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财产
 
拆除这尊观音,秦岭能变得更美好么?
发布时间: 2020/7/30日    【字体:
作者:弘化社
关键词:  拆除 观音像 秦岭  
 
 
终南山观音禅院,一尊雄伟的三面观音像屹立在群山之中。观世音菩萨赤足立于莲花之上,面容端庄慈祥,不仅是终南山一景,更涤荡着游人与信众的心。
 
然而,上个月开始,终南山观音禅院三面观音汉白玉雕像将要被拆除的消息逐渐引起普遍关注。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6月17日就曾发出呼吁,希望有关部门在宗教法规、生态保护、文化建设、信众情感、国际影响等多个方面综合研判,慎重而为。
 
7月7日,得知位于终南山观音禅院的该佛像的拆除工作将正式实施后,李利安教授连夜在朋友圈紧急呼吁暂缓拆除,并从文化资源保护、信教群众情感以及相关政策法规角度详细列举了停止拆除的理由。
 
他认为:此造像是十八年前已建好的合法宗教活动场所内的有品位的宗教造像,既非赢利性商业开发项目,也非个人享受的山间别墅,而是面向全社会乃至国际友人开放共享的文化空间,又不在秦岭核心保护区,一直开展正常宗教活动,始终远离商业化,远离低俗媚俗,不能视同国家三令五申秦岭生态保护之后的新建建筑,应暂缓拆除。
 
据了解,三面观音像建成于2002年,始用于2003年。《陕西省秦岭生态保护条例》2007年11月24日首次颁布,2019年第二次修订,其中第五十八条规定:“在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不得新建、扩建、异地重建宗教活动场所。在宗教活动场所内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在寺观教堂内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在一般保护区新建、扩建、异地重建宗教活动场所,应当符合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并依法办理审批手续。”根据条例,三面观音像不属于新建、扩建、异地重建,也不属于秦岭核心保护区,更重要的是它在此条例之前早已存在。
 
2018年,观音禅院积极配合政府,对被认为可能存在生态隐患的一百多间房屋共四千多平米的建筑予以拆除。“但当时三面观音雕像并未列入拆除之列,可见并不存在生态安全问题。”
 
李利安教授指出,保护秦岭生态是对的,但也要面对实际,根据不同位置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量,特别是要保持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和谐平衡,尊重并维护秦岭自古以来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的传统,对于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文设施不应一拆了之。
 
整个观音禅院包括三面观音都是由佛教居士于2002年捐资建成,2003年交佛教界管理使用,并于2006年8月28日正式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其范围就包括三面观音像。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三面观音所在地与寺院整体相连,为一个完整的寺域空间。
 
三面观音所在的观音禅院处于佛教文化资源深厚的秦岭北麓沣峪口内,距此一两公里的范围之内,还有国务院公布的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律宗祖庭净业寺,最流行的佛经即玄奘大师汉译《心经》的诞生地翠微寺,韩国高僧圆测大师修行著书的丰德寺。距此五六公里的范围之内,还有鸠摩罗什大师译经场所兼三论宗祖庭的草堂寺、隋唐古刹观音禅寺、华严宗祖庭至相寺、三阶宗祖庭百塔寺等世界著名寺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威震东方、影响全球的观音信仰在印度早已消失,在东南亚国家也不流行,而在中国,观音信仰却成为中国宗教文化的核心标志之一,终南山沣峪口一带正是这种信仰早期传入并传向东亚各国的策源之地。李利安教授呼吁:如此集中、完整、独特的佛教文化资源布局是非常难得的历史积淀,在世界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和尽可能的保护。
 
对于佛弟子而言,佛像是佛弟子与佛菩萨情感、信仰的链接:面对佛像,便能感觉到佛菩萨智慧与慈悲的浸润。
 
因此,我们呼吁:建议暂缓拆除秦岭终南山三面观音像。恳切希望并建议有关部门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并征求各方意见,暂缓拆除,综合研判。
 
弘化社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六祖隐居修行圣地:广东怀集华光寺
       下一篇文章:最后的那烂陀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