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政治
 
英格兰的宗教改革——从历史角度谈英格兰的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 2021/9/2日    【字体:
作者:裴连山
关键词:  英格兰 宗教改革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英格兰的宗教改革——从历史角度谈英格兰的宗教改革及其影响》。其实,英国还包括英格兰和苏格兰,但今天主要讲到的是英格兰的宗教改革。
 
英国的宗教改革和其他宗教改革不一样。说到宗教改革,人们首先想到由马丁·路德发起的德国宗教改革。但其实,宗教改革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大约130年,从1517年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到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为止。宗教改革是神学院教学中一个学期的课程,当然,在教学的时候,英国宗教改革的课时没有那么长,但是,英国的宗教改革是新教宗教改革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
 
说到宗教改革,一个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后来就发展成了信义宗,或者大的派别叫路德派;一个是以慈温利和加尔文为代表,发展成改革宗,或者叫归正宗的传统;还有一种激进的宗教改革,发展出再洗礼派的传统;第四个传统就是英国国家教会的宗教改革。这里限定一下范围,我们提到的是新教的宗教改革,不包括天主教的改革。其实在宗教改革的课程中,我们也会谈到天主教的改革,特别是天特会议的召开。
 
当然,还是回到主题上来——英国的宗教改革。刚才主持人也说过政治原因大于宗教原因;同时,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由政治人物推进,而不是由教会领袖推进的宗教改革;另一个特点,英国的宗教改革过程中没有出现过神学思想大家。在宗教改革中,我们知道有马丁·路德、慈温利、梅兰·西顿、加尔文这样的思想大家。但是,英国的宗教改革没有出现与之比肩的神学思想大家。
 
我们先来看一下英国宗教改革的背景——英国国家和教廷的关系问题。英国的教会历史大约从6世纪开始,大格列高利派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 of Canterbury)到英国宣教,在那里建立教会。奥古斯丁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任的坎特伯雷主教,当然,这个奥古斯丁不是写《忏悔录》和《上帝之城》的人,是另外一位奥古斯丁。
 
英国和罗马教廷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在基督教的历史上。有一段时间教宗的权力和世俗政权之间是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真正使教会的权力达到顶峰的是教宗英诺森三世。这个时候,仍有英国的教会去挑战教宗的权威,但没有成功,所以有了约翰献土的事件。这件事发生在1213年,教宗依诺森三世禁止英国举行弥撒,并把约翰开除教籍,最后约翰臣服,把英国国家的领土作为贡品献给罗马教廷。罗马教廷也给了英王面子,把英格兰作为教宗封地再返还给约翰。实际上约翰向教宗臣服,他成了代表性的人物,被称为“无地王约翰”或“失地王约翰”。
 
约翰献土这一事件使英格兰王国成为领自教宗的本土,开启了英国王权和教会关系的新格局。约翰献土后过了两年,就发生了这个英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大宪章》事件——贵族为限制国王收税的权力,如果没有贵族的许可,国王不能擅自收税。强迫约翰国王签署了《大宪章》。这是影响人类历史非常重要的一个事件,约翰献土对于英国来说是一个屈辱,英国成了教宗的领土。
 
接下来,我们粗线条地讲一讲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这场战争打了116年。当时英国的国王是爱德华,臣服的关系逐渐淡化,已经不太给教宗上贡钱财,但并没有否认英国和教廷的隶属关系。
 
1337年,教会历史上也发生非常重大的事件:法国的国王控制了罗马教廷,罗马教廷在1309年迁到了法国的阿维尼翁,受法国的控制。因此,教廷在战争面前是向着法国,导致英国的不满。在1360年,英国议会单方面终止了英国对教宗臣服的关系。这个时代教会历史上称“教会的巴比伦时代”,和以色列人在巴比伦被掳的七十年时间大致相当。
 
这个时候英国已经出现了宗教改革,就是是约翰·威克里夫的改革。约翰·威克里夫(1328年-1384年)对教廷有很多的批评,他本来是牛津大学的教授。虽然他对教会多有批评,但教廷在阿维尼翁时代,又处在英法百年战争的时代,教会的力量鞭长莫及。因此,约翰·威克里夫躲过了教廷对他的制裁,得以全身而终。教会在1379年到1415年经历了分裂。
 
