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浅谈“流奶与蜜之地”一词的内涵以及神学意义
发布时间: 2022/5/27日    【字体:
作者:李天禄
关键词:  流奶與蜜之地;應許;土地  
 
 
摘要
 
本文尝试解释“流奶与蜜之地”一词的内涵及其神学的含义。在《旧约》中大量的记载了关于以色列人与这片土地的关系。通过挖掘和整理这些信息,勾勒出古代以色列人对于这片土地的情感、以及应许这片土地的上帝与以色列人之间的关系,借着历史的进程,复原“流奶与蜜之地”的形成以及其发展。并且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的探寻“流奶与蜜之地”的真正含义,归纳和总结《旧约》中上帝应许的“流奶与蜜之地”对当时以色列人以及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是本文的主要研究任务。
 
本文首先结合对比了“流奶与蜜之地”与“汉谟拉比法典”中土地的使用价值的不同,以《旧约》中部分内容进行简述“流奶与蜜之地”的起源,依据和土地的划分。以“流奶与蜜之地”的相关历史事件,确定了“流奶与蜜之地”是以色列人与上帝之间关系紧密的产物,围绕着上帝借着这片“流奶与蜜之地”与以色列人的之间的亲密的关系。
 
在本文的第二点中特别的强调的“流奶与蜜之地”历史进展,从历史中可以看到以色列民族对上帝所赐予和应许的“流奶与蜜之地”这片土地的感情。上帝约定“流奶与蜜之地”是应许的土地。这土地成为以色列人享受恩典的起点。土地的约定使一个70多人的家族经历400年后,变成了200万人的规模的民族,并且借着这土地繁衍生息、建立国家。
 
其次在第三点和第四点中所记载的关于土地的意义、神学思考,以历史的角度和以色列人对待土地的习俗、法律、认识上面进行对“流奶与蜜之地”的解释和介绍。阐述关于以色列人与这片“流奶与蜜之地”的关联,着重确立了土地与以色列民族的信仰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最后“流奶与蜜之地”是上帝和以色列人约定中一个重要的关键,上帝对以色列人的看顾和关注,也都是与“流奶与蜜之地”环环相扣。因此土地作为上帝与以色列人之间的媒介,成为了以色列人得到祝福的一种象征。同样“流奶与蜜之地”也代表上帝约定之一,是应许、是盼望,也是对全人类的一种祝福。
 
前言
 
(一)选题缘由
 
现今以色列人所生活之地就是几千年前上帝与他们祖先亚伯拉罕所应许的地方。这地方被称为“应许之地”,也称为“流奶与蜜之地”。以色列人如果没有上帝赐下土地的应许,在一次又一次的起义、被掳、流亡的历史长河中就湮没了。
 
而现今的以色列国的存在以及发展,让人看到了以色列民族是富饶而强大的。从物质到土地,以色列人的持守坚韧。这一切都是起源于最初信仰中上帝与他们祖先所立下的约定。哪怕是经历了各个强国铁骑的践踏、被掳、流放,遭遇各样难处以及苦境,以色列依然是回到上帝所赐予的、应许的土地。也因他们有对上帝应许的坚韧信靠,即便经历了数千年的风云变幻,依然存在并且越加兴旺。
 
以色列人相信这块土地的存在是上帝赐予他们的,他们认为这块土地是上帝和人之间的关系的“凭据”。因这“凭据”以色列人可以自由生活在这边土地上,享受上帝所赐予土地上的一切。
 
因此本文尝试使用“流奶与蜜之地”一词的研究来了解古以色列人的对上帝所赐的土地的观念,为何没有因时间的流失而改变,为何回归到上帝所应许的土地是如此的重要。
 
(二)研究综述
 
在古巴勒斯坦时期,“土地大部分为奴隶主、国家、宗教神庙占有。土地的得失一般都是从:继承、获赏、赠送、购买得来。”[1]“比古王国时期‘梅腾自传’[2]中用酬金获得土地的记载更明确地确认了土地买卖的存在。”[3]
 
汉谟拉比时代土地制度的最基本格局是王室土地和私人占有土地并存。汉谟拉比王在征服过程中,不断地把征服的土地划归王室所有,因此王室占有大量的土地。古巴比伦时期私人占有土地的现象比较普遍。“从《汉谟拉比法典》中可以看出,一般的公民(城市公社成员)都拥有自己的土地,可以转让、抵押和买卖(参见法典第39、49、50、137、150、165、198等条)。这时期有关买卖土地的文书相当多,反映出私有经济比较活跃。国家承认私人土地的买卖和转让,并给予保护。”[4]
 
从古巴勒斯坦对土地的使用发展来观察,土地的存在、经济交易、以及土地的使用,是以当时代政权设定的条例而执行。可唯独以色列人独有一套体系是为土地而存在的。古以色列人拥有迦南土地的过程,是流亡的方式逃离埃及,用军事侵略的方式进入现今巴勒斯坦地区。并且在其土地定居、建国、之后扩建。最后被掳、战败、流放。直到了1948年以色列才复国成功。
 
