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活动
 
贝叶经制作技艺:树叶上的文明与传承
发布时间: 2021/10/29日    【字体:
作者:民俗君
关键词:  贝叶经 佛教经典  
 
 
贝叶经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用铁笔在贝叶上刻写的佛教经典,素有“佛教熊猫”之称。
 
贝叶经起源于古代印度,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播,传入斯里兰卡,复经缅甸、泰国传入我国云南。目前发现有贝叶经遗存的国家除中国之外,还有印度、泰国、缅甸、老挝、斯里兰卡等国。调查显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的思茅、临沧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带均有贝叶经典藏,但只有西双版纳较为完整地传承了贝叶经制作技艺。2008年,贝叶经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佛教弘传远播最原始的载体
 
《周蔼联竺纪游》卷二记载:“贝叶是大西天一种树叶,光洁可书。”在纸张尚未发明以前,古印度就用贝多罗树树叶记载佛教经典及宫廷文献资料。据《佛本行集经》记载:“时彼天王,知如来意,即持笔墨及多罗叶,往诣佛所。”表明佛陀时代已经用贝叶刻写文字及经典。
 
公元前3世纪,佛教向南传入斯里兰卡。依南传佛教巴利语文献《岛史》所载,公元前1世纪,斯里兰卡大寺派举行了第四次结集,把历来口传心授的巴利语佛典第一次用僧伽罗文字音译刻写在贝叶上,形成了卷帙浩繁的三藏经典。这次结集对保存上座部佛教典籍、保障大寺派思想长期持续的传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贝叶经是佛教弘传远播最原始的载体,在佛教思想传播和佛教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研究佛教历史、语言文字、宗教艺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原始资料。
 
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从东南亚传入西双版纳,贝叶经及贝叶经刻写技艺也随之传入。据傣文经书《佛祖巡游记》和《维生达腊》记载,贝叶经在西双版纳傣族历史上的使用及传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贝叶经使用民间制作的铁笔刻写于贝叶之上,故又称“贝叶刻本”。贝叶即贝多罗树(梵文Pattra)的树叶。该树种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以及我国的西双版纳等低纬度地区均有生长。贝叶经的制作与刻写方法十分考究,包括取材、修整、蒸煮、晒压、弹线、制匣、刻写、上色、装帧等复杂的工艺流程。贝叶经过传统特殊工艺处理后,可防虫、防水、防变形,用贝叶刻写的经书能够千百年流传下来。
 
 
对于傣族来说,贝叶经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史学、民族学和宗教学研究价值,被誉为“运载傣族历史文化的神舟”。在西双版纳发现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两种,其规格包括每页四行式、五行式、六行式和八行式4种。傣族除了把佛教经文刻写在贝叶上,还将天文历法、社会历史、哲学、法律、民俗、医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内容记录在上面,贝叶经可谓傣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活化石”,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之一。
 
贝叶经典籍卷帙浩繁,据传有8.4万部之多,仅西双版纳就收集到3000多部,还有大量散落于民间,当地佛寺里一般均建有藏经阁保存贝叶经。其来源一是僧侣刻写的经书,二是南传佛教信众每年于雨安居期间“赕坦节”所奉献的经书。
 
在西双版纳等地,南传佛教贝叶经及其制作技艺一直在佛寺与民间活态地传承着。在众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傣族贝叶经因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而独树一帜。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贝叶经制作技艺也受到严重的冲击,面临失传的困境,亟需有效保护和传承。
 
贝叶经制作技艺的传承
 
贝叶经制作技艺之所以能够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传承上千年,是因为有一批如康朗叫这样的传承人在默默守望着。耄耋之年的康朗叫坚持刻写贝叶经60余年,共刻写贝叶经2400多册,在贝叶经制作技艺传承人培训班教授徒弟240多人。谈到贝叶经制作技艺的传承,他的忧患之情溢于言表:“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刻写了,我们老人如果不带头,祖先流传了上千年的技艺就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失传了。我虽然老了,还可以带徒弟,争取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支持下,把贝叶经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贝叶经制作技艺自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实施专项保护计划以来,在省级非遗传承人都卡发的倡议下,西双版纳勐罕镇曼降村的十余位村民自发在曼降村佛寺成立了贝叶经制作技艺传习所。
 
现年73岁的贝叶经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波空论,十多岁开始跟随师父学习老傣文和贝叶经刻制,还俗后一直坚持为佛寺和傣族信众刻写贝叶经。他担任贝叶经制作技艺传承人培训班的老师,也走进佛寺教授僧人学习傣文、刻写贝叶经。他认为,每个学员都是一粒种子,播撒在西双版纳不同的村寨和佛寺,他们将成长为贝叶经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民俗学论坛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重阳登高与道教仙话
       下一篇文章:民国佛化婚礼的争论与实践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