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从古埃及到今天-科普特东正教概述
发布时间: 2021/10/29日    【字体:
作者:P. El-Samueily
关键词:  古埃及 科普特东正教  
 
 
科普特东正教教会
 
科普特东正教教会是早期四大教区之一:耶路撒冷,安提阿,亚历山大(埃及科普特)和罗马。
 
“科普特”(Copt)一词的含义:科普特一词就是埃及人。它源自希腊文(Aigyptos),而这一词语又源自古埃及文,“Hak-Ka-Ptah”例如,‘卜塔(Ptah)之神庙’,古埃及人极其推崇的孟菲斯城主神。当阿拉伯人在七世纪入侵埃及时,他们把埃及人称作‘gipt’。在那时,大多数的埃及人都是基督徒,所以阿拉伯语中的‘gipt’就是指‘埃及人和基督徒’。科普特人现占埃及总人口数量的20%,如今,这一词汇仅指埃及的基督徒,借以和穆斯林相区分。
 
“东正教”(Orthodoxy)一词的含义:这是希腊文,意味着正确的,合适的。东正教是指那些历经岁月的洗礼,在遭受百般磨难后依旧保守正统信仰的教会。
 
科普特人是法老的后代:科普特人是古埃及人的后代,被定义为法老的子孙。他们在整个基督教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最初的五个世纪中。
 
他们的背景使他们更渴望并迫切的接受基督教,并且通过苦行禁欲的清修来学习并享受其深层涵义。
 
我们可以通过古埃及人的习俗来了解为何古埃及人更容易接受基督教信仰。
 
1.他们的宗教背景
 
众所周知,古埃及人在早期即因着自然的力量以及社会氛围而十分敬虔。希罗多德就曾提到‘古埃及人的宗教观念远超过人类其他种族’。
 
基督教信仰满足他们对于宗教的渴望和探寻,使其可以毫无止境的进行精神探索,因为基督教信仰使基督徒们更愿意靠近天父,并喜乐的领受圣体以及了解永生的奥秘。
 
2.科学背景
 
现代科学持续不断的发展,尤其是在上个世纪。不过,众多古埃及人在几千年前就进行的科学研究对于今日的世界来说仍然是个谜:例如,金字塔的科学构造和秘密,十分先进的对于尸体的防腐处理,雕刻艺术,持续千年不褪色的壁画艺术等等。科学家们对这些科学之谜仍旧进行着相关的分析和研究,甚至有些人认为古埃及人受到了来自空间或其他星球的生物的指点。还有人指出如果亚历山大的图书馆未有被付之一炬,以至于许多重要的对于空间的研究全部焚毁,那么也许人类征服太空的时间可以大大提前。
 
无论如何,事实是古埃及人将他们的科学能力运用在宗教中,比如修建金字塔以及处理尸体,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科普特人。他们未将科学视为敌人,相反的,科学却促进了他们对于宗教的理解。所以,亚历山大的学校向众多学者和哲学家敞开了大门,因为他们当时相信科学和哲学可以帮助探寻真正的精神生命。
 
3.宗教背景
 
在古埃及,每个主要城市都曾接受某种形式的三位神,当然这有别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当时的思想家普遍认同世上存在一位独一超能神,最好的例子是 Ikhnaton法老。当时,大部分文明古国都沉迷于追求世间的奢华,短暂的快乐。而古埃及人则已经开始思考并探寻来世及复活。所以,当他们成为基督徒后,就开始通过吟唱颂诗,禁食以及苦修而等待基督的再来。
 
古埃及人将握在不朽神(比如诸神和法老)手中的一种十字架,,安卡(Ankh)视为生命之符。安卡是一种顶部为圆形的十字架,所以科普特人在最初即轻而易举的接受了基督及十字架。
 