对于一个流亡了近两千多年的一个民族来说,只要有合适的地址就会选择复国,但以色列民族所选择的复国地址,依然是在民族信仰传统记载中的应许之地—巴勒斯坦地区。他们坚信这一块巴勒斯坦地区(即流奶与蜜之地),是上帝赐给他们的土地,以色列民对这块土地有非常多向往和依赖,他们对这块“流奶与蜜之地”拥有特殊的感情。即使在任何的环境当中,他们都认为自己民族的人终将、也必须要回到这片“流奶与蜜之地”。因此以色列的复国时选择依然在上帝所应许的地方。这片土地是他们信仰上的、文化传统中的、且是唯一的依靠。
 
(三)研究方法
 
由于关于“流奶与蜜之地”的历史文献是有限的,所以本文将从古以色列的土地观念入手,从圣经地理、圣经历史、意义、圣经旧约中律法的规定、以及神学思考来分析和解释“流奶与蜜之地”的内涵及神学含义。
 
一.“流奶与蜜之地”的定义
 
(一)“流奶与蜜之地”的名词解释
 
“流奶与蜜之地”在《证主圣经百科全书》的中的解释如下:“这里的‘流奶’来自于羊群。‘蜜’大概是指枣的果浆,不是指蜂蜜,是自然出产。”[5]
 
“流奶与蜜之地”这一词在以色列民族中盛行流传,是为纪念以色列人在埃及在旷野过的艰苦年月。以色列人期盼上帝应许的迦南地。在《出埃及记》3章8节:“我下来是要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领他们出了那地,到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这是耶和华神与摩西的对话。“流奶与蜜之地”成为以色列人应许之地的代名词。
 
(二)“流奶与蜜之地”的起源根据
 
在《创世记》17章8节记载“我要将你现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我也必作他们的神。”这是以色列人对于上帝赐予土地约定的凭证。回到当今世界的环境当中,会发现中东的各个民族对于以色列他们认定的巴勒斯坦之地(即:流奶与蜜之地)这件事情,持有非常强烈的反对意见。有意见的原因是因为有两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1、犹太人有哪些历史凭据证明这些土地是他们的?2、圣经有没有证据支持以色列民族在这土地存留的时间?也就因这些问题导致犹太人选择在巴勒斯坦建国的困难。
 
若要解决中东各个民族所持有的问题,则需要找到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对于以色列人最好的证据就是希伯来文的圣经,那就需要回到希伯来文圣经当中来明确的历史证据。而死海古卷的出现,则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在死海古卷的校对时,发现现存希伯来圣经与古希伯来圣经中的偏差极小,出现的容错率也是极低,再加上《死海古卷》中有《创世记》的注解,因此《死海古卷》的出现证明了:以色列人在上古时期的历史中确有上帝此与亚伯拉罕土地上立约这件事情。而现今的以色列国以《死海古卷》为左证,在这一块上帝所应许的土地上建国、生活。
 
对于以色列人来说上帝因自己奥秘的计划,选择他们的祖先亚伯拉罕。亚伯拉罕与那片土地一起蒙得拣选,不过虽然上帝选择亚伯拉罕在地上作行动的媒介,但是这不意味亚伯拉罕是有什么过人之处。上帝不是因为他有一些特别的特质而选他。
 
相反,亚伯拉罕蒙拣选是因纯粹的恩典。上帝给他忠诚的爱,因此要求亚伯拉罕对他也是有忠诚的爱、顺服的心。也呼召了亚伯拉罕去按上帝的心意去生活和行动,亚伯拉罕承就承受了上帝所赐下的盟约——“流奶与蜜之地”的应许。同样亚伯拉罕需要为上帝所提出的要求去责任。这样亚伯拉罕就能够靠上帝立下的约定,自由的生活应许的土地上。但亚伯拉罕必须完成一个条件——“信仰的传承”。他需要跟他的后代与上帝立约,并与完成这相同的约定,这片“流奶与蜜之地”应许才可赐下。
 
(三)“流奶与蜜之地”的地理划分
 
“流奶与蜜之地”是属于巴勒斯坦地区,而该地区是地形复杂。凡地球上各种类型的地形地貌都有。“原因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沧海桑田,或陆块下沉,被海淹没,或海往东西迁移,露出陆地,或造山运动,大地褶曲、断裂,或火山爆发等复杂情况造成。”[6]
 
在以色列人的祖先亚伯拉罕时期就称这巴勒斯坦为:“迦南地”又称“流奶与蜜之地”。“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首先称迦南地区为’巴勒斯坦。’其疆界概言之,西界是从推罗至埃及河之间的地中海,南边由埃及河至加低斯巴尼亚南面(南地沙漠),并沿着寻旷野,至盐海南端;东界沿盐海知道约旦河上游,北界在哈马口,与亚兰(即叙利亚)接壤。
 
