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辽沈地区宗教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 2021/11/4日    【字体:
作者:李坚
关键词:  辽沈地区 宗教养老服务 宗教中国化  
 

辽沈地区宗教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1]

-----推进宗教中国化的实践路径

 

东北大学李坚[2]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走中国化方向,体现在多个方面,开展社会服务就是其中之一。推进宗教社会服务事业发展,是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一个必然选择和基本路径。

 

一、宗教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性质与意义

 

宗教界举办的养老服务事业是宗教社会服务事业的主要形态,具有慈善公益性质。宗教团体的组织网络,较强的资源筹集能力和较高的社会公信力使宗教组织在慈善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宗教组织作为社会服务及社会结构体系中与政府、企业相分野的第三部门的一部分,其经济、文化、社会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从201411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将宗教慈善纳入中央政府文件中,明确提出要鼓励有条件的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依法依规开展各类慈善活动,到2017年国务院通过的《宗教事务条例》规定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可以依法兴办公益慈善事业,都为宗教界依法开展慈善活动提供了更有效力的法律保障。现在,越来越多的宗教组织内部成立了慈善公益部门,一些宗教人士担任了公益组织的专职负责人。从某种意义上看,宗教参与公益慈善性社会服务事业已成为一种现实,得到主流话语的肯定。宗教组织兴办养老机构是宗教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社会响应国家政策、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行为。近代以来,宗教在养老事业方面仍占一席之地,主要以开办养老机构为主,接纳对象逐渐由本教信众向有服务需要的乃至无力支付费用的贫病孤残老年人拓展,其运营管理也逐渐规范化和专业化。

 

随着银发浪潮到来,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不断释放,养老问题已成为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根据《辽宁省201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958.74万人,占总户籍人口22.65%65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608.17万人、占总户籍人口14.37%。另据辽宁省统计局抽样调查推算,2018年末常住人口4359.3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1044.6万人,占23.96%65周岁及以上人口661.3万人,占15.17%。我省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各地养老水平尚有巨大差距,全省尚有47.58%的非健康老人和76669名失独老人。失能、失智老人、空巢老人和老年贫困等问题将持续困扰广大老龄群众。加之当代社会少子高龄化家庭结构导致以子女为赡养主体的“居家养老”模式问题凸显。着眼于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切实解决各类老年人的养老困境,创新养老模式、激发养老服务市场活力、增强多元养老保障体系支撑刻不容缓。宗教养老机构作为社会养老的一种创新模式,在辽宁省养老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种养老机构和社会化养老机构的运营模式类似,但经营理念不同。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或一些创新尝试过于强调市场化,在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前提下,提高服务质量,但不免忽略养老事业的公益属性。而宗教养老机构的注册形式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基于宗教利他、助人的教义,提升了参与者的精神品质,促进了公益伦理和孝道文化的养成和弘扬。2019年,国家民政部发文(《关于贯彻落实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通知》)明确了各级民政部门不再受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申请的举措,更为以往本省部分宗教养老机构注册难、参与养老服务难的问题扫清了障碍。如今,在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促进多元社会力量投身养老事业的政策环境下,宗教养老机构在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孝道弘扬、家庭关系调节、人际交往、临终关怀等多方面发挥着独特优势,有效缓解了信教老人、失能老人、贫困老人等老年群众的养老需求,为民生保障贡献了力量。但是,现阶段辽宁省宗教养老机构的数量、规模有限,部分机构未能同步达到国家对养老机构建设的标准。社会公众对宗教养老机构的认知程度低,对家属入住仍抱有一定戒备和疑虑。对此,政府并没有出台明确的法律条文支持,社会也不免存在对宗教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质疑。因此,正确认识宗教养老机构能力水平、能力建设的限制性因素及增强能力建设的路径,成为其更好提供养老服务,赢得公众认可,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关键。

 

