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天人合一 道教舞蹈的思想意蕴
发布时间: 2020/7/30日    【字体:
作者:臧璐
关键词:  天人合一 道教舞蹈  
 
 
道教舞蹈是伴随着各类道教斋醮法事活动而发展、形成的舞蹈艺术形式。上古的巫祝祭祀活动是道教斋醮科仪的最早渊源,早在夏代就有巫史之官。“巫”,就是“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说文解字》)因此,这也可以说是道教舞蹈的最早渊源。北魏高道寇谦之作《云中音诵新科之城》,改“直诵”为“乐诵”,将道教斋醮科仪与世俗音乐、舞蹈相结合,这通常认为是道教舞蹈的肇始。随着历史的发展,道教舞蹈逐渐深入世俗生活:首先是在宫廷中盛行,此后流入民间并与世俗舞蹈艺术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典舞蹈的三大形态之一。道教舞蹈具有双重属性:一是作为道教法事活动的一种形式,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二是作为舞蹈艺术的分支,属于世俗文化的范畴。道教舞蹈的双重属性使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与信仰对象交流沟通的手段,“往往是诸多环节有序地编制而成”,“并不以塑造形象为中心任务。”(刘仲宇:《简论道教法术科仪的表演特征》)因此它既有宗教舞蹈“虚拟化”的特色,同时又具有世俗化的民间舞蹈艺术的特征。道教舞蹈从艺术的维度展现了道教思想,因此又被誉为“身体化道经”或者“动态版道经”。道教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体认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统一性,其理论的最终归宿点,就是通过修行而复归自然之道。而道教舞蹈形象化地呈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教舞蹈源自道教斋醮科仪,因此在形式上不像世俗舞蹈那样模拟自然物态和生活事相,其突出特点就是通过步法、手诀等方式,模拟天地大道、宇宙结构、造化之象,可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直观呈现。比如,“禹步”是道教斋醮仪式中最常用的步法动作,相传为夏禹所创而得名,是按照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行步转折,就像踏在罡星斗宿之上,因此又称“步罡踏斗”。《道法会元》云:“其‘禹步’者,法乎造化之象,日月运行之度也。”可见禹步是对自然造化运行的模仿。而这通常也是道教舞蹈中的动作。再比如,“手诀”是道教斋醮仪式舞蹈中手部的动作,是手掌与手指结合成固定的姿势,具有“通幽洞微,召神御鬼”的作用,所谓“修仙炼真、降魔制邪,莫不基之于此”。(《道法会元》)“手诀”代表了道教的宇宙自然观,是通过“掐诀结印”来模拟自然造化的运行,它和步罡一起,是道法和行持时的基本的形体动作。而这些也成为道教舞蹈中最常见的“肢体语言”,是道教舞蹈中呈现“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形式。实际上,不仅是步法和手势,道教舞蹈在动作、造型、服装、布景、音乐等方面的设计上都体现了这一原则:比如,流传于浙江台州的“道士舞”中的“九州步”,就是源自道教科仪的“九州罡”:在地上画出九州的方位、图形,然后在这个地图上按照顺序来回舞蹈,代表“历行九州”。(《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再比如,流行于山东栖霞的道教舞蹈——八卦鼓舞,按照八卦中的“阳刚阴柔、阳实阴虚”等原则,通过舞蹈动作的动静、高低,节奏快慢、强弱等的反差来体现韵律和变化,在舞蹈队形的变换中,始终是以“圆”为中心,通过这些形式模拟道教思想中的自然运行的规则,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道教舞蹈重点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以“道法自然”的审美意趣,将舞蹈艺术建立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学理念上,强调客观与主观、自然与人、身与心的统一,达致庄子《齐物论》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美学境界。这种美学理念体现在道教舞蹈上,就是舞蹈的“身韵”的特色——无论是舞姿的造型还是运动的轨迹都要遵循“圆”(合一)的原则,注重气韵的流动,从而在舞蹈过程中“形成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外在形象”。通过这种舞蹈形式,产生“心物、内外、道体合一”的艺术韵味。而这种美学理念甚至影响了中国古典舞蹈的身体语言,形成以“拧、倾、圆、曲”为特色的东方舞蹈审美体态。在内容上,很多道教舞蹈都取材于“神仙传说”,它们改编道教经典《神仙传》等作品中所记载的成仙经历,加以艺术化的演绎。这些道教舞蹈的主题是弘扬道教“仙之可学致”(葛洪:《抱朴子·内篇》)的思想,而具体“修道成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如何通过体悟天道法则、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境地的过程。比如,流传于各地的各种讲述修真成仙故事的“升仙舞”,就是通过舞蹈的形式呈现凡人如何“少私寡欲”“顺应自然之道”的过程。此外,道教舞蹈还通过对仙境的描绘来展现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呈现“天人合一”的思想。比如,流传各地的“游仙舞”通常都是以道教传说中的遨游仙境为主题,不过仙境所反映的实际上是复归自然、逍遥自在的人间景象。道教舞蹈源自道教的斋醮科仪,融会了民间舞蹈元素,艺术化地呈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展现了将抽象思想形象化、艺术化的途径。相对纯粹的思想理念传播而言,艺术形式更能为大众所接受。在当前中国宗教“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如何创新载体,讲好中国宗教故事,道教舞蹈的范例可以提供一种有益的借鉴。
 
本文刊《中国宗教》2020年06期
微言宗教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东巴教的“派”或“教派”刍论
       下一篇文章:中国城市中的天主教平信徒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