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少数民族神话传播内容的叙事传输研究
发布时间: 2020/11/5日    【字体:
作者:坚斌
关键词:  民族神话;传播;叙事传输;故事;学科交叉  
 
 
摘要:少数民族神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少数民族神话的本体、类型、演变等相关研究已经举不胜举,但对于民族神话传播的研究一直以来相对薄弱。以藏族创世神话为例,基于对藏族创世神话内容的生态特征分析,从叙事传输视角审视藏族创世神话内容,剖析藏族创世神话叙事传输的影响因子和神话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问题,试图对民族神话传播研究有所突破,并且从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的研究中对学科体系完善进行探析。
 
中国的传统典籍中并没有“神话”一词,神话是一个外来词语,其词源出自古希腊语的“mythos”,意思是关于神与英雄传说的故事。神话是文学早期萌芽的形态,“神话,主要指远古人类的一种非自觉的艺术创作,人们以当时有限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以一种因果解释或者说故事的方式组合起来。”我国是一个多民的国家,中国神话自然也包括了汉族神话和少数民族神话。神话均起源于对自然最原始的认知,表达着人与自然的相处状态和逐步发展的过程。从内容的角度出发,神话可以简单地分为创世神话和英雄神话两类。与人或神相关的英雄事迹的神话,属于英雄神话,有关开天辟地、日月星辰等人类源头及诞生的神话属于创世神话,即人类等一切事物的起源神话。
 
对神话的传播研究,是神话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神话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并且,对神话传承和流变研究有着重要影响,但一直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从表象来看,神话即是故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经典神话“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本身就是故事形态。不同于一般故事的是,神话是将人们或事物的缘起等内容进行加工,因此,其传播内容与一般的故事有区别,尤其是少数民族神话,本身就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典型代表,且渗透着丰富的宗教内容和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思想与文化思想。本文将从藏族创世神话谈起,从叙事传输的视角对少数民族神话传播内容进行剖析。
 
一、藏族创世神话内容的生态特征
 
少数民族神话是各少数民族文学的源泉,也是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端,反映了在远古时代部落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藏族创世神话是藏族神话的一种。其内容广泛,大到寰宇、日月、人类起源,小到昆虫草木的诞生。藏族创世神话与宗教、图腾崇拜、自然崇拜联系紧密,它也是少数民族对自身与自然相处的最初阐释。
 
(一)万物起源的质朴生态观
 
创世神话的萌芽阶段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后期,这一时期逐渐出现了一些蕴含着神话因子的图腾神话,藏族创世神话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辈们对自然原生态的描述与幻想,表达着自己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的冲突与和谐的状态。藏族是一个十分重视信仰的民族,他们对赖以生存的天空、大地、山水、草木等都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无比的敬仰。藏族传世史诗——“世巴塔义”,亦被称为藏族“创世歌”,其内容包括天地、日月、星辰以及毁灭、形成和生命起源等,反映了藏族先辈对大自然的全部认识过程。《创世歌》不同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的神话世界,它所描绘的是人与自然在长期斗争中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如第一部分:
 
 
恩情最大的是慈爱的父母,
 
发生最早的是世界的形成。
 
问:形成早?还是毁灭早?
 
若形成早就讲形成早的原因,
 
若毁灭早就讲毁灭早的原因,
 
形成不早毁灭早,
 
请讲第一次是怎样毁灭的?
 
第一次毁灭的造成,
 
是火、水、风这三者。
 
这三者的根因没有灭,
 
灭了的火是怎样形成的?
 
没了的水是怎样形成的?
 
