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读赵朴初居士晚年三首挽诗引起的联想——纪念赵朴初居士逝世二十周年(上)
发布时间: 2020/5/28日    【字体:
作者:徐玉成
关键词:  赵朴初 居士 挽诗 宗教政策  
 
 
赵朴初居士在七十余年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中,与中央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结下了深厚的因缘;与许许多多的政界、军界、文化文艺界、教育界、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民族宗教界领袖等著名人士结下很深的因缘。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宗教领袖。
 
近读《赵朴初韵文集》,内中收录了赵朴初居士为老一辈革命家、各界亲朋好友及亲属写的挽诗、挽词、挽联等共计70余首。仅在1997年间,就写下了《邓小平同志挽诗》【1】、《罗竹风纪念词》【2】和《项南同志哀词》等【3】三首。今天重读这三首挽诗,使我联想到赵朴初居士坚决拥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尽力推动宗教政策贯彻落实,全力维护公民宗教自由权利和宗教界合法权益的许多往事。
 
  一、先读《邓小平同志挽诗》
 
1997年2月19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赵朴初居士十分悲痛,当即写下了著名的《邓小平同志挽诗》,并用苍劲挺拔有力笔锋,书写成一幅墨宝作品,在《法音》杂志上发表。全诗内容如下:
 
  泪作江河四海倾,神州忍见大星沉。
  雄才远识无俦亚,盛德丰功敦比伦?
  永忆十年遭丧乱,端凭巨手转乾坤。
  哀思共勉遵遗教,待展宏图耀古今。
 
全诗很有气势,充分肯定了邓小平同志的“雄才”与“远识”是同辈人中无人能与之比肩;其“盛德”与“丰功”无人能与之伦比。十年“文革”把中国的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作者用“丧乱”来形容“文革”十年对中国各个方面的巨大破坏。是邓小平同志“受任于丧乱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凭着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勇气、革命胆略和气魄,毅然决然扭转了中国前进的方向,率领中国人民走出了阴霾,走向了改革开放、富民强国的光明之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于小平同志的逝世,作者形容是“神州忍见大星沉”,表示出极大的悲痛之情。
 
赵朴初居士对小平同志这种深厚的感情,是因为他经历了1957年反右派斗争、经历了1958年大跃进运动,特别是经历了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这次运动,是“由领导人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一次巨大浩劫,不但打倒了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破坏了法律和秩序,严重障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残酷的打击了传统文化,打击了各大宗教,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言论自由权利和宗教信仰自由权利。赵朴初居士作为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宗教领袖,他亲自体察到“文革”以及以前的那种极“左”的思想理论和路线,对于党和国家来说,绝对没有出路!对于全国人民生活、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来说,绝对没有出路!对于国家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绝对没有出路!当然,对于我国各个民族的宗教界来说,更是绝对没有出路!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极大调动了全中国各族人民建设四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79年全国GDP总量是 4062.6亿元(人民币,下同),人均年收入只有区区143.8元;到2018年全国GDP总量超过90万亿元,人均GDP达到6.4万元。40年来全国GDP总量增长了221倍,人均GDP增长了445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人民在富裕的同时,重新获得了人身自由、民主权利、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等等。以赵朴初居士为代表的宗教界领袖人物,可以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参政议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主理政制度,政府和宗教界实现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政治局面,全国呈现出政通人和,四海升平的大好形势。
 
这一切,都得益于在小平同志领导下,不搞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得以实现的前提。
 
如下试举几例:
 
事例一,1979年,中央立法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起草和征求宗教界意见时,为了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侵犯或者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的渎职行为,以赵朴初居士为代表的宗教界提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建议案,被立法者欣然采纳,写入《刑法》第147条;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修订《刑法》后变为第251条:正式形成【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的罪名。为了落实《刑法》这一条款的立案工作,1989年11月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第七届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侵犯公民民主权利、人身权利和渎职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第八条:“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案(刑法第一百四十七条[1997年《刑法》修改后为第二百五十一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他人正当的宗教信仰自由,或以强制手段非法干涉、破坏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采取强制手段,干涉他人正当的宗教活动或者强迫教徒退教、强迫公民信教或信某一教派,情节恶劣,后果严重,影响很坏的;
  2.非法封闭或捣毁合法宗教场所及其他宗教设施的;
  3.强迫少数民族改变风俗习惯或非法干涉、破坏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引起民族纠纷的;
  4.非法剥夺他人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4】
 
