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地方教会与普世教会
发布时间: 2021/11/19日    【字体:
作者:谷寒松神父
关键词:  地方教会 普世教会  
 
 
教会是一个有机体,但在这有机体的教会中,由于各地方教会的不同而有其多元的表达。此多元性使教会多姿多彩,不仅不造成分散,且成为一源,在同一的信仰下,彼此在精神与物质上相通、互助。教会本身具体的降生在地方教会中,而每个地方教会反映教会本身,一切地方教会的有机体就是普世教会。历史上的地方教会意识的演变,以及我们今日地方教会的一些具体问题,诸如圣统、修会、教友在地方教会中的角色等也值得关注。
环顾今日世界潮流,一方面是强调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无疑的,中国趋向此潮流。另一方面是新国际意识的产生∶普世是一个大整体,人类一体,经过许多的来往与接触,愈形接近,在经济、工业、文化、政治、宗教组织上更为密切。在此观点下,看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港台是中国的一部分。同样的,地方教会也不能忽略普世性的意识。
 
我们再观察世界的基督徒,发现仍有许多小教派的区分,有些很封闭,自认为是唯一真属于耶稣基督的团体。可是也令我们非常欣慰的看到合一运动正如火如荼的展开于几个重要的基督教会团体之间,彼此分享神学思想与反省,共同祈祷与举行礼仪,以及在社会、文化、政治上的一致行动。基督教普世联合会〈WCC〉是一个极佳的榜样,它出版的一本小册子更写出了我们合而为一的主要理由∶一个主,一个洗礼和一个圣神。总之,在建设地方教会上也该注视其它基督徒。
 
现在谈到我们天主教会,很惭愧的我们仍存在着个人主义,我的工作是一切,本堂主义,教区主义等来自历史、文化和人性限度的缺陷。但另一方面却那么欣喜的体会到我们逐渐在开放,超越自己狭窄的工作,传教范围,关怀整体的教会。所以,讲到建设地方教会,我们双目要注视的是全台湾,全中国,全世界的教会。
 
本文从系统神学的观点解释地方教会与普世教会的关系。换句话说,以神学说明建设地方教会在普世教会中有什么作用。虽然我们是生活在梵二以后的人,但是有时在思想上有以下两种错误∶一是过份强调普世教会,地方教会只是普世教会的工具或代理或量方面的一部分;另一种是强调地方教会,使普世教会成为一个外在性的联邦,只是法律上的组织。因此我们要澄清地方教会与普世教会的基本关系。
 
一、从四个角度看地方教会与普世教会的关系 
 
第一、从天主圣三奥迹的角度。教会宪章中阐述天主父、子、圣神之临在于教会,在此不多发挥。教宗保禄六世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开幕典礼中说∶“教会是一个奥秘,它有着天主的临在,故在本质上教会的奥秘常超乎我们的理解;常可发现新的幅度。”教会是一个在父及子及圣神的统一之下集合起来的民族〈教会宪章4号〉。
 
第二、从启示和人对启示的答复看∶信仰的角度。唯一的天主圣三经过人类历史事件启示自己,这在“建设地方教会草案”中第二-六页清楚解说了。在每一个宗教文化里都有人给自己的宗教经验作见证,他们是在具体的社会、文化及宗教环境中体验到超越此世界的奥迹;超人的事实进入人的生活。超越的天主启示给人,但除非人答复这个启示,启示便不圆满。所以信仰是启示的构成因素之一,在答复中天主才能启示,是为天人合一。
 
第三、从人的时空限制的角度。人类是生活在时空中,故我们所说的宗教经验不能发生在真空里,而是在具体的历史及地方上。譬如今日的台湾,不论基督教徒或佛教徒,都经验到天主,或顿悟佛理,是在此时此地,在台湾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表达他们的信仰。同样,回教是在阿拉伯世界的背景中,犹太教则为在雅威信仰下之经验。人把这个宗教经验在其所处的时代、地方和文化思想的了解下,用当代与当地宇宙人生观及语言解释、宣讲、进而制度化。
 
