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东北基督教学术史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 2021/1/29日    【字体:
作者:洪晓梅 李坚
关键词:  东北;基督教;学术史;研究综述  
 
 
摘要:自基督教传入中国东北,迄今为止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其间不乏曲折与艰辛,但信仰传承却绵延不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宗教发展迅速,尤以基督教发展速度居全国首位为突出。与此相伴,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发展进程中,东北基督教既为社会治理提出新的问题与挑战,也为基督教学术研究提供可探究的丰富的社会土壤与研究课题。丰沃的历史积淀与基督教学术积累为研究综述提供可能。
 
当前,中国基督教区域史研究方兴未艾。作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区之一,东北基督教的传播、发展与社会影响日益引起更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形成一批富有真知灼见的学术成果。这不仅廓清了东北基督教史上的一些重要事实,也对基督教的认识和规范治理提出可资借鉴的视角,同时在梳理东北基督教学术史的过程中,还发现了有待挖掘的研究空间。
 
一、基督教在东北的传播与发展阶段概况
 
自基督教传入东北,迄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基督教历经晚清、民国、伪满、解放战争、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传播与发展,其间不乏曲折与艰辛,但信仰传承却绵延不绝。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可划分为前后两大阶段:一、建国前基督教在东北的传播与发展(1867-1949);二、建国后东北基督教的发展与趋势(1949-至今)。前一阶段可进一步划分为:晚清、民国、伪满、解放战争4个时期。后一阶段又可分为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四十年3个时期。共两大阶段7个时期。
 
(一) 建国前基督教在东北的传播与发展
 
1.晚清时期。据文献所载,基督教最早传入东北的时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以设堂布道,并对后续基督教传播的影响来看,当属英国长老会宣教士宾威廉(William Chalmers Buens)为第一人。1858年6月26日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增开牛庄(后改为营口)为通商口岸,这里成为进入东北腹地的登陆点。宾威廉于1867年来到营口驻足传道,为东北地区基督教传播作出开拓性的基础工作。其后陆续来到东北的宣教士从营口登陆,并逐步深入到东北内地。为传播圣经,除了建教堂,办神学院,他们还开办各种社会事业,如西医院、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特殊教育等各类学校、孤儿院、贫困救济所等,借助帮扶弱势群体的方式来吸引教众。虽有诸多的习俗冲突,加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社会背景,使圣经传布并非一直顺畅,但终究还是传播开来,并扎下了根基,基督教已成为东北宗教生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民国前期。这一时期是东北基督教发展较快的一段时间。尽管清末发生甲午海战、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和东北鼠疫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但东北地区基督教的传播却并未中断。特别是培养了一批信仰稳固的本地传道人,信徒数量还有了显著增长。
 
3.伪满时期。日本侵占东北时期的初期,企图借助东北社会的基督教力量来稳固其统治,但随着与英美等国正式宣战,日本就将不肯与其合作的西方宣教士都赶走了。因此在强力推行日本文化的高压政策下,东北基督教总体上不仅没有扩展,反而萎缩了。
 
4.解放战争时期。在这段短暂的时间里,东北基督教基本延续前一阶段,没有太大变化。
 
(二) 建国后东北基督教的发展
 
1.建国初期。在除旧立新、抗美援朝等社会背景下,几经周折,中国基督教界领袖“吴耀宗、刘良模、邓裕志等人撰写《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简称《三自宣言》)”,明确指出中国基督教应当坚持自传、自养、自治原则,走中国化道路。东北基督教界积极响应全国基督教两会提出的“三自”号召,不分教派,实行联合敬拜,追求教会合一。这是中国基督教界脱离外国差会和宣教士,走上自我独立发展道路的转型期。
 
2.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段时期各大宗教都被迫关门,基督教也不例外。牧者和传道人都被下放到工厂或者农村接受劳动改造,信徒四散。但仍有部分信徒悄悄地在家里学习圣经,形成那段特殊时期的家庭信仰聚会。
 
