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他山之石
 
巴黎“斩首案”中的新特征与老问题
发布时间: 2020/10/30日    【字体:
作者:马明月
关键词:  巴黎 “斩首案” 恐怖袭击  
 
 
1016日,巴黎北部小镇孔夫朗-圣奥诺里娜(Conflans-Sainte-Honorine)一名初中教师萨缪尔·帕蒂(Samuel Paty)在学校附近被疑似为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的暴徒袭击并被斩首身亡。事件一经报道,震惊全法,法国总统马克龙(Macron)当晚发表讲话,称这是一起“具有伊斯兰极端主义特征的恐怖袭击”(un attentat terroriste islamiste caractérisé)。而帕蒂老师则成为自2012年图卢兹连环枪击案以来,第257名在伊斯兰极端分子制造的恐怖袭击中丧生的法国人。
 
一场“捍卫共和国价值”的声浪随即在法国掀起,马克龙在16日的讲话中指出“极端分子杀害的是教师,但他的目标是共和国……这是我们的战斗”。爱丽舍宫立刻宣布将为受害者帕蒂老师举行国葬。教育部长让·米歇尔·布朗凯(Jean-Michel Blanquer)随后在17日发表的讲话中同样表示“共和国绝对不会在恐怖主义和威胁前退缩。”18日,游行悼念活动在新冠疫情恶化的背景下仍然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主要政党、协会和工会的领导也齐聚巴黎共和国广场,纷纷表态捍卫共和国价值,而上街游行的法国人也打出“我是教师,我为言论自由而战”(je suis enseignantje défends la liberté dexpression)的声援口号。
 
与此同时,在警方拘押了15名与该事件直接相关的人员后,法国内政部也决定采取行动向极端分子“宣战”,19日内政部长吉拉德·达曼宁(Gérald Darmanin)宣布将驱逐231名被列入“预防恐怖主义性质极端化行动”监视档案(FSPRT)中的外国人,其中180人已关押在监狱中,剩下51人即将被抓捕。
 
目前看来,该事件之所以在法国引发如此巨大的反应,一方面是由于极端分子手段之残忍在法国本土近些年发生的恐怖袭击中无出其右;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害者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其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成为被害的关键原因,这直接挑动着法国人对于言论自由的神经。然而,除了袭击手段极其残忍外,这次事件与以往发生在法国本土的恐怖袭击相比,依然呈现出新特征:
 
一则,与以往不特定目标的无差别攻击相比,巴黎“斩首案”是针对具体问题中特定目标的直接袭击。近年,无论是20151月的《查理周刊》恐袭事件,亦或是201511月的“1113恐袭”事件,极端分子采取的都是不特定目标的无差别攻击方式,而且在“伊斯兰国”(IS)组织下,大部分发生在法国的恐袭都成为其极端主义意识形态下全球恐袭网络的一部分。而刚刚发生的巴黎“斩首案”中,导致受害教师被伊斯兰极端分子袭击的原因是由于其在一堂关于言论自由的课上展示了画有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形象的查理周刊漫画,而这一举动不仅遭到穆斯林学生家长反对,而且经发酵后直接招致了极端分子的报复。整个事件都是围绕法国穆斯林的具体问题并在境内穆斯林群体的作用下发酵,最终极端分子采取报复性攻击的目标也极其明确,是典型的以报复为目的的极端暴力犯罪。
 
二则,与以往将网络作为境内外极端分子联络的工具相比,巴黎“斩首案”中社交网络成为事件发酵以及暴力展示的重要工具。在以往针对法国的恐袭中,社交网络主要是作为极端分子事前恐吓以及相互联系的工具,强调挑衅作用且隐秘性高。而在巴黎“斩首案”事发前,一位穆斯林学生的家长通过录制短视频并发布社交媒体的方式谴责帕蒂老师“侮辱先知”以及“驱赶”穆斯林学生的行为,并同时公开了帕蒂的名字和学校的地址,该视频迅速在法国穆斯林中传播并发酵。而在事发之后,境外社交网络平台推特(Twitter)上,一个疑似恐袭制造者的账号发布了一张帕蒂老师被斩首的照片,并配文“以真主之名……告知异教徒统治者马克龙,我已处决了一名胆敢蔑视穆罕穆德的走狗……”在巴黎“斩首案”中,社交网络俨然成为极端分子在法国境内制造恐怖袭击后展示恐怖效果、引起恐慌与仇恨的平台。
 