梵二传教工作法令22号如此说∶“天主的圣道就是种籽,在天降甘霖灌溉良田内发芽,吸收养分,加以变化,而同化为自己的东西,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的确,就像基督取人性的计划一样,生根于基督,建基于宗徒的新生教会,把基督所继承的各国的全部财富,都纳入奇妙的交流中。新生教会,从所属各民族的习惯传统,智慧道德、艺术科学中,把那些足以称剔大造的荣耀,阐发救主的恩宠,并使教友生活走上轨道的事物,都全盘移置过来。”地方教会一方面吸收各民族的丰富财产,在各地生根植基,另一方面在各地实行净化,坚强和提升的使命。
 
亚洲主教团协会第一届会议对建设地方教会的宣言,强调建立地方教会的需要∶“今日在.亚洲宣讲福音,必须使基督的生活和信息真实地进入亚洲人民的心中和生活中。此刻,宣讲福音的要任务乃在于所建立真正的地方教会,因为地方教会就是基督奥体在某特定民族和时空中的具体表现”〈建设中国地方教会草案第十一页〉。时空间的角度也可说是圣事生活和基本结构的角度。
 
第四、从人成长的历史过程的角度看。天主对具有物质、有机生命与自由的人的自我通传产生了启示与信仰的历史,就是所谓救恩史,它包含过去、现在、未来的救恩事件,最后无非是天主圣三临在于人类。在此救恩历史的过程中,人的前进程度不一;有的在前,有的落后;有的愈来愈领悟、经验到天主现在在他身上的救恩;有的则在起步中;有的仍是不知不觉,因人对在其内引导的天主的敏感度与答复之不同而有别。
 
就以上四个不同角度的解释,我们来研究地方教会与普世教会的关系,将会发现地方教会一方面是完整的教会,另一方面却是不完整的教会,但是在与其它地方教会的互通中成了一个有机体,就是普世教会。
 
二、地方教会是一个完整的教会
 
从天主圣三的奥迹来看,应该说地方教会是一个充满天主救恩的完整团体,因为那绝对的、超越的及爱的天主临在于它内;这临在是永远、完整而不可分割的。若有人想地方教会只分享天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实在荒谬!有限的不是天主的奥迹,而是我们人自己;我们的经验、反省、表达、实践救恩的能力有限。所以,当我们仰观天主的奥迹,地方教会确实真正的分享天主的全部奥迹,在其最深的幅度中是完整的教会。
 
从启示与信仰的幅度来看,地方教会得到的是完整的启示,是天主圣三全部的自我给予;地方教会接受了新旧约的启示,是以基督为中心的整个福音讯息。因此,地方教会必须完全的答复这个启示,严格的说,只借着人的完全答复,天主的启示才能圆满的实现,千万不可忽略信仰是启示构成因素之一!经由这样的启示与信仰而产生的地方教会,和天主有某种特殊的直接来往,非其它地方教会或普世教会的中央职权所能介入,完全了解的。总结一句,在启示与信与信仰的角度上地方教会是完整的。
 
关于地方教会的圣事生活和基本结构,在梵二的教会宪章第三章26-27号和主教在教会内灵牧职守法令第二章11号清楚的指出∶地方教会是完整的有机体,有着经过教会结构而来的圣事生活,其中心是耶稣基督;也有着来自天主的圣统制度,以牧养天主的子民,但我们承认在它的圣统制度中,缺乏一个因素,在第三点内要予以说明。
 
在人的成长历史的过程幅度上,地方教会生活于末世的希望中,只有生活的天主决定性的干预,才能使之圆满实现;到达“新天新地”的境界。地方教会直接趋向末世的完成,在希望天主的生活中没有媒介,这希望是以天主为根源和目的。所以在朝向末世的旅途上,地方教会是一个完整的教会。
 
