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财产
 
六祖隐居修行圣地:广东怀集华光寺
发布时间: 2020/7/24日    【字体:
作者:ChanMagazine
关键词:  六祖 圣地 广东怀集华光寺  
 
 
华光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梁村镇花石村,是怀集县内有史可考、有着千年历史的佛教寺院,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早期隐居修行的一处圣地。
 
根据《六祖坛经》记载,六祖惠能(638-713年)当年在黄梅求法,得五祖弘忍大师亲传衣钵,并密嘱惠能速去,恐人害之。惠能问要到哪里去?五祖嘱咐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怀就是今天的广东怀集县,会就是广东四会县,都位于广东肇庆市境内,毗邻广西,此地崇山峻岭,人迹稀少,适合隐居。后来惠能便潜至四会怀集一带隐居修行15年。
 
当地县志记载的说法是,六祖惠能曾在怀集冷坑上爱岭最高峰一处石室栖居,后称“六祖岩”,至今依然留有古代碑刻记录六祖惠能隐居事迹。后六祖惠能携带衣钵来到梁村花石洞,见此处洞府宽敞明亮,风光秀丽,便在此洞住下隐居修行。因为晋朝葛洪道长曾在此岩洞修炼仙丹隐居修行,故当地人一直都称此山为“道士岩”。六祖惠能在此隐修期间,经常采药为村民治病,并随机向村民宣讲佛法。后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和感恩六祖惠能,于唐长庆年间(821-824年)在道士岩前建华光寺以资纪念。
 
据《舆地名胜志》记载:唐神龙间,五祖传衣钵与惠能,密嘱惠能速去,恐人害之。尝潜至怀集上爱岭最高峰头石室栖居,至今犹传,曰:六祖岩。长庆间洊水县建寺以尊崇之。后寺废,乃于道士岩前重建。
 
又据旧《怀集县志》和《华光寺志》记载:“唐长庆年(821-824年),洊水县(旧怀集古县名)建华光寺,尊崇六祖,后寺废。万历甲午(公元1594年),伤害丞梁允玳(怀集梁村人)等重建华光寺于花石道士岩前,有六祖禅室。”
 
据记载,原寺分前、中、后三进,有寺门、前殿、正殿、后院和六祖禅室,中间有大院。寺前绿野桑田,寺后倚靠巍峨岩峰,洞窟奇异,风光独特。
 
正如明代兵巡道张文耀游花石洞《宿华光寺》诗曰:
 
谁辟招提建上方,玲珑岩壑隐空王。
坛前水月光明相,座外云烟妙法香。
入夜松声清旅梦,近檐花影上禅床。
无涯苦海应消尽,莫讶逃名意转长。
 
还有明代上海丞梁允玳(怀集梁村人)诗曰:
 
得道真人去不回,空余岩洞向崔嵬。
鸟飞兔走悬丹灶,栖鹤衔巢岁岁来。
 
从这些古诗可以看出曾经的花石洞风光无限,如人间仙境。不过岁月沧桑,朝代迭更,华光寺曾几度荒废,又几度修葺。
 
据史载,明万历甲午年(公元1594年)有过一次大整修,整修后整座寺院分寺门,前殿,正殿,后院六祖禅室,由于日晒雨打,年久失修,瓦破檐断,康熙四十年(公元1708年)邑人卢至伯等募修;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邑人梁棠等倡修;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邑人曾宏仁、梁际冈、梁明允等倡修。抗日战争时期,曾作过村公所,继后又作过学堂。1958年华光寺被拆毁,寺内供奉的佛像、罗汉雕像以及各殿堂建筑均荡然无存。
 
近年,在华光寺遗址出土石质门额1块、石碑3通、红砂岩柱础1樽、石条2条。出土的“华光寺”匾额,完好无缺,长约一米,宽43厘米,厚11厘米,重约150公斤。此匾额从右至左阴刻“华光寺”三个大字,落款“万历丙申正月”。
 
出土的“塑观音像记”碑记1通,碑文内容记载:“华光寺叠下,观音堂诸佛色相山前东居善女邓门梁氏随发喜拾捐助筋装共成金身一座,所有姓氏铭石X后”。落款为“康熙X拾玖年拾贰月,X旦住持僧通法鉴立”;“重修观音堂并三宝殿接引阁”碑记1通,碑文内容为募捐信徒名字,落款为“大清乾隆拾贰年,住持僧升江募”;红砂岩柱础、石条以及断折的石块无发现文字记载。经专家考证,这几件出土石器文物为原华光寺内一部分建筑构件,具有较高历史文物价值,也充分说明华光寺历史悠远,香火不断,传承有序。
 
2012年,为恢复六祖昔日修行道场,继承并弘扬禅宗文化,智山法师发心重建华光寺。经过多年辛勤努力,荷蒙四方善士鼎力相助,已募化建成大雄宝殿,观音殿,斋堂,环山路,殿前广场等建筑,庙宇面目焕然一新,各地慕名前来礼拜朝圣者络绎不绝。
 
2020年3月广东省禅宗文化研究基地冯胜平主任率研究员李伟等一行人到怀集华光寺考察调研,主持智山法师热情接待并介绍了华光寺的历史、现状及出土文物。
 
冯主任在了解华光寺的历史和现状后表示——这里是六祖惠能大师曾经隐居修行的宝地,我们一定要挖掘和整理好寺院相关的历史文化,要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广东省禅宗文化研究基地将大力支持和协助寺院开展禅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播等工作,愿祖庭能盛世重光,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文化发扬光大,利益大众,造福社会。
 
新时代的华光寺,在智山法师的引领下,在传播佛法的同时,不再仅仅追求香火鼎盛,而更注重发挥寺院利益众生的功能。寺内僧众积极弘法利生,所行所言越来越凸显出对社会、对生命的关爱,他们服务社会、教化民众、为当地村民提供医疗、教育等各种帮助,真正践行六祖惠能大师提出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精神。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他们一直秉持纯真的信念,积极倡导宣扬善因、善缘、善念,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禅宗文化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寺庙权力中心的转移与佛教方志的文本建构 ——以清代《黄梅老寺中山志》为中心
       下一篇文章:拆除这尊观音,秦岭能变得更美好么?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