息了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从《创世歌》第一部分中的部分内容可以看到,藏族先辈认为世界构成的最原始的物质是火、水、风、土,并在接下来的内容中阐述了这四种物质的形态,这是典型的唯物、质朴的生态观。创世神话《人的由来》对远古时期喜马拉雅山地区人的出现和进化做了简单的描述,喜马拉雅山被洪水侵犯,忽然出现一个人登上山顶,用神斧将高山劈开,洪水倾泻,出现大草原和高原,此人是观音菩萨转世而来,之后和一位女鬼结为夫妻,生育六子,经过漫长的繁衍和进化,终于成为人形。这则神话讲述了人的出现、进化并最终成为人形,类似这种世间万物发展进化的创世神话还有很多,都体现着人与自然的斗争、相处的质朴的生态观和唯物观,另外,创世神话中还赋予了世间万物以情感,增强了神秘色彩。
 
(二)图腾崇拜与神灵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神话相当于远古时期人们的艰难创业史,生产力的极度低下,限制了藏族先辈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在与残酷的自然条件的斗争过程中,他们处处面临着危险和威胁。在当时有限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之下,对于自然现象的冲突根本无法解释,必然会产生对自然的恐惧和敬畏,对于在青藏高原生活的藏族先辈来说,这种恐惧和敬畏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马克思主义神话学者主张,神话是原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是对自然和自然力的拟人化创造,表现出原始先民积极的斗争精神。换言之,先辈们把自然界的各种变幻莫测的自然力划归为神的意旨和力量,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一切自然力都被幻想化、神性化,随之创造出各种神的故事,由此产生了神话。图腾崇拜与神灵是藏族创世神话的重要特征和文化内涵,包含对英雄与神灵和动物与自然的崇拜。首先,土地是藏族先辈们生存和繁衍的根源依靠,神灵则是他们的精神依托,人们从事劳动获得生存的物质资源,祈求神灵保佑安度人生。当他们遭遇到自然的强大与暴力而无法抵御时,便会以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去构建以神灵或英雄为本源的精神世界。如《青稞种子的来历》中的阿初王子、《七兄弟星》中的七兄弟等,都是藏族先辈们幻想和构造的英雄、神灵。其次,藏族创世神话中有很多对于自然和动物的崇拜。在藏族先辈们看来,江河山川都是神的化身,动物也是有灵性的神灵,在创世神话中将动物人性化、神性化。藏族凤鸟创世神话中唱道:
 
最初世界形成时,
 
天地混合在一起,
 
分开天地是凤鸟,
 
凤鸟头上有什么?
 
最初天地形成时,
 
阴阳混合在一起,
 
分开阴阳是太阳,
 
太阳顶上有什么?
 
在这首歌谣中,凤鸟被认为是开天辟地的角色,虽然歌谣内容过于简单,并没有说明凤鸟分开天地的经过,但由此可以看出藏族创世神话中的图腾崇拜特征,亦可以说,这首歌谣是凤鸟创世神话。
 
(三)精神信仰与神话相互融合
 
藏族是一个宗教信仰非常虔诚的民族,藏族创世神话是藏族先辈们留下的珍贵的集合各种意识的精神文化遗产,精神信仰在其中占比很大。
 
在很早以前,有位名叫南卡东丹却松的国王,拥有“五种本原物质”,法师赤杰曲巴把它们收集起来放入他的体内,轻轻地“哈”一声,吹起了风,当风以光轮的形式旋转起来的时候,就出现了火。火越吹越旺,火的热气和带有凉意的风产生了露珠(水)。在露珠上出现了微粒,这些微粒反过来又被风吹落,堆积起来形成了山。
 
法师又从五种原物质中产生出一个发亮的牦牛状的卵和一个黑色的呈锥形的卵。然后,用一个光轮来敲发亮的卵,产生了火光。雨和雾又从五种本原物质中产生出来形成了海。于是,天地形成,世界就这样被创造出来。
 
这是一则藏族佛教典籍中记载的关于天地初始的创世神话,这则神话描述了宇宙、天地的本源,认为“五种本原物质”是世界的起源,另外,表现了法师的超人能力,万能的法师即是神。这则神话不仅体现了前文所述的质朴的唯物观,而且也是精神信仰的具体表现,包含双重特征,即藏族创世神话与精神信仰相互融合的生态特征。
 