除此以外,古埃及人似乎对于神的位格、永恒、全能以及大爱也都有一定的认知。
 
埃及修士的日常生活
 
1.凌晨三点钟起床并在教堂开始子夜祷告,加上子夜赞美以及圣礼仪和晨祷、第二次及第三次祷告。这些通常需要约三小时的时间,如果是在主日则将近四至五小时。(圣礼仪在禁食期间可能会延迟至上午十点或十二点,通常时长为两小时或更久)。
 
2.每位修士在修道院中都有自己的工作,例如在厨房、图书馆、药房工作或负责接待访客,或在农场耕作等等。他们通常在工作中保持沉默,以便随时祷告。
 
3.每日进食两餐。第一餐是午饭,在中午十二点(或下午三点);第二餐是晚饭,在晚上六点或七点。修士们在饭前和饭后都要祷告。吃饭时要保持沉默,其中一人会阅读属灵书籍。
 
4.在下午四点,修士们再次在教堂聚集开始祷告,一般在一个半小时左右。
 
5.除了聚在教堂一起祷告,每位修士也要在每个特定的祷告时间单独祷告。
 
修道方式
 
科普特修道主义的创立者并不是希腊哲学家,他们是未接触过希腊哲学的简单的基督徒。比起探讨哲学范畴以及进行辩论,他们更愿意远离世俗,遵守神的诫命。他们敬虔质朴的生活方式反而使众多哲学家趋之若鹜,摒弃了本来的哲学思想并成为他们的门徒。
 
主要有三种形式,都起源于公元三、四纪时的埃及,直至今日,教会依然保持着相同的传统。
 
1.独修
 
隐士们离群索居,有固定的人在其有所需要时提供必需品。每位隐士都自我管理生活、工作及祷告。有些隐士进入人烟罕至的沙漠腹地,居住几十年,期间未曾见过任何人。
 
2.团修
 
由上埃及的圣帕克缪创立,修士们集体居住在修道院内,紧密组合而成一个团体,并由一位院长通过修道制度进行管理。
 
3. 半隐修
 
这种修道方式介于上两者之间,修士们既不是完全与世隔绝,也不像修道院修士那样生活在团体中。依据圣亚他那修的描述,圣安东尼的隐修方式即是如此。修士们居住在各自的洞穴或房间内,仅在需要时才聚在一起,例如圣体圣事。圣安东尼是半隐修的先驱,制订了相关制度。
 
埃及半隐修的中心在尼帝亚(Nitria)和赛底斯(Scetes), 相关制度由圣安门(St.Amoun)和圣大玛喀里(St. Macarius the Great)制定。在那里,修士们各自居住,住所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彼此间既看不到也听不到。他们仅在周六及周日聚在一起祷告。
 
圣像是基督教传统及信仰的传达方式。圣像传递了福音的信息,有着教导的作用,是通往天堂的窗户,体现了教会的敬拜和敬虔。圣像通过简单的色彩话语来显明福音的奥秘,阐述教会的教导和教义,并彰显了我们对天国的盼望。
 
圣像不仅仅描述了旧约和新约的场景,而且还揭示了我们和天国的关联,是深入我们内心的路径,是激发我们美德的力量。圣像让我们追求神的国和神的义,多多赞美敬拜,与神融合。圣像邀请我们祈祷,融入圣像所表达的情境之中,向圣徒学习,活出主的救恩和样式,在成圣之路上不断成长、前进。科普特圣像的特点:
 
1.代表了喜乐
 
圣像所表现的是喜乐。所有的圣像,不论是主耶稣基督还是圣徒们都未显露出任何苦痛,除了主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受难像。
 
只有描述天国以及天使的图像,但没有地狱的。这表明教会予人以盼望而不是用恐怖的地狱画面使人担惊害怕。
 
“即使埃及的教会遭受了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残酷的压迫,但是这些磨难并未摧毁教会的喜乐和盼望。不论走进任何一间教会,你都不会看到任何有关地狱或折磨的图像,也没有阴深的头骨或骷髅。墙上所悬挂的圣像中,圣徒们都面带平静的微笑,好似他们所遭受的磨难都已被忘却。”-Mrs. Butcher
 
