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慈善
 
关于困境老僧
发布时间: 2022/2/11日    【字体:
作者:小尘
关键词:  老僧 求助  
 
 
 
01
80岁+老僧写信求助
 
2016年,我在一处大丛林的慈善部门做义工。有一年初秋,大和尚收到了一封求助信,写信的是湖南一位80多岁的老师父。
 
信中说他们三位出家人,都是80+的高龄,住在山上一座破旧的小庙,因为年久失修,屋顶常常漏雨,其中几间甚至已有坍塌的危险。小庙在深山,本就香火稀少,加之师父们年老体衰,实在无力支撑,希望我们能施以援手,帮渡难关。
 
大和尚当即指示我们部门,带上几万元善款和必要的生活物资,驱车赶去。
 
到了约好的地点,只见路边站着位清瘦的老师父,一脸汗水,手上搭着脱下的大褂,看样子等了很久。他很抱歉地说再往上没法开车,得步行上山。
 
我们吃力地扛着米、油、面,跟着老师父往山上爬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那天阳光耀眼,蓝天下远远看到一座十分古朴的小庙,倾斜的褐黄色土墙,瓦缝间随风摇曳的蒿草。
 
从影壁绕进去,进到庙里,竟见一个小小的四方天井,令我们很是惊喜,觉得落雨时大概会有“小寺一夜听春雨”的意境吧,纷纷感叹此处很适合清修呢。
 
但当推开师父们的寮房,却令我们大吃一惊!
 
狭窄的空间,阴暗的光线,潮湿的泥地,以及破败的顶棚,和它漏下的丝丝天光,仿佛随时就要塌掉——简直不敢相信这里能住人!
 
 
老师父说,同住的两位僧人,一人生病住院了,另一位下山办事,一时赶不回来。年纪越来越大,上下山已经十分不容易。
 
我们把善款和生活物资交给老师父,他庄重地穿好海青和搭衣,敲击着法器,唱诵经文赞偈……
 
过后我问师父:为什么不去大些的道场常住呢?
 
他答:年纪这么大了,去大寺院也做不了什么贡献。现在还能自理,就自个好好修行,不给别人添麻烦。
 
听了鼻子一酸,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唉,这的确是很多老年出家人的真实想法啊。
 
在那段工作期间,我们接触的困境老僧比较多,他们不讲究吃住,只求有一个栖身之所,有一口粗茶淡饭,余生能用来修行办道,便是最大的幸福。
 
如果不是身体遭遇极大的病痛,或者所在小庙实在没办法住人了,他们是决计不肯来求助的。
 
02
老比丘尼的执念
 
那年到了年末,考虑到小道场经济来源甚少,为帮他们过一个好年,我们部门带着年货逐一走访慰问了附近的多家寺院。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独居的老年比丘尼。她所在的小庙,房子低矮、残破,除了“大殿”,就只有两间小小寮房和厨房。
 
我学佛后喜欢往大寺院跑,因为名气大、僧人多,建设相对都不错,从来没有这样近距离接触过乡村小庙。
 
那所谓“大殿”,其实只有十几平米而已。供桌上零散摆着一些果子,间或还有几个硬币;香炉里插着带根的长香,恐怕不是我们平时提倡的“无污染”“环保”香;台子上的蜡烛,很长,红色的蜡油滴挂在烛身上,和我们燃的酥油灯,显然也不是一个品类……
 
我感觉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悄悄往功德箱塞了一点钱,才感到些许欣慰。
 
拜完佛,师父带着我们参观,绕到大殿后面,就看到一处未完工的建筑,实际还称不上“建筑”,只是打完了水泥地基,钢筋笔直裸露在外面。
 
师父说就算是半成品,也花了好多年才盖起来的,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攒够钱建一个新的大殿……
 
我很不理解,师父看起来也有六七十岁了,这里香火又少,把钱拿来修葺一下寮房,自己养老、念佛,求往生总归是可以的。何必去做这么辛苦,甚至无望的事情呢?
 
03
传世智慧,出家人的使命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妙法莲华经》里有这样一段经文:
 
若人发心起塔、建寺、造像,如是诸人等,如见无数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
 
一座寺院可以存世百年乃至千年,是供奉诸佛菩萨的圣地,是弘法利生的道场,是僧众们修行的处所。每一个进入寺院的人,升起一念对佛法僧三宝的恭敬心,所获功德都不可思议。
 
僧人肩负请佛住世、续佛慧命的使命,不是只为自己求安乐啊。
 
随着我们国家逐步老龄化,空巢、失能、失独老人会越来越多。
 
据我所知,不但许多慈善机构将工作重点聚焦在这个群体,很多宗教组织也会主动关爱老人,尽力帮他们解决困难。
 
但是,老年僧众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却往往被社会忽视,只能依靠教内互助。
 
实际上,社会上老人的困境不仅只是物质匮乏导致,缺少精神乃至信仰的滋养尤为严重,而这却是老年僧人最大的“财富”,无论身处何方,身处何境,他们大多都能安心面对,泰然处之。
 
我又想起在比丘尼那座小庙。
 
那天,当我跪在手工编织的毛线蒲团上,抬眼望向那造型有些“潦草”的观音像时,曾有一种难言的感受从心底生起:
 
佛菩萨未必只在金碧辉煌的殿堂里,或许她就在这山野之间,在你很难到达的艰困之地,就在这阴暗的老房子里,就在你面前……
 
有这样一座小庙,有这样一位常住的师父维护,附近的人就可以来拜一拜,供奉哪怕一个水果,向观音轻轻许一个愿,种下一点善根,结下一些善缘——千处祈求千处应,这不就是菩萨的大愿吗?
 
每一位老僧,都是我们的宝啊!
 
在这个普天同庆、欢度春节的时刻,听着爆竹声,我在想:无数小庙里的老师父们都在做什么呢?那清脆的引磬,低沉的木鱼,是否依然响起?
 
愿超越千年的出世智慧,在世人心间继续传递……
 
慧海“困境老人安养计划”,旨在为老年僧伽和社会困境老人,提供生活物资、日常医疗救助。
 
当老龄化不可避免地向我们走来,面对庞大的困境老人群体之时,一己之力终究是有限的,慧海公益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帮助困境老人的公益行动中来,让更多的困境老人安居、安养、安心。
 
觉悟号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当代中国慈善法治发展报告的再解读
       下一篇文章:2021年这家寺院帮扶了345家兄弟寺院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