但事实上,因国力、与外族的攻掠、争战等原因,南、北、东的疆界都不明确,或者变动很大。”非利士人早于以色列人定于在建安的盐海平原,这篇下场的土地因此而成‘非利士地’或者‘非利士平原’。”这片土地则是以色列人日后所得,并称为“流奶与蜜之地”。[7]
 
二.“流奶与蜜之地”的历史发展
 
蕴藏在民族中的任何一样文化,都是有其重要的缘由。“流奶与蜜之地”对于以色列人则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流亡经历苦难的以色列人依然愿意放弃异族异乡的美好建设,回到这片肉眼看为荒凉的土地。可想而知这片土地对于以色列人是何等的重要。
 
若是要探寻“流奶与蜜之地”对以色列人的重要性,就要从以色列人与这片土地在历史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来知晓。
 
(一)族长时期:许诺应许之地
 
以色列民族的祖先亚伯拉罕是这个家族的首位族长,是直接与上帝建立约定的人。这应许的约定中,表现出上帝的品性做事风格和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这应许的出现、成就,取决于亚伯拉罕是否顺服上帝、愿意离开本族本家、走进所指示的迦南地、以及在看不到的未来当中相信上帝对他约定特别的带领。而在创世记中的上帝与亚伯拉罕之间事件,上帝强调了两个约定,一个誓言。
 
1.土地之约:应许
 
在《创世记》15章中,有一段是上帝与亚伯拉罕的对话,对话内容是应许亚伯拉罕拥有自己血统的后裔,并且在意确定土地的应许,要把迦南地赐给亚伯拉罕作为永远的封地。《创世记》15章18节至21节:“当那日,耶和华与埃布尔兰立约,说:‘我已赐给你的后裔,从埃及河直到幼发拉底大河之地,就是基尼人、基尼洗人、甲摩尼人、赫人、比利洗人、利乏音人、亚摩利人、迦南人、革迦撒人、耶布斯人之地。’”这是上帝对亚伯拉罕所应许的土地,而亚伯拉罕以及他的后裔对那地的主权,依赖于上帝拣选,亚伯拉罕以及后裔来承受此礼物的行动。
 
2.永远的约:记号
 
在《创世记》15章到17章的中间时期是上帝对亚伯拉罕信靠顺服圣约的态度。而当时亚伯拉罕已经99岁,在此之前亚伯拉罕是没有直系血缘后裔。亚伯拉罕若是没有直系血统的后代,那么上帝所应许的约定、土地就要落空。而上帝要使立下的约成立,就要使亚伯拉罕有直系血缘的后裔。于是在创世记17章上帝与亚伯拉罕再一次立下约定,后裔必须接受割礼为记号来证明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归属上帝的圣约下的子民。上帝是这样应许亚伯拉罕的:“我要与你并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坚立我的约。”(参创17:7)
 
3.上帝的誓言:起誓
 
从上帝对亚伯拉罕提出应许的条件,到应许土地赐给亚伯拉罕以及其后代。但是这土地之约并非是永远的约。上帝永远的约,是以亚伯拉罕在上帝和人面前的行为,和后代的顺服,为条件。以割礼为记号。并且是上帝的心意重于人的心意才可以成为永远的约。这是“雅威的起誓”。
 
在创世纪22章16节至18节上帝对亚伯拉罕说:“你既行了这事,不留下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我便指着自己起誓说: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你子孙必得着仇敌的城门,并且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
 
这就成就了上帝对亚伯拉罕所许诺的约定。从土地的应许,到永远的应许,再到上帝立下誓言保守这约的存在。亚伯拉罕边把这些传承给了他的后裔,这也是以色列人,口中所念、心中所依的约定,这也是以色列人在千百年之后,依然选择要回归的地方,因为这是上帝所应许的土地,这是上帝所喜悦的、祝福的地方。
 
(二)王国前时期:进入应许之地
 
进入土地上帝赐的土地是流奶与蜜的好地(参民数记13章27节,14章8节)。并且上帝向以色列民应许:“流奶与蜜之地”的城市是有泉、有河、壮观的,无需你们建造。有各样房屋和用品,非你们规整而出。有凿成的水井,非你们凿成;有葡萄园、橄榄园、大麦、小麦、无花果、石榴等等,这些都不是你们栽种的。但你们拥有这些地方,享受这些地方。总之,族长诸约及其例子向以色列保证,在他们的存在、土地权和此地丰富的背后,是神的拣选。
 
