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观点与争鸣
 
楼宇烈:不从改变社会整体风气入手,学了国学也没意义
发布时间: 2022/5/20日    【字体:
作者:易丹
关键词:  楼宇烈 社会风气 国学  
 
 
近年来,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大学里“国学院”“国学研究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社会上“国学大讲堂”“国学总裁班”不可胜数,中小学开始在教学课程中增加了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比重,甚至有职场女性走进了“国学女德班”回炉再造……
 
许多民间团体、企业、社会组织也打出“国学”旗号,谋取私利,这让“国学”在浮躁的市场操作下,显得面目不清。
 
对此乱象,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认为,弘扬国学如果不从改变社会整体风气入手,学了国学也没意义。“经典书籍什么时候都可以读,读了以后社会风气没有变化不如不读。只有学到自强不息的精神,才叫真正地学国学。”
 
“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把国学落实到社会的风气变化之中,让人们慢慢感觉到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在提升,大家都会遵纪守法,不再去轻易触碰底线了,那就不一样了。”楼宇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经典需学以致用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从幼儿读经到民间的企业沙龙,各种“国学班”层出不穷,你如何看待这样的社会现象?
 
楼宇烈:这个要分开来看。虽然我们要从经典入手了解传统文化,但是时代已经变化了,现在的人让孩子们“与世隔绝”地去读经典,并无意义。
 
此外,我一直不赞同背诵经典。读经典,最重要的是引导一个人把经典里面的意义把握住,然后用它去指导生活,将其中的理念真正落实到生活之中。我主张学以致用,对待经典的态度应该是学一点就用一点,这样更好。不然,只懂得些“古董之言”也无实际意义。
 
《瞭望东方周刊》:很多人借“国学”的名义来牟利,是学以致用吗?
 
楼宇烈:一个人通过学国学完善了自己,由此有了财富,这应该是可以的。中国古人讲的一些“社会贤达”,就是指有钱、有社会地位的人。为什么这些人能够称为贤人呢?其中有一条标准,叫“富有天下而无怨财”,没有“怨财”,即钱财都是正当得来的,不让别人产生怨恨。另一条标准是“布施天下而不病贫”,指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钱财贡献给社会,但不觉得自己因此而贫穷。这样的人,才能称为贤达。
 
学国学要学到这个境界——不去取不义之财,取了财也不为自己,而是拿出来贡献给社会,比如修桥、补路、兴义学、赈灾等。
 
利用国学谋私财的人,没有学到国学的精华,是走歪了的“国学实践”。
 
学国学的目的是什么?学国学要学里面的什么东西?我觉得绝对不是学书本知识,而是要学习国学里做人的基本精神、做事的根本原则。
 
如果掌握了一些国学的词语,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表层理解当做本钱,去交流、炫耀、发家致富,但做事无诚信、做人不诚实,甚至去做弄虚作假、装神弄鬼之事,那就是“伪”了、“歪”了。
 
只有学到自强不息的精神,才叫学到真正的国学,这个社会的风气才会发生变化。
 
“三从四德”被曲解了
 
《瞭望东方周刊》:你如何评价此前的“国学女德班”?
 
楼宇烈:如果说“女德班”是帮助女性认识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发挥自己的才能,让社会增益,让自己发光,那么这些事物的出现,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理解。
 
但实际上当今传播的“女德”大多是歪曲事实的,比如“三从四德”现在就完全被曲解了。
 
现在社会上对“三从”的传播,是“在家从父母,出嫁从丈夫,夫死从儿子”,其实最原始的“三从”,是指祭祀时根据哪一种系统来进行仪式,跟今天传颂的“三从”毫无关系。
 
“四德”是“妇德”“妇容”“妇言”“妇功”。“妇德”是指女子自己要有德行,做人要有德行;“妇容”指女子要修饰容颜,但不宜妖艳,招摇过市,让自己的丈夫、子女、公婆、父母看了不舒服;“妇言”是指女子说的话让人听了感觉温馨;“妇功”是指一个女子的手艺做得漂亮出色。
 
做自己的主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相比,最鲜明的特色是什么?
 
楼宇烈:最鲜明的特色是,中国文化注重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既不要做神的奴隶,也不能做物的奴隶。西方文化,千百年来跪倒在神的脚下,如今是跪拜在物的脚下。试问,如果哪有财富就往哪里去,哪有资源就往哪里去,人的自我独立性和主体性在哪里?
 
中国的“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自己能够做自己的主,不要把自己的命运放到神的手里面,更不要放到物的手里面。
 
《瞭望东方周刊》:西方的人文启蒙运动内涵和中国所说的“以人为本”是否共通?
 