藏族的发展是与宗教融合在一起,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创世神话是藏族先辈原始经验和智慧集体的文化结晶。在一切都未知的远古时期,藏族用神话与宗教解释整个宇宙和世界,这从中也反映出藏族先辈们了解世界的渴望和理想。另外,宗教与神话相互依附,宗教用神话进行发展,神话则依附于宗教而得以保存和流传。藏族宗教意识体验离不开神话,幻想中的图腾、神灵、自然等宗教感知融入神话,增强了神话的神秘感,并且按照自己所需、愿望或审美规律来造型,进一步融入到藏族社会的意识形态当中,形成了藏族宗教与创世神话的相互融合。
 
二、藏族创世神话内容的叙事传输剖析
 
“传输”一词最早是Gerrig1993年)在研究叙事体验的时候提出的,并进行了简单而形象的描述。他指出,某人(旅行者)离开自己所在的原来的真实世界而踏上旅途,使得真实世界触不可及,当他结束旅途,回到原来的真实世界,原本真实世界的某些东西因为这段旅程已经改变了。基于这个描述,Green2000年提出了“叙事传输”这个概念,并对其涵义和特点进行了界定和描述。叙事传输即沉浸在故事当中,用故事来影响和改变受众态度的心理应用过程,是注意、想象和情感的聚合状态,被传输的受众个体将所有的心理、情绪都集中在故事的“阅读”或“体验”上面。换言之,对于一个受众,接触到故事或者叙事的相关信息后,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叙事世界,而结束故事“阅读”后,受众个体会把故事即叙事世界当中的某些理念、信息或想法带入到现实世界。纵观叙事传输的过程,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进入叙事传输的故事场景,该场景包含任何形式所呈现的故事,不只局限于文字材料所表述的形式(小说、史诗、人物传记等),也包括当代高科技手段所营造的故事形式载体(影视剧、广告、语音讲述的故事或案例、游戏或虚拟的故事等);第二阶段,当个体开始阅读或体验故事时,即进入了故事世界,个体即抛开外界的真实世界;第三阶段,故事的说服机制带来个体的接受和改变。
 
叙事传输的世界是一种心智系统的认知和情感完全浸入的状态,Green对这种说服机制进行了测量和量化。处在传输状态的个体受众会完全沉浸在故事所营造的世界,而忘记时间、空间,即自己周围发生的事,并且,自己脑海中会幻想出故事当中的场景、人物、情节,更有甚者,会将自己融入到故事当中,成为故事中的人物。而对于信息的传输者来讲,会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短暂地“脱离”现实世界。个体进入到叙事所构建的世界中,被传输的个体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脑海中演绎故事构建的情境,情感也会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和渲染而起伏跌宕。被传输个体沉浸在叙事构建的情境中,从个体外部即物理层面来看,对身边所发生的事降低了反应的敏感度,即“不予理会”,类似专心致志地看电影或阅读小说时不理会他人;从个体内部即心理层面来看,对于叙事构建的情景中出现的逻辑失误无法察觉,或不愿察觉,甚至脱离现实的客观标准去看待故事描绘的情境,将自己所有的情感和注意力全部沉浸在叙事中,“不疯魔不成活”。
 
第二,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叙事动机。被传输个体在故事中很容易被故事营造的情节或人物经历所感染,被传输个体的状态与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感受悲欢离合,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和状态感染,无所谓故事的真实与否,处在故事中的被传输个体已经不会去在意,反而会主动去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和人物的传奇经历,并且预设能够改变故事的关键事件。
 
第三,保持与故事一致的观点和态度。经过叙事传输过程的个体受众,结束后回到现实当中时,其观点或态度存在被这段传输体验所改变的可能,而保留着故事中所传达的文化思想或观念主张。依据叙事传输理论,无论何种形式的“故事”,都会携带一定的观点和信念,作为“故事”的核心理念隐藏其中且贯穿始终,另外,被传输个体即故事阅读者易与故事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即“移情”作用,成为故事人物观点的支持者、体验者,再结合丰富的细节信息,使得叙事传输具有强有力的说服作用。
 
