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活动
 
教会在旷野践行“以福音为中心”
发布时间: 2020/12/18日    【字体:
作者:陈已新
关键词:  教会 福音  
 
 
前言
 
想到旷野,我们会想到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后、进入神所应许的迦南地之前四十年的旷野漂流,因而会想到那旷野是“大而可怕的旷野,那里有火蛇、蝎子、干旱无水之地”,但也会想到神和以色列人的同在:“祂曾为你使水从坚硬的磐石中流出来,又在旷野将你列祖所不认识的吗哪赐给你吃,是要苦炼你、试验你,叫你终久享福。”(申8:15-16)同时,旷野又会使我们联想到1949年之后到文革时期中国教会的处境,也会想到现在教会的处境:来自世界的敌意、逼迫,教会所要经历的苦炼与试验,外在属灵资源的减少等等。因此我们说,教会在旷野。
 
但如果从教会被主耶稣的宝血买赎而与世界分别,以及将来进入新天新地的荣耀,来看教会今天在世界的存在特征,的确可以说:无论什么时代,教会在地上的本质,就是在旷野中。意识到这件事很重要。只是当你想到旷野时,不应想象为空无一人。因为教会所在的这个“世界的旷野”,有许许多多的人,不像旷野,更像一个浮华的集市,有它所贩卖的商品,有它的价值体系、管理系统和主义学说;然而它也的确是旷野,因为基督徒行走在其中,是异乡人、陌路客,这世界以它的逼迫或试诱,成为基督徒凶险的旷野。但我们也不要忘记,在这世界的许许多多的人中,也有神要拯救的百姓,有我们要与主一同去寻找、拯救的失丧的人。
 
我们不要忘记,一方面,教会蒙主的宝血救赎从世界中分别出来,不再属于这世界,而是属于基督;但另一方面,教会又被差遣进入这个世界,见证耶稣基督拯救人的福音,就如圣经中所说:“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因此,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探讨:教会在旷野如何践行“以福音为中心”?我所要讲的,不仅是在当下艰难处境中的中国教会,也是每一个在旷野中的主的教会,都应关注和实践的重要原则;不仅是关于教会怎样在各种艰难与挑战中坚守,也是关于教会在任何处境中所当有的、主动的出击。
 
对于教会应当以福音为中心,我想很多人会觉得是不言自明的。因为教会被建立是来自福音:“你们蒙了重生,不是由于能坏的种子,乃是由于不能坏的种子,是藉着神活泼常存的道……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就是这道。”(彼前1:23-25)教会正是建立在使徒和先知所见证的福音的根基上。并且,教会的目的是为了福音:“只要你们行事为人与基督的福音相称,叫我或来见你们,或不在你们那里,可以听见你们的景况,知道你们同有一个心志,站立得稳,为所信的福音齐心努力。”(腓1:27)我们如此活的动力也是来自福音:“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因我们想,一人既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并且祂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林后5:14-15)
 
因此,教会是认信福音、活出福音、担当福音使命,也不断被福音所激励的共同体。教会之为教会,是从认信福音开始的,这非常重要;但教会不能停留于此,而是应当将这种认信,落实在弟兄姐妹的生命中,落实在教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得教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体现出这种认信,这是教会牧养所关心的范畴。就如陆昆在他的“教会建制:信仰告白、牧养体系和治理制度”[2]一文中所说的:
 
即使教会作一个几乎和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一样的认信,同它一样又庄严、又精确、又清晰,仍然不等于教会有信仰告白,因为这个正确的信仰告白实际上是发生在教会的教导、祷告、见证、交通、培训,也包括教会的治理中,如此教会宣告说“基督是我的元首”。所以实际上这个信仰告白是发生在教会的一切言说和行动之中的,尤其是发生在教会一切明确的、系统的教导和关怀体系中,也就是发生在牧养体系中……信徒个人和教会共同体以全部的生命活动来作出“基督是主”的信仰告白,正是牧养的真意,牧养就是使教会成为教会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有很多知识分子信主,到21世纪初,中国家庭教会开始进入城市新兴教会的蓬勃发展阶段。很多教会开始关注建立信仰告白,以及建立治理体制,但有时却忽略了深入的牧养,因此信仰告白好像只停留在教会的文件里,没有落实到弟兄姐妹的生命和教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治理体制也好像只是完善了外面的制度框架,却没有带来生命的活力与美好生命的果子。可能有些教会建立了信仰告白和治理制度,也不忽略牧养,但却忽略了福音的核心性,有时也不是没有福音,而是福音只是众多认信的一部分,却不是核心——不是各个部分所指向的核心,不是将各个部分连接起来的核心,就好像一个完美的车轮却没有车轴,因此难以凝聚焦点和力量向前奔跑。
 