宗教界的立法建议,通过国家立法机关采纳后,转变成国家的法律和检察院的立案标准,这在宗教界被打成牛鬼蛇神的“文革”中和“文革”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事例二,1981年,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5】起草和征求意见时,以赵朴初居士为代表的宗教界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内容,其中就包含坚持和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容易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时,以宣传无神论为由,往往对党的宗教自由政策造成不必要的冲击,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难以得到保障。为了既“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要坚持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于是提出了著名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不要求宗教信徒放弃他们的宗教信仰,只是要求他们不得进行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要求宗教不得干预政治和干预教育”的建议,被中央采纳,写入文件之中,成为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宗教信仰政策两者兼顾的基本原则。致使以后发展为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6】的过程中,中央领导明确提出党和政府处理与宗教界关系时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著名原则,使困扰人们多年的问题获得妥善解决。
 
事例三,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召开前夕,在讨论《宪法》修改草案时,以赵朴初居士为代表的宗教界提出修改1978年《宪法》第46条的建议。【7】
 
赵朴初居士于1982年9月2日《在全国政协第六次专题讨论宪法修改草案座谈会上的发言》中说:“一九五四年宪法第八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其含义是清楚的,即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这一条文赋予公民的是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体现了公民在宗教信仰上可以自己作主,自愿选择。它曾经对加强各民族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动员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反帝爱国、消除封建剥削压迫,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起过很好的作用。可是‘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肆意践踏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禁止信教群众的正常宗教活动,破坏和关闭宗教活动场所,搞垮爱国的宗教组织,把宗教界人士乃至一般信教者当作‘专政对象’,实际上把宗教完全视为非法。正是在这种极不正常的情况下,一九七五年修改宪法时,把一九五四年宪法第八十八条条文改为‘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这一修改显然是不全面的,因为它仅仅规定公民有宣传无神论的自由,而没有规定公民有宣传有神论的自由,实际上是赋予主张无神论的公民比信仰宗教的公民以更多的权利,从而违背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正因为这一条文片面强调公民有‘宣传无神论的自由’而不提公民有宣传有神论的自由,加之极‘左’思潮的影响,当时在有些人们中对这一条文有一种流传的解释:公民只有宣传无神论的自由,没有宣传有神论的自由,因而任何宗教活动都是非法的,信仰宗教的自由就是公民头脑里可以信神。这种解释更为限制乃至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禁止一切宗教活动提供了法律和理论根据。一九七八年宪法由于当时历史条件限制,许多地方仍然带有‘文化大革命’的印记,其中第四十六条关于宗教问题的规定,完全沿袭了一九七五年宪法的有关条文。这对于肃清‘四人帮’在宗教问题上极‘左’思潮的流毒、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很不利的。因此,各宗教爱国人士多次建议修改宪法第四十六条,恢复一九五四年宪法第八十八条条文。”【8】
 
在宗教界据理力争、一再坚持下,宪法修改委员会采取了宗教界的建议,虽然现在看,《宪法》第36条修改的不尽人意,存在一些硬伤,但是,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条款中删除了“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和宣传无神论的自由”的文字,是一个重大胜利。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以赵朴初为代表的宗教领袖们功不可没。
 
事例四,1982年,在邓小平支持下,胡耀邦同志主持《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即中共中央【1982】19号文件)起草和征求意见时,以赵朴初为代表的宗教界,对文件草案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和意见,多数得到吸收和采纳。文件以宏大的理论架构和严密深广的理论阐述,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在宗教问题上冲破“左”的思想禁锢的突破口。文件客观、正确、科学地认识和对待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这个文件的光辉指导下,扭转了前苏联关于“宗教鸦片论”、“鸦片基石论”、“宗教斗争论”在我国理论界和党内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局面,使经过“文革”走向极“左”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得到清算和摒弃,使经过“文革”摧残濒于灭绝的中国宗教界获得了新生,取得了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伟大成就。
 