从现实依据来看,宗教信仰、慈善精神和社会责任三者的内在联系构成了宗教慈善事业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更是推进宗教中国化的现实途径。宗教养老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事业,具有常规性的捐款捐物公益活动所无可比拟的社会效益,当然持久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人力资本。对宗教组织而言,其宗教教义中的施善爱人理念在信奉者的虔诚追随中,逐步内化为其自觉的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当他们在感受自身善举及对外界讲述时,极易获得社会的肯定和支持,由此体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对其兴办养老机构的激励作用也越来越直接。对养老事业而言,宗教养老机构不仅能够在家庭和政府暂时难以顾及、社会保障还不到位的地方极力补充,更好地实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旨,在进行物质帮扶和服务的同时抚慰老年人的心灵,开展有内涵、有温度、有情怀的帮扶项目。近年来,宗教涉足养老事业,影响力和作用力日益凸显。如何发挥其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宗教养老事业在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辽沈地区宗教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社会上及信众中对养老服务与信仰服务需求旺盛。我省的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现象十分严峻,加之当前很多家庭因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养育下一代,无暇顾及父母的生活。而每个老年人的阅历、家庭环境、身心健康等均有差异,他们需要的养老服务的内容和标准必然存在较大差异。高龄、失能半失能、残疾老年群体更加需要一个适老化的生存环境。因此,在这些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捉襟见肘之处,有意愿和供养条件的养老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至于市场化运营的养老机构,主要以营利为目的,精神关怀和信仰服务的养老文化就显的更加匮乏。而宗教养老机构是基于教义中爱的理念,以发自内心的奉献精神提供赡养服务、宗教修行与精神关怀为一体的公益性组织,它使养员生活有安排,作息有秩序,共学共修,心情舒畅。不仅从生活上解决养员的实际困难,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解决他们对于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引导其正确、积极地去面对晚年生活,对老人们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1.宗教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一般现状

 

辽宁省宗教养老机构多为天主教会和基督教会所创办(超过七成),皆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基于目前辽沈地区宗教养老机构的分布和特征,选取了八家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养老机构开展实地调查。实地调查主要采用与养老院管理者的深度访谈、养员的问卷调查、现场观察等方法,了解宗教养老机构在运营管理、养老服务、宗教特色方面的内容和困局。

 

2.1受调查宗教养老机构的整体情况

 

image002.jpg

2.2受调查宗教养老机构的设施情况

 

1)养员居室设施

 

image004.jpg

2)医疗服务设施

 


image006.jpg

3)文化娱乐设施


image008.jpg

 

2.受调查宗教养老机构的个案情况

 

赐福老年公寓是八家宗教养老机构中环境最优质,硬件设施最完善的。它兴建于201410月,坐落于沈阳市皇姑首府基督教堂院内,于2016年被市民政局评为2星级养老机构。老年公寓是一座三层小楼,是教会办公楼改建的,注册资金10万元。如今入住率已满,养员平均年龄在80岁左右。院长梁女士今年40岁,大专学历,是教内人士,负责养老院日常管理和财务。据梁院长介绍,沈阳民政局对各养老机构检查都很严格,不定期进行巡查。巡查内容包括食品留样记录、进货台账、污水垃圾处理、消防安全等。因为公寓都是依照民政要求贯彻执行的,所以并无不符合规定的行为。养老公寓自负盈亏,由于运营初期养员不多收不抵支,现今情况好转盈余的部分资金用于偿还外债。因此,现在的经营目标是把养老院经营好,越来越专业成熟。

 