藏族创世神话是神话的一种,拥有神话所具有的全部特征。首先,如前文所述,藏族创世神话是有关自然和宇宙起源的神话,包括天地日月、人类、动植物等种种事物的生成,还有以神灵、图腾为主要角色的情节、内容;其次,藏族创世神话也是以故事形态出现,无论吟唱还是叙述的形式,都是以故事为基本架构,这符合叙事传输的基本原则,即故事作为意识和观念的承载体,让被传输个体可以沉浸在神话故事所建构的情境,故事这个载体成为叙事传输的关键;再次,藏族创世神话携带藏族先辈的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和宗教意识,藏族创世神话是集体意识的产物,是多种价值观念的整合,包含了藏族先辈的一切思维方式和情感内容,而且,藏族创世神话是嫁接现实与理想,是藏族先辈寻求发展和进步的途径,由此可见,藏族创世神话的传播内容符合叙事传输理论的所有特征,因此,藏族创世神话的传播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角度的研究价值。
 
据苯教文献记载,藏族有关人类起源于一个大卵的神话,大致如下:
 
最早的一枚卵中孵化出两只鹰,两鹰交合又产生了黑、白、什色三枚卵。什色卵破裂了,从中生出一个叫孟兰兰伦伦的生灵。该生灵没有可以观察的眼睛,没有可供倾听的耳朵,没有可供嗅味的鼻子,没有可供品味的舌头,没有可供拿东西的手,没有可供走路的脚,它仅仅有可供思考的思想。后来出现了眼睛以供观察,出现了耳朵以供聆听,出现了鼻子以供嗅味,出现了舌头以供品味,出现了双手以供拿东西,出现了脚以供走路。
 
这则神话非常简单地讲述了人类的起源。首先,故事完整,包含了故事的所有元素,人物、事件、发展、高潮、结局等,符合叙事传输所要求的故事化,构建了人类起源的简单情境;其次,被传输个体易于被吸引和沉浸其中,人类起源一直是未解之谜,从戏剧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总体的悬念,孟兰兰伦伦隐喻人类起源的混沌,作为总悬念之下的小悬念出现,进一步吸引被传输个体,当孟兰兰伦伦幻化为具有人格化的大神,开启人类渊源,也成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再次,该神话是藏族先辈对人类生命起源的思考,用“卵”来隐喻,说明动物的生命是从卵的混沌状态中诞生的,所以人类也应该如此,藏族先辈的这种思想被融入到该创世神话中,在故事被阅读的同时,早期的文化思想也被传输到阅读个体,并被接受和认知;最后,该创世神话还提到“鹰”的作用,表现了藏族图腾崇拜、神灵与神话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思想认识与探索的渴望。
 
三、藏族创世神话叙事传输的影响因子
 
叙事传输依靠故事作为改变态度的机制核心,会给被传输个体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转变,被传输个体从故事中脱离,回到真实世界,故事中的态度和观点会被继续保留,被传输个体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被说服、改变原有观念,在心理学和广告学研究方面已经得到了大量的印证。对于藏族创世神话的叙事传输影响因子,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剖析。
 
(一)内部影响因子
 
1.藏族创世神话故事本体。故事本体的传输效果,不仅取决于故事的核心思想,也取决于故事结构的组织排列和语言的表达功底,但故事是一个整体,对于故事的阅读者来说,整体的呈现方式更为重要,需要根据故事所传达的核心思想调整故事的各部分内容,以达到故事的最优传输效果,这一点与电影创作类似。真实性是故事传输最重要的核心因子之一,但是众所周知,无论小说、影视抑或是故事,均为虚构,此真实非彼“真实”,此处的真实是“艺术真实”,换言之,是“看起来真实”“感觉真实”,如经久不衰的《西游记》。藏族先辈从现实中取材,经过神魔化、幻化的加工,形成藏族创世神话。对于宇宙、天地和人类的起源一直是学者关注并长期研究的领域,“未解之谜”是使藏族创世神话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关键,对于当代受众来说,但凡融入神话因子的影视剧、小说、动漫等艺术作品,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借助营造的“艺术真实”的情境,很容易被传输个体所接受,并在传输的过程中融入藏族先辈的思想意识。故事本体的质量是叙事传输内部重要的影响因子,故事架构的合理性、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内容理解的难易度、是否容易展开想象、场景构建是否引人入胜等,这些都是故事质量高低的影响因素。藏族创世神话中诗歌形式的故事过于简单,在叙述传输中并不占优势,而其他类似短故事类型的藏族创世神话则会有很强的说服机制,藏族创世神话的本体已经完备,加以改编会有较强的传输效果。
 
