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活动
 
从清明到复活——生命终了, 仍然充满盼望!
发布时间: 2021/4/9日    【字体:
作者:王武聪
关键词:  清明节 复活节  
 
 
今天是清明节,也是复活节。
 
民俗中的清明扫墓祭祖,就是典型对过世祖先感恩与怀念的仪式。我们肯定藉祭祖追念的仪式表达与祖先连结、饮水思源、慎终追远、凝聚宗亲的意义;然而,我们不要将焦点只放在死者会败坏的躯体,在死者身上找盼望的想法注定不能成功。真正的盼望,生命的主宰乃是在于耶稣基督。
 
复活节是清明节的出路,生命终了,仍然充满希望!
 
01对故人感念 亟欲表达心意
 
国人期待生命终了能够去“天堂”,但为何面对死亡充满恐惧、禁忌呢?中国民俗看重清明扫墓,事实上,圣经也有在意祖坟维护的记载:
 
亚达薛西王二十年尼散月,在王面前摆酒,我拿起酒来奉给王。我素来在王面前没有愁容。王对我说:“你既没有病,为什么面带愁容呢?这不是别的,必是你心中愁烦。”于是我甚惧怕。我对王说:“愿王万岁!我列祖坟墓所在的那城荒凉,城门被火焚烧,我岂能面无愁容吗?(《尼希米记》2:1-3
 
那么扫墓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的盼望在哪里?
 
《路加福音》241节:“七日的头一日,黎明的时候,那些妇女带着所预备的香料来到坟墓前。”耶稣被钉十字架埋葬后,一群妇女前来为耶稣扫墓,他们带着香料、香膏前来膏抹耶稣的身体,要尽心意表达对耶稣的爱和感恩。尤其是对于抹大拉的马利亚而言,耶稣曾从她的身上赶出七个鬼,耶稣是她的救命恩人,因着耶稣,她的命运改变,生命不一样,重新带来盼望。
 
但如今,见到耶稣悲惨地死在十字架上,她的希望破灭了,我们可以知道她是何等的哀伤,以致安息日一过,“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还黑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就急着来到坟墓,要与耶稣在一起,表达对耶稣无限的思念,或许也期盼再从耶稣身上找到些许的盼望。只是她却找不到耶稣的身体,以致沮丧、绝望。
 
今天,中国百姓面对骨肉之亲的过世也如同抹大拉马利亚一样不舍、哀伤,我们都极力想为死者做些什么表达我们的心意,弥补生前的亏欠。民俗中的清明扫墓祭祖,就是典型对过世祖先感恩与怀念的仪式。
 
我们肯定藉祭祖追念的仪式表达与祖先连结、饮水思源、慎终追远、凝聚宗亲的意义;然而,我们不要将焦点只放在死者会败坏的躯体,甚至将追思纪念的方式放在不切实际的想法,认为死者需要吃喝玩乐,在世的亲人必须满足他们的需要,否则就会沦落成为孤魂饿鬼;这样的想法导致于原本很美好,表达对故人爱与感恩的思念仪式,变成被恐惧害怕辖制的亡灵崇拜,深信这绝对不是爱我们的祖先所乐见。
 
02为何在逝者身上寻找盼望?
 
……看见石头已经从坟墓滚开了,她们就进去,只是不见主耶稣的身体。正在猜疑之间,忽然有两个人站在旁边,衣服放光。妇女们惊怕,将脸伏地。那两个人就对她们说:“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路加福音》24:2-5
 
当抹大拉的马利亚带着无限的思念、哀伤前来扫墓,要在耶稣身上膏抹香料时,却发现耶稣的身体不见了。我们可以想象,抹大拉马利亚是何等的沮丧、绝望,并且恐惧害怕,向来所依靠、盼望的耶稣不仅惨死,现在连尸体也不见了,以致连表达爱的机会都没了,对耶稣若存有任何一丝丝的希望,当然也落空了。
 
抹大拉马利亚一连三次地向门徒、向天使甚至向复活的耶稣哭诉:“有人把主从坟墓里挪了去,我们不知道放在哪里。”、“因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里。”、”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哪里,我便去取他。”(《约翰福音》2021315节)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何等哀伤。此时,天使对她说了一句如当头棒喝,令人深省的话:“为何在死人中找活人呢?”,意思是:“为何在已死的人身上找盼望呢?”
 
传统民间信仰的扫墓祭祖亦常有“在死者身上找盼望”的想法,人们普遍期待过世祖先庇佑子孙,期待祖坟的风水地理能庇荫子孙,然而真正保佑赐福子孙的并不是祖先或坟墓的风水地理,而是生命、祝福的源头天父上帝。
 
在埃及当宰相的约瑟临终前交代他兄弟:
 
约瑟对他弟兄们说:“我要死了,但神必定看顾你们,领你们从这地上去,到他起誓所应许给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地。”约瑟叫以色列的子孙起誓说:“神必定看顾你们;你们要把我的骸骨从这里搬上去。”(《创世记》50:24-25
 
约瑟思念故乡,交代将他的遗骸要带回迦南地安葬,然而他不是说骨灰、祖坟会庇荫子孙,而是说“上帝必定看顾你们。”
 
03复活节传递生命盼望
 
他不在这里,已经复活了。当记念他还在加利利的时候怎样告诉你们,说:“人子必须被交在罪人手里,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复活。”她们就想起耶稣的话来,便从坟墓那里回去,把这一切的事告诉十一个使徒和其余的人。(《路加福音》24:6-9
 
天使向抹大拉马利亚说:“为何在死人中找活人呢?”我们的盼望不是在已死的人身上,那么我们的盼望在哪里,乃是“祂不在这里,已经复活了”的宣告。耶稣被钉十字架前曾对门徒说:“妇人生产的时候就忧愁,因为她的时候到了;既生了孩子,就不再记念那苦楚,因为欢喜世上生了一个人。你们现在也是忧愁,但我要再见你们,你们的心就喜乐了;这喜乐也没有人能夺去。”(《约翰福音》16:21-22)死亡所带来的痛苦如同生产的过程,但当生产过后,我们看到新生命的来到,就充满喜乐。
 
基督徒很清楚知道,信主的人过世“他不在这里(墓园),已经复活了”,他已回到生命的源头——阿爸父为他预备的天家。因着确知死者不在墓园,我们可以不受风水地理辖制而恐惧;因着确信死者已往生,且知道他往何处去,我们不再哀伤,反而充满盼望。而这一切盼望乃建立在耶稣“祂不在这里,已经复活了”的事实。
 
因着耶稣从死里复活带给我们复活的盼望,并应许我们:
 
1. 为我们预备的住处
 
“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 神,也当信我。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约翰福音》14:1-2
 
2. 带领我们的道路
 
“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约翰福音》14:3
 
3.应许相信耶稣的人,将团圆在一起
 
“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 (《约翰福音》14:3
 
感谢上帝,让基督徒有清明节追思过往的祖先,紧接着又有复活节带给我们生命的盼望。耶稣复活,带给我们应许,满足人类对死后的期盼,使我们在生命终了,仍充满盼望。
 
今日佳音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中世纪的风俗节日-傻人节?愚人节?
       下一篇文章:在“宗教交往”的社会实践中推动公共秩序的良性发展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