1.进入“流奶与蜜之地”的准备:西奈立约
 
画面跳转到另一个族长摩西,这是上帝所选召的人。摩西带领以色列人,从做奴隶的埃及国中,转变成上帝领导下的自由人。在埃及的这段时间,以色列无论是优越的牧羊人、还是受苦的奴隶人。在这些环境当中,以色列人都是属于客居异地时期。即使他们是在埃及有房住、有吃喝。但是这不是上帝所应许的那块土地。当时在埃及的以色列人处于人口爆炸增长的状态。对于埃及王看来,这是大量外来的人口滞留在埃及地。而埃及王决定奴役以色列人的理由也是很明确,“是如果他们不被奴役,就会与仇敌联盟,离开本国。埃及人基于经济上的因素,想要保留以色列人。
 
另一个原因是:古代世界所从事的庞大建筑工程所需的工时极多,故此徭役(强逼劳工)颇为常见。它是税收形式之一(譬如说:平民每年为政府的建筑工程无偿工作一个月)。如果政府野心太大,本地人和战俘不足应付其工作量之时,徭役的箭头就会转而针对无助之人。”[8]以色列人在被迫接受埃及人的统治,遭受奴役的环境。
 
当上帝与亚伯拉罕约定的400年的时间日期满了之后。摩西作为上帝所选召的领袖,背负带领以色列人进入“流奶与蜜之地”。但上帝在旷野中向以色列民启示了进入应许之地的要求。摩西在西奈山所领受并颁布的律法,是作为以色列人在上帝应许亚伯拉罕的土地上的生活准则。这准则是为了以色列人可以按上帝的心意进去,因在《创世记》15章16节:“到了第四代,他们必回到此地,因为亚摩利人的罪孽还没有满盈。”
 
以色列人进入上帝应许的土地,不是因为他们的行为,不单单因为亚伯拉罕的信心顺服,而是上帝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得上帝的喜悦的生活环境处境是蒙极大祝福的。因此以色列人认为自己与其他人不相同的原因在于“‘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这些话你要告诉以色列人。”(参出19:6)若要进入、称为与上帝有关的民,这些民要在应许的土地上,按一些规矩、仪式、独特的记号去生活。这些规矩、仪式、独特的记号,就是摩西在西奈山所领受并颁布的启示,也被称为“西奈之约”。
 
因此“西奈之约”是让给以色列人进入“流奶与蜜之地”的生活准则。而这些准则将伴随以色列民在应许的土地上生生世世的生活。
 
2.进入“流奶与蜜之地”的经过:迦南征战
 
在《乔舒亚记》1章2节开篇讲述了上帝与乔舒亚对话:“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去。凡你们脚掌所踏之地,我都照着我所应许摩西的话赐给你们了。”上帝对乔舒亚的对话,是在向乔舒亚表达自己是信实的,之前应许摩西的,现在继续应许给你们。但是进入这“流奶与蜜之地”,则需要“谨守遵行我仆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不可偏离左右,使你无论往哪里去,都可以顺利”(参书1:7)。
 
上帝在表明的信实同时,以也要以色列人遵行摩西所讲的一切律法。作为承受“流奶与蜜之地”的“人”的行为准则,才能够进入这应许之地。
 
至于如何进入这“流奶与蜜之地”,在戴维·郝渥德的《旧约历史书导论》中有以下记载:“共有三种主要模式来诠释以色列人进入迦南的性质。头一种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为传统的征服性质:大规模的、怀着侵略性的以色列人入侵,导致迦南地和城市的破坏。第二种模式则是主张以色列人平和、定居式的渗入当地,住在迦南人当中。
 
第三种则认为那是一种内幕的剧变,一种‘农民暴动’,这是由一群外来者鼓动造成的。”[9]无论是哪一种的解释方式,最终的结果是上帝带领以色列人进入所应许的地方。同样以色列人以侍奉上帝,来响应上帝对他们的赐予和应许。
 
3.从进入到稳固:十二士师的统治
 
带领以色列进入应许之地的领袖乔舒亚并没有为自己准备接替人员。因此接替乔舒亚的管理的则是每一个族中的族长和有名望的人,他们按摩西从上帝那里领受的律法去生活。但因为在进入“流奶与蜜之地”的时候,以色列人并没有按上帝所指示赶出、杀尽当地人,因此在以色列中出现了不再信奉上帝的人。这也就导致上帝使用非以色列的军事力量攻打以色列民,以色民无法承受这些军事力量。导致以色列人承受失去土地的主权、受到奴役的苦楚。因为在摩西所领受的“西奈山之约”中明确记载,信仰只有一位,不可信、和拜别神。
 
以色列民在违反约定的情况下,上帝自然会收起他对以色列民的保护。而且在《出埃及记》中有记载关于从埃及出来的人,并不是所有都是以色列民,有部分其他人。在《古代以色列历史文献、历史框架、历史观念研究》一书中有记载分析士师时期出现的原因。
 