楼宇烈:西方两次提出人文主义,其实就是强调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人类不能做神的奴隶,更不能做物的奴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西方学界都高举新人文主义,认为做了物的奴隶人会失去自我,人类容易互相残杀。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容易让人丧失自我,人类越来越被自己创造的科技所支配。这也愈加显示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来,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每个人的自觉,由自觉去做到自律。我们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来强制和要求,而是自己认识到自身“人”的身份,按照人类自己的方式去关怀自己。
 
不能简单定义精华和糟粕
 
《瞭望东方周刊》:国学热引来争议,一个原因是泥沙俱下,那么,该如何区分精华与糟粕?
 
楼宇烈:首先,什么叫精华,什么叫糟粕?这很难进行死板的定义。我们说的精华和糟粕,实际上要看这些东西对现在还有没有积极的价值与意义。
 
我的主张是,学习传统文化应该从今天的角度来衡量,而不完全从历史的角度来衡量。反思传统的目的,就是要找到未来的道路,而不是为了简单地把传统的东西搬到今天来。
 
简单定义精华和糟粕很难。即使分清楚了,怎么去运用精华更难,因为精华运用得不好,也会变成糟粕。
 
改变道德滑坡、突破底线的现象
 
《瞭望东方周刊》:“伪国学”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危害?
 
楼宇烈:打个比方,比如佛法中鼓励放生,有人就借此宣扬谁放生多谁的回报就大。这其实是违背了佛法的根本精神。佛法的精神,是告诫世人不要想问题只想自己,要抛掉“我”字。然而,这种以追求“最大回报”为目的的放生,实际上是让大家不放下自己,这反而增强了“我”的执念,就是最明显的“伪”。
 
我们要从国学里面把握住怎样的根本精神?学国学需要把一些基本问题弄明白,“知而行”方才合适。否则,社会上人人都糊里糊涂地说要学国学,再经人随便编几本书来误导大家,这就不好了。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弘扬国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楼宇烈:当务之急,是改变这个社会的风气。如果举国上下弘扬国学,可是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一点都没变,甚至让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不安心,处处设防,就没有学习的价值。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要搞得“玄乎”。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去改变一些道德滑坡、突破底线的不良现象,要改变这些现象,不是人们重读《三字经》、念《四书》就行,要见实效,而不是做形式上的东西。
 
现在关于国学的广告满街都是,然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潜移默化的工作,不是靠轰轰烈烈、红红绿绿的广告。
 
讲清道理、建造清池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让国学经典中的“道”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
 
楼宇烈:可以通过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让大家感受到国学的力量。
 
以我们传统文化中所讲的“孝”为例。“孝”并不只是子女对父母的态度,也包括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一个人在行孝,实际上也在为子女树立榜样。
 
比如,现在一些农村变空了,不少老人变成空巢老人,不少儿童变成留守儿童,这就是鳏寡孤独,应该重点关注这个。为了避免鳏寡孤独的出现,有父母的子女不应该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父母应该担当起养育的责任。“养”不只是自己到外面去赚钱,寄钱回来让孩子吃饱饭,“养”要付出教育。
 
再比如,如今有不少悲惨的空巢老人,古人讲“父母在不远游”,现在为人子女的人,如果实在做不到,就不能忘记接下来还有一句“游必有方”。
 
传统文化中还强调“诚”“敬”两个字,做人要诚实、诚信,要有敬畏心。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存在一些缺乏诚信的现象,很多人缺乏敬畏心,做事突破底线。按照这两个字去做,社会风气就会发生变化。
 
把这些道理讲清楚了,就会产生一个实际效应,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很重要。我们不要制造染缸,我们要建造清池,在这个社会中,即使是受污染的人也能够清洗干净,这才能达到国学教育的目的。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自己应当如何与经典文化建立真实的联系?
 
楼宇烈:现在很多人认为,必须读经典才能够懂得做人、提高德行。那么不识字的人怎么办?其实,过去不识字的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来感受美德。比如,说书有“高台教化”功能、戏曲传播忠孝价值观,这都让人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流芳千古,什么样的人会遗臭万年。现代社会媒介传播的内容,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要看到更多长远的社会教化的效益。
 
对于一般大众,身教重于言教。人需要明白自己社会身份中的责任,并承担起来,个人言行不仅关乎个人利益,也关乎社会责任。
 
所以,与经典文化建立真实联系,不要只提经典诵读。经典教育对于读书人来讲是需要的,但是重建社会风气,形成身教,比让学生都去读经典课本更切实、更有意义。
 
《瞭望东方周刊》2017年第48期
瞭望东方周刊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试述伊格尔顿思想的神学维度
       下一篇文章:佛学对宿命论等的破斥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