三则,与以往穆斯林协会发挥的作用相比,巴黎“斩首案”中穆斯林协会被推上前台。穆斯林协会作为法国伊斯兰教特殊架构中的核心机构,虽各大协会争斗不断,但介于法国政教分离原则下的宗教生存环境,穆斯林协会以往在涉及法国穆斯林具体议题上基本都采取与法国政府相向而行的态度。然而,在巴黎“斩首案”发生后,成立于2003年的“法国反对仇视伊斯兰团体”(CCIF)被内政部长达曼宁指责为“一边拿着国家的补助、享受国家的减税政策,一边却指责国家仇视伊斯兰教……这个协会是共和国的敌人。”虽然该协会已经向《世界报》(Le Monde)澄清,在该事件中除了“记录电话投诉”,协会没有针对涉事教师和学校采取“任何其他措施”。然而,基于政府控制并逐渐切断穆斯林协会外国资金来源的政策,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勒梅尔(Bruno Le Maire18日在接受法国电视3台就巴黎“斩首案”进行的采访时表示,他将提议加强对一些伊斯兰协会资金流动的控制,而该举措正是马克龙在2020年初宣布的打击伊斯兰“分离主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黎“斩首案”的发生,从深层原因来看实际上是法国穆斯林与主流社会不断被撕裂,穆斯林问题不断被政治化,矛盾不断被激化的现实表现。一方面法国人“仇视伊斯兰”情绪夹杂在“捍卫共和国价值”的声浪中愈演愈烈,而另一方面伊斯兰极端主义则在普通穆斯林保留伊斯兰信仰传统和缓慢地被法兰西同化之间的夹缝中找到了生长的土壤。
 
第一,宗教矛盾与社会矛盾不断衍化,法国穆斯林的传统信仰受到来自天主教传统与世俗主义原则(Laïcité)的双重排异。随着穆斯林人口的不断增加,法国信教人口的比例不断发生着变化,根据20183月,法国民意调查公司Opinionway针对18-30岁的年轻人进行的调查显示,法国年轻人的宗教信仰占比为:天主教41%,伊斯兰教8%,基督教新教2%,犹太教1%,佛教1%,其他宗教3%,无信仰者42%。另据一份来自法国最大民意调查公司IFOP2016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将伊斯兰教视为威胁的法国天主教徒从20151月的33%上升到20162月的45%。这意味着,法国有将近一半的天主教徒对伊斯兰教抱有负面情绪,而穆斯林的信仰与法国世俗价值之间的矛盾亦不断激化。
 
第二,外国势力通过利益输送依然保持着对法国伊斯兰教强而有力的影响。大量法国穆斯林在宗教信仰上受到排异,而又无法完成“共和同化”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以伊斯兰信仰为依托、以原籍国国籍为纽带形成穆斯林社区,这些穆斯林社区在法国常以“移民清真寺”与“移民伊玛目”为中心,其往往对外界封闭、对内却自有一套运行规则。而这些“移民清真寺”和“移民伊玛目”实际上长期受到原籍国的资助和影响。而由于法国长期以来对于资金和伊玛目缺乏透明且严格的监督机制,融资建设清真寺和派遣境外伊玛目成为伊斯兰极端势力渗透的重要途径,导致近年来清真寺和伊玛目极端化的现象在法国屡见不鲜。同时法国政府没有进行有效监管也为“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渗入和传播打开方便之门,间接成为近些年法国恐怖袭击频发的诱因。
 
第三,互联网逐渐成为法国世俗主义原则的“法外之地”,极端主义滋生的土壤。由于法国严格政教分离的世俗主义原则尚未对互联网中伊斯兰教的传播以及穆斯林个人的信仰实践进行直接的干预或指责。一方面在现实中由于宗教信仰受到压缩干预和歧视排挤,如禁止穿戴头巾等,越来越多的法国穆斯林将目光转向互联网,选择在社交网络上联络教友、实践信仰、表达诉求、互帮互助。另一方面,伊斯兰极端主义也积极利用互联网这块“法外之地”进行线上动员以及恐怖活动,在法国传播伊斯兰极端思想,不仅导致法国社会中的“恐伊情绪”外溢,而且极大地压缩了温和穆斯林的生存空间。
 
最后,世俗主义原则虽然是法国处理宗教和国家关系的最高准则,但是在实践中对不同宗教构成的限制并不相同,双重标准不断激化穆斯林与主流社会之间的矛盾。毫无疑问,当前法国社会仍然是高度天主教化的,并存在着对其他宗教根深蒂固的成见,导致秉持中立的政教分离法律在实践中造成实质性区别对待的结果。例如,法国地方上许多市镇当局允许并主动于圣诞节在市政大厅搭建马厩、摆上人偶,以再现耶稣降生的场景,却无法容忍一名穆斯林女性穿戴头巾学习或工作。源自天主教的习俗、服饰以文化、节庆的属性得以保留并溜进公共领域,而“穆斯林头巾”则被严格定义为宗教符号而被限缩在私人空间。
 
当下,虽然巴黎“斩首案”仍在不断延烧,不过法国政府能够迅速反应,一方面,不仅采取行动抓捕“斩首案”中的相关嫌疑人员,驱逐具有极端主义倾向的外国人,而且开始控制并逐渐切断外国势力的利益输送渠道,从源头上对伊斯兰极端分子防微杜渐。另一方面,在全国发起“捍卫共和国价值”的声浪,通过共和价值凝聚力量,有效降低“斩首案”对普通法国人心理上的恐怖效应。但是,面对穆斯林与法国主流社会之间矛盾不断被激化的现实,法国政府仍需倾听穆斯林的诉求以此消除仇恨,为穆斯林寻找融入法国的有效途径。
 
 复旦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哈沃瓦斯激进神学的反君士坦丁主义特质
       下一篇文章:当代印度佛教复兴与“参与佛教”运动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