原因有两个:“第一,以色列对迦南的征服是不彻底的,正是由于这一点,士师时期的以色列人常有臣服于异族统治下的经历。第二,按照《塔纳赫》的说法,与摩西同代的以色列人在经过40年旷野生活后已全部故去,攻入迦南得地定居的以色列人似乎全都是他们的后代,但相当多的后来的以色列人口却并没有这样的背景,他们的祖先根本没有参与过出埃及的事件。”[10]
 
以色列在违背上帝约定这件事情上,这群其他族人也是有一定的原因。而这件事情的解决的关键点实在于“违背约定”这件事。因此在《士师记》中记载了关于以色列民反反复复的承受外面势力的进攻。解决方法以色列民开始呼吁上帝的保护的时候,上帝会特别的拣选一位人作为这个民族中一些支派的领袖,来保护以色列民在这“流奶与蜜之地”的生活。
 
(三)王国时期:承受应许之地
 
在《塞缪尔记上》的记载的开始,代表士师时期即将结束。对于以色列历史而言,这是即将建国的开始。从祖先亚伯拉罕开始,先是与上帝立约“流奶与蜜之地”土地的应许,然后从一个家庭,到一个家族。在进入埃及从70个左右的人,到出埃及时候200万人,这个一个难以想象的人数变化。从一个家庭到一个国家,这样的变化是人难以想象的。但这一切都是上帝的应许而出,民族、土地、国度,在将来都逐一实现。
 
但是对于一个部落形式的联盟组织,如何成为国家这种有组织、有纪律、有统一的国家呢?当摩西时期所造的、象征上帝的约柜被敌人所掳去。也就出现了从士师管理变成了国王管理的局面。在王的时候出现了波动,先是膏立了扫罗做王,但是因扫罗越权献祭等众多原因。于是上帝又重新选择了戴维做王。然后上帝与戴维立约,“戴维之约”也就因此出现。
 
戴维之约的出现表示:王的座位不离开戴维的后裔,表示这个国家要一直常在,一直有上帝的眼目看顾的含义。同样也是证明这是上帝之前与亚伯拉罕立约的延续,上帝不仅仅以色列民成为大国,并且更是要永远的持续下去。
 
“塞缪尔记叙述神建设他国度的三个板块移动。1、以色列的礼仪崇拜,由示罗转移到耶路撒冷。2、以色列的领袖,由间歇出现的军事领袖转变为戴维的永远王国。3、以色列由部落联盟转变成统一国家,国力延及邻国。”[11]这是从大的方向来看以色列的民族性质、信仰方式、军事力量非常大的转变。在这个时期以色列民族看到上帝对他们的守约、赐福、“流奶与蜜之地”土地的应许。
 
以色列这个民族奔向了“流奶与蜜之地”。得到了“流奶与蜜之地”。下面就要在这片土地上强大、扩展。这也是塞缪尔记中所记载的内容。
 
(四)小结
 
此后的历史当中,以色列国分裂成南北两国,之后先后灭亡,于是到了最后以色列民各地各方的流浪,在众国度当中一直飘荡。以色列人一直盼望自己再一次回到“流奶与蜜之地”这片上帝所应许的土地中。一直没有得到终极的实现。
 
上帝透过亚伯拉罕引出了“流奶与蜜之地”约定的出现,上帝透过摩西的带领,带领以色列人走出了为奴的埃及土地,上帝透过乔舒亚实现“流奶与蜜之地”的进入,上帝透过戴维和所罗门进一步实现国度的应许。这些都是以色列民刻在骨子里,代代相传永世难忘的事情。一个又一个的约定、一次又一次的成就。以色列人经历了上帝的应许与恩典,他们相信这样的应许、恩典。
 
因此即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以色列人依然选择相信上帝对他们以及那片“流奶与蜜之地”的应许和赐福。也就使现今以色列人选在复国的土地上依然还是记得和选择,那片上帝所赐予的“流奶与蜜之地”。
 
三、“流奶与蜜之地”的意义
 
“流奶与蜜之地”的给以色列人的生活带来新的开始,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享受,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近亲上帝。而“流奶与蜜之地”的出现其意义有两点:一是结束漂流的生活,二是更新了敬拜方式。
 
(一)定居
 
以色列进入并享受“流奶与蜜之地”的生活,这是以色列民族经历长期的流浪,借着上帝的带领,终进入了那片应许之地。“流奶与蜜之地”代表着以色列人的结束了流浪身份、开启了定居生活。在那地方每一个以色列家庭都有身份、地位、土地的使用权。并且上帝对于每一个以色列民都有保护,在《利未记》中记载:“地不可永卖,因为地是我的,你们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
 
以色列人是寄居的。上帝的这句话把他们描述为那地的外来者,起誓完全忠于土地所有者“上帝”,享受上帝的恩眷和保护。客旅一词更加强烈,突显以色列人是暂住者,比起常和它出现表达了更强烈的暂时、倚靠的状况。然而上帝说:“他们这样在我面前居住在那地,也就是’在我的保护下。我是确认以色列有权居于那地,也确认自己有权要求他们为享受这权利。”如此所述,上帝和以色列与“流奶与蜜之地”的关系可用“使用权”、“主权”来表示。
 