那么教会在牧养中,怎样关注福音认信并践行“以福音为中心”呢?我们要看七个方面:
 
一、关注重生得救的教会成员制
 
这不是当代出现的新鲜事物,而是基于改教神学的必然结果。改教运动的最大贡献就是福音的再发现,而教会论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有人总结说,与天主教不同,基督教新教用全新的方式解答了四个问题:1)人如何得救?2)宗教的权威性何在?3)何为教会?4)基督徒生活的真谛是什么?对第三个问题,路德的回答是:教会是基督信徒组成的共同体,在其中所有的信徒都蒙召作神的祭司,向神献上属灵的祭。
 
我不愿意说这只是改教运动的立场,因为改教运动不是要标新立异,而是要带人回到圣经。圣经明言,教会“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以及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们的主,也是我们的主”(林前1:2)。
 
因此,教会落实“以福音为中心”,首先应当确认谁是真正认信福音的人。也就是说,确认谁可以被看为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可以被接纳为教会成员,与我们一同遵守教会的信仰告白和成员之约,一同活出福音和担当福音使命。
 
如果我们没有首先从何为教会、谁是教会的委身成员方面进行确认,就是没有基于福音和以福音为中心。这样你不知道在教会中,谁是显出真正福音认信的主的羊,你要为他在主面前交账,谁还没有真正信福音(甚至有人没有在福音认信上被确认过,却已成为教会的同工或治理团队的一员),谁是你对他有牧养责任的委身成员,谁是在面临严峻挑战时可以和你一同面对的人。
 
真正关心这方面,是从在传福音以及牧养中就关注重生得救开始,也是在有人要受洗或加入教会时认真地考察他的福音认信,并对是否可以看他为真正的基督徒作出确认。在我以往的教会事奉经历中,有几件事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
 
1.教牧同工及经过训练和考核的小组长以一对一或小组的方式,带领福音朋友或信徒进行系统性的福音学习。
 
(1)系统性的福音学习:使用类似于《基督里的新生命1》的查经材料[3]。在教导时强调这些要点:1)神、人、人的罪与死的问题;2)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成为人,以及祂的死与复活;3)我当如何回应主才能得救:悔改,信靠、接受主耶稣基督为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以及重生得救的确据;4)主耶稣基督的再来,以及今天如何靠基督过得胜的生活。
 
(2)学习时以关注重生得救为目标。不仅是要他了解这些知识,而是关注他是否通过在耶稣基督里的信心进入与神真实的生命的关系,因此带领学习的时候会关注:真实性、相关性、替代性。
 
2.在受洗和入会前,教牧同工会对他有严谨的考道。1)福音认信(最重要的是承认罪和惟独靠耶稣的代赎罪得赦免、与神和好,以及对福音是关乎永生永死的关注);2)心志;3)生活。
 
3.整个教会(长老及教会成员)来关心和确认新成员的加入。
 
上完成员课程(初信徒要有系统的福音学习)→长老进行成员面谈→在教会中分享见证→长老会议确认提名→成员大会[4]确认入会(受洗)。
 
二、在福音里推进:不打折扣的使命意识和舍己的心志
 
一个人有了福音的根基并成为教会的一员,这个时候牧者要关心他怎样在教会中继续成长和事奉。对此,我的总结是:要在福音里推进,帮助他在福音里建立不打折扣的使命意识和舍己的心志。
 