文件指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在人类历史上,宗教终究是要消亡的,但是只有经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长期发展,在一切客观条件具备的时候,才会自然消亡。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全党同志务必要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那种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文化的一定程度的发展,宗教就会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现实的。那种认为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强制手段,可以一举消灭宗教的想法和做法,更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的,是完全错误和非常有害的。”因此,“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这是一项长期政策,是一直要贯彻执行到将来宗教自然消亡的时候为止的政策。”这是因为,“在现阶段,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思想信仰上的这种差异,是比较次要的差异,如果片面强调这种差异,甚至把它提到首要地位,歧视和打击信教群众,而忽视和抹杀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的一致,忘掉了党的基本任务是团结全体人民(包括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共同奋斗,那就只能增加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之间的隔阂,并且刺激和加剧宗教狂热,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的恶果。因此,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所制定的、真正符合人民利益的唯一正确的宗教政策。”“总之,使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这是我们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背离这个基点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错误的,都应当受到党和人民的坚决抵制和反对。”【9】
 
文件在论述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的状况时明确指出:“他们的出身、经历、信仰和思想政治情况各不相同,但是总的说来,其中绝大多数是爱国的、守法的和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对宪法、反对社会主义甚至里通外国的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只是极少数。宗教职业人员中的许多人,不但同信教群众在精神上有密切的联系,对群众的精神生活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而且还在履行宗教职务的形式下,进行着许多服务性劳动和社会公益方面的工作,例如维护寺观教堂和宗教文物,从事农业耕作和造林护林,以及进行宗教学术研究等等。因此,对于一切宗教界人士,首先是各种宗教职业人员,一定要予以应有的重视,团结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进步。”【10】这个论断,毅然把宗教教职人员从“文革”前的“旧社会残余”,到“文革”中的“牛鬼蛇神”队伍中解放了出来,成为人民群众的一部分。赵朴初居士正是在这个光辉文件的指导下,经过殚精竭力的努力,大力推动收回寺院的工作,为当下的中国佛教事业的恢复和中兴,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事例五、赵朴初居士平时十分重视对中共中央【1982】19号文件的学习、宣传、贯彻和落实工作。
 
1990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即中发【1991】6号文件)【11】起草和征求意见时,赵朴初居士提出应当在文件中加入“《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是指导宗教工作的重要文件,要继续认真贯彻执行”的建议,被中央采纳后写入中发【1991】6号文件,使中央【1982】19号文件成为长期指导我国宗教工作的重要文件之一。【12】
 
在1992年,他在指示笔者编写《宗教政策法律知识答问》时,要求把中发【1982】19号文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写入书中。
 
1997年3月,为了纪念中发【1982】19号文件发表15周年,同时悼念邓小平同志逝世,他指示我们佛协内部刊物《会务通讯》全文发表19 号文件;并且亲自组织修改《法音》和《佛教文化》联合社论:《实事求是的菩萨,功德无量的文件》——纪念中共中央【1982】19号文件发表十五周年兼悼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分别在《法音》和《佛教文化》上发表。【13】高度赞扬邓小平是实事求是的菩萨,中共中央【1982】19号文件是一个功德无量的文件,体现了他对这个文件的高度评价和重视。
 
事例六、赵朴初居士是一位工作经验丰富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宗教领袖,对于邓小平的拥护、信任和爱戴,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应酬之作,而是建立在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极“左”路线深恶痛绝基础之上的, 恨得愈深,爱得愈切。表现有如下几点:
 
一是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邦”,叶剑英元帅起了关键作用,赵朴居士十分敬佩和欣喜。1977年5月,他欣然写了一首词:”《千秋岁》——赋呈叶副主席“。表达对叶剑英元帅临危不惧,敢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的尊敬与赞赏。
 
词的全文如下:
 
“凭高远望,曾作千年唱。胸中浩气空依傍。屠龙还射虎,不怕风和浪。论功业,几人晚岁能相况?    
  一举妖氛荡,再造山河壮。迎新旭,金星亮。百花争烂熳,四海齐欢畅。将进洒,祝公健比松千丈。”(原注一:最近报纸发表叶副主席一九六五年作《远望》诗,中有“射虎”、“屠龙”之句。【14】
 
