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 2020/10/16日    【字体:
作者:李朗宁
关键词:  广东 佛教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佛教研究超越既往,省内先后设立了20多所相关研究机构,省内高校相继开设了宗教学方向的硕士点、博士点,从事佛教研究的人员队伍不断扩大,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学术成果整体呈现出一门深入与多维拓宽的趋势,朝着更为广阔的态势发展。
 
一、慧能与禅宗文化研究成果丰硕
 
广东从事禅宗研究的学者不在少数。在高校,以中山大学为首的学者群体对慧能及《坛经》的研究成果斐然;在社科界,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多次发起并组织慧能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文物考古领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禅宗六祖慧能胜迹录》,用翔实的文献资料和一手的实物史料,展示了慧能一生的弘法行迹及其著述经典。
广东以“六祖慧能与禅宗文化”为主题,在各地、以各种形式举办国际性、全国性的禅宗文化学术研讨会,搭建具有岭南特色的“禅宗六祖文化”交流平台,持续推动对慧能与禅宗文化的深入研究。学界公认的“首次专题研讨六祖慧能思想的会议”可追溯到1997年,由广东、澳门多个机构共同发起的“慧能与岭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近年来,同属六祖道场的国恩寺和光孝寺在慧能与《坛经》研究论著搜集、整理和出版等方面的工作较为突出。
 
二、断代史、宗派研究齐头并进
 
纵览改革开放以来的广东佛教研究,学术界着力最多的、研究成果最多的当属从历史的多个维度对其展开研究。
 
(一)对明清时期岭南佛教的研究。岭南佛教发展在历史上有两个高峰期,六祖慧能所处的唐代及两宋时期达到鼎盛,复又沉寂,再度复兴已是明末清初。对明清之交岭南佛教的研究成果,其亮点主要呈现在 :其一是对明清之际岭南佛教历史研究 ;其二是对明清之交的“文人逃禅”与遗民僧现象研究 ;其三是对明末清初曹洞宗天然函昰一系法系传承和思想脉络的研究 ;其四是对明清之交岭南佛教对外交流的历史研究。
(二)对云门宗宗派历史及传承人的研究。学界对云门宗宗派兴衰之历史探析主要着力于云门宗三百年间的创立、鼎盛、极盛与危机、衰落、重续的历史进程,以及对于云门宗为何至宋代陡盛而衰的探讨。2014 年起陆续出版的《云门宗丛书》填补了既往空白。此外还出版了《虚云和尚全集》、举办“佛源老和尚与云门寺”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
 
三、古籍整理、志书编纂硕果迭出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佛教古籍文献整理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海内外众多学者围绕各种版本《六祖坛经》展开整理、标点、校勘、多语种翻译等工作;成书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广东佛教道教古籍文献整理、考释为主题的冼玉清著《广东释道著述考》出版,这是第一本全面收录、考据与评述自唐至民国期间共计211位广东籍或曾居留广东僧人的生平、事迹、著述等信息,辑录了佛教著述达380种;近年来,以清初岭南禅史史料为主体,广东组织出版《岭南名寺志·古志系列》《华严丛书·天然系列》《清初岭南佛门史料丛刊》以及正在陆续出版多种佛教古籍整理丛刊,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厚扎实的古籍资料。
 
由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20022014年出版的省一级宗教志《广东省志·宗教志》《广东省志·民族宗教卷》(1979-2000),还有广州、佛山、东莞、梅州等地组织出版的宗教志是研究当代广东佛教的必要参考资料。
 
在寺庙志书方面,以《潮汕佛教志·开元寺志》最具代表性,该志是宗教志与寺庙志的合二为一,由潮州开元寺原住持慧原法师完成,全书计80余万字,以其文献扎实、体例齐备、内容新颖而获得僧俗两界的高度评价。改革开放后出版的还有《龙山国恩寺志》《六榕寺志》《岭南名刹庆云寺》《南华史略》,岭南知识文化书系之《光孝寺》《六榕寺》《海幢寺》《潮州开元寺》等。
 