我观察到,虽然现在很多人开始关注以福音为中心,在讲道时也关注讲恩典而不是道德主义,但有时也有这样的情况,他讲的内容让人很安慰、很快乐,但他在献身服事方面就是不往前推进。他可以说:“你看,就像我这个样子,主还这样爱我,我还可以……”令人听了,很有共鸣,很得安慰,但接下来就什么都没有了。虽然还没有滑到反律主义,但已经是“温水煮青蛙”了。他不强调这福音拯救你,也呼召你过舍己和担当使命的生活。真正的在福音里,是有推动力的:使命的推动力、舍己的推动力和成圣的推动力。如果你认为你回到了福音,你就要往前走,不能原地踏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实,这也跟我们宣讲什么样的福音有关,有时我们所谓的“以福音为中心”,可能宣讲的是廉价的福音。所以牧者要宣讲不折不扣的福音,也要关注怎样帮助弟兄姐妹在福音里推进。我们要关心的是:以福音为中心怎样落实在他的使命感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些是不是被福音驱动的?他在遇到任何问题时,是不是可以自觉地回到福音?结合以往的教会事奉经验,我认为在《基督里的新生命1》的基础上,可以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建立持续而深入的读经、祷告的生活:愿意在灵修生活中付代价,建立深入的、有规律的灵修生活,在灵修生活中更认识基督、依靠基督、跟从基督。
 
•建立教会生活的委身。
 
•清楚福音使命并渴望参与教会事奉:一个人在福音里蒙恩时,也蒙了主的呼召,要为福音而活来事奉神。在福音里蒙恩的人就是“被福音征用的人”[5]。
 
•以福音为中心来看待婚姻,关注婚姻怎样来彰显福音。
 
•做忠心管家:时间、恩赐、金钱、家庭、工作。
 
•愿意付代价与罪争战,竭力过圣洁的生活。
 
•在福音里面对苦难与试炼。
 
在这些方面,最重要的是以与基督联合为根基,不断地回到福音,关注在福音里内心的改变,从而带来外面的改变。关于这方面,在圣经辅导中有很好的关注和实践。
 
另外,还可以用成人主日教导的方式来教导弟兄姐妹过以福音为中心的生活。比如我们教会的方式:每个主日早晨9:00-10:00,教导核心课程,周复一周。内容是九标志开发的课程[6],教会也可以自己开发新的课程作为补充,但要基于圣经,关注以福音为中心。现将我们教会的课程体系、课程规划自下而上、分层次列出如下:
 
第三层次:基督徒进深22门课程(每年四门,每季度一门,在四个分类里循环)
 
•圣经:旧约概论、新约概论、研经指引、圣经神学
 
•神学:浸信会基础、教会历史、系统神学、护教学、普世教会史
 
•生活:单身与恋爱、忠心管家、男女角色、婚姻关系、为人父母、职场圣徒
 
•事工:爱邻舍、圣经辅导、认识苦难、传讲福音、宣教事工、门训关系、教会生活
 
第二层次:初信造就(五门课程循环进行,成员课程每季度重复)
 
•新手上路、与神相遇、不惧怕人、成长成熟、凭神引导
 
•成员课程
 
第一层次:福音慕道(还待开发更多角度的福音课程)
 
•信仰释义、人生二路、生命历奇
 
三、以基督为中心的主日崇拜
 
我们知道,主日崇拜是教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公众聚集,因此教会的主日崇拜是否以福音为中心,极大塑造和体现着教会是否以福音为中心。这方面的关键是:以福音为中心是否落实到主日崇拜的每一个方面。
 
1.崇拜程序:这涉及到崇拜程序与限定性原则[7],以及崇拜程序怎样呈现福音。敬拜的限定性原则——教会在主日崇拜程序中的每一个项目必须是圣经所命令的。这些项目或者是来自圣经中直接明确的命令,或者是间接的要求、清楚的例子、普遍的原则以及合理的推论和由圣经引申出必然的结论(参《威斯敏斯特信条》第一章“圣经论”、第二十一章“论崇拜和安息日”)。加尔文主张“合法”的敬拜,就是要“遵行神所吩咐”的敬拜。这涉及到,除了宣召、唱诗、祷告、证道等,我们是否可以在主日崇拜中加一个见证分享环节,或者加一个新朋友自我介绍和发表感想的环节等。
 