公寓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内务负责人和后勤负责人都是教内人士。护工和保洁员是社会招聘的,年龄均小于50岁。护工薪资是每月3500元,服务员2200元。全体员工本着“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原则,为其营造欢快的生活氛围。秉持彰显“视老人如亲人”的服务宗旨,将爱老敬老理念发扬光大。公寓对养员的性别、信仰、身体状况不做接收限制,入院免费体检。只要符合入院评估标准,无传染病、不影响其他养员生活即可。公寓现有床位66张,楼内有电梯、步行梯,方便老人及其家属出行;公寓有图书阅览、休闲娱乐室;养员居室内各类设施齐全,空调、彩电、独立卫浴一应俱全;餐厅风格类似饭店宴席厅,整体环境整洁无异味。每天的常规服务是从早上600-2100,每间隔一个半小时,例行卫生清洁、分餐、日常活动督促,并随时应对养员需求和突发状况。这里的饮食以两个炒菜,一个炖菜为主,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除常规服务外,公寓内设口腔诊所,方便养员医治牙齿疾病,建立了养员个人健康档案。签约的社区医院也会定期为养员检查身体,一旦老人突发疾病会优先通知家属并送往预先达成协议的医大四院治疗,医院会为老人开辟绿色通道,方便老人及时就诊。为提高机构服务水平,每年民政会定期为院长开展培训,组织护工培训取得职业资质,并按时发放床位补贴。此外,社区、大学、社会公益组织会自发来公寓慰问老人,会给老人带来一些日用品和水果。

 

养老公寓和基督教堂同在一个院子,这里的特色服务除了针对有信仰的老人的礼拜仪式外,临终关怀和舞台演出是最具情怀和人文特色的服务。临终关怀是老人在去世前,帮助老人整理仪容,保持身体干净,维持老人尊严,安抚好家属情绪并将同住的养员合理地安置到其他地方。当然,临终关怀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临终行为,老年公寓更加把这种服务理解为日常的与养员心灵上的沟通,注意老人的情绪变化。让老人有如在家一般的温暖,不惧怕死亡,带着喜乐的心情面对每一天。舞台演出是一个为老年人提供展示自我,陶冶情操的机会。每逢盛大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来临,公寓都会提前组织有唱歌、跳舞意愿的养员排练节目。记歌词,记动作,排队型,老年人的娱乐生活立刻丰富起来,在众人瞩目的舞台上,在精致的妆容和多彩的服装装扮下,老年人更能够重拾青春、重拾自我价值。

 

三、辽沈地区宗教养老机构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辽沈地区在构建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过程中,形成了公办与民营养老机构如火如荼、雨后春笋般的发展态势。相比之下,规模化、经营成熟、公信力强的养老机构更能吸引众多老年人前来入住。在市场大潮和品质服务多重竞争压力下,宗教养老机构正面临生存与发展、宗教性与社会性等多重矛盾。

 

1.养员入住率呈下降趋势

 

除献爱残疾人养老院这类完全救助型养老机构外,绝大多数宗教养老机构面临入住率走低,经营乏力的危机。首先,宗教养老机构发展落后于时代进步潮流,新建养老机构对其造成巨大冲击。出于对晚年生活质量的追求,老年人更倾向住在环境氛围好、设备齐全的新建养老机构。而一些经济水平不够充裕,又希望晚年生活得到保障的老年人更青睐公信力强的公办养老机构。宗教养老机构虽以爱老敬老和精神关怀著称,但在全省数量不多,规模化经营的更是寥寥无几。除了教友知道宗教还有养老机构一类的社会服务外,普通大众对其认知模糊。其次,很多宗教养老机构成立时间较早,养员居住楼舍是在教会活动场所、房产基础上改建的,适老化改造问题并未充分考虑。在调研走访中发现一些养老机构存在居住环境老旧、无障碍设计缺失的问题。例如,无独立卫生间就是影响养员入住率的一大弊病,且后期改建困难,养员无法有效安置。最后,一些宗教养老机构呈现出疲于生存、弱于发展的不良态势,个别机构倒闭了,一些机构养员入住率不及70%,部分拥有十余年运营经验的养老机构竞争力伴随新建养老机构的出现而降低,没有人才、资金、创新理念来改变现状,没有余力设想规模化发展的美好蓝图。

 

2.宗教性与养老社会化存在矛盾

 