2.叙事传输的故事载体形式。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网络化、视频化的时代,人们面对信息爆炸会进行选择性过滤和接受,另外,不同的故事载体也会影响叙事传输的效果。如今,故事载体形式类型众多,文本式(包括纸质和电子)、语音式、影像式(包括电影、电视、网络视频)等,至于哪种载体形式传输更为有效,这涉及多种因素,此处不做讨论。就叙事传输的故事载体形式本身而言,在当下这个时代,电影的吸引力和被传输个体的专注程度更高,电影是更多人休闲时所选择的放松方式,另外,电影的观看方式有助于被传输个体集中精力,黑暗且舒适的观影环境、超大尺寸的荧幕和立体化的音响效果,这些电影的本体元素都有助于被传输个体在故事传输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地进行接受,而不受外界真实世界的影响和干扰,并且会在回到真实世界后形成讨论圈,如微博、豆瓣等网络平台,更有甚者,会出现以电影片段为内容的当下最流行的短视频,以供故事的反复“品味”,以便更深层次地去理解故事,从而达到最大的“说服”效果。
 
(二)外部影响因子
 
1.被传输个体差异。被传输个体的不同,所达到的传输效果也有很大差别。个体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人生经历、思维模式、空间想象能力等种种因素都会对传输效果产生重大影响,这与传播学中的受众分析类似。藏族创世神话是民间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第一,该地域文化的研究者或爱好者会具有对藏族民间文化、藏族神话等一定的知识存储量,对于藏族创世神话也有一定的了解,这类被传输个体往往熟悉故事所构建的场景、神话的背景和起源,并且可以在叙事传输的过程中寻找到与自己的研究内容相关的知识,具有很高的传输效果;第二,被传输个体与故事中人物有类似的人生经历或感受,虽然藏族创世神话是关于宇宙、人类和自然缘起的神话故事,但是也会给被传输个体带来近似的情感,足以被传输的故事所感染;第三,自我想象能力较强的被传输个体,很容易进入故事情境,与人物命运牵连在一起,体会人物的情绪,感受故事所带来的强烈刺激,这类被传输个体在脱离故事世界,进入到真实世界,也会很快被说服、接受和认同故事传输的理念。藏族创世神话是藏族先辈集体意识的集合,是对人类和世界源起的认知。同时要注意的是,被传输个体自我想象能力的差别也会影响传输的不同效度。
 
2.被传输个体的生态环境。被传输个体所处的生态环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下,传输效果也会有差别。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被传输个体所处生态环境的飞速发展,尤其网络的不断进步使人们接受信息更便捷,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利用移动终端翻看电子文本、观看视频、接受自己所选择的信息,可以说流量时代的生态环境加速了信息的传播,神话故事也不例外,相对于古代或者科技欠发达时代,这样的生态环境会提高传输的效率,藏族创世神话亦会形成点对点的瞬间传输,并且易于扩散,随着5G时代的到来,这种快速传输和便捷会体现得愈明显,神话故事的传输也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四、藏族创世神话传输的损耗分析
 
(一)神话传输的自我损耗
 
1.神话传输过剩。如前文所述,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信息过剩的时代,民间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也被广泛挖掘和传播,神话传输也存在过剩现象。以神话为题材的影视剧、小说等艺术和文学作品不断走入市场,在如此众多的选择中,必然会有信息冲突、丢失和损耗。经典神话如《西游记》《封神演义》长盛不衰,有不断更新的版本轮番传输给受众群体,在不同版本的更新中,神话的自我损耗必然存在,对于不同的传输主题,侧重点也差别很大。另外,市场因素的考量也对神话传输存在一定影响。
 
2.神话叙事传输的低效能。神话本体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学知识,对于这方面知识量储备较少的被传输个体来说,对神话的阅读、理解和接受会比较困难,虽然可以传输到个体,但是会造成传输效能的降低,这正是神话叙事传输潜在的损耗。另外,藏族创世神话目前并不具备传输的大众性和广泛性,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毕竟还只是以少数群体为受众,如前文所述的研究者、爱好者和该民族群体,当面临大众传播时,民族神话叙事的传输效能会必然降低。
 
