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明清时期天津水神信仰述略
发布时间: 2024/1/5日    【字体:
作者:欧阳康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天津水神信仰  
 


作为“九河下梢”的天津地区,在古代一直是河流、湖泊纵横密布的地区。水,既孕育了文化与文明,也经常给人们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自古以来,我国各地都有种种关于水神的信仰,天津也不例外。自京杭大运河疏浚贯通、天津设卫以来,天津的漕运、海运日渐兴盛,人们的生活多围绕水而开展,因而逐渐成为多种水神信仰植根的土壤。天津的水神信仰,是古代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笔者根据有关史志资料,试对明清时期在天津存在过的水神信仰进行阐述。

 

一、“三官”、“水官”与《重修三官庙碑记》

 

1961年,在天津市南门外大街东出土了一块刻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的《重修三官庙碑》,该碑现藏于天津博物馆。其《碑记》曰:“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济渡沧州,因赐名曰天津……”,成为“天津”得名的一个侧证。而这块碑的主体——所谓“三官庙”,供奉的正是“天官”、“地官”和“水官”这“三官”。

 

据清康熙《天津卫志》记载,“三官庙,在城南门外,明弘治年(1488-1505)建。”清光绪《重修天津府志》记载,“三官庙”在天津共有十五处,分布在西门外、南门外、东门外河东岸、河北、北仓赵家庄、西沽、东乡欢坨庄、东沽、杨柳青、南羊码头、泥沽、葛沽、邓善沽、大沽、东乡郑家庄等地。

 

“三官”分掌天、地、人三界,是道教中地位极高的神仙,所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信仰源自人们对天、地、水的原始崇拜,在三官庙,人们进行祭天、祭地、祭水的礼仪。“水官”,正是以道教神仙面目出现并在天津地区较早活跃的水神信仰。

 

二、 “金龙四大王”与“大王庙”

 

清光绪《重修天津府志》记载,天津有“大王庙”两处,“一在小稍直口,名福寿宫,一在院署西,乾隆年知县侯珏建,同治十二年重建。”据陈克先生《天津的大王庙》一文反映,20世纪2030年代在三条石附近、南运河畔还有大王庙,规模不小。

 

这里的“大王”,就是所谓“金龙四大王”,他是明代官方正祀的河神。据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及《杭州府志》《绍兴志》史籍所载,金龙大王真名为谢绪。谢绪,南宋钱塘县人,南宋末年广应侯谢达之孙,其先祖是东晋宰相谢安。谢姓有兄弟四人纪、纲、统、绪,谢绪最少,他生性聪慧,好读书但不求为官,隐居钱塘之金龙山。宋亡之际,谢绪四方奔走、联络抗元,但因大势已去,终成绝望,后投水自尽。史载因“忠愤不舒,壮志未酬,尸体竟逆流向上”。人们崇敬其气节和情操,为其塑像立庙。元朝末年,朱元璋与元军在黄河吕梁段大战,战况不利,突然间,天地间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风挟卷着黄河波涛向上游扑去,形成黄河倒流,乌云中似乎有一披甲大将跃马挥戈,促赶风神。朱元璋所部士气大盛,奋勇杀敌,元兵一败涂地。当夜,朱元璋即梦见一儒生上前拜见:“臣谢绪也,宋祚移,沉渊死。上帝怜我忠,命为河伯。今助真人破敌,吾愿毕矣! 次日,朱元璋即诏告天下,封谢绪为“金龙四大王”。取这个封号,是因为谢绪曾隐居金龙山,并葬于金龙山,在兄弟中排行老四。金龙四大王主事河神,兼管黄河运河,并在行营处的河边为他建了祠庙。据说该祠有求必应, “永乐间,凿会通渠,舟楫过洪,祷无不应”。

 

大王庙是漕帮活动的场所,“金龙四大王”信仰的兴衰,与漕帮在天津的兴衰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近代以来,海运漕粮逐步代替了河运,北方运河逐渐断流,漕帮日渐衰落,“金龙四大王”信仰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龙王、晏公、小圣等诸河神信仰

 

1、龙王

 