2.崇拜内容:宣召、唱诗、赞美祷告、读经、牧祷、感恩祷告、讲道,如何体现出福音中心?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尤其是教会怎样在讲台上根据整本圣经宣讲福音。限于篇幅原因,在此不作展开,有三本很好的书可以参考,柴培尔的《以基督为中心的敬拜》和《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高伟勋的《圣经神学与解经讲道》。
 
四、活泼的属灵关系:通过门训落实福音中心
 
教会的主日崇拜很重要,此外,有的教会也有要求教会全体参加的家庭式聚集。但只有这些,还不足以将福音中心落实在每一个成员的生命中,因此我们就需要一个很重要的行动,就是门徒训练。简单地说,门训就是在特定相爱的关系中有意地鼓励和培训人成为基督的门徒。讲门徒训练的文章有很多,因此我在这里只讲最近思考的三点:
 
第一点,是与门训的目标和关注点有关。最近我从《成长小组》[8]这本书中读到一句话,让我很赞同,作者说:“神的目标就是祂子民的拯救与成熟。”因此,我们服事的目的就是:“加深人对神还有祂在基督里之拯救的认识,从而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里激起信心和顺服的回应。”这是一种以福音为中心的门训。首先,它关注人对神和祂在基督里之拯救的认识,这是以福音为中心的关注;其次,它关注在这样的基础上,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里激起信心和顺服的回应,这是将福音落实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带来支配和激励。如果我们这样服事,目标就变得很清晰。
 
第二点,是关于如何帮助生活中面对严重问题的弟兄姐妹。这也是我从《成长小组》这本书里读到的。我们在服事中常常会遇到的一个困难是,有一些弟兄姐妹面临着艰难,他们的需要是那么多、那么急、那么大,以致我们如果不有求必应就会感到内疚,因此很多时间都被他们夺去,而没有机会去跟进别人。
 
对于这种情况,这本书的作者给出两个建议:1)你要采取一个健康模式:不要再以他的问题为出发点,而是要和他一起读经祷告。这样他才会开始认识神是如何看待他的生命和个人的问题,而因此在神的话语中去面对生活上的问题。在这个方面,我的理解是,先帮助他面对福音。因为我们虽然感受到很多问题,但其实根源都是对福音的认识和信心出了问题。因此他首先需要更系统、更深入地学习福音,同时在这个根基上,让他看到福音怎样针对他的问题说话,以及福音所带来的信心和顺服的回应怎样帮助他去解决这些问题。2)你需要把培训信徒成为同工放在优先地位,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胜任门徒训练和关怀的工作。
 
第三点,是体制的门训与有机的门训。体制的门训常常是由教会的牧者自上而下实施的;有机的门训是鼓励每个弟兄姐妹都践行彼此劝勉、彼此建立的责任,这往往在关注重生得救的成员制教会中更容易实施。
 
我以前更熟悉体制性的门训。这一年多来,也有更多机会来观察和了解有机的门训。我理解体制性的门训像是以有目标的在福音里的牧养来“成全圣徒”;而有机的门训更像是圣徒被装备后的“各尽其职”,使得圣徒们可以在福音里实践圣经中有关彼此的教训,就如:彼此相爱(约13:34)、彼此接纳(罗15:7)、彼此建立德行(罗14:19)、彼此劝诫(罗15:14)、彼此相顾(林前12:25)、彼此劝慰(帖前5:11)、彼此劝勉(来10:25)、彼此服事(彼前4:10)、彼此顺服(彼前5:5)、因彼此的信心可以同得安慰(罗1:12)等等。
 
此外,体制性的门训可能更有安排性和推动性的特征,有机的门训更鼓励自发性和主动性;体制性的门训为有机的门训提供更坚实的在福音里的基础和装备,有机性的门训使得成员间在福音里的彼此建立得以兴旺。
 