3.改革开放四十年。宗教解禁政策是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出台较早的政策之一,久闭的宗教大门被重新打开。这一时期又可以细分为3个小阶段:第一阶段是收回“文革”期间被占用的教堂,牧者和传道人重新回到讲台,恢复基督教敬拜秩序;第二阶段是从九十年代初期至二十一世纪的头十五年,进入较快发展时期;第三阶段是近五年,国家陆续出台多部宗教立法,将宗教事务纳入法制轨道。整个宗教领域处于整顿阶段。
 
二、东北基督教学术史的主要研究成果
 
随着基督教在东北的传播与发展,相关的记载和各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起来,并在各个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成果:
 
(一)档案和文史资料
 
这部分属于基础性史料,是将基督教史实记载,整理汇编成册,进而形成东北三省及其各市县档案、地方志中宗教志的组成部分。如满洲基督教联合会1938年出版的《满洲基督教年鉴》,全方位地将基督教自传入东北以来的发展状况,详尽地记载下来,包括法规篇、历史篇和便览篇三部分,对东北基督教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类的,还有《滿洲基督教史話》《滿洲宗教誌》,康德五年民生部社会司礼教科编写的《满洲宗教概要》,昭和十五年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出版的《在满洲的丁抹宣教师业绩-特以大孤山及安东的社会事业为中心》等。其中,《满洲基督教史话》内容丰富,从最早的宣教开拓者,到第一位本土的满洲传教者王静明;记述日清战争、日俄战争、义和团等事件给东北基督教带来的影响,也提到辽阳李公殉道堂;既有基督教遭遇迫害的曲折,也有信仰复兴时代,是一部比较完整地记录下当时东北基督教史的日文文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档案和文史工作,随着东北三省及其各市的地方志和史料的逐步修订和完善,地方志宗教篇的内容也会越来越完整、准确。
 
(二)学术著作和论文
 
在地方档案和文史资料等文献基础上,目前已形成关于文献综述、近代东北基督教教案、近代东北西医医疗与医学教育、基督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少数民族基督教传播,人物专题研究、综合性研究以及全国性研究成果中涉及东北基督教部分等多视角的学术研究成果。下面列表中主要选取有代表性的中文文献,包括翻译成中文的译著;所列文献以期刊和文集论文、著作为主,还有学位论文和研究报告。全国性研究成果中涉及东北基督教部分的内容主要有:王治心撰写的《中国基督教史纲》,记载英国苏格兰长老会、丹麦信义会在东北的主要宣教活动范围。该书系“中国学者所撰的第一部影响最大的中国基督教通史或全史著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中国基督教调研报告集》,其中考察的是辽宁省某市基督教发展状况;唐晓峰的《中国基督教田野考察》主要研究东北地区东正教的传播和现状,基督教新教没有涉及;赵晓阳的《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在基督宗教区域史和民族史部分,简要介绍了基督宗教在东北传播的历史,以及朝鲜族基督宗教史的研究概况;罗伟虹的《中国基督教(新教)史》叙述了20世纪上半叶东北三省的主要外国基督教差会以及基督教发展概况。另外,王德硕的《北美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述论》中提及一篇英文文献,载于《中国评论》,艾约瑟(J.Edkins)的Manchu Christian Literature(满洲的基督教文献),写于1899年。
 
 
主题
作者
题目
发表或出版时间
 
 
文献综述
 
 
高乐才
邱广军
《百余年来中国东北基督教研究综述》
2013
李小庆
《中国东北地区基督教研究文献要目》
2013
张荣良
《近20年近代东北基督教研究》
2011
王晓辉等
《近三十年来近代东北基督教研究综述》
2013
 
 
 
