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活动
 
道教节庆活动的文化价值
发布时间: 2020/11/13日    【字体:
作者:白雪峰
关键词:  道教 节庆活动 文化价值  
 
 
道教节日很多。有的是神明的诞辰,比如三清、玉皇大帝、文昌帝君、真武大帝等,这是道教不同宗派供奉的节日;有的是不同宗派祖师的诞辰;有的则演变为民间信仰的特殊时日,比如“三元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分别是天、地、水三官考校世人功过的日子,到明代时演变而为三官的生日,从此作为道教节日一直留传至今;至于不同地域形成的特殊信仰,比如城隍、土地信仰,就不胜枚举了。
 
道教节庆活动,指道教节日中通常举行的斋醮、迎神等系列庆祝活动。这些节庆活动是一个充满文化意味的“象征世界”,通过仪式中的文化符号媒介,有效地达成了人神之间、世俗世界与神仙世界的沟通与对话,表现出道教文化守望的道德情感与生命理想。
 
在所有的道教节庆活动中,斋醮法事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
 
尽管不同的斋醮由于所启神、所奏事不同,仪式也有差异,但是结构大致相同。“斋”以洁净禁戒为主,“醮”以祭神(酬神)为义,两者的仪式有所不同。不过,斋法临近尾声必设醮散坛;而醮法之前必有斋法。根据唐代高道杜光庭《道门科范大全集》记载,斋仪和醮仪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升坛、宣咒、鸣鼓、发炉、绕坛步虚、降真、献茶、散花等。尽管在宋代之后斋醮仪式有所增减,但是变化不大。
 
斋醮法事在本质上是道教教化大众的一种形式,所谓“至道不繁,至要不紊。自首至尾,告符拜章,行科阐教,皆化凡俗耳。”(明·《道法会元》)通过行动、姿势、舞蹈、吟唱等活动以及实物安排,道教斋醮构造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景,完成济生度死和祈福禳灾的功能。尽管它在形式上是祀神活动,本质上却是道教教义思想的仪式化演绎,体现了道教所倡导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实际上,道教斋醮法事活动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天神和祖先崇拜的传统。尤其是在道教兴盛发展的唐宋元明时期,道教斋醮仪式甚至成为国家祭祀大典,因此也成为民间传统祭祀文化的主流。
 
“仪式是文化的真正的纪念碑。”([] K.M.Sehipper:《关于仪式的论文集》)道教斋醮仪式对于道教文化和中国祭祀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道教节庆活动堪称道教艺术的体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比如,贯穿于道教斋醮活动始终的道教音乐,就是继承了远古“巫以歌舞降神”的传统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在唐代,由于受帝王的推崇而盛极一时。此后,道教音乐还不断吸收了民间音乐、西域音乐,以及佛教音乐的养分,在宋明时期逐渐规范、定型。到清代,道教音乐已经包含了丰富的地方戏曲、曲艺的音乐色彩。这些内容都生动地表现在道教节庆仪式活动中。根据法事活动的需要,道教声乐与经文念白、禹步等结合在一起,组合为各种不同的道曲;而道教器乐则在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的过门以及队列变化中使用。在行法的过程中,根据主持斋醮的高功各种仪式动作的需要,器乐灵活地加以润饰、变奏,成为节庆仪式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由于历史上的道教音乐受到皇室的扶持,以及宫观组织和道教戒律的制约,加上道教“口传心授”的传承发展,因此一直没有中断,很好地保留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特色。
 
此外,与道教斋醮法事活动相伴随的是道教舞蹈艺术。道教舞蹈主要用于斋醮法事活动中,与远古的巫舞不同,道教舞蹈更偏于抽象、肃穆,取法“天地之象数”,以象征的手法阐释道教对于自然之道的理解。如“踏罡步斗”的舞步,行走的轨迹是按照星象图式来决定,实际上是试图师法自然造化,从而达致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道教的节庆活动往往与大众的民俗活动相结合,演变为赛会、香会之类的大型民俗活动,通常都是以道教的某个宫观庙宇为核心,举办斋醮、赛会、神道出巡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道教节庆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活动,同时也成为民众进行社会交往、愉悦身心的民俗活动。
 
比如,赛会是用仪仗、鼓乐、杂戏等形式祭祀和娱神的活动,一般都是在神明的诞辰、成道、升天的纪念日举行。赛会通常都是以行业、地域以及共同信仰为纽带。在南方,赛会的仪式包括抬着诸神巡行当境各地,称为“神道出巡”。北方地区则通常多以香会的形式进行,进香者扛着神龛,前面由仪仗导引。有些神明地位很高,仪仗甚至如同帝王。赛会中民间常常会展示各种珍宝以娱神。此外,还有各种表演活动,既有综合性的舞蹈、杂耍,边行进边表演,称为“走会”;也有各种固定的舞台表演;期间还要上演酬神戏,可谓是民间娱乐、戏剧的大展示。因此,道教的节庆活动也是研究民俗文化生活的重要资料,具有民俗学的价值。
作为道教文化载体的节庆活动,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文化符号。时至今日,如何挖掘、整理、汲取其中优秀的文化元素,注入新时代的精神,丰富其作为传统节庆活动的内涵,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刊《中国宗教》202009
 微言宗教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诸圣节瞻礼
       下一篇文章: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以皖南绩溪县伏岭村春节为例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