最后一句“将进洒,祝公健比松千丈”,足以表达了作者对叶剑英元帅由衷的敬佩和爱戴。
 
二是1977年7月16日至21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公报决定邓小平复出,赵朴初居士喜不自胜,当日即写了“《四海欢》——十届三中全会新闻公报发布之夕作”。这首词表达了对小平复出的欣喜心情。词全文如下;
 
“春节家家偖爆仗,都为今朝大鸣放。虽云花在意中开,却是喜从天降。 
璇玑照座天枢照,荆棘锄根禾黍壮。天安门外动欢声,八万万人心所向。”
 
赵朴初居士在词后面的原注中说:“附录七月二十三日在全国政协庆祝大会上朗诵时作的一段说明:‘今年春节前,几乎家家都买了不少爆竹,储藏起来,都是为今天用的。不仅北京如此,最近有人从安徽来,说那里也是家家储藏爆竹,等邓小平同志恢复职务的时候放。可是万里同志到了安徽,安徽就放起来了。合肥街上堆了一寸多厚的爆竹皮。我问爆竹是不是放完了?回答是:不,还留了一半。 ’”【15】可见,邓小平同志复出,是大势所趁,人心所向,赵朴初居士与当时亿万人民群众的心是一样的。
 
三是1977年秋天,赵朴初居士兴犹未尽,写了《题万松图》词一首,以表达对小平同志的敬重和拥护之情。词全文如下: 
  “着意画万松,夭矫如群龙。千山动鳞甲,万壑酣笙钟。中有一松世莫比,似柳三眠复三起。  眠压冬云八表昏,起午春风亿民喜。喧天爆竹是心声, 喜助松涛争一鸣。枝扫氛霾光焰焰,骨凌霜雪铁铮铮。为梁为栋才难得,老不图安身许国。日月光华华岳高,愿松长葆参天色。”【16】
 
这首词写得很有气势,“中有一松世莫比,似柳三眠复三起”,概括了小平同志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枝扫氛霾光焰焰,骨凌霜雪铁铮铮。为梁为栋才难得,老不图安身许国”,描写了小平同志虽然经历三落三起的磨难,但是他依然意志坚强,作为“为梁为栋”难得的人才,虽然年岁已高,但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的利益,他“老不图安”,“以身许国”,这是何等的精神力量!这是何等高尚品德!没有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任何人是做不到的。最后一句“日月光华华岳高,愿松长葆参天色。”邓小平的雄才大略,邓小平的高尚品德,就像日月那样光华万丈,就像山岳那样壁立千仞,祈愿您这棵与世莫比的劲松啊,永远葆有壮丽的英姿和参天的颜色!
 
四是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以后,把实现四个现代化,加快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中国要建设四个现代化,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只有采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闭关锁国是无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对外开放,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上先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模式。因为当时中国还与苏联处于敌对状态。中国改革开放必须面向西方发达的国家,必须对外敞开大门。由此因缘,1978年10月22日邓小平同志首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进行访问,并且与日本签定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为中国走出国门,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奠定基础。
 
对于邓小平访问日本,赵朴初居士感到由衷地高兴。因为从上个世纪五十初开始,在周总理和廖承志直接领导下,他就积极开展与日本佛教界的友好交流工作,为促进两国世代友好费尽了心血。今天,终于实现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访问日本,两国领导人终于签定《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了,那种兴奋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于是仍然以写诗以志庆贺。他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庆东原》——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定志喜”词一首:
 
“浩气千山发,欢声两岸哗,二千年史册添佳话。喜辛勤种瓜得瓜,遍西东海角天涯,结同心彩带如霞。太平洋长护太平花,好相扶不许谁称霸。”【17】这首词,倾注了他二十多年从事中日佛教友好的心血,今天终于开花结果了,并许下诺言:“太平洋长护太平花,好相扶不许谁称霸。”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两国人民只有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只有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共同走向和平的未来,才是两国人民的共同的福祉。
 
