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活动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 2024/8/29日    【字体:
作者:萧放
关键词:  中国传统节日 文化内涵 时代价值  
 


图文并茂是人们构筑符号世界的常用方式,语图关系的分合始终贯穿着整个中国美术史。虽然古代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认知天地社会人生的重要表达与生动实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与民族精神特性;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生动地传递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滋养着中国人的根与魂,是维系与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

 

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人协调自然与社会人文的时间制度,是自然节律与人文思想、生活信仰与百姓情感紧密结合的产物。它起源于中国上古社会,汉魏时期节日体系基本形成,唐宋时期传统节日体系凸显了城市节会,节日文化充实完善。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元明清三代中华节庆体系成熟,形成了时序错落、形态稳定、内涵丰富、人文特性鲜明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与重阳等七大传统节日模式。近代社会,中国在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刻,一度极端怀疑我们祖先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所体现的时间制度,也在存废之间喘息。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让传统节日成为“我们的节日”。

 

传统节日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组成部分,它的地位更为重要,更应自觉传承与守护。在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今天,我们应该有更清醒的文化自觉意识、更强烈的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感。对于传统节日,需要深入地发现它本身所具有的穿越历史时空的文化内涵,总结与提炼它与生俱来的文化根性,并在适应当代文化生态、符合民族文化建设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更新与发展。传统节日犹如一江春水,它的流向与民族文化的生命未来息息相关。

 

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文明,是中国人时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突出文化景观。传统节日之所以长盛不衰,在于其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围绕民族根性而形成,它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传承与更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主要集中在如下五个方面。

 

顺应自然的生态伦理内涵,具有生态文明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是依托自然时序设置的人文节日,是四季流转中形成的人文节律。节日本原的意涵是适应自然节气流转的文化设计。人们顺应自然时序变化,创造出根据季节变换带有生态伦理内涵的节日习俗与仪式。我们从节日仪式活动中能够生动地体味到传统节日顺应自然的生态伦理内涵。岁首大年,时值立春节气,为四季循环之首,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将四季视为生命机体,认为人类的生命节律与季节时序同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生命力量发动生长的季节,人们通过春节民俗活动与迎春仪式,激发生命活力,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元宵灯月辉映,踏月走桥、祭祀天官,祈求丰年。清明户外踏青,插柳戴柳。端午亲水护生,七夕遥念星辰,中秋祭拜明月,重阳登高辞青等,都体现了中国人遵循自然时序、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传统节日以其蕴含的人与自然之间丰富的生态伦理内涵,深度契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节日周期性复现过程中,使中国人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感恩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

 

尊祖敬贤的历史伦理内涵,体现了慎终追远的历史文明价值回归历史、礼敬传统是传统节日的重要表现。“岁时祭祀”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特点,人们在自然时序性质基础上感知历史,形成了慎终追远的节日传统。祭祀祖先、追念先贤成为重要的节日人文内涵。春节、清明、七月半、中秋、重阳、十月一、冬至等春夏秋冬四季的节日都秉承了古代岁时祭祀传统,在厅堂、祠堂、墓地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以不忘先祖恩德,凝聚族人。人们常常从历史的回看中增进前行的动力,对历史先贤的祭祀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与精神需求中成为节日内容。无论是清明对开物创制的人文始祖的礼敬,还是端午对具有崇高品格先贤人物的追念,都体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伦理意涵。

 

尊祖敬贤的历史伦理内涵,体现了慎终追远的历史文明价值

 

回归历史、礼敬传统是传统节日的重要表现。“岁时祭祀”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特点,人们在自然时序性质基础上感知历史,形成了慎终追远的节日传统。祭祀祖先、追念先贤成为重要的节日人文内涵。春节、清明、七月半、中秋、重阳、十月一、冬至等春夏秋冬四季的节日都秉承了古代岁时祭祀传统,在厅堂、祠堂、墓地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以不忘先祖恩德,凝聚族人。人们常常从历史的回看中增进前行的动力,对历史先贤的祭祀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与精神需求中成为节日内容。无论是清明对开物创制的人文始祖的礼敬,还是端午对具有崇高品格先贤人物的追念,都体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伦理意涵。

 

和睦家人的家庭伦理观念,为人们提供了安定稳固的家庭关系

 

