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基于传统身体文化的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 2022/9/29日    【字体:
作者:中国经济学人
关键词:  传统身体文化器官捐献 《基于传统身体文化的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路径研究》  
 
 
《基于传统身体文化的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路径研究》
 
作者:杨同卫 著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开本:16开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小编推荐
 
《基于传统身体文化的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路径研究》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身体伦理的含义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身体观
 
“身体”作为我们自身的标志,在生物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仅得到了充分的理解,也得到了充分的改造,于是身体以及身体伦理成为当代生命伦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文化也是其他一切文化的根本和起源。身体文化在形而上的层次上决定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在形而下的具体生活中决定了中国人重视身体的行为方式,也成为影响公民遗体器官捐献意愿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2.传统身体文化影响下的死亡观
 
死亡观是人们对待死亡以及由之引发的伦理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们对死亡的认识与态度直接影响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决定着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
 
3.传统身体文化影响下的丧葬习俗
 
丧葬是死者家属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方式。丧葬习俗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是以文化意识为内核的处理死者遗体的方式和礼仪。
 
4.传统身体文化影响下的孝道
 
中国传统孝道内涵丰富,“重身”是其显著特征之一: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珍视父母所给予的身体;尽孝不仅包括对父母生前的奉养,还包括对父母身后的厚葬与祭祀。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则是高层次的孝道。
 
5.传统身体文化的重新解读与适应性改造
 
对“乐生恶死”“完肤厚葬”“入土为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等身体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做详细的考察,在“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生生不息”“修己善群”“致中致和”等传统文化基本思想原则下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当代技术水平与社会状况进行新的阐释与适应性改造。
 
《基于传统身体文化的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路径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传统文化与身体伦理的视角对遗体器官捐献问题进行研究,探寻推动遗体器官捐献的伦理路径。这不同于通常的基于制度或法律的研究,是研究视域的转换和研究范围的突破。
 
《基于传统身体文化的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路径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传统身体文化与当代遗体器官捐献事业相互间的适应性改造,一方面对传统身体文化进行新的阐释与解读,形成支持遗体器官捐献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尊重传统文化,优化和完善遗体器官捐献流程与方案,从而*终促进中国遗体器官捐献事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协同和参与,而其中的文化与道德因素不容忽视。
 
第一章 绪论
 
一、器官短缺——器官移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我国遗体器官捐献体系建设
 
三、影响公民遗体器官捐献的因素
 
四、从活体器官移植的道德争议看公民逝世后遗体器官捐献
 
第二章 人体器官移植中的伦理问题
 
一、人体器官移植的伦理依据
 
二、《世界卫生组织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移植指导原则》
 
三、《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基本原则和核心政策》
 
四、我国人体器官移植的伦理原则
 
五、器官移植受体伦理
 
第三章 传统身体观对遗体器官捐献的影响
 
一、儒家身体观及养生修德思想
 
二、孔子的死亡观及其对遗体器官捐献的启示
 
三、道家的身体观及养生修身思想
 
四、庄子的死亡观及其对于现代遗体器官捐献的意义
 
第四章 生命价值论对遗体器官捐献的启示
 
一、"生命价值"含义辨析
 
二、生命价值到底能否估量
 
三、不同哲学观下的生命价值观
 
四、生命价值相关认识误区
 
五、遗体器官捐献: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后形式
 
六、感恩与重生——来自器官移植受者的心声
 
第五章 中国传统孝道与公民遗体器官捐献意愿的关系
 
一、引言
 
二、对"身体发肤,不敢毁伤"观念的考量
 
三、孝道与公民自身遗体器官捐献意愿的关系
 
四、孝道与父母遗体器官捐献的关系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传统殡葬观与公民遗体器官捐献的关系
 
一、殡葬:慎终追远的开始
 
二、葬的方式
 
三、哀荣与音容宛在:对传统殡葬文化的适应性改造
 
四、对"全尸而终"的重新解读
 
五、慎重对待捐献者的遗体
 
第七章 加强遗体器官捐献宣传——讲好捐献故事
 
一、坚强伟大的父母捐献未成年子女的遗体器官
 
二、子女自愿捐献逝去亲人的遗体器官
 
三、踊跃进行遗体器官捐献登记的老人
 
四、踊跃进行遗体器官捐献登记的年轻人
 
五、家庭成员集体进行遗体器官捐献登记
 
六、充分发挥器官移植协调员的作用,让爱心落地
 
七、做好捐献者善后事宜,对捐献家庭进行爱心帮助
 
八、名人捐献——发挥社会名流与公众人物的示范效应
 
九、器官移植受者自愿捐献遗体器官
 
 
附录1: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第2版)
 
附录2: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分类标准
 
附录3:人体器官移植条例
 
附录4:山东省遗体捐献条例
 
附录5: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基本原则和肝脏与肾脏移植核心政策
 
附录6: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流程
 
附录7: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组织结构及职责
 
附录8: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管理办法
 
附录9: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管理办法
 
附录10: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多民族文化交融与区域性文学现象——以南传佛教文化带中的民族文学为例
       下一篇文章:元帝师八思巴在甘肃临洮不平凡的四年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