1415年结束分裂,教会举行了重要的康斯坦茨会议,在这场会议上烧死了捷克的神学家胡斯。同时,他们也把死去了好多年的约翰·威克里夫从坟墓里挖出来,重新焚烧。但是,约翰·威克里夫活着的时候,没有受到教廷太多的迫害,因为教廷自顾不暇。而捷克的胡斯,没有这么幸运。这里我们看到,在教廷关系当中,教会迁到阿维尼翁后向着法国,所以英国开始不受教廷控制。约翰·威克里夫被称为“宗教改革的晨星”。
 
在结束了这个百年战争后,英国又打了一场大型的内战(1455年-1485年),持续了大约三十年的时间。1453年结束了英法百年战争,接着又打了三十年内战。这场内战是英国金雀花王朝的两大家族——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之间的战争,被称为“玫瑰战争”,他们都是爱德华三世的后代。这场战争是关于王位继承权的战争。其中约克家族的标志是白玫瑰,兰开斯特家族的标志是红玫瑰,所以这场战争被称为“The Wars of the Roses”。
 
玫瑰战争对英国王位的继承权达成了协议,并终结了统治英国三百年的金雀花王朝,开始了都铎王朝。同时两大家族签订了一个协议:两大家族都有资格继承英国的王位,谁家有男性的继承人,谁就有资格继承英国的王位。
 
都铎王朝取代了统治三百年的金雀花王朝,都铎王朝开始的人物是亨利七世,他是玫瑰战争后第一位都铎王朝的国王。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亚瑟——威尔士的亲王,另外一个是小儿子亨利。当时英国没有统一,分为英格兰和苏格兰两大部分。英格兰注重发展和西班牙的关系,而苏格兰注重发展和法国的关系。为了稳定好和西班牙的关系,亨利七世让自己的儿子亚瑟娶了西班牙国王的小女儿阿拉贡的凯瑟琳。
 
阿拉贡的凯瑟琳是西班牙的国王阿拉贡的斐迪南德和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的小女儿。阿拉贡的凯瑟琳和后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是什么关系呢?查理五世的母亲疯女人胡安娜是斐迪南和伊莎贝拉的大女儿。所以,阿拉贡的凯瑟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姨妈。
 
我们看一下都铎王朝的历史。都铎王朝有亨利七世执政于1485年至1509年、亨利八世(b.1492-1547)执政于1509年至1547年、爱德华六世(b1538-1553)执政只有六年(1547年至1553年)、血腥玛丽(b1516-1558)执政只有五年(1553年至1558年)、伊丽莎白(b1533-1603)统治的时间比较长,她统治英国近四十五年(1558年至1603年)。
 
我们来看一下都铎王朝时代的教宗,实际上亨利八世的离婚案发生在教宗克莱芒七世执政期间。克莱芒七世是教宗利奥十世的堂弟,他们都出自当时佛罗伦萨最有名的美第奇家族。英国宗教改革结束的时候,是西斯图斯五世做教宗。
 
亨利八世是因为一场离婚案引发的宗教改革。我们接着看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和阿拉贡的凯瑟琳的婚姻。本来阿拉贡的凯瑟琳嫁给亨利的哥哥,但是不到五个月亚瑟王就去世了。亚瑟王去世之后,亨利七世为保持和西班牙的联盟,让儿子亨利八世娶阿拉贡的凯瑟琳继续保持婚姻。实际上1503年,亨利八世只有十一岁,就和十七岁的阿拉贡的凯瑟琳订了婚。
 