综合性研究
 
 
赵轶峰
《文本、地域与解释的新视角-中国东北地区的基督宗教与中西文化交流(清初至民国)》
2013
徐炳三
《“扭曲”的十字架-伪满洲国基督教研究》
2018
邱广军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东北社会(1866-1931)》
2014
李鹏
《上帝与祖先-东北汉人社会的基督教与亲属制度》
2015
徐炳三
《近代中国东北基督新教研究(1867-1931)》
2019
东北基督教教案研究
徐炳三
《晚清东北基督教新教的两起重要教案》
2011
田超
《晚清东北教案研究》
2009
 
东北少数民族基督教研究
黄有福等
《东北朝鲜族地区基督教传播史》
2014
邱广军
《基督教在近代吉林朝鲜族中的传播》
2008
金东春
《20世纪初基督教在中国延边朝鲜民族社会的演变及其影响》
2007
 
 
 
基督教医疗事业
国际会议编辑委员会
编辑,张士尊译,苑洁审校
《奉天国际鼠疫会议报告(1911)》
2010
辽宁省红十字会
《红十字运动在辽宁》
2017
武志华
《医学传教发展之模式:从盛京施医院到奉天医科大学(1883-1912 年)》
2017
于永敏
《东北地区西医传入先驱——司督阁博士》
1992
 
 
 
 
 
人物专题
研究
(英)杜格尔德·克里斯蒂(Dugald Christie)著,伊泽·英格利斯(IzaInglis)编,张士尊、信丹娜译
《奉天三十年(1883-1913)——杜格尔德•克里斯蒂的经历与回忆》
2007
(英)伊泽﹒英格利斯(IzaInglis) 著,张士尊译
《东北西医的传播者——杜格尔德·克里斯蒂》
2005
(英)马克•奥尼尔(Mark O’Neill)著,牟京良编译
《闯关东的爱尔兰人》
2013
钱秋
《罗约翰的宣教之路》
2018
基督教青年会及教会学校研究
武志华
《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和革命、新文化运动关系研究(1911-1925)》
2014
高乐才等
《近代中国东北基督教教会学校评析》
2006
全国性基督教研究成果中涉及东北部分的内容
王治心
《中国基督教史纲》
2019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中国基督教调研报告集》
2011
唐晓峰
《中国基督教田野考察》
2014
赵晓阳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
2016
王德硕
《北美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述论》
2016
罗伟虹
《中国基督教(新教)史》
2016
 
(三)外国宣教士撰写的事业报告
 
由于外国宣教士都是由其母会差派而来,并由母会供应其所需资金,因此他们也负有向母会报告的义务,即把在东北开展宣教事务的情况写成报告,每月寄回母会。报告内容大致包括三部分:一是宣教事务基本概况,如教堂、信徒、神学教育等;二是社会服务,如医疗、孤儿院、学校、贫困救济所等;三是个人对其所在的宣教国家或者区域的感受和认识。报告中不仅记录宣教事务,自然还涉及到对当时东北时局和社会多方面的观察和思考。这部分资料,包括记录当时宣教过程的照片,现大都完好存放在宣教士所在国的国家图书馆或者当地的大学图书馆里。斗转星移,百年前由这些宣教士亲笔撰写的事业报告和亲手拍下的教堂和信徒的图片,成为记载半个多世纪宣教事务的最原始资料。现如今为我们研究东北基督教的传播和历史提供了客观且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弥补上这部分历史资料因“文革”而被损毁的遗憾。这都得益于“传教时代以注重保存历史文献资料而著称的传教士和差会”。
 
(四)学术研讨会
 
除上述成果形式外,学术研讨会也是展示东北基督教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成立已有二十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司督阁研究中心”,旨在“倡导司督阁救死扶伤、仁爱济世的崇高精神,提升中国医务人员综合素质,推进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推动中英文化、医学、教育交流活动的开展。”“司督阁与奉天医学事业”研讨会已举办三次,与会者由地方高校、社科院、档案馆、盛京医院、省肿瘤医院等专家学者以及文物保护爱好者组成。2019年9月辽宁盘锦爱心养老院承办了由全国基督教“两会”主办的“基督教养老服务交流培训会”,该交流培训会已举办十四届。这些不同层面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研讨会和交流会,促进了东北地区基督教研究的信息交流与成果汇集。
 
