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新时代佛教中国化
发布时间: 2021/12/10日    【字体:
作者:明贤法师
关键词:  第四次工业革命 佛教 中国化  
 
 
核心提要
 
转瞬之间,中国人已经坐享了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增长,时代突进依旧强劲,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势能正在全球范围内集结。而这场以西方现代性为特征、不断将人的生命外化与物化的文明模式,是否承载得起人类的未来与希望?
 
技术尖端、物质繁富的时代,可能恰恰是一个需要信仰扶贫的时代。而这个时代最精准的信仰供给,无疑是对最古老、最基础、最本然的佛法智慧的重新铺排。
 
谨以群众路线连载之八,共迎新时代的佛教中国化进程,共望心性文明的强势回归。用不变初心滋养此时此地此人,在时代风口抚平焦虑忧患恐慌,用日照中天的般若气象,佑护中华之春在世界的瞩目中盎然怒放!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真实质感与空前威慑
 
时代已然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风口。从世界范围看,移动互联网在高速迭代,人工智能口号此起彼伏,新能源新材料呼之欲出,量子计算技术一日千里……狂飙突进的技术变迁与标签翻新,让人茫然,也让人焦虑,让人困惑,也让人恐慌。
 
众多佛弟子似乎也难以免俗,在貌似即将发生质变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面前手足无措。数字鸿沟、隐私泄露、失业流离、人机大战、末日降临,我们脑补出的“好莱坞大片”一点也不输那些票房冠军。
 
好在科技大潮再凶猛,仍有不少佛弟子依稀记得这也是“外境”,是物化的外境,是极端物化的外境;还依稀记得内心是可控的,可静的,甚至是可以转瞬定乾坤的。
 
然而,一个不想当弄潮儿的劳动力不见得是好佛子。全然回避外境躲进内心,一马笼统地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颠覆性想象成梦幻泡影,只会让外境在我们的模糊认知中变得更复杂、更强大,让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心理空间变得更逼仄、更昏暗。
 
在一个健康成熟的文明社会中,科学和宗教既不是你死我活、有你没我,也不是比附吹捧、共谋前程。健康正常的状态叫作“科技更发达、信仰更高超”。
 
强劲的科技新浪潮,我们需要在佛教世界观下清晰地观照它;繁复的经济新常态,我们可以在佛教价值观中善巧地顺应它。如此,才有望腾出手脚,直面真心,一边日新月异,一边深耕厚养,一边在中国的当代新气象里共享盛世繁荣,一边在佛教的当代中国化里滋养生命大道。
 
终极叩问:人类自身的安全,到底能不能托付给人类自身的文明?
 
当今全世界最权威的科学研究期刊之一《Science》在创刊125周年之际,公布了一份目前全世界最前沿、最具挑战性的125个科学问题。首当其冲的10个问题包括——“宇宙由什么构成?”“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为什么人类基因会如此之少?”“物理定律能否统一?”“人类在宇宙中是否独一无二?” “宇宙是否唯一?”“记忆如何存储和恢复?”“大脑如何建立道德观念?”“人类合作行为如何发展?”“为什么改变撒哈拉地区贫穷状态的努力几乎全部失败?”
 
仔细看这份榜单,让人感到意味深长。我们在敬佩科学家们勇攀真理巅峰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在一些最基础的、最重大的命题上,依然还难有突破性的进展,依然还没有清晰稳定的共识。
 
然而,在中国人的微信朋友圈里,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标签——人工智能却几乎成为“街头巷尾老少咸宜、居家旅行必备神技”。
 
不可否认,眼下有大量贴着“人工智能”标签的民用和商用技术,确实带来了不同以往的便捷与高效。但业界良心却屡屡出来正本清源,称人工智能的火爆大部分来源于媒体渲染、商业炒作、资本野心,存在着过度诠释的嫌疑——真正称得上人工智能的技术,还搁浅在几个基础命题上,所谓人工智能喧宾夺主的“文明奇点”还遥遥无期。时下的“人工智能”,可以远远超过鹦鹉学舌的精确,但远远不及乌鸦喝水的聪慧。在本分踏实的科研圈子里,人工智能几乎被污名化,代表着假大空和不靠谱。
 
但即便如此,大部分人心底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终极叩问:“等到人工智能发展到极致又会怎样?”“如果终有一天无法驾驭高科技怎么办?”“人类自身的安全,到底能不能托付给人类自身的文明?”
 