(二)被传输个体的损耗
 
信息的传播早已从“子弹式”的单向传播发展到今天的“互动传播”,互动传播中,被传输个体即受众的作用相较以前更大,主动性更强,可选择的内容也更多。被传输个体每天都会面临信息的轰炸,对于信息的选择会成为损耗的第一个层面,神话的传输尤其是藏族创世神话的传输在这个层面会有较大的损耗,因为被传输个体会选择自己熟悉、感兴趣和擅长的内容进行接收,而对于陌生、与自身离得较远的内容则容易选择放弃;第二个层面,被传输个体理解的偏差。民族神话或藏族创世神话包含了民族宗教的内容,尤其是藏族的发展与宗教相互融合,对于藏传佛教的历史和内容知之甚少的被传输个体在理解神话故事的层面上要么出现偏差要么选择性过滤,而被传输个体在进一步传输的过程中,会出现更大的遗漏和差异,传输损耗由此随着被传输个体的不断传输和分流而增加。
 
五、完善相关学科的体系化建设
 
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属于交叉学科研究,即从传播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少数民族神话的传播内容,结合当下、观瞻未来,对少数民族神话提供一种全新的传播理念和方式,对进一步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从而可以引起更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关注该领域。再者,对于相关学科体系建设开辟新的路径,寻求一种多方面结合的思路,对于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传播与保护探索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20165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少数民族神话历史悠久、绵延不绝,承载着少数民族厚重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传承、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必然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刻阐明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项原则: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学科建设与发展须与时代紧密结合,而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须继承与传承,在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学科之间的交集区域越发明显,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时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文化传播亦须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下,学科交叉呈现出更为明显的趋势,多维度、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在不断地完善学科体系,这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也将打开新的窗户,呈现一片全新的天地。
 
六、结   
 
第一,少数民族神话是民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亦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神话的传播长期以来是该领域研究的弱项,民族神话既有民族文化的内容也有民族精神信仰的元素,因此,民族神话的传播会带动民族文化的传播。民族神话传播具有故事性的先天优势,神话本身就是故事母体,只是民族神话较为简短,需要经过后期的改编和加工,才能适应当今的文化传播生态环境。
 
第二,故事是当下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在网络传播已经成为强势传播方式的今天,无论自媒体、短视频、文字抑或是网络电影电视剧等种种类型,故事都成为其核心,5G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事实,网络传播的优势必定会愈来愈强。本文以藏族创世神话为例,从民族神话内容的微观角度谈起,在叙事传输理论支撑下对民族神话内容进行深度剖析,以便借助5G时代的东风,用故事化的方式传播民族神话,从而挖掘民族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更为广泛的外延。藏族创世神话叙事传输的影响因子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进行了剖析,既有故事本体的影响也有外部生态环境和被传输个体的影响,内部故事本体须适应当今传播模式和受众心理,外部被传输个体的培养和生态环境的契合,都会对民族神话传播造成影响。
 
第三,叙事传输如同电能的传输,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损耗现象,如何降低损耗是民族神话传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神话传输的过剩和低效能是神话叙事传输自我损耗,由此可见,民族神话的叙事传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点对点的定向、单向传播;另外,被传输个体的损耗也会进一步造成民族神话传输的损耗,因此对于受众和传播流程的分析和研究是不可避免的。
 
第四,少数民族神话是本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叙事传输理论是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少数民族神话属于民族学、民俗学等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范畴,叙事传输理论是心理学、传播学的研究理论,同属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但并非同一学科,以叙事传输理论为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神话内容传播进行剖析,属于跨学科研究、学科交叉研究,从另个一角度对少数民族神话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在不同学科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一定的思路。
 
文章来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
 
 民俗学论坛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匮乏与获取:龙王结亲传说的社会隐喻
       下一篇文章:昆仑、天门、西王母与天帝——试论汉代的“西方信仰”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