范围做限定,一旦做了限定,就意味着慈心存在着不同层次。分别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不同的“对方”,也就意味着慈心的实践还不够宽广,那么慈心要解决的问题“嗔”,也就不那么容易被处理好了。
 
仔细想想,是不是和隔离措施很相似?那些工作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他们就是保护我们的人。首先,我们只要按照防疫要求做好了,就能最大程度避免受到病毒的侵害。其次,我们还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避免对疫情讯息过度的关注和想象。经常的修习慈心也可以避免过多负面情绪的出现,坚持训练慈心的话,也有助于“正念”的保持。这就是“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的具体实践了。
 
病毒对人体的种种伤害,是“病苦”的具体表现,也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冲击力非常大的逆缘。逆缘容易助长“嗔”,即不满意的心理状态,这种情绪让人紧张,容易丢失“正念”。坚持修习慈心,能比较容易的从逆境中解脱出来,不再受到“失念”的困扰。
 
佛教里面还有另外一种修行业处,也能够用来理解和对治比较大的逆缘。对“业果法则”的思维也能对治“嗔”、“失念”的产生。这是佛教特有的一剂“特效药”,但并不适用于全部的场合。“业果法则”是佛教的基础理念之一,简单来说,由于过往曾经有过善或不善的,身语意三者之一的业,因缘成熟的时候,果报就会显现。这种理解和思维方式属于“正见”“正思维”的范畴,也是如理思维、如理作意的一种。但无论如何,对于“业果法则”的思维与应用必须建立在慈悲的基础上。
 
“业果法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可是它是“法药”,是一味真正的属于佛法的药。因为太过真实了,太猛烈了,它必须要限定应用范围,应用给那些有修行经验,或者有心理准备的人群。对症开方,不能随意拿来使用。举例来说,当有人正在遭受痛苦的时候,有人对他说:“这是你自己的业,成熟了因此现在有这样的苦报。”当事人会更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不被同情和理解,除非他受过良好的佛教修证的训练。当然,受过良好修证训练的人,也无需这样形式的提醒,他早就做好了准备。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及时的同情和理解,比一句真理要更管用。基于慈悲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能让当事人产生一种“抱团”“被理解”“不再孤独”的心理感受,能有效的缓解焦虑、孤立的负面情绪。当我们不再急于应付自己的紧张情绪,消除掉这种内耗之后,才能更加集中精力到更应该做的事情——疫情防控或者是恢复生产上面来。
 
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不恰当的使用“业果法则”,或者是类似这句话“这是你自己的业,成熟了因此现在有这样的苦报。”,会使得这句话的表述带有某种“诅咒”和“罪有应得”的味道。缺乏辨证施治的前提,这使得本来的“法药”变成了“毒药”,根本原因是对慈悲的认识深度不够,加之没有恰当的正知,忽略了使用的情景和对象,取得了相反的效果。
 
作为与世俗世界沟通方式,大乘佛教保留了很多“俗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同净名经》中所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菩萨用种种方式帮助各种众生,让他们能通达佛道。在《净名经》中菩萨展现了种种不同的形象,但总体而言,都进入了“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的路径,例如这样几个典型的偈颂:“其有恐惧众,于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慰安”“悦可其意”都是“道心”与“佛道”的前方便。从因缘角度来看,在具体实践中,即便这种布施行为不能达到传教度化的效果,也不能轻言放弃。
 
以汶川地震中的什邡罗汉寺为例,在地震的时候寺院腾空房间作为临时产房和厨房,一共接生了108个地震婴儿,民众还借用了寺院厨房来烹饪荤食给孕妇补充营养。但方丈素全法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佛门见死不救是最大的忌讳,除此忌讳之外其他的忌讳我们都因环境而异。”
 
把这句话拿到今天疫情下的环境中来看,仍然有可取之处,或许可以用《彻悟禅师语录》中的“未成佛果,先结人缘。”来解释这种处境下应有的正确抉择吧。疫情无情,但行菩萨道的人们可以怀着一颗结善缘的慈悲心,通过种种方式帮助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们,这样既能避免自己“失念”,也能有效的保护自己和他人。
 
禅宗文化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论民间信仰的向善价值
       下一篇文章:苏大与苏卫护理教育的渊源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