1509年,阿拉贡的凯瑟琳和亨利八世结婚。婚后,阿拉贡的凯瑟琳为亨利生过六个儿女,包括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但四个儿子或死胎或夭折,女儿也流产了一个,只有后来的玛丽活下来。这使亨利很紧张,因为按照玫瑰战争的协议:如果国王没有男性的后代,在他死后,王位就可能传到别人那里去。因此政治家亨利非常不甘心。他读到《利未记》20章21节“人若娶弟兄之妻,这本是污秽的事,羞辱了他的弟兄,二人必无子女。”所以,他要求教宗克莱芒七世宣布自己和阿拉贡的凯瑟琳的婚姻无效。因为当时也有一些先例,由教宗来宣布婚姻的无效。
 
但1533年,当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已经即位,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教宗,所以克莱芒七世不敢宣布阿拉贡的凯瑟琳和亨利八世的婚姻是无效的,因为阿拉贡的凯瑟琳是查理五世的姨妈。这就是政治的错综复杂。但国王等不及了,亨利八世因为离婚案要和教廷反目。之后,亨利八世正式娶了宫廷女官安妮·博林。
 
当然后来国王娶过六任妻子,安妮·博林是第二任,还有简·西摩、克里夫斯的安妮、凯瑟琳·霍华德和凯瑟琳·帕尔。亨利八世娶的第二任妻子,也没有为亨利八世生下男婴,而是生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使英国走上强盛道路的伊丽莎白一世。后来亨利八世移情别恋,就以通奸和乱伦罪将安妮·博林处死。亨利八世的六任妻子当中,有两任被他处死,两任遭他离婚,简·西摩死于产褥热,只有凯瑟琳·帕尔活下来。她是一个有才德的寡妇,在亨利八世很老的时候和他结婚,并且促成亨利八世和两个女儿玛丽、伊丽莎白和好。这是克里夫斯的安妮。
 
宗教改革之后,英国为了保障和德国的关系,为了政治原因娶了安妮公主。她是德国宗教改革的政治领袖萨克森选侯约翰·腓特烈的小姨子,长得既胖又丑。但德国为了建立政治联盟,找了德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小霍尔拜因,在1539年为克里夫斯的安妮画了一幅很美的画。国王天天看画,希望着克里夫斯的安妮的到来。但她到来之后,国王大跌眼镜。虽然克里夫斯的安妮是亨利八世的妻子,但亨利八世没有与她有过婚姻生活。由于亨利八世忌惮欧洲大陆的权力,最后两人协议离婚。凯瑟琳·霍华德是由于通奸罪被杀死,她是安妮·博林的表妹。这是亨利八世的六任妻子。
 
宗教改革的时候,圣经开始译成英文。最早的译本是威克里夫译本(1382年),另一个是廷代尔译本(1525年),马太·廷代尔因为翻译圣经,最后在荷兰被处死。廷代尔译本是根据希伯来文旧约和希腊文新约翻译出来的,译本质量很高。1535年在英国宗教改革的时候,柯弗代尔根据通俗拉丁文翻译了柯弗代尔译本,其质量比不上廷代尔译本。最后我们常见的英王钦定本(1611年)是宗教改革之后,斯图亚特王朝詹姆斯一世时代完成的。
 
亨利八世的改革是因为离婚案与教宗翻脸了。首先,他宣布英国的首领是英国的国王,而不是罗马的教宗;另外,他大量没收当时天主教修道院的财产。亨利把它占为己有或赏赐给支持他改革的贵族。因为他的改革出于政治原因,所以在教义上仍保留了天主教的传统。比如,在圣餐上仍然主张变体说,反对新教同领饼和杯;另外,神职人员仍然守独身。所以他只是政治上宣布了英国的教会由英国的国王来领导,而不是由教宗来领导。
 
有一年,英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伦西来金陵协和神学院演讲的时候,他说英国当年的宗教改革其实就是英国教会的“三自爱国运动”,我觉得有点意思。实际上,亨利八世在教义上没有改革,只是政治上宣布了是英王而不是罗马教宗是英国国家元首。所以,他既反对新教,也压制罗马天主教:把支持路德学说的人称为异端,支持教廷的定为叛国者,大量处决了两类人。所以,亨利八世是为了得到合法继承人而不断离婚和重新结婚的原因与罗马教廷决裂。当然被处决的人中,比较重要的有大主教沃尔西以及著名学者托马斯·莫尔(1478-1535)。
 