五、多元的合一
 
在教会生活中体现出“以福音为中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会珍视和看重“多元的合一”。这个世界喜好人以群分,按照教育程度、地位、财富,分成不同的阶层和团体;教会里也容易因为年龄、地域、单身还是已婚、来教会时间长短等产生分别。但如果福音是教会的核心,那么教会的样式就应该反映福音里的样式:“所以,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神的儿子。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3:26-28)
 
所以我们在教会中要警惕精英主义的危机。教会不同于宣教机构和神学院,与这两者对比,教会有两个特征:1)多元的合一;2)要看顾主所托付的每一只羊。
 
精英主义会带来三个危机:1)用社会身份或事工能力来定义基督徒的价值;2)破坏多元的合一;3)没有忠心看顾每一只羊。其实最终的危机是损害福音。我们的内心中有根深蒂固的来自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念,喜欢分门别类,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回到福音里悔改,并在教会中宣讲福音,也忠心地宣讲福音在教会生活中的应用,如:教会中怎样体现出多元的合一。
 
我记得刚来到这间教会的时候,有一次与一位长老交通,可以感受到,他很为教会以往的改革和成长感恩,当我问到“你认为教会有什么不足和需要成长的地方”时,他想了想,说:“教会现在的成员比较单一,多是年轻人,教会应该更有多元中的合一。”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许多教会期待更高比例的年轻人不同,这位长老期待教会的成员更多元。长老有这样的见识,是神赐给教会的福分,这能够帮助教会更加回到福音和彰显福音。
 
六、合乎圣经的教会治理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在这里我只提出几点:
 
1.在教会中,教会治理模式不像福音那样是核心部分,但它也不是与福音无关。有三个原因:1)良好的教会治理可以使教会更好地捍卫福音;2)良好的教会治理能更好地保证和促进以福音为中心的牧养实施;3)良好的教会治理使教会能更好地彰显福音。比如:合乎圣经地选立长老,众长老一同带领教会,全体会众在教会重要事务上有明确的责任和参与,这也能促进会众成长,在教会日常生活中更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2.什么是良好的教会治理模式?对此,在教会治理中是否赞成限定性原则,会带来很不同的实践。比如是否要有多位长老?会众在教会中的责任是什么?我赞成限定性原则,因此,我会认为教会应当由多位长老带领。而且我们从圣经中可以看到,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应该由全体会众一同来确认。
 
3.良好的教会治理与深入的牧养一道使得教会能更好地帮助归信者在福音里成长,并朝着正确方向成长,就是在生命性情和事奉上更有基督的样式,因此更能彰显福音。在这方面,我会把传福音和施洗比喻成“抓鱼入池”,但良好的教会治理是建造良好的“养鱼池”,“池水”是喻指在福音里良好的牧养生态,可以使鱼愿意留在池子里,并在其中成长,有个体生命的活力和群体的和谐。
 
但如果教会治理不好,池子成了渔网,或有瓶颈的窄口瓶,或有短板的木桶,只是抓鱼进来,鱼却不愿意留下来,或者留下来也不能正常成长,也可能有成长,但到一个地步,成长就受限了。即使你在带人信主的时候和他成长的初期给他传的是纯正的福音,但再进一步,他在教会治理中、同工关系中、教会生态中却看不到福音,或看到许多不是福音的表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家长制,口里讲福音但涉及到一些决策的时候却充满了人的权衡和私利的计较,同工之间的不和、勾心斗角,同工个人不负责任,整体局面一盘散沙;因此,他在教会中不知道接下来的路在哪里,是接受一切变得和大家一样,还是望而怯步、逃之夭夭?我相信真正有主生命和呼召的人还是会往前走,但很多人会走得很难、很苦。
 
