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中世纪教会历史要点导览
发布时间: 2020/6/4日    【字体:
作者:冈萨雷斯
关键词:  中世纪 教会历史  
 
 
1.中世纪早期
从罗马皇帝被罢黜(476)至东西教会分裂(1054
 
这时罗马帝国已分为两大区域(以拉丁语为主的西罗马帝国,以及以希腊语为主的东罗马帝国),蛮族入侵对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的影响大不相同。他们对于说拉丁语的西方教会的冲击,远胜于说希腊语的东方教会。
 
对于说拉丁语的西方教会(今日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这是段黑暗的时期。帝国消逝,其地位被许多蛮族王国所取代。
 
因为那是痛苦、死亡及失序的时代,因此基督教的崇拜不再以主的得胜与复活为中心,而开始逐渐关注死亡、罪恶及悔改。因而原本如同庆典的圣餐,变成一种哀悼的形式;相较于主的胜利,人们在圣餐中更常思想的是自己的罪。
 
许多古代文化消失了,教会是保存其部分文明的唯一组织。因此,即使在混乱当中,教会随着修道主义(Monasticism)及教宗制度(Papacy)在此过程中扮演要角,因而日益强大、影响日广。
 
而在东方,罗马帝国(现在称为拜占庭帝国)持续了一千年。国家权力在此远大于教会,并且前者常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后者之上。
 
此处亦有重要的神学争议,有助于厘清基督论的教理(ChristologicalDoctrine)。这些争议的结果之一,就是有些持异议立场或独立的教会,如被称为涅斯多留主义(Nestorian)或基督一性论(Monophysite)的教会仍然持续直至今日。
 
在此阶段的中期,伊斯兰教的兴起成为教会的新威胁。它迅速征服广大的区域,以及当时教会生活的重心城市——耶路撒冷、安提阿、亚历山大、迦太基等。
 
在伊斯兰教的领土大幅扩张的同时,西欧法兰克(Franks)王国有一股新兴的政治势力正在崛起,它最强而有力的君王是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公元800年时,教宗加冕他为“皇帝”(Emperor),尝试要使古代西罗马帝国再次复活。虽然这个新的王国和旧的王国永远无法等同,但是这个王国的称号(有时和权力)则持续了数世纪之久。
 
结果是原本主要横跨地中海东西两岸之基督教,现在开始成为从北到南,从法兰克王国直至罗马的新界线。虽然此时的西方教会似乎有相当的权力,事实上却难以遏止周遭的冲突,而教会内部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这种混乱。秩序的维持是以“诸侯主义”的形式达到的:每位诸侯采取本身的政策,随其喜好发动战争,有时甚至沦为盗匪。
 
而东方仍然维持某种程度的秩序,文学及古代的知识在此受到最好的保存;但是拜占庭帝国的古都君士坦丁堡却逐渐丧失其影响力。也许拜占庭基督教最伟大的成就是俄罗斯的归信,通常定为公元988年。东西方教会的关系逐渐变得紧张,直至1054年产生决定性的分裂。
 
2.中世纪的高峰
从东西教会分裂(1054)至教宗制度开始式微(1303
 
西方教会需要激进的改革,这些改革来自修道主义。最后这些渴望改革的修士掌握教宗制度,并兴起一连串主张改革的教宗。然而,这导致世俗和教会权威的冲突,特别是君王和教宗之间的冲突。
 
此时也是十字军东征的时期,它从1095年开始,并且延续数世纪。这也是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Reconquista)的时期,即是莫尔人(Moors)被赶出伊比利亚(Iberian)半岛的过程。
 
某种程度上,十字军东征的结果之一就是商业的兴盛发达,成为贸易中心的城市亦随之成长。在前一个时期已不再流通的货币也开始再次流通。这些事件兴起了一种新的阶级,即中产阶级(Bourgeoisie),即是来自城市的人们:他们首先藉着贸易,而后藉着工业的发展维生。
 
几个新修会为回应这些新情况而兴起。其中最重要是方济会(Franciscans)和道明会(Dominicans)。他们原透过乞讨自给,而以托钵修会著称;而后对宣教有新的觉醒,也进入大学成为当时神学——称为经院神学(Scholasticism)——的领导者。
 
经院神学在波纳文图(Bonaventure,方济会士)及阿奎那(Thomas Aquinas,道明会士)身上达到颠峰。
 
城市的成长也产生了雄伟的礼拜堂。前段时期支配教会建筑的罗马风格,现在变成无论何时都令人难以忘记的哥德式礼拜堂。
 
最后,在此时期,教宗制度在依诺增爵三世(InnocentIII; 1198-1216)时达到其威望及权力的最高峰。但到了这时期结束的1303年,教宗制度已开始式微。
 
3.中世纪后期
从教宗制度衰微的第一个征兆(1303)至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
 
逐渐壮大的中产阶级在各国与君王联盟,如此终止了诸侯制度,并开始产生现代国家(Modern Nation)。但是民族主义(Nationalism)本身迅速变成教会合一的阻碍。法国和英国交战(百年战争)是此时期的重要部分,而欧洲其他地方也卷入此冲突之中。此时也是黑死病盛行的时期,它使许多欧洲人丧生,且产生统计人口及经济上的大动乱。
 
教宗制度的衰微清楚而迅速。首先受到法国的控制,使教宗从罗马移至法国边境的亚维农(Avignon;1309-1377)。然后发生“西方大分裂”同时有二位教宗(有时甚至三位)主张圣座的所有权(1378-1423)。
 
为了阻止分裂及改革教会,大公会议运动(ConciliarMovement)居显著地位,盼望教会整体的议会,能够决定谁才是真正的教宗。最后,议会改革运动使分裂终止,并且全体均能达成共识选出唯一的教宗,但是议会本身却分裂了,所以演变成一位教宗、二个议会。不久之后,教宗们也受到文艺复兴运动( Renaissance)精神的影响,使他们更加关注罗马的美化、建筑漂亮的宫殿,与其他意大利领主争斗,胜过关心信徒的灵性生活。
 
经院神学,亦即在大学中所从事的神学也和教宗制度一样面临危机。因为经院神学奠基于日益复杂精细的区分以及日益更专门的字汇,这种神学与基督徒的日常生活脱节,并且将极大的努力投注在只有神学家才有兴趣的问题之上。
 
威克里夫(John Wycliff)、胡斯(John Huss)及萨扶纳罗拉(GirolamoSavonarola)所领导的数个改革运动,回应了这些局势。另外有些人盼望全新的研究能带来教会之改革,然而也有一些人并未尝试改革教会整体,而在神祕主义中发现避难所。神祕主义使他们能够耕耘灵性生活以及接近上帝,不需要去处理一个腐败、无可救药的教会。
 
同时,拜占庭帝国更为衰弱,最后臣服于土耳其的侵略之下。
 
(本文摘自《教会历史要点指南》,圣经资源中心,2011.11)
 
转自橡树文字工作室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读赵朴初居士晚年三首挽诗引起的联想——纪念赵朴初居士逝世二十周年(上)
       下一篇文章:基督教罪观在不同时代的诠释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