托马斯·莫尔是《乌托邦》的作者,最后因为不支持亨利八世的改革被处决。当托马斯·莫尔在监狱里,女儿去探望他时,他说了一些很有名的话。当他的女儿劝他,不要和国王闹翻了,还是要支持国王。他说:“我不打算依照别人的良心行事。”当他审判的时候,他说:“我从未否认过国王是教会的领袖,只是拒绝亲口承认,我们不能因为没有说什么而被定罪。”处死他的时候说:“我死后愿人们记住,我是国王的好仆人。但是,我首先是上帝的好仆人。”这是亨利八世处死托马斯·莫尔的介绍。
 
到了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之后,由他这个年幼的儿子,男性继承人爱德华六世继位。爱德华继位的时候,仅九岁,由他的两个舅舅萨默斯特公爵和后三年的诺森伯兰公爵来辅佐他。在这个时候,宗教改革的推动有什么特点呢?这时,大主教克兰默受到了重用,开始受命起草《四十二信条》。克兰默曾经在剑桥和牛津都做过教授,早年读过路德的著作,深受路德影响。后来,他的圣餐理论从1546年的路德思想转向1548年的加尔文思想,圣餐倾向于象征的说法。
 
另外,在洗礼仪式中移除了保留在路德派当中的驱魔仪式,就是斥责魔鬼,我们现在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斥责魔鬼。我们施洗后,魔鬼在人身上没有权柄。另外,就是在宗教改革后,不在为死人祈祷,以圣餐桌代替祭坛。实际上,英国的宗教改革在爱德华时代向新教靠拢,施行两种圣餐,允许饼和杯同领,允许神职人员结婚。否定变体论,开始倾向加尔文关于圣餐的理论。爱德华沿着亨利八世的改革向前推进,更像新教的样子。
 
但是好景不长,爱德华六世九岁登基,十五岁去世。按照亨利八世的遗嘱,在爱德华六世去世之后,第二顺序的继承人是爱德华六世同父异母的姐姐——阿拉贡的凯瑟琳所生的玛丽。当玛丽成为英国的国王之后,最重要的是宣布亨利八世和阿拉贡的凯瑟琳婚姻是有效的。如果这个婚姻是无效的话,玛丽是没有资格继承国王的。她如果是私生女,是不被允许继承王位,所以玛丽宣布了亨利八世和阿拉贡的凯瑟琳婚姻是有效的。
 
玛丽使英国的信仰回归天主教的传统,阿拉贡的凯瑟琳是天主教徒,女儿玛丽也是天主教氛围里长大的。玛丽还要走回头路,她对新教进行迫害,杀死了很多的新教信徒。著名的人物就有几百人,其中非常有名的是坎特布雷的大主教克兰默,还有拉蒂默等人。后人称她为“血腥的玛丽(Bloody Mary)”。同时,宣布了父亲亨利和凯瑟琳的婚姻有效。她嫁给了西班牙的国王,表侄腓力二世。处死克兰默、拉蒂默等人,把以前亨利八世没收的修道院财产返还修道院,重新和教宗和好。在血腥玛丽时期,英国宗教走了改革的回头路,对新教徒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虽然这样,她在位的时间也不长,只有五年的时间,比他弟弟还少一年。玛丽死后,由她的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继任。伊丽莎白做女王之后,重新宣布安妮·博林和亨利八世的婚姻也有效。之后,伊丽莎白和教廷分开,重新向新教的传统转头。但是她的改革并不彻底,只停留在半途。她上台之后宣布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法案:《至尊法案》和《统一法案》。《至尊法案》与他父亲宣布的一样,宣布英国的女王成为英格兰国教会的至尊管理者(the supreme Governor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现在也是这样,英国国王是英格兰国家教会的最高领袖,不但在世俗事务,而且在宗教和精神的事务中都享有最高的司法权,不是实行圣礼和讲道的权利,而是在教会中至尊的管理权。《统一方案》是英格兰的国家教会中存在一种涉及公共礼拜和祈祷,举行圣礼以及宗教仪式等统一的礼拜程序,都在《英格兰教会公众祈祷和圣礼以及其他的仪式和礼仪之书》予以公布。比如说《公祷书》,郭峰牧师在信仰与学术第50场讲座中分享过公祷书。
 