三、地方教会是一个不完整的教会
 
地方教会在天主圣三的奥迹、启示与信仰、圣事生活和末世希望四个幅度上是一个完整的教会,但是在下述两点上,我们可以说它是不完整的。
 
在时空的限制下,每个地方教会是许多地方教会中的一个;是天主父临在的许多有限记号中的一个;是天主圣子降生奥迹延续的许多有限形式之一;是天主圣神生活在人身上的许多有限方式之一。地方教会吸收了当地文化、社会特长、伦理、宗教传统的富藏,因此受到特别的地方色彩范畴的限制,故此每个地方教会有它不同的特色;我们无法以非洲教会或印度教会的色彩来看台湾教会,而该以台湾教会自身的特色解释之。以人的身体作比喻,身体由肢体构成,每一个地方教会是一个肢体,就躯体而言,肢体拥有整个生命;就肢体而言,某一个肢体不是全身。从这方面看,地方教会不是一个完整的教会。
 
梵一与梵二教导我们∶每个地方教会的主教(宗徒们的继承人)和教宗(伯多禄的继承人)一起是一个团体,一个生活的整体,所以主教们有责任共同负责普世教会。可能梵三要澄清教宗与主教团法律上的关系。按照现行的教会法律,教宗可以独立行动,至于教宗有什么伦理义务聆听普世教会主教团的意见,却含糊不清。教宗是基督的代表,是教会合一的有效标记和工具,所以地方教会不是一个完全自立的团体,当它的主教生活于与伯多禄的继承人及普世主教团在信仰、分担责任、服从和圣事的共融中时,才出现整体的公教会。
 
“地方教会并不与至一、至圣、至公教会的其它团体分离而孤立,相反却应不断地寻求与各团体共融,与它们宣扬同一的信仰,共沾同样的圣神和圣事生活。它也因在特殊方式下,与爱心治理普世教会的圣座、取得亲密的共融而喜乐。”(建设中国地方教会草案第十一页)。但是,在具体生活中,有时主教应勇敢的站起来,表明地方教会的看法、态度和立埸,取得普世教会的了解和尊重。总之,地方教会不能走极端,忽视有机体普世教会的存在;在建设地方教会时,应该时常把这事实置于眼前。
 
地方教会是在成长过程中,显然的是不完整的教会,传教士有此切身经验。中国教会成立的历史极短,如果我们望眼看欧洲教会成长所经的悠长岁月,谅必不会急躁,而耐心的在圣神启迪下经验、成长,因为我们所建设的地方教会是临时性的,是为天国的来临而服务!
 
四、地方教会与普世教会的相辅相成
 
地方教会与普世教会是一个教会奥迹的两面。若没有活力充沛的地方教会,就没有生活的普世教会。地方教会有责任积极发展,培养自己的生命,使之在天主内成长,因为地方教会是教会本身的、具体的、地方性的降生及实现。
 
教宗保禄六世发表有关在现代世界中的传播福音的教会,解释什么是传播福音,它的内容、方法及受益人,最后提到谁负有传播福音的使命。在此通谕的第62号中教宗说∶虽然应该注重普世教会,但地方教会非普世教会的工具,而是普世教会在地方教会中具体降生,〈按照我的看法,应该更严格的说,教会奥迹本身在地方教会中具体降生〉。从中我们得到两个结论∶一方面地方教会限制普世教会的中央集权∶普世教会不能随便干涉地方教会的生活。另一方面地方教会有责任向普世教会贡献自己的财富。
 
地方教会具体的能贡献给普世教会一些什么?在“建设地方教会草案”第廿七-廿九页如此说∶“中国教会对普世教会应有的贡献及影响∶
 
(1) 加强对贫苦教会的帮助。
(2) 研究、计划具体可行的方式,推动海外华侨的传教工作。
(3) 积极训练人才,由主教团推荐在国际性教会机构内服务。
(4) 建立本地化神学,尤其注意福音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融合,能够对整个教会的神学发展有所贡献。
(5) 亚洲主教团建议在中国成立精神生活中心,培植专门人才,研究以儒家精神为本的远东各民族的精神生活及其特性,并如何使之在现代生活中发展,与基督的福音精神相结合。”
 