清乾隆《天津府志》记载,天津有龙王庙两处,一在东门外闸口,有“敕建□仁寺”匾额(笔者注:应为弘仁寺);一在西门。清光绪《重修天津府志》记载,天津有龙神庙六处,一在东门外闸口,又名弘仁庙;一在西门前;一在西沽,又名龙泉寺,康熙三十八年重建;一在大伙巷;一在杨柳青;一在大直沽。

 

龙,或曰龙王、龙神,是中国古老的灵物崇拜,也是最知名、最广泛的水神信仰之一。龙具有治水、祈雨、防洪护堤等诸功能,是水旱灾害频发地区极为盛行的信仰,直至近代,龙与水旱灾害的传说,仍然在普通民众中广为流传。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畿辅地区发生大水灾,有灾民怨怒李鸿章,“言彼至处非大雨即洪水”,李鸿章也不敢怠慢,连忙在天津行馆附近建龙王庙,“亲祭奠,请治水”。

 

2、晏公

 

据清康熙《天津卫志》、清光绪《重修天津府志》记载,天津有晏公庙一处,在城外西北隅。

 

晏公,原是流行于江西等地的水神信仰。大约宋代时,南方一些地区就有了晏公庙,后来道教又把晏公拉进道教系统,并补充完善了有关传说。道教中晏公的原型,姓晏名戌仔,江西临江府清江镇人,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元朝初年,入选为文锦局堂长,因病归,登舟即奄然而逝。棺木尚未归家时,乡人却见其在旷野间骑马,衣冠如故。后棺木归家,众人启棺而视,一无所有。父老认为晏公已化身为神,立庙祀之。

 

晏公之所以流行起来,从江西一带的地方水神,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水神,也得益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据说朱元璋在江南乘船与张士诚打仗时遇险,是晏公显灵救了他。明朝洪武初年,住院超诏封晏公为“神霄王府晏公都督大元帅”、“管理河道显灵平浪侯”。当时,在往来繁忙的水运枢纽,在船工、渔户密集的地方,都有晏公庙。

 

除了单独奉祀之外,后来晏公也曾作为妈祖的配祀神。有传说记载,晏公面如黑漆,浓眉横髯,曾经纵容手下为害江河,毁船沉舟。海神妈祖为民除害,驾轻舟与晏公大战了一场。晏公虽然战败,但仍不服,继续幻化为神龙兴风作浪。妈祖再战,投下神绳将其牢牢绑住,晏公才惧而伏罪。妈祖降伏晏公后,令他统领水族救民解危。

 

3、小圣

 

据清康熙《天津卫志》记载,天津有小圣庙两处,一在城外东南隅,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敕建,一在河东盐坨,有石牌坊。清乾隆《天津府志》记载,小圣庙,一在河东盐坨,一在闸口。

 

民国二十年(1931年)高凌雯纂《天津县新志》记载了小圣的来历:“小圣庙,在盐坨。相传小圣神姓滕,名经,年二十三落水成神,故称小圣,盖海神也。旧有庙在河西,始封平浪侯,继封护国济运显应平浪元侯,商舶往来屡荷显应。顺治六年复建庙河东,栋宇宏敞,陈廷敬、余泰来皆有碑记,载碑刻志。今庙址划入租界。”

 

据赵耀双先生《关于盐坨小圣庙》一文考证,滕经是河北省清河县滕蒿林村人,《清河县志》载,“滕经,性聪敏,双手写字,目观八行。年十二补弟子员,当时号为神童。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乡试不第,归,至天津坠河死,时年二十三。数月驸马显圣,嘉靖敕封北河平浪小圣。清康熙敕封护国镇海显佑济运平浪元侯灵应尊神,至今沿河多有庙宇,香火不绝。”清代天津的盐业非常发达,作为盐业的保护神,水神小圣也是荣极一时,时人多有诗作歌咏小圣庙庙会盛况。

 

四、妈祖等诸海神信仰

 

1、妈祖

 

据清康熙《天津卫志》、乾隆《天津府志》记载,天津有天妃宫一处,在东门外,元朝建,明永乐元年重建,明正统十年参将杨节重修。该处天妃宫(天后宫、娘娘庙)后多次重修,至今留存,现已成为天津民俗博物馆的一部分。