2. 充满荣耀大能
 
在圣像中,魔鬼撒旦出现在不显眼的底部或角落里,软弱无力的被主耶稣基督、天使长或者圣徒踩踏在脚下。
 
在这幅圣像中,总领天使米迦勒,作为神的使者以及保护天使,身披红袍,红色象征着至神而来使他成为使者的能量。他将魔鬼踩踏在充满火焰的深渊中。他右手拿着即是武器亦是领导者标志的权杖,左手拿着一个刻有十字圣架的徽章,显明了他的权柄来自于神。
 
3. 诠释了神的大能
 
在科普特圣像中,人物的头部较大,双眼大开,身体的整体比例看似不协调。这是因为绘画者不是单纯的描绘外观形体,而是要着重体现内在的、自神而来的力量和信心。头部比例较大,代表了至高神是诸天之上的“头”,双眼大开则是内在信心之光的标志。
 
4. 显明了神的眷顾
 
在很多耶稣基督受难圣像上,主耶稣基督都是睁着双眼。科普特圣像绘画者认为这是必要的,是为要显明主耶稣基督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神,是永恒不朽的,而且祂一直注视、眷顾着我们。正如圣欧洛日(St.Eulogius of Alexandria )所说:“主耶稣的身体虽被钉于十字圣架,但祂只是暂时的睡了;其实,祂的神圣双眼一直都是睁开的,因为祂是神。”
5.内心之光
 
圣徒以及天使的画像都是睁大双眼的,这代表了他们的内在荣耀之光。而邪恶之人,如犹大,只会显露其侧脸及一只眼睛,因为他仅用这只眼睛关注地上的事,其内心是极其黑暗且没有任何光亮的。
 
科普特圣像对圣徒的描绘源自古埃及艺术。圣徒睁大双眼注视着围观者,仿佛正呼召人们跟随着他们的脚步进入天国。
 
6. 士兵圣徒
 
在科普特教会的圣徒中,有一部分是士兵圣徒,众所周知的有:圣乔治(St.George),圣麦求瑞斯(St.Markerius,手持双剑),圣弭纳(St.Mena),圣戴多禄(St.Theodore),圣维克多(St.Victore)等等。
 
在这幅圣像中,圣乔治是一位年轻的勇士,他正与代表着邪恶的恶龙争战并取得了胜利。站在教堂高塔下面的尊贵少女代表了属神的教会,圣乔治保护并保守了教会。他手中的长矛上有一个十字圣架,寓意着他为主耶稣基督所遭受的磨难及殉道,肩上的红色披风表示他为主而抛洒热血。天使从天而降,将荣耀冠冕戴在他的头上。
 
7. 刻画神的荣耀之光
 
在科普特圣像中,光不是来自于某个特定方向,因为启示录对于天上耶路撒冷的描述是:“不再有黑夜了,他们也不需要灯光或日光了,因为主神要光照他们。”(启示录22:5)
科普特艺术家从未描绘过天父,因为祂从未曾被看见,无形无像且深不可知。鲜见的关于天父的描述是自云端伸出的一只手,但是祂从未被绘画为人像,因为祂没有化身为人。科普特东正教教会是早期四大教区之一:耶路撒冷,安提阿,亚历山大(埃及)和罗马。
 
埃及沙漠教父的名言
 
1. 大圣安东尼(St. Anthony the Great
 
--没有试炼就没有救赎。
 
--有些人虽然通过苦修使肉体受压制,但是却缺乏鉴别能力,所以他们远离了神。
 
--我们的生与死和我们的邻舍在一起。如果我们赢得了弟兄,也就赢得了神,但是如果我们诽谤弟兄,我们就背离了神。
 
--正如鱼儿长时间离开了水会死,修士也不能离开隐修之所太久。
 
--我看到敌人在这世上布满陷阱,于是我哀叹“怎样才能逃脱这些陷阱呢?”接着我听到一个声音对我说,“是谦卑。”
 