佛教最根本的世界观提示我们,所谓人工智能的实际进展之所以没有路人甲想象中那么神奇,根本上还是对于——“人”——的理解仍然是蹩脚的,是南辕北辙的,乃至是错误的。如果人类真的害怕未来“外在的”人工智能无法驾驭,那么就应该回头来走一条真正发现“人”、发现“我”的道路。
 
假如有一天,人类真的对“人之所以为人”达到了充分彻底的了知,真的知道“我”是怎么一回事,真的有智慧制造出如假包换的人工智能,或许人类离究竟证悟之途,也就不远了……
 
大乘佛法的世界观告诉我们,从众生冥冥然中感觉到的这个“我”,到我们的身体,到外境中的山河大地、古往今来、人情冷暖、科技纷纭,无一不是由心所造,无疑不在一个广义上的“我”的范畴中。
 
然而,我们却一味把浑然一体的广义生命进行二元对立的拆分,一味偏执于过度的人本主义、理性主义、工具主义等“现代性思路”,去追逐攀援对境中的形形色色,甚至变幻出一个模拟自己的机器与自己对抗,还无法自拔。何其荒诞?
 
月称论师在千年之前就有比喻:“与化人做幻事。真尚属幻,何况化人?”——都是一心,彼此游戏!
 
启建信仰小康社会——在“工业4.0”时代展开“精准扶贫”
 
当我们坐拥“工业4.0”带来的物质繁荣,却可能遭遇内心信仰的贫瘠落后。难道人类发明人工智能,就是为了干掉人类自己?精神世界的问题还没解决,就全力发展物化能力,难道这物化革命不会等同于精神矛盾的直接放大?不会演变为精神冲突的直接爆发?
 
在一个健康成熟的文明社会中,信仰没有必要反夺话语权。然而从宗教家的世界观出发,至少有一样可能性,是需要对科学家作出郑重提醒的——如果科学对于世界的探讨格局,仍然局限在心物分离的范畴之内,仍然唯工具理性路数之马首是瞻,那么“工业4.0”不但不能算作一个特别重大的成果,甚至可能仅仅反映出人类在过分物化的歧途中,又栽了一个大跟头。如此,人类文明的未来,至少会有这么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更加不乐观。
 
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物化文明极度昌盛的当下,一场信仰扶贫攻坚战在所难免。
 
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在直逼人类的心智极限,而这中间隐隐约约潜藏着人类一种更深层次的好奇心,就是对于具备所有智慧、对于全知全能的好奇心。换句话说,一切智是人类隐隐约约想去碰触、想去见证,甚至想去僭越的力量。
 
由此,这个时代最精准的信仰供给,无疑是对最古老、最基础、最本然的佛法智慧的重新铺排。全力复古,拥有着最尖端的创新意涵。
 
佛教的世界观启示我们,想要穷尽智慧,就要有穷尽智慧的胸怀——无尽即是空性。反过来说,当体即空就是无尽。
 
知识到达无尽的时候,就是空性展现的时候。而“无尽”的实际掌握者,就是证悟空性的人。进一步,人类能力与智慧的最大局限,实际上是生死对我们的框定与局限。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的无量智慧与不死,正是同时出现的。当知识到达全知的时候,空性的证悟也就得到了,生死的问题也同时解决了。
 
这就是佛教所讲的“一切智”——这才是最高级、最极致的人工智能与终极文明。
 
佛陀曾在证悟的那一刻感叹:“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烦恼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在郑重宣示,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可以达到“一切智”的最高智慧潜能,这是可以真正实现的文明理想。
 
同时,这也提示了我们当下困境的症结和出路。当我们对现象界理解得越具体,对烦恼理解得越实有,对技术满足贪欲越执着,就会越有限、越脆弱。但如果有机会去把握世界与生命、心与物的本来面目,我们将渐渐进入真正的无限与真正的强大。
 