第二个版本的公祷书和《三十九条》都是在这个时候制定的。1563年,用法律规定弃绝罗马主教在英格兰王国和英格兰教会中的权威,英国国王成为这个英格兰国家教会的至尊管理者。《公祷书》及其礼拜程序为英格兰规定了一种统一的公共礼拜仪式,最后由《统一法案》加以实施。
 
1563年后,由于英国的教会改革不彻底,开始让教会的领袖宣誓,宣誓的人就是英国国教会(Church of England),也称为安立甘宗(Anglican Church)的主教们。但是有一些人仍然坚持天主教信仰拒绝宣誓,他们就是拒绝宣誓者(Non-jurors)。此外,还有一群清教徒(Puritan),和从清教徒分出来的一支不从国教派或分离者。清教徒是指要求清除英国国教内保有天主教仪式的改革派,这个词于16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源自拉丁文的purus,意为清洁。
 
清教徒实际上是在血腥玛丽都铎统治期间流亡日内瓦的英侨,他们在日内瓦受到了加尔文思想的影响。伊丽莎白执政之后,他们怀着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理想回到祖国,希望按照加尔文的思想来彻底改革英国的教会,但他们回国之后发现了英国的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天主教的元素。比如说,跪领圣餐、牧师华丽的法衣、结婚时的戒指、洗礼时划十字等,这都与清教徒的思想格格不入。
 
清教徒因为受加尔文的影响,最讨厌这些花里胡哨的礼仪的东西,加尔文的教堂里甚至没有十字架,他们只穿加尔文日内瓦的黑袍,也没有唱诗班,非常反对礼仪。清教徒认为《圣经》是唯一最高的权威,任何教会或个人都不能成为传统权威的解释者和维护者。后来,清教徒成了美国的缔造者,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美国不光有清教徒,还有自然神论,我们只是简单提一下。
 
英国宗教改革最后的一个结果,是在100多年后,于1689年发表的《宽容法案》。《宽容法案》提到任何一派都有自由信仰的权利。只要有几个条件:效忠从荷兰来的威廉和玛丽,他们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宽容法案》中提到效忠威廉和玛丽,拒绝罗马主教的权力,拒绝化体说,拒绝弥撒,拒绝向马利亚和圣徒祈祷,接受《三十九条》。这样,无论是哪派都受到保护。
 
英国的宗教改革到伊丽莎白并没有结束,但是我觉得到伊丽莎白可以算是一个阶段,她是都铎王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在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的国力发展到一个顶峰。在1588年和西班牙的战争当中,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使西班牙再也不敢挑战英国。其实,英国宗教改革和苏格兰教会也有一些关系。
 
最后,英国宗教改革对世界的贡献也是比较大的。首先,对英国来说,玫瑰战争之前,只有男士才能继承王位;之后,女人可以继承王位,比如今天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另外,清教徒的产生。英国的殖民是在伊丽莎白之后,据英国官方的最早的殖民是在1607年,也就是伊丽莎白去世的四年后,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詹姆斯一世,到了美洲的弗吉尼亚殖民,这是英国第一块殖民地。
 
弗吉尼亚(Virginia)得名就是为了纪念一生没有结婚的女王伊丽莎白。到了1620年,清教徒当中的不从国教派(分离派)乘坐五月花号到了普利茅斯,改写了美国的历史。我们从伊丽莎白的图像中可以看出英国的国力强盛,图像中有些炮舰,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也是她最自豪的一件事。
 
以上是英国的宗教改革大致的一个介绍,非常粗线条地给大家勾画出一个轮廓来,希望大家对英国的宗教改革有一个基础的了解。
 
问答环节
 
Q1:裴牧师您好,感谢您的分享。请问为什么亨利八世不对原来的一些教义进行更改?一来这样可以更大限度消除教廷在英国的影响力;二来新教的教义也是现成的,不必大费功夫。
 