宗教养老机构如何在市场化浪潮的养老行业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寻找自己的定位,而不变成金钱的附庸和流俗的牺牲品是当前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教会强调保持自身特性,不与外界养老机构相竞争的理念。教会支持力强大、人员和资金充足的教办养老机构往往运营管理较成熟,运营规模较可观。而教会支持力稍弱、干事创业人才不足的教办养老机构往往更缺乏与其他社会服务机构和政府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形成了众多教办养老机构规模小、资金少、形式单一、社会影响有限等劣势局面。此外,还呈现出各教办养老机构申请政府补贴与否、补贴情况各不一致,各教办养老机构层次化、发展水平不一、方向目标不一的巨大差异。如何与政府配合开展养老服务,如何在教会内部建立合作机制并形成功能的互补,是宗教组织应该考虑的问题。上述问题解决后,能否在充分吸纳教会、社会共同资源力量基础上,仍坚守宗教本身的慈善情怀,真正融入社会、广泛服务社会,进而证明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是宗教和慈善面对的最终问题。

 

另一方面,宗教参与社会服务是弘扬教会济世爱人精神,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但宗教兴办的养老机构带有宗教特性,其弘扬的孝悌之道是一种无差别的神圣之爱,这种爱没有亲疏远近之分,而在于是否敬仰共同的神或上帝。有信仰的养员通过参加教堂礼拜、圣礼仪式修身养性,促进形成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战胜老年人的精神问题和死亡恐惧。但当信仰服务成为养员精神关怀的主要内容时,无宗教信仰的老年人精神生活便空乏许多。他们逐渐脱离社会,自身价值感和存在感减弱,亲友疏远,难免存在精神抑郁、孤独症的危机。形式化的志愿慰问活动、被动等待老年人前来咨询的心理诊室作用微乎其微,而教界尚未意识这一问题,未能采取有效方式弥补这一部分养员精神服务的缺失。

 

3.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空间较大

 

在实际运营中,宗教养老机构往往以特立独行的身份在社会中存在,虽是社会养老,但未能吸引政府和社会力量的融入,在组织财力、物力、人力、影响力不足的同时,未能积极找寻变通之法借力前行。个别机构不了解政府在养老院运营方面的财政补贴,不知道如何申请补贴。不同宗教养老机构和相同宗教养老机构之间学习交流情况较少,相互之间运营水平差异大。作为数量庞大养老事业群体中的微小组成部分,未能以统一面貌互利共赢,展现其小而精的特色。在和社会公益组织合作沟通方面,宗教养老机构的主动性不高,合作渠道狭窄。在节日里,机构附近的派出所、银行、学校会做活动来慰问老年人,但平日里,养老机构就显得冷寂很多。

 

在人力资源管理层面,整个机构面临人才匮乏、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足的问题。一是管理人才严重短缺,二是医疗、护理、营养、 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人才匮乏。宗教养老机构管理模式尚不能完全脱离神学思想,科学管理人才和知识比较匮乏。院长多为神学院毕业或初高中学历,在机构管理方面主要依靠实践探索和自学,对机构发展目标规划有些依赖神的旨意,忽略了人在管理工作上的责任和能动性。对于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资质要求,不止是宗教养老机构,众多民办养老机构也都难以达标。养老行业现状如此,民政部采取的折中方式是让这些服务人员边工作边考证,但一些年纪偏大者多是在机构相关人员帮忙下取得职业资格。针对员工的培训,除民政部的院长培训外,其他岗位员工服务精神强调较充分,但专业技能培训遭到忽视。

 

4.教会支持力不足

 