上帝愿意把这的土地赐给受惠者以色列,是完成应许的约定。但是以色列要负责不滥用这片土地。如果以色列违约,上帝有权收回这片“流奶与蜜之地”的使用权。而百姓也将受到审判。若悔改则恢复土地使用权,若不改那么将要逐出“流奶与蜜之地”流浪于世界。
 
(二)敬拜
 
以色列敬拜上帝都是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当中,在族长时期,亚伯拉罕、艾萨克、雅各布的献祭都是在一个地方,进行的都是小型的、没有任何规矩条例的献祭作为敬拜。或者说,在族长时期这个大的家庭所有的献祭与敬拜,多数都是源于人个人内心感恩的回应。直到摩西在西奈山所受的约定,才开始进行有上帝指示的方式、方法进行敬拜的。但是这敬拜也只是在会幕当中,会幕移动,以色列人的帐篷就整体移动。会幕停止,以色列人的帐篷也就围绕会幕周围安营等候。因此,“真正的敬拜的先决条件源于上帝的召唤”。[12]但是这些敬拜都是因会幕而动。
 
在以色列人眼中,没有这正进入“流奶与蜜之地”的敬拜,都不足够的正式和庄重。因此,出现了戴维为耶和华预备圣殿的材料,智慧的君王所罗门为上帝建造圣殿,为百姓建造一个回到上帝怀抱中的场所。从时间到空间上帝是主权掌控者,在这片“流奶与蜜之地”的土地上。这样的一个位置、空间上,代表这一切都是上帝的。也让以色列百姓们,在这里纪念上帝与他们所立下的约定,以及赐给他们的恩典和福分。也让周围的外邦人看到,以色列民是有信仰的保护,是有敬拜这位“上帝”的殿宇。
 
四、“流奶与蜜之地”的特殊规定
 
(一)土地与节期
 
肥沃的土地代表着人丁兴旺、富饶繁荣,而这片“流奶与蜜之地”的初熟也是相同的表示。若是要回应土地的掌权者,最好的方法就是赠与土地上初熟的物品。把初熟之物献给上帝,代表着以色列人感恩上帝的带领,感谢上帝指引他们进入“流奶与蜜之地”。
 
同样上帝也是启示了以色列民不能忘记这恩典的带领,在《出埃及记》中记载了“地里首先初熟之物要送到耶和华你神的殿。”这是摩西从领受上帝那里领受而来,要训导以色列的众百姓进入“流奶与蜜之地”之后,要按着节期、规矩向上帝献祭。而“初熟的果子”则是“按照收割节的规例,收割时最先得到农产品要带到上帝的面前献为祭物。它一方面表示感谢,另方一方面代表日后秋收时象征的一部分”。[13]
 
(二)土地的交易条例
 
土地不可永卖,但可以买卖。上帝把拥有非自己继承的产业设定了一层保护就是“归还”。产业出售是自由出售,卖地的人无力赎回自己产业的时候,可以等到禧年的时候归还。各人要回到各人的产业当中去。禧年的计算是7个安息年后的一年算为禧年,而每一个安息年是7年。上帝把50年作为一个设定,好让孤儿穷苦的人可以借着这第50年的恢复而得以存活。这样一方面保障了一些弱势群体不至于在自己的族群当中彻底灭亡,另一方面不让其他人过于强大,以至于可以对抗国家,无视信仰。
 
这代表着上帝给予人使用土地的权利,但是土地的归属权依然还是在上帝那里。对于人而言,土地是不可出现私有化的形式。土地私有也是财富夸耀的一种表现,在《申命记》8章18节记载:“你要记念耶和华你的神,因为得货财的力量是他给你的。”
 
(三)土地的特别条款
 
1.土地与祭司
 
祭司不可以拥有土地,在《申命记》18章1至2节这样记载:“祭司利未人和利未全支派,必在以色列中无份无业,他们所吃用的,就是献给耶和华的火祭和一切所捐的。他们在弟兄中必没有产业,耶和华是他们的产业,正如耶和华所应许他们的。”这是圣经当中所记载的关于祭司所拥有的产业的解释,他们不能拥有土地形式的产业。
 
祭司与利未人是不可拥有土地形式的产业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其他支派的人是依靠这土地的出产来生养,而祭司、利未人则是依靠上帝要求的十二支派的十一奉献而生养。二是因为祭司和利未人代表着上帝的发言者,他们若有私欲和贪心,“假传圣旨”的去侵吞其他支派的土地也是非常容易的。因此上帝设立这两条也是为了更多民众可以生活下去。
 