答:1528年,亨利八世表示仍支持罗马教廷,罗马主教也称亨利八世是信仰的捍卫者。只是他离婚的事情受到了教廷的阻止,所以两者反目。因此这是一次政治行为,主要为了英国教会的主权问题。
 
亨利八世不对原来的一些教义进行更改,一来这样可以更大限度消除教廷在英国的影响力;二来新教的教义也是现成的,不必大费功夫。这是我们的假想,并不是亨利八世的想法。一方面,亨利八世想通过关闭修道院,没收一些钱财,《大宪章》规定没有贵族的许可不能加税,没收教会财产是最简单的方法;另一方面,亨利八世要有一个男性的法定继承人,这是他离婚的原因。当然他的离婚也有政治上的原因,比如说和克里夫斯的安妮的婚姻,纯粹是政治的结合,后来发现被图画欺骗,发现图画上和真实的人不是一个样子,所以他很生气。结果,结婚不久就离婚。
 
由于安妮是克里夫斯的公主,是德国宗教改革的政治领袖萨克森选侯约翰的小姨子,所以只把她打发回家,没有处死她。这完全是政治原因。他娶其余几位妻子是因为想得到一个儿子,娶最后一位妻子凯瑟琳·帕尔是因为她的美德,因为亨利八世年龄比较大了,而且凯瑟琳·帕尔是一个寡妇。他娶安妮·博林、简·西摩、凯瑟琳·霍华德都是因为她们的美色。一开始,阿拉贡的凯瑟琳也很美,亨利八世不认为娶哥哥的遗孀有什么问题,后来生下来的几个孩子不是死胎就是流产,亨利八世认为娶哥哥的妻子是一个咒诅。
 
阿拉贡的凯瑟琳也是一个政治强人,在和苏格兰战争的时候,当时的亨利八世远征法国,阿拉贡的凯瑟琳做摄政王,亨利八世曾经有一段时间很信任她,并且打败了苏格兰的军队,让当时的詹姆斯四世死在战场上。后来,亨利八世看到《利未记》20章21节“人若娶弟兄之妻,这本是污秽的事,羞辱了他的弟兄,二人必无子女。”因为没有男孩子,王位会流入别人之家,就觉得娶凯瑟琳是上帝对他的咒诅。再加上刚打完玫瑰战争,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现在可能不大存在这样的问题。
 
Q2:当初英国民众有没有对亨利离婚持反对意见的资料啊?
 
答:有一些反对意见的资料。在他离婚前,亨利八世咨询过许多大学,比如说英国著名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神学家,也到欧洲的海德堡大学咨询过,他们表示国王可以离婚。但当时教廷忌惮西班牙查理五世的力量,因为西班牙在当时是最强大的国家,想要休掉西班牙的公主那还了得。
 
Q3:对于皇室婚姻离婚又结婚现象,英国教会有哪些不同的声音呢?
 
答:反对的人主要有托马斯·莫尔和一些被处死的主教。
 
Q4:老师可以谈谈改革导致后期的一些宗派变化吗?国教会,不从国教者,清教徒,浸信会以及苏格兰长老会等。以及再往后汉诺威王朝时期维多利亚女王的宗教政策,有没有改革。
 
答:国教会是英国国家教会,不从国教会者主要指清教徒。清教徒有两种,一种是继承加尔文的理想来改变英国教会,没有从国家教会脱离出去,希望等待时机能改革。另外一些人看不到希望,觉得应该从国家脱离出去,就是不从国教者。浸信会的产生更多受到再洗礼派的影响,苏格兰宗教改革主要是约翰·诺克斯,因着玛丽·斯图亚特的下台,使苏格兰走上改革的道路,走的是长老会路线。
 
信仰和学术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查理曼时期的“和子句”纠纷与基督教会的大分裂
       下一篇文章:从“奸臣”到“地方神”——明清时期对靖难逊国臣铁铉的形象建构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