--不管你身在何处,永远将神放在第一位,不管你做何事,要按照圣经的教导来做,不管你住在哪里,不要轻易离开。
 
2. 阿尔塞纽斯神父(Abba Arsenius
 
--我经常为自己所说的话而后悔,但从未为缄默而后悔。
 
3. 圣大玛喀里(St. Macarius the Great
 
--如果你责难他人,你就会陷入愤怒,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所以为了使他人得救,就不要迷失自我。
 
--如果你想得救,就要先成为死人。死人既不考虑来自于他人的嘲笑也不在乎他人的赞美。
 
--对于你来说,如果诽谤如同赞美,贫穷如同富有,匮乏如同盈余,那么你就不会死。
 
4. 阿伽松神父(Abba Agathon
 
--我从未带着对他人的不满而入睡,而且我竭尽所能的不让他人带着对我的不满而入睡。
 
--如果能够遇到一位麻风病人,我就和他交换身体,这样我会很喜乐。
 
--我认为世上没有比向神祷告更伟大的事奉。因为每当人想要向神祷告时,他的敌人魔鬼就想要阻止他。因为魔鬼知道只有让人对祷告感到厌烦,才能阻挡他的生命之路。当人很好的完成一项工作,如果他是称职的,他可以好好休息。但是祷告却是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不能放松的争战。
 
--在神的面前丢弃你的软弱,你就会获得平安。
 
--一个人如果不能保持警醒,那么他就不会在品德上有所发展。
 
5. 圣梅瑟(St.Moses the Black
 
--去吧,在房间内静默就会有所领悟。
 
--修士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论断他的邻舍。
 
--当人只看到自身的缺点时,就会忽略他人的弱处。
 
6. 波曼神父(Abba Poemen
 
--修士的区别在于如何面对诱惑。
 
--掉以轻心是罪恶的开始。
 
--一个人虽然表面看似沉默,但如果他内心正在谴责他人,那么他就是喋喋不休之人。如果一个人从早到晚讲个不停,实际上他也是寂静无声的,因为他所说的无益。
 
--如果一个人谨记“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马太福音12:37),他就会保持缄默。
 
--正如烟雾将蜜蜂驱散,过度放松也会将对神的敬畏驱散。
 
--每当我们忽略弟兄的过犯,神也会忽略我们的过犯。但当我们揭露弟兄的过犯,那么神也会使我们的过犯显露。
 
--去寻找一位真正敬畏神的人,住在他的附近,那么他也会教会你如何敬畏神。
 
--如果你对一位优秀的人做了一点善事,那么就要对一位有过犯的人做加倍的善事,因为他是病人。
 
--如果你能保持缄默,那么无论住在哪里都会有平安。
 
--人为了神的缘故而开口是好事,但是如果他为了神的缘故而缄默,那么也是好事。
 
--要先对人谦卑。
 
--邪恶不能消除邪恶,如果有人对你做了错事,你则要对他好,那么你所做的就会消除邪恶。
 
7. 萨拉蓬神父(Abba Serapion
 
--如果你想要更加谦卑,那么就要极大的包容他人对于你的不公行为。
 
8. 莎拉修女(Mother Sarah
 
--如果我向神祈求让所有人都赞同我的行为,那么我会发现自己在每个人的门前忏悔,所以我宁愿祈求自己的心对所有的事保持圣洁。
 
9. 圣依西多禄(St. Isidore of Pelusium
 
--如果你经常禁食,千万不要自我膨胀。如果因此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那么你最好进食荤腥。对于一个人来说,吃些肉总比骄傲自大,沾沾自喜要好。
 
10. 圣尼鲁斯(St. Nilus
 
--我在过客中接受了主耶稣基督,所以我必须竭尽全力的用爱心去事奉他们。
 
11. 芝诺神父(Abba Zeno
 
如果一个人希望神聆听他的祷告,那么在此之前,他必须尽心尽力的为他的仇敌祷告,这样神就会垂听他的所求。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梵二前的神学思想简要介绍
       下一篇文章:中国教会神学中的基督论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