同样上帝祭司和利未人也有特别的保护,在《利未记》25章:32至34节中记载:“然而利未人所得为业的城邑,其中的房屋,利未人可以随时赎回。若是一个利未人不将所卖的房屋赎回,是在所得为业的城内,到了禧年,就要出买主的手,因为利未人城邑的房屋,是他们在以色列人中的产业。只是他们各城郊野之地不可卖,因为是他们永远的产业。”
 
这是上帝对每一个人的保护,无论是祭司还是利未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产业和居住之地。这两者无法相互侵占,只要到了禧年,一切将回到原先预备的位置。
 
2.土地与外旅
 
外旅是不可以与以色列民共享所应许的“流奶与蜜之地”。在摩西五经当中多次记载了上帝要求以色列民必须要把“流奶与蜜之地”的原住民赶出,因为这群原住民在上帝的眼中是污秽的、是犯罪的、是不洁净的,因此在进入“流奶与蜜之地”之前,上帝在旷野已经启示摩西,要求摩西训导以色列人:“他们不可住在你的地上,恐怕他们使你得罪我。你若侍奉他们的神,这必成为你的网罗。”上帝对于外邦人和以色列人一起共享这块流奶与蜜的应许之地这件事情上严厉的禁止,因为这群外邦人会把上帝所厌恶的行为礼仪带给以色列民。因此,上帝对于侵占与共享都是绝对禁止。
 
五、“流奶与蜜之地”的神学思考
 
(一)“流奶与蜜之地”的归属者与掌权者
 
上帝凭恩典把迦南之地赐给以色列民族,并且一直看顾他们从一家变成一族、变成多族、变成大国,从流浪到定居,再到扩大,从被奴隶到自由。到称为土地的管理者,这一切都是上帝在其背后进行看顾和带领。但是上帝留下了自己掌管土地权柄的能力。在《申命记》32章8节记载:“至高者将地业赐给列邦,将使人分开,就照以色列人的数目,立定万民的疆界。”这样的经文宣告表示了上帝是拥有至高主权和能力的一位,他拣选以色列民作为土地的新的拥有者。逐出旧的拥有者。根据《阿摩司书》的记载,上帝领非利士人出迦斐托,领亚兰人出吉珥,正如领以色列人从埃及上来。
 
土地若真赐给以色列,他们当然有自由随心所欲地利用或滥用。但以色列不能把土地的赐予当作滥用的许可证,因这地的是使用归属权依然是上帝。然而,将“上帝掌有”表达得最为清晰的,是《利未记》25章23节。上帝在此声称:“地是我的,你们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这句话对以色列和上帝之间在土地方面关系的描述。在一般经济的论述里,“客旅和寄居的”指以色列社会中的一种阶级,他们没有属于自己土地,这些人包括的是原本迦南人的后裔和外来的劳工。这些没有土地的人,只能完全冀望寄居在有土地的以色列家族中。只要家族长有土地,且有经济的生存能力,这些寄人篱下者就仍保有安全。
 
在经文中上帝扮演起地主的角色,以色列则是他的寄居者。只要他们保有这样的关系,只要上帝供应他的保护,以色列就是安全的。但他们若反抗上帝的权威,使他撤回他的保护,他们就会自食恶果:他们可能再次沦为没有家园的客旅。以色列人要向他们神圣的地主负责任,妥善处理这终极来说是属于他的财产。
 
更具体地说,他把土地的使用权赐给以色列。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他们的土地,但他们若是败坏,神保留逐出那民的权利。在圣经中记载:上古时期杀人者的该隐,洪水灭人前犯罪的全人类。上帝都剥离了他们拥有土地的关系。
 
上帝用以色列人取代迦南人,因为迦南人的罪恶甚大。同样因以色列犯罪的原因,上帝把“流奶与蜜之地”的一部分先后给亚兰人和亚述人,最后将地赐给巴比伦人。任何地方的原住民对他们的土地都没有无条件的主权。使人扎根的是上帝,使人漂流的是上帝,因为人的罪恶、因为上帝拥有主权。
 
而且在希伯来圣经反复申述上帝才是土地的真正主人,“申命记有超过25句经文凸显那片土地是主所赐的。主是以色列的宗主,那块地其实属于他,以色列只不过是要去‘进驻’或‘承受’”。[14]
 
(二)“流奶与蜜之地”的承载者
 
土地为上帝的赐礼,是应许亚伯拉罕所赐下土地,并在历史的长河中中藉着应许之地对其后裔实现应许。以色列可以在应许的土地中自由的生活,以色列人认为这土地是上帝应许给他们,除了上帝他们认为这土地上的一切,他们都拥有享有权。
 
从亚伯拉罕开始,得到呼召进入上帝应许的计划当中,以色列人借着“流奶与蜜之地”的约定,逐渐认定自己是“外人和寄居者”的观念。因此,以色列不能对非应许之地有依靠。只能去仰赖、等候、顺服上帝的拣选和应许。也就是这个原因,以色列民族能够强盛的存在。
 