若没有普世教会的帮助,也没有富于活力的地方教会。在“传播福音”通谕61-62号中,教宗保禄六世很清楚的把普世教会当作中心,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它的使命是服务普世教会。我们中国的教会也应该承认∶没有普世教会,中国教会便不存在;犹如生长在一个美满家庭中的小孩子,其生命直接来自天主的赋予,但他需要完全依靠父母的抚养才能生存。同样的,地方教会接受了直接来自天主的启示,但它需要普世教会加以扶持、协助,始能存在。
 
如同孩子是在父母的悉心照顾、培养、鼓励下成长,地方教会也应在普世教会不断的光照、教导、批评与督促下成熟。在此我们可以问∶目前我们在哪方面需要普世教会的帮助?在今日国际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民交流愈发密切的世界中,没有一个地方教会能独自存在,闭守象牙塔中!但是普世教会对地方教会的帮助不应是控制,也不应是干涉,而是以父母、兄长的态度为地方教会服务,使之日渐成长!
 
在普世教会有机的一体性中,地方教会的多元。新经用一体与多元、诸圣相通和一个教与多个地方教会三个意思表达普世教会与地方教会的关系。现在我们要从神学的观点研讨两方面∶一方面,人类来来自超越的天主,有其超越地区、民族范围的事实。教会也超越时空的限制,有其接来自天主的启示,是全人类救恩的标记。但是另一方面人类是具体的,个人的,处在小团体中,局限于某地区文化里。教会也是具体可见的,存在于不同的民族、区域中。
 
简言之,天主父藉耶稣基督在圣神内创造了人类,使之由一民族而发展遍及全球。地方教会也是由一个来自天主的地方教会逐渐传播扩展而成为许多的地方教会,在普世教会中共同分享信仰与圣事生活。地方教会与普世教会是一个生活整体的两面,缺一不可∶太强调普世教会将使地方教会不得成长;太强调地方教会则会忽视天主的全盘计划。如果我们正确的了解,就会处于中庸之道,使地方教会与普世教会在相辅相成中,成为真实的基督奥体,如同格林多前书所言∶“就如身体只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身体所有的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体∶基督也是这样,因为我们众人,不论是犹太人,或是希腊人……都因一个圣神受了洗,成为一个身体,若是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都一同受苦;若是一个肢体蒙受尊荣,所有的肢体都一同欢乐。我们便是基督的身体,各自都是肢体”〈格前十二12-27〉
 
最后我们愿分享第一依撒利亚所得到的末日神视∶“到末日,上主的圣殿山必要矗立在群山之上,超乎一切山岳,万民要向它涌来。将有许多民族前去说∶“来!我们攀登上主的圣山,往雅各布伯天主的殿里去!他必指示我们他的道路,教给我们遵循他的途径。因为法律将出自熙雍,上主的话将出自耶路撒冷”(依二2-3)。我们可以把圣殿山、圣山、熙雍、耶路撒冷等解说为基督;天主与我们同在;一切地方教会以基督为中心度过新生活。
 
第三依撒意亚又说∶“万民要奔赴你的光明,众王要投奔你升起的光辉。举目向四方观看罢!他们都聚集到你这里∶你的众子要从远方而来,你的女儿要被抱回来。那时,你见到这情形,必要喜形于色,你的心灵必要激动而舒畅,因为海洋的珍宝都要归于你,万民的财富都要属你所有。成群结队的骆驼,以及米德剔和厄法的独峰驼要遮蔽你,它们都是由舍巴满载黄金和乳香而来,宣剔上主的荣耀”〈六十3-6〉。借着建设本位化的地方教会,中国教会的财富借着耶稣在圣神内要全部归于生活的天主父,使祂备受荣耀。
 
圣经语文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台湾教会与合一运动
       下一篇文章:略论早期瑜伽行派佛教思想的人间性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