这就是今天人们面对科技异化、面对科技悖论的最终出路。重建心性文明,启建信仰小康,才是我们“对标”第四次工业革命应当打造的精神格局。
 
新时代佛教中国化——佛教版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工业4.0”确实是一个不断挑战、不断颠覆的时代,但也恰恰是佛教拨云见日,乘风破浪,为家国护航,为百姓护心,为高精尖科技做定盘星的时代。
 
中国从站起来的时代,经由富起来的时代,正式进入强起来的时代。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佛教应有新时代的历史定位。
 
对佛弟子而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以更加尊重崭新缘起的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率先展开“佛教供给侧改革”——以古老智慧把脉当下,以数千年丝毫不变的初心、使命、般若正见与智慧内核,率先在新时代供给优质、均衡、精准的生命纲领。
 
回溯历史,“佛教中国化”的历程犹如中国历史本身一样荡气回肠。从公元前后落地华夏、圣教初开、深经尚壅,到魏晋辩破六家七宗、般若正见在握,到盛唐正论繁富、八宗共摄,到明末儒释道三教携手、共赢绵延,再到民国西学东渐时代立本开新、救亡图存,再到今日物化文明空前激进——又一轮圣教初开,又一轮深经尚壅,又一轮面向此时、此地、此人的契理契机。
 
回溯历史,佛教中国化的历程更犹如“静止的流水”一样辩证统一。历经数千年的朝代更迭与时代变迁,佛教融贯中华的气象始终在变,化导世俗的善巧始终在变——然而,度人济世的初心始终未变,直抵巅峰的正见始终未变。
 
可以说,佛教不断在中国化,佛教在新时代更需要中国化;更可以说,佛教从来不需要中国化,佛教本来就是中国化的。
 
太虚大师曾断言:“大一统之国家,中和性之民族,非统贯一切之道不足以尽其情,非圆澈一切之理不足以定其志——必于变中求得其常,偏中求得其圆为满足。”
 
今天,中国国家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已经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中国佛教必将深契这统贯一切、圆澈一切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在雄厚的历史基础之上完成新时代的佛教中国化,为民心守护,为国运守望。
 
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中国化大乘佛法应对人类文明尽更大责任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曾有预测称,中国一旦能顺利完成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将有望在2025年到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更进一步,新一轮的全球化开始进入“中国主场”时代,中国将以全产业链的姿态输出中国制造与中国智慧,整合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与文明进程。
 
一个以西方为主导的产销链条或许正在远去,一个以西方为主导的、以“现代性”为特征的、不断将人的生命外化和物化的文明模式或许同时在消退。第四次工业革命,如果在中华心性文明物我合一的滋养中,发生优化质变并且平安落地,那将无疑是人类文明的出路与希望所在。
 
在浩浩汤汤的数千年文明中,尽管也多次经历动荡,但是从大的历史角度看,中国人完整守护了一个超级文明,长时间生活在一个文明帝国的稳定秩序中。以天下主义、普度众生为特征的中国模式,将为未来全球的稳定与繁荣提供宝贵经验。事实上,中国正在以“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的凝聚力,为未来全球的稳定与繁荣提供实际行动。
 
佛教的中国化,在这个时代就等同于佛教的全球化,将伴随着中国崛起与世界担当,为人类文明尽更大的责任,将度众济世的初心与使命推向新的巅峰。
 
新时代的中国化大乘佛法,将是日照中天的般若气象,是干净利落而又成熟大气的宗教智慧,宛如太阳运行在蓝天的正中,光明耀眼,无论从天理、国法、人情的任何角度,都是最为充实强盛的。无论是全球文明发展的必然需要,还是佛法核心精神的显发,日照中天的气象始终是中华文明传承者不会改变的真实个性,也是所有华夏学人一贯追求的高尚品行。
 
愿中国的青壮一代,都在这日照中天的气象中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因为我们,正是这新时代的炬火!
 
原佛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佛教修行与网络生活 ——从数学教授不用智能手机说起
       下一篇文章:试论古代中世纪西方圣徒崇拜的社会功能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