 

清光绪《重修天津府志》记载,除原东门外一处,另又有“天后宫”十二处,在陈家沟、丁字沽、咸水沽、贺家口、葛沽、泥沽、东沽、前辛庄、后尖山、秦家庄、城西如意庵南、大直沽等地。大直沽一处,始建于元代,清代为奉敕重建,规模较大,今有“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保留了元明清时的大殿基址等。

 

妈祖,又称天后娘娘、天妃娘娘,是中国沿海一带广为崇拜的神,掌管海上航运,也主宰妇女的生育。她的原型人物,本名林默,福建莆田人,出生时有异香环绕,十余岁时习法术。一天林默家里人出海,正遇风浪大作,在家中焦急等待的林默脸色苍白,双眼紧闭,倒在床上不省人事。不久,风暴停息后,林家兄弟回家,表示是一个姑娘踏浪而来,救了他们。大家明白,原来是林默魂魄出窍,去海上救援亲人。林姑娘一生未嫁,她经常乘船渡海,来往于岛屿之间,凭着一副好心肠、一身好水性,多次在海上救护遇难的渔民和商人。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妈祖升天为神。当地居民立庙奉祀,称其为“通贤灵女”。元、明、清对妈祖都加以尊奉,特别是清代,从康熙十九年(1680年)到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妈祖获得褒封16次,封号字数也积至64字,爵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天后”,列入国家祀典。

 

2、特殊的巨型“鱼骨”崇拜

 

清光绪《重修天津府志》记载,天津有“鱼骨庙”一处,“在海口邓家岑,庙只一间,鱼骨为屋脊,塑小神像,以鱼圆骨为神座,座旁有泉,不堪饮。” 《直隶省商品陈列所第一次实业调查记》记载:“邓家岑有鱼骨庙,鱼骨为梁,龟骨为神像底座。”

 

邓家岑今名邓岑子,位于葛沽镇。据葛沽镇的张金樵先生表示,曾在一本名为《葛沽杂史》的书中,发现康熙皇帝赐名“鱼骨庙”,并题写楹联“百年鱼骨为梁架,千年龟髓附至尊”。有关文章推测,鱼骨庙的房梁应是由鲸鱼的下颌骨构成。

 

此外,在今滨海新区大神堂村,亦有过“鱼骨庙”的记载。据清光绪《宁河县志》记载,“鱼骨庙,在神塘,县治正南六十里,地近海。当年有巨鱼浮岸上,其骨大且多。土人因取之,修一庙,其操檀椽钉,俱用鱼骨为之。”从这段记载来看,葛沽的“鱼骨庙”应该与这座类似,都是使用“巨鱼”(鲸鱼)的骨架作为梁架建造的庙宇。

 

明清时期的天津,是水神信仰较为盛行的区域,除了传统的龙神,还有河神、海神等信仰。水神信仰与所在区域的地理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运河、河流、海洋等等交错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天津复杂的水神信仰体系。这些信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又对天津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在促进和强化地域认同方面发挥了相当作用,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它们也成为我们今天考察天津社会历史、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和线索。

 


编辑 张宁

运河网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再议基督教新教伦理对美国宪政中现实主义发展的影响 \刘贤达
摘要:本文从基督教新教文化和美国政治中的现实主义来作为本次论文探讨的主要方向。本…
 
马丁•路德的世俗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余佳琦
摘要: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也是基督教路德宗的开创者。他不…
 
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路径——从民法解释论到宗教法治方案 \刘焓
摘要:对于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问题,现行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也不具有一致性。…
 
政教协定的界定、历史源流及当代嬗变 \刘国鹏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天主教会拥有国际主体性的最高权威圣座(SantaSede/HolySee)与一般主…
 
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的财产偿债责任与宗教用益何以安处?——《民法总则》之下基于信托法理的涉教财产制度构建 \刘太刚 吴峥嵘
摘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确立的制度框架下,作为捐助法人的宗教活动场所,…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妙善传说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空间谱系
       下一篇文章:招财猫的形成、演变及在中国的传播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