五是邓小平为了打开与美国交往的大门,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1979年1月29日─2月5日,在与美国没有正式建交的情况下,毅然对美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并通过访问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这次访问,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了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签署了两国在教育、农业、空间方面的合作的谅解的换文;签署了两国在高能物理方面合作的协议;签署了关于建立领事关系和互设总领事馆的协议;双方还同意签订贸易、航空、海运协定等等。从而奠定了我国与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友好关系。是我国加快经济建设的增上缘。对于这件大事,赵朴初居士当然十分高兴。当月就写了一首“《西江月》——欢送邓副总理访美”。对于中美两国还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小平同志毅然访问美国的举动,是一大手笔,并给予以热情歌颂和高度评价:
 
“光景晴空万里,风云事业千秋。太平洋上看轻鸥,自在飞翔宇宙。
 稳度滔滔海浪,回旋小小环球。喜听隔岸动歌喉,花雨缤纷满袖。“【18】  
 
据陪同邓小平访问美国的同志在回国的飞机上问:小平同志,您为什么这么重视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呢?邓小平回答说:因为我发现,在亚洲和世界上,凡是与美国关系密切的国家,都富起来了。可见邓小平用心良苦。赵朴初居士的词,高度赞扬了总设计师邓小平访问日本和美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紧扣时代脉膊,道出了人民的共同心声。
 
六是1994年夏天,赵朴初居士体验到邓小平改革开放路线发挥了巨大威力,全国人民过上了温饱的生活,数据显示,1994年,全国GDP达到 48108.5 亿元(人民币,下同),是1979年4062.6亿元的11.8倍;人均GDP达到2964.4元的,是1979年143.8元的20.6倍。高兴之余,又写了一首《再题万松图》:
 
我昔曾题《万松图》,最爱一株雄天下。十五年来看此松,参天黛色谁能亚?
不惮三番彻骨寒,要凭巨擘挽狂澜。画图展出无穷好,更展多姿与世看。【19】
 
诗中说,我曾经写了一首《题万松图》,现在再写一首《题万松图》,其中我最爱的一棵雄姿天下,无与伦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十五的事实证明,这棵参天劲松的黛色是无人能与其相比的。他虽然经历了三次起落,还要凭巨擘力挽狂澜。总设计师已经展出的现代化的无限美好蓝图,今后还有更加徇丽多姿多彩蓝图展示给世人观看。
 
事实被赵朴初居士的诗言中了,就在写此诗八年后的2002年,我国加入的WTO;在写此诗十六年后的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没有邓小平扭转了中国前进的方向,这是不可想象的。
 
上述说明,在邓小平健在时,赵朴初居士就写了歌颂他的几首诗词,这是他经过长期体会和体察,深切认识到,邓小平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和民族宗教工作,是把中国从错误的道路上扭转到了正确的发展轨道上,离开邓小平是不可能实现这个伟大转折的。他对小平同志信赖、爱戴和拥护,是长期的工作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所以,他对小平同志逝世的深切悼念,表达了他的真实感情,体现出赵朴初居士对邓小平复出以后制定改革开放政策的无比拥护和完全认可!
 
(待续)(20200年5月20日于北京,21日凌晨修改)
—————————————————————————————
注释: 
 
【1】《赵朴初韵文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07页。
【2】同上书,第713页。
【3】同上书,第720——721页。
【4】《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第一版,第174页。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学校出出版社二○○八年二月第一版,第113页。
【6】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批以经济建设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7】1978年《宪法》第46条:“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
【8】《切实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在全国政协第六次专题讨论宪法修改草案座谈会上的发言
【9】《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第一版,第54——61页。
【10】同上书,第61页。
【11】《赵朴初韵文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页。
【12】《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第一版,第213——221页。
【13】同上书,第214页。
【14】见《法音》一九九七年第四期和《佛教文化》一九九七年第二期。
【15】《赵朴初韵文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254页。
【16】同上书,第257页。
【17】同上书,第266—267页。
【18】同上书,第269—270页。
【19】《赵朴初韵文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58页。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梵二会议前后的天主教会及其未来走向
       下一篇文章:中世纪教会历史要点导览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