四、“海传佛教”研究方兴未艾
 
广东自古以来是“海传佛教”的重镇,过往的研究重心明显偏向了“陆传佛教”,这种失衡的状况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有了显著的变化。
 
2015年,由广州市佛教协会主办、大佛寺承办,历时四个月、巡访七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国家的“莲开一路——海上丝绸之路佛教与文化之行”在广州启航,开启了“中国佛教界首次大规模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世纪盛举”,返航之后,主办方在广州举办高峰论坛,由参与者分享沿途传播中国佛教智慧、讲述中国佛教故事的经历。此后,“中国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海上交通与佛教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西来初地·华林禅寺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首届珠江国学论坛》之“禅宗六祖文化与‘一带一路’”学术研讨会、“海外文献与海幢寺文化”学术研讨会相继在广东各地召开。
 
岭南“海传佛教”的著述成果也在陆续出版。有对晋唐时期往来于海上丝绸之路弘法的僧人群体结构、演变动态以及僧商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有从海外贸易、宗教文化交流的视角,重新审视与梳理岭南佛教的发展、传播及对外交流历程的研究;有对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古刹光孝寺与丝路文明的研究;也有海内外学者、法师就中国历史上的海上交通与佛教传播之关系展开的不同层面与视角的探讨。
 
五、多维度研究推陈出新
 
(一)社会管理 / 治理视角。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每年围绕省委、省政府和主管部门广东省民宗委的中心工作,开展宗教领域现实问题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前瞻性的对策建议 ;2013 年该院发起成立的广东省宗教学会,为从事佛教研究者搭建良好的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的平台 ;创办《民族宗教研究》系列专刊,立足岭南特色,放眼港澳地区,收录海内外专家学者高水平的研究论文,目前已出版了四本专辑 ;创办内部连续出版物《广东民族宗教调查》,逐年辑录全省宗教工作系统遴选出的优秀调研报告和论文,其中包括对佛教寺院管理、宗教教职人员养老、宗教活动场所法人资格、佛教与公益慈善事业等社会治理问题的探讨。
 
(二)地理 / 建筑学科视域。据统计,该主题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归为三大类:佛教在岭南传播地理路径的研究,佛教寺院、碑刻文物、高僧胜迹等地理空间分布的研究,地方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以新近出版的《清代广州佛教寺院与城市生活》为例,作者综合运用 GIS 空间分析和历史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清代广州城佛教寺庵的空间分布情况,对当时佛教寺院与城市生活的关系展开研究,是研究宗教活动场所与城市生活形态互动关系的重要之作。
 
(三)文学 / 艺术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佛教研究在文学领域的成果包括对岭南佛教经典譬如《坛经》的语言、文学性研究,佛教对岭南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以及岭南僧人文学作品研究。广东佛教与书法、音乐、艺术的研究也有著述问世,如对函昰、澹归两位高僧书法艺术的研究,对梅州客家佛教香花音乐的研究,对佛教香花历史变迁中的宗教艺术与地方社会研究等等,不一而足。
 
六、研究展望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广东佛教研究与当代中国宗教研究同呼吸、共发展,在岭南历史文化这片沃土上深耕细作,孵化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成果,限于篇幅,本文无法一一列举。回顾过往,不仅能加深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佛教局部面貌之细节理解,亦有补于对广东地区思想传统、风物习俗等之理解。展望未来,广东地方佛教仍有许多宏观、微观甚至跨学科的研究有待继续探索。如,在推进全省范围内佛教古籍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的基础上,推动大数据时代下的佛教文献收集整理与资料信息化进程,加大对已出版的佛教古籍成果的研究力度;弘扬佛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依法依规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讲好广东佛教故事;聚焦对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地方佛教重点热点问题的现状调研;新时代佛教中国化实践与理论以及积极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相关研究;充分利用已有的宗教学术平台,构建广东佛教研究学术共同体,等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指导下,广东佛教继续夯实传统佛教学术研究,不断拓展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以期涌现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微言宗教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改革宗教会的家庭探访
       下一篇文章:欧美对中国开封犹太人的调研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