若教会治理良好,就完全不同了。他听到是真福音,也加入了教会,开始作为教会成员通过参加教会的公众聚会以及体制性和有机的门训而成长,愿意主动与他人交往并服事他人,也在教会的重大事务中和其他成员们通过成员大会一同祷告和作决定;到一定程度,他如果显出有话语的恩赐或事工的恩赐,就可以开始参加一些公开教导或事工性的事奉;然后他被察验出可以作为潜在的长老开始旁听长老会议,在会议中,他看到众长老们一同读经学习,一同为成员祷告,一同谈论如何关心遇到问题的成员,在彼此交通议事中用爱心说诚实话,有不同意见时在爱心里坦诚分享,充分讨论后又有明确的流程来表决和作决定等等,那么他在这时候也得到造就和激励,学习怎样作为长老来事奉;到了一定时间,经过他自己心志的确认,经过长老会议对于他是否符合圣经所要求的资格的考察,以及全体会众投票的确认,他被按立为长老,和其他长老一同事奉,这时他有明确的心志,在呼召上有坚实的根基,也知道怎样和其他长老一同事奉,他就可以在一个新的阶段忠心地事奉。
 
在教会中,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这样成为长老,因为这涉及到恩赐和属灵的成熟度,有一些人可能成为执事,有一些人是作为忠心的成员,但有一样是相同的,就是都要在福音里竭力成长,并按照主所给的恩赐忠心地服事教会。同时,另一方面也是真实的,就是每个人都不要认为自己不会成长为长老或执事,特别是当教会植堂发生的时候,机会和挑战就都呈现出来。
 
七、积极而舍己的植堂
 
教会践行“以福音为中心”,也体现在植堂上。如果还是将教会比喻为养鱼池,植堂则涉及到这个鱼池是死水还是活水。或许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但希望它能帮助你在某些方面更好地理解植堂的意义。
 
对于一个忠心宣讲福音、在教会牧养和治理中也落实福音和体现福音的教会,应当希望在所处的地区、在全国不同的地方,甚至在更远之地有更多以福音为中心的健康教会被建立起来;应当关心并愿意投入植堂事工,从而看到不仅是福音广传,而且是福音通过植堂、建立新的教会的方式在拓展。在中国当今的处境之下,一间教会很难有多人一同聚集,这也为植堂事工带来了被动式的促进。
 
当一个以福音为中心的教会达到一定的规模,也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真道根基、牧养模式和治理模式,成员比较成熟,也有了良好的众长老带领的实践,就可以开始考虑植堂了。这时,就可以在缺少健康教会的区域,差遣一些长老和成员带着使命感出去,在那里建立教会。但因为他们是从比较成熟的教会差遣出去的,虽然新并且一开始规模较小,却有健康、成熟的生命活力,因此可以期待他们在新的区域有活力地以福音为中心事奉,能抓鱼,也能养鱼;也在新的区域,以福音里的共同体的方式来彰显福音。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植堂会给原来的教会和植堂的教会都带来新的需要,因此带来新的挑战和激励,需要舍己付代价的心志,但也会经历主的赐福。如果没有植堂,到了一定程度,原来的教会容易产生某种虚假的满足感,好像长老和执事已经各尽其职,弟兄姐妹也已经彼此相爱造就,而且现有的场所坐满了人,不容易给新人留下更多的空间;因此教会停滞不前,甚至因为这种停滞不前,开始产生很多非福音的关注和兴趣,产生“死于安乐”的危险。
 
但当教会开始植堂时,原来的教会和新的教会都会更关注福音使命,关心福音朋友;同时也看到,长老变少了,执事变少了,成人和儿童“主日教导”的老师变少了,能在周间开放家庭接待小组的事奉者变少了,因此,在怀念“我们以前在一起多好”的感伤之余,也开始感到:“按照我们现在的事奉需要,我们好像有些难以应付了。”这时,长老、执事团队和众弟兄姐妹都会有一种压力感和迫切感,渴望更多的弟兄姐妹兴起来,愿意付代价来事奉,因此为之祷告,为之思考和寻找,为之作栽培的工作。因着神必看顾和建立祂的教会,祂也必在教会中兴起更多合乎圣经的福音工人,这对于教会以及被兴起的工人和每一位弟兄姐妹,都可以带来新的成长。
 
