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法律
 
宗教治理怎样法治化——以供需关系理论为视角
发布时间: 2021/4/23日    【字体:
作者:马斯
关键词:  供需理论;复杂互动关系;实用性需求;根性信仰;认同;法治化;  
 
摘要:对宗教治理法治化进行法理阐释就是在寻找其正当性。然而正当性并不能从法治本身获得,需要在更深层次的宗教和信众中探寻。"宗教经济模型"中的供需理论为寻找正当性提供了工具。通过对供需双方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考察,可以发现中国信众具有根性信仰,在实用目的的驱动下,通过信仰次级内化产生宗教信仰。信众对宗教的需求就是希望通过成熟的宗教制度来表达自己的根性信仰。宗教法治的精髓在于自觉认同。根性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在统一,信众对法治理念不存在根本上的不认同,仅存在引导认同的问题,法治化就发挥着引导认同的作用。法治各项功能在调整供需关系过程中逐步发挥作用,信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会不断增强,宗教法治也就具有了正当性的根基。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久米地区至圣庙公有地使用金免除居民诉讼案——基于政教分离原则的日本违宪审查新案
       下一篇文章:唐代道教与法律的关系研究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