辽宁省八家宗教养老机构均和创办教堂在同一院落,既满足养员信仰需求,又形成独具特色的养老生态环境。一些教会和它创办的养老机构是附属关系,资金共通,资源共享;另一些教会和它创办的养老机构是平行关系,除启动资金和土地资源外,二者资金独立,养老机构自负盈亏。应以教会力量推动养老机构规模化运营,以养老机构规模化运营带来的良好社会反响促进教会树立社会服务形象。如今,宗教养老机构发展缓慢,优势锐减,教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人员、资金募集到机构修缮革新,教会支持力强弱直接影响养老机构现状和走势。教会实力雄厚,人才济济,募集资金能力强且愿意投入到养老服务事业,则其养老机构生命力旺盛。实际情况中,教会的动员力多有不足,在养老事业后期投入少,未能充分挖掘信徒中潜在的资源动能,例如志愿服务、志愿募捐、志愿陪伴等。

 

5.服务设施设备需要改善

 

宗教养老机构多是由宗教办公和活动场所、教职人员居住场所或教堂附近购置的厂房改建的,时至今日整体的无障碍环境配置还未能达标,存在养员居室和各出入口有一定坡度、养员必经之地缺少扶手的问题。适宜的室内温度也是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教会养老机构大多没有空调,无法保证冬夏适宜的人居温度环境。此外,机构阅览室、康复活动室、门诊医疗室等满足养员身心发展需要的硬件配置尚不齐全,对此重视度不足。

 

四、辽沈地区宗教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策略

 

1.机构建设的目标任务

 

1)提升对宗教养老服务事业地位的认识。

 

宗教界开办社会服务事业,为满足社会生活和特定群体需要提供服务,是宗教体现自身价值,践行宗教信仰的重要途径,也是各大宗教的一个悠久传统。在新时代,宗教社会服务事业体系仍然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路径,也是宗教中国化在实践层面的体现方式,借此将宗教拥有的经济社会和精神资源用于社会发展,发挥社会功效,从而满足宗教谋求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此展开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宗教社会服务事业的运行规律,理清宗教社会服务牵涉的复杂关系,改进和加强宗教社会服务事业的管理,推进宗教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沿着宗教中国化方向去建设。

 

2)扩大宗教养老事业影响力

 

宗教是最早兴办社会服务事业的组织,为中国早期的社会保障事业贡献了不可估量的价值。较之今日的社会服务组织,宗教组织内在的社会关怀和人文精神是经久不衰的,是不求任何金钱利益回报的。部分宗教养老机构声称不需要政府和社会的资金帮扶与此有关,但也忽略了社会养老社会化的涵义和价值。辽宁省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在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尤其要大力培育宗教养老机构一类的非营利养老服务供给主体,来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本省宗教养老机构在卫生、饮食、临终关怀等服务提供方面的确做得很优秀,但其数量有限,机构床位也有限,扩建资金和意向不足,导致无法产生规模化社会效益。而社会上的其他养老机构,却通过商业化、规模化运营辐射更大范围老年群众,甚至可以反过来影响政策的实施和产业的进步。因此,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通过同一宗教的教界联合打造养老服务品牌,形成整齐划一的高水平运营模式扩大宗教养老事业影响力刻不容缓。

 

3)创新宗教养老机构服务运营模式

 

宗教养老机构是宗教社会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一般意义的捐款捐物、扶贫济困行为对社会影响更加深远,需付出的精力和机会成本更高。宗教养老机构入住率走低、社会认知度低除了与机构硬件条件有关外,还与自身的品牌搭建和文化推广有关。宗教养老机构相较民办养老机构最大的资源优势是人道主义精神和教会信众,因此要充分发掘利用教会力量,创新理念应对发展难题。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将是一种全新的、全过程的服务模式。现在辽宁省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还趋于探索期,一些上门服务价格昂贵,居民对其可靠性和可信度存在一定疑虑,老年人的有效需求不明显。但社区养老服务的市场并不是紧闭的,老年人有服务需求。因此,这是宗教开展社会服务事业的突破口。首先在社区中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采取义务和无偿的方式开展老年人助洁、助餐、助医等服务,赢得试点区居民对宗教志愿服务的认可。其次,要广泛动员教众参与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可以作为自身救赎的一种方式,也可以是为现代化建设出力和荣神益人的一种表现。最后,通过志愿服务形成的良好社会反响来吸纳这些老人直接入住宗教养老机构,实现资金回笼、机构完善、社会效益增加的目的。