(五)东北民间学术研究爱好者的研究成果
 
基督教传入东北,扎下根基并广为传播,其带来的深远影响也吸引着东北民间基督教学术研究爱好者。他们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更在于他们的祖辈曾受惠于当年宣教士的栽培与帮助,因而在他们的研究中,字里行间充满着感恩的情愫是其显著特点,这也成为支持他们持续研究下去的无形动力。如辽宁省丹东市的田方舟夫妇、丹东市东港孤山镇的王维刚对丹麦来华传教史的研究。王维纲先生已将约150名来华的丹麦宣教士(1892-1950期间在东北的)的中丹姓名对照出近140位,他(她)们的生卒时间,来华时间、婚姻状况、在华主要经历,以及有关丹麦信义会的部分历史资料等,包括影像资料,整理出中/丹麦文《1892-1950 D.M.S.丹麦传教士协会来华传教士名录》。这类研究成果都不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主,而是以参与编撰地方志,促进中丹两国人民之间民间交流等形式发挥作用。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研究力量。
 
(六)宣教士著述
 
除了撰写宣教事业报告,宣教士们还利用自己的文学和语言天赋,撰写并出版人物传记、宣教事务以及与中国有关的书籍。如由英国苏格兰宣教士、杰出的语言学家和汉学家罗约翰(John Ross)撰写的《中国原始宗教》(1909年)、《满清的崛起与发展》(1886年)等,“弥补了西方对满清历史和中国宗教的空白,有助于西方人和宣教士更多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医疗宣教士司督阁的夫人Mrs.Dugald Christie撰写的《Dugald Christie of Manchuria, Pioneer and Medical Missionary》(满洲的司督阁:先锋和医学传教士),1932年出版;阿尔弗雷德·詹姆斯·克斯坦(Alfred ·James· Costain)的《The Life of Dr. Arthur Jackson of Manchuria》(嘉克森医生在满洲),记录了英国苏格兰长老会医疗宣教士嘉克森医生在东北传教及献身于抗击东北鼠疫的事迹,1911年出版;丹麦宣教士聂乐信(Ellen Nielsen)、陈乐实(Astrid Poulsen)以丹麦文撰写的《大孤山崇正女校建立25年史》,1928年出版;丹麦宣教士郭慕深(Karen Gormsen Port ller)口述,由其晚辈撰写的《我的孩子在中国》,1961年出版。这些文献都详细记录了她们当年在丹东和大孤山所做的社会救助事业。
 
三、东北基督教学术史研究成果述评
 
(一)研究成果种类多样化
 
阅读整理东北基督教文献比较突出的感受是,研究成果的种类比较多样化。这些由地方档案和文史资料、学术著作和论文(包括多种语言的外文文献)、由宣教士撰写的事业报告、学术研讨会和东北宣教士民间学术研究爱好者的史料汇集等形式构成的研究成果,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不同时期东北基督教的发展态势,以及基督教对东北社会的医疗、教育、社会救济、抗灾、公共卫生、培育农业新品种、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20多年来民间研究力量很活跃。辽宁省丹东市和东港孤山镇的几位研究者尤为注重史实、史料、史迹的客观和真实,他们通过多方打听,寻找到当年在丹麦宣教士建立的孤儿院生活过的高龄老人,借助采访交流,收集照片等方式,采集到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当年这些丹麦宣教士的后人(其中一些儿时曾在中国生活过)也联络上这些当年的中国孤儿,中丹两国人民的友谊被延续了下来。这些民间的史实资料是官方研究机构成果的重要补充。
 