(三)属天的“流奶与蜜之地”
 
以色列人认为“流奶与蜜之地”是地上的土地、国度,因此在复国的选择上,就是选择这片“流奶与蜜之地”。但是对于上帝的计划而言,这片土地承载的是上帝的约定与祝福。但并不是代表只有这片土地才是蒙上帝祝福。真正的“流奶与蜜之地”不单单指向巴勒斯坦这片土地,而是更多的指向“新天新地”。而这“新天新地”则是耶稣基督以定在“十字架”牺牲换来的。因此现今之人若要与“流奶与蜜之地”有关系,那么首先要与上帝计划十字架的牺牲当中有紧密的连接。那么属天的“流奶与蜜之地”则与我们息息相关。
 
结语
 
当再一次回到上帝赐予以色列“流奶与蜜之地”这件事情上,从环境、到土地、从方法、到条件,上帝对以色列民族特别的,是人所不能想象的带领。每一个方向的指示、每一种前进的方法,每一个约定的出现,这都是锻炼这以色列人能够有能力承担这片“流奶与蜜之地”的祝福。因此一代又一代的教导让以色列百姓知道上帝的祝福,让这群百姓学会如何按规矩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让这群百姓以上帝所指教的律法去生活,以敬虔的心去面对上帝。
 
对于以色列人而言,这片土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为这片土地是上帝与他们祖先所应许之地,同样这片土地也是上帝与他们建立关系的媒介。他们看这片土地极其重要,即使在他们选择复国的土地的时候,依然选择上帝对他们所应许的地方。
 
因为上帝更在乎的是我们的心,他为以色列规划了土地,他也为我们规划了“新天新地”。因土地只是媒介,而不是上帝本体。十字架也只是媒介,但是信靠基督就可以在属灵的“流奶与蜜之地”中继续下去。因此上帝希望以色列人和我们按他自己的心意去在这片土地生活。在这片永远安息的、流奶与蜜的土地上,以色列将继续走下去。我们也将借着十字架与上帝有份,与新天新地中的“流奶与蜜之地”有份。
 
福音与当代中国
 
脚注
 
作者:华东地区某教会传道人。
 
[1] 周启迪:《世界上古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38页。
 
[2] 梅腾自传:梅腾生于古埃及第三王朝统治末期(即公元前2900年左右)其一生官居高位,法老曾赠与其大片领土。他一生建立12座城市,其自传刻于其墓壁之上。对研究古王国时期埃及的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阶级关系、经济制度及土地制度等都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
 
[3] 周启迪,《世界上古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60页。
 
[4] 周启迪,《世界上古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95-96页。
 
[5] (美)华尔顿,麦修斯,西瓦拉斯,《旧约圣经背景注释》,李永明、徐成德、黄枫皓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80页。
 
[6] 陈世义,《圣经地理》(上海:中国基督教徐汇神学教育委员会,1992年),19页。
 
[7] 陈达凯,《圣经地理〈圣经文化宝库之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学林出版社,2005年),150页。
 
[8] (美)华尔顿,麦修斯,西瓦拉斯,《旧约圣经背景注释》,77页。
 
[9] (美)戴维·郝渥德,《旧约历史书导论》,胡加恩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98年),66页。
 
[10] 王立新,《古以色列历史文献、历史框架、历史观念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50页。
 
[11] (美)华尔基、俞明义,《华尔基旧约神学》,于卉等译(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13年),763页。
 
[12] (美)韦伯,《崇拜:认古识今》,何李颖芬译(香港:宣道出版社,2000年),19页。
 
[13] (美)华尔顿,麦修斯,西瓦拉斯:《旧约圣经背景注释》(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114页。
 
[14] (美)马文·韦尔森,《亚伯拉罕:基督教的犹太根源》,林梓凤译(上海:中西书局),325页。
 
参考文献
 
1.周启迪。《世界上古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陈惠荣。《证主圣经百科全书》。香港:香港编印印务有限公司,1995。
 
3.(美) 戴维·郝渥德。《旧约历史书导论》,胡加恩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98。
 
4.(美)华尔顿,麦修斯,西瓦拉斯。《旧约圣经背景注释》,李永明、徐成德、黄枫皓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5.(美)马文·韦尔森:《亚伯拉罕:基督教的犹太根源》,林梓凤译,上海:中西书局,2013。
 
6.(美)华尔基、俞明义。《华尔基旧约神学》,于卉等译。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13。
 
7.(美)韦伯。《崇拜:认古识今》,何李颖芬译。香港:宣道出版社,2000。
 
8.陈世义。《圣经地理》。上海:中国基督教徐汇神学教育委员会,1992。
 
9.王立新。《古以色列历史文献、历史框架、历史观念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希腊化还是印度化——“Yavanas”考
       下一篇文章:从贝德士到章开沅: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薪火相传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