 

2.事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1)实现宗教养老机构的标准化运营

 

宗教开展机构养老服务,必须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真实需求和市场供给条件形势,既要与自身特色相结合,又要积极响应养老事业发展带来新标准,新理念,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以战略的眼光、全新的思维对待新形势下的养老服务业。

对于经营乏力、环境水平低下、人力资本匮乏的宗教养老机构,首先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标准化运营,其中包含着系统科学的管理模式、舒适完备的养老环境、人

性优质的服务水平。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机构领导层的高度重视,还需要充分吸纳养员及其家属建议并达成全体工作人员的共识。只有在目标有助于满足绝大部分养员和工作人员利益诉求的基础上,组织才能上下一心,以充分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共同奋进。

 

2)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

 

分工协作是汇集教会和养老机构两方面的资源力量,发挥整体效能,既分工明确,又协作配合实现宗教益世和机构发展的共同目的。教会可以被视为养老机构的输血包,在土地、资金、管理者乃至养员输送上,它都功不可没。也正是因为教会平等爱人,孝悌敬老精神赋予养老机构浓郁的文明气息。如今,养老机构环境条件跟不上瞬息万变的市场化潮流了,精神关怀等服务优势发辉又不足,严重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活力。在严峻的形势下,教会除了应该大力发挥资金募集能力外,最重要的是联合教界协会资源,共同探讨应对危机。个别的、少量的宗教养老机构力量是微小的,但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有自己的爱国联合会,里面不乏能力出众,国内外宗教社会服务交流经验丰富的人才。教会要善于将面临的问题在同行乃至官方层面反响出来,得到整个教界的重视和扶持,通过试点将探讨出的治理模式和发展路径在一家或若干家宗教养老机构试行,最后将真正有成效的结论加以推广普及,打造一体化的装修风格、服务配置、硬件供给乃至管理模式。养老机构自身建设的任务也十分艰巨,既有外部社会关系的构建维护和文化宣传,又有内部人才培养和服务优化的多重考验。这就需要建立明确的流程规划和人力布局,在能力建设中使大家各自找到存在感,实现自我价值。

 

3)加快人力资本积累速度

 

宗教养老机构面临的处境和危机与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重要关系。加速人力资本积累速度的方式一是外引人才充实人力储备,如全科医生、营养师、社会工作者的兼职和志愿服务。二是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针对机构管理层的培训,可以出资聘请企业管理者、专家做管理规划和技术指导,也可主动前往培训机构或职业院校参与养老机构管理的课程学习。要使管理者掌握养老行业制度政策、熟悉养老机构管理模式、了解养老运营业务流程、懂得养老服务质量控制等技能。针对服务人员的培训,要把重点放在专业技能的提升上,既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又给养员带来贴心舒适的服务体验。通过岗前培训、集中培训、专项培训等方式开展包括基础护理技术、临床护理技术、急救技术、康复技能、健康评估技能、沟通能力、心理安抚技能、独立解决问题技能实训。同时定期开展学习成果的考核与评估,以检验培训效果并督促其服务质量的提升。三是建立完善的劳动保障和福利体系。强对养老服务人才鉴定管理,加快建立工作人员奖励绩效薪酬保障体系,兼顾业绩、贡献、能力等各个要素。其中的贡献要着重体现在吸纳养员、宣传机构文化、提出建设性意见上。对工作长期稳定和获得家属感谢表扬的人员制定奖励机制,如节日礼包、家庭旅游、缴纳保险等等,以此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成就感和贡献力。



[1]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东北城市基督教基层组织社会治理法治化研究”(课题批准号:18BFX014)阶段性成果。

 

[2]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 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下一篇文章:东北基督教学术史研究综述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