其实,我个人也在考虑植堂,有这样的期待和负担,但想到植堂时可能面临的新的状况以及同工的需要,心里会有担忧。有一天,我读到出埃及记的这段经文,神吩咐摩西按照山上指示的样式建立会幕: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看哪,犹大支派中户珥的孙子、乌利的儿子比撒列,我已经提他的名召他。我也以我的灵充满了他,使他有智慧,有聪明,有知识,能作各样的工,能想出巧工,用金、银、铜制造各物,又能刻宝石,可以镶嵌,能雕刻木头,能作各样的工。我分派但支派中亚希撒抹的儿子亚何利亚伯与他同工。凡心里有智慧的,我更使他们有智慧,能作我一切所吩咐的……他们都要照我一切所吩咐的去作。”(出31:1-11)
 
这段经文给我很大的安慰和激励。作为主的工人,我们一定要在福音里思考: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是谁要我做的?到底是谁在做?这也是一个回到福音的过程。戴德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们宝贵的提醒:“要记住,按照神的方式来做神的工作,断然不会缺乏神的供应。”
 
另外,我也想简单对比一下植堂和小组化的教会。这几年来,教会在日益严峻的局势下,纷纷以教会小组化或小组教会的方式作为应对;同时,很多教会也越来越不把它当作被动的应对,而是看成值得积极拓展的方向。无论原来是堂会式的教会,还是多聚会点式的教会,都有这种趋势。但我感到,虽然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教会分成小组可以成为暂时的应对办法,比如在前一段新冠疫情时期,很多教会只能分散为小组或在家中参与线上聚会,但从积极的拓展和长远来说,植堂仍然是最值得考虑的方向。
 
教会是分成小组来拓展,还是通过植堂来拓展,这里面涉及到对教会的定义,就是按照圣经,一间有形教会是一个公众崇拜的聚集,还是可以是多个公众崇拜的聚集?哪一个更能实践圣经中那么多关于“彼此”的教训?哪一个能在教会需要全体会众来确认长老、执事或其他重要事务时,能更充分地了解和确认?我在此不想就这个问题有太多的讨论,只是从一个角度谈一点自己的思考。可以说,不论是小组拓展还是植堂拓展,很多教会都是为了福音的缘故:为了更好地守住福音,为了更好地传福音为主得人。但是,在同样以福音为中心的情况下,小组拓展培养的是更多的小组长,植堂拓展却是要培养更多的长老;小组拓展是要建立更多的小组,植堂拓展是要建立更多的教会。在环境艰难的时刻,我们需要更多忠于福音、具备合乎圣经资格的长老被建立起来,并一同忠于所托,忠心牧养主的羊。
 
结语
 
教会虽在旷野中,但她有随着她的灵磐石,那磐石就是为我们流血舍命、买赎我们的耶稣基督,祂是教会的根基和元首,祂死里复活的福音是教会成长和拓展的动力。虽然邪恶的力量不断地想要摧毁神的教会,但主耶稣的应许在过去和现在都一样真实:“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太16:18)
 
[1]本文由作者整理自在今年九月“旷野中的教会”研讨会中的讲座。——编者注
 
[2] 陆昆,<教会建制:信仰告白、牧养体系和治理制度>,《教会》33(2012)。
 
[3] 老漫等,<分阶段查经材料评介>,《教会》35(2012)。
 
[4] 在改革宗浸信会中,新成员加入要由成员大会来确认。在传统家庭教会、城市新兴福音派教会、改革宗教会、长老教会中,最终决议的责任主体各有不同,通常不是成员大会,一般情况下也不是领袖个人,而是同工会/长老会/专项委员会。——编者注
 
[5] 陆昆,<被福音征用的人>,《教会》48(2014)。
 
[6] 九标志的课程与下载请关注:https://cn.9marks.org/download/。
 
[7] 始明,<从“限定性原则”看主日敬拜>,《教会》64(2017)。
 
[8] Colin Marshall 科林·马休,《成长小组》,电子版网址:https://mimaigongfang.com/product/gg-chs-ebook/。
 
《教会》2020年12月号(总第84期)
 
jiaohui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首届赴华宣教士大会报道
       下一篇文章:圣诞喜乐的根基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