(二)文献内容记载客观翔实
 
除上述辽宁丹东和东港孤山镇民间研究成果外,外国宣教士撰写的宣教事业报告内容也非常完整、丰富,并成为现今东北基督教教会史的重要史料。由于“文革”期间教堂关闭,资料也都被损毁了。近些年来,东北城市基督教会开始着手整理资料,复原教会史。东北神学院教师钱秋撰写的《罗约翰的宣教之路》一书,其中一百多份英文参考文献都来自她在英国访学期间,在爱丁堡大学图书馆和苏格兰国家图书馆收集到的资料,其中有很多是罗约翰牧师亲笔撰写的宣教事务报告。这些原始文献再现历史原貌,拓展了近代东北基督教史研究的路径和深度,进一步增强了研究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另外,除英文和丹麦文文献,还有日文的基督教文献,这些日文研究史料,内容详尽,远比当时中国人自己对东北地区基督教研究得深入和广泛。当然,他们如此用心地研究,其目的是为日本侵略和统治东北地区提供依据的。
 
(三)史论占比居多而社会治理研究不足
 
这是东北基督教研究成果领域分布不均衡的表现,也表明东北基督教研究基础还不够深厚,学科视角也缺乏广泛性。在收集到的有代表性的30份学术著作和论文中,绝大多数是从史学、社会学、教会史学等视角展开探讨,尽管三分之二的作品为近十年的成果,但有关基督教领域的教产管理、法人治理、公共管理及社会治理等研究明显不够。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基督教自我管理与社会服务的成果与实践尚未得到深入的挖掘和提炼,这既有学界学术视角有待拓宽,也存在教界忽略得天独厚的研究先机的问题。基督教整体的学术研究力量还有待发挥和加强。
 
(四)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深化及系统化
 
近40年的基于东北广袤土地上的基督教实践,也在于翔实客观的史料记载,学府和研究机构才得以做出一批严谨务实的研究,积累出可观的东北基督教学术研究成果。尽管如此,仍有不足,一些史料还需充实、完善与校正。既使是成果相对丰富的历史文献也仍有探索空间,有些代表性的人物信息,还仅限于姓名、国籍、年代,对其所做的社会事业语焉不详。如1902年创办的“奉天瞽目重明女校”(现沈阳市盲校),是一所具有百年校史的特殊教育学校,既使在现代化的今天也是颇有特点的,但依现有记载也只知道是由一位英国宣教士创办的,校史里也没有再多的记载了。对主要的宣教宗派缺少系统研究,如宣教范围从辽东进入到吉林、黑龙江等多地,在半个多世纪里,先后约有150余位丹麦宣教士在医疗、教育、孤儿院、贫困救济所等领域开展社会服务,目前也仅有对两位宣教士研究的论文,尚未有相对完整的对丹麦宣教团队的研究成果问世。当然,这与研究者对丹麦文掌握的有限有关。“关于基督宗教在东北传播的研究仍然缺乏系统性”,深入挖掘得不够,更有研究视角需要拓展的必要。虽然东北地区基督教社会服务实践既有特点,又很丰富,但鉴于关注不够,系统性的学术研究乏善可陈,因而使其在全国性的学术文献中鲜有呈现,相形之下,更显得东北基督教研究缺乏厚重与广博。
 
四、结语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实地考察辽宁沈阳、大连、铁岭、法库、抚顺、开原、丹东、辽阳、营口,吉林长春、梅河口、敦化,以及黑龙江哈尔滨等地的基督教会,初步了解到目前东北城市基督教的发展态势。在历史与现实呼应之中,清晰可见近代东北基督教教会史中蕴含的“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宝贵精神依然在传承着。这些都为研究提供宝贵的现实考证素材,使我们有可能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东北城市基督教作出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感谢作者赐稿,转载请注明来源。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三多一无”的城川镇-福传工作的本土化经验
       下一篇文章:中国礼俗传统的田野考察与文化阐释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