传统节日是回家的节日,回归家庭、家人团聚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来源之处与形成的必要条件。随着历史的进程发展逐渐成为聚合家人、调整家庭关系的社会节点。春节新年是家庭伦理集中呈现的时间,人们在辞旧迎新之际特别重视家庭伦理关系的更新。岁末的辞年礼,晚辈探望长辈,亲人之间的往来问候,不仅有物质的馈赠,更重要的是体现人间的温情。春节时家人从四面八方回家,就是为了那顿“合家欢”的年夜饭,这是祖先与家人共享的圣餐。除夕夜的压岁钱,充满长辈对幼辈的关爱。新春拜年从家内拜到家外,都是一个家庭伦理强化过程。清明会,是家人清明时节齐聚祠堂祭祖后的聚欢。传统节日通常是出嫁女儿回家的日子,端午节、重阳节被称为女儿节,女儿回娘家,不仅润泽了家庭亲情,也强化了家庭伦理关系。中秋俗称“团圆节”,天上圆月,人间团圆,家人共享团圆饼,象征人月双圆。冬至时孙辈给爷爷奶奶新鞋新袜子,愿祖辈能够健康长寿。冬至的守冬、大年的守岁都是卫护家人健康的家庭伦理的具体体现。对家庭伦理的强调是传统节日的主要内涵。传统节日对家庭关系的稳固与和谐起着重要保障作用。

 

和谐社区的伦理内涵,为社区提供了团结与认同的力量

 

传统节日是和谐社区的重要时间,通过节日公共仪式活动,将社区居民紧密联系起来,形成我们在一起的共同体意识,从而促进社区的文化认同。维护社区秩序、活跃社区生活、加强社区团结的社会伦理是传统节日的主要内涵之一。岁末辞年礼社区居民的往来致意、慈善慰问,社团、行业内的尾牙饮宴,都强调社会关系的年终梳理与总结;新年伊始,是社区关系重新确认的重要时间,初一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邻里互拜、单位团拜、观演戏剧、庙会贸易、社火与龙狮舞蹈巡游等,让人们感受到年节对于社区团结的重要意义。大年之外的节日如清明踏青郊游、端午龙舟竞渡、七夕两情相悦、中秋的赏月诗会、重阳的敬老宴会,都是促进社区居民交流互动的重要仪式活动。人们在社区集体仪式活动中获得情感愉悦与社会关系的强化,邻里守望、相互关爱的和谐社区氛围在节日中周期性增强。传统节日和谐社区的社会伦理,是中国人自古相传,至今仍然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愉悦身心的娱乐内涵,激活了人们对传统的依恋情感

 

传统节日也是欢愉的节日,节日的严肃性与娱乐性同时并存,在不同节日各有侧重,但是传统节日都少不了愉悦身心的元素。节日饮食与节日游艺是传统节日愉悦身心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传统节日几乎每一个都有相应的美食,如春节的年糕、饺子、花馍,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青团、乌米饭,立夏的七家茶,端午节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重阳的菊花酒与重阳糕,冬至的馄饨、冬至团等,人们从节日美食中体味到节日的快乐。同时节日又是人们身心放松的机会,虽然没有西方节日的狂欢,但也有一些轻松且娱乐身心的节日游艺活动。如春节的燃放烟花爆竹,装故事的巡游;元宵踏月走桥、看花灯、猜灯谜、耍龙灯、扭秧歌、台阁社戏及放焰火,“元宵闹夜”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难得的文化景观;清明是踏青、赏春、关爱生命的节日,人们插柳、戴柳、蹴鞠、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斗鸡等,在春风的沐浴中,人们享受着春天给生命带来的快乐;端午节龙舟竞渡、斗草、斗蛋、游园“耍端午”;七夕乞巧活动主要强调人们的心灵手巧,传统的方式是对月穿针、水上漂针、种巧芽、镂花瓜、做巧果、结彩楼,以种种手工活动显示人们的聪慧与智巧,年轻女性遥望星空,静听牛女私语,向上苍乞求心灵手巧,同时也为自己的爱情与生活祈福;七月十五中元节唱戏、放河灯,人鬼同欢;中秋拜兔儿爷、赏月夜游;重阳辞青登高郊游;重阳节是一个登高望远的日子,一年的劳作在秋天已有收获,天空澄碧,人们走出庭院,登临高山,体验野趣,既能怡神悦目,也是远足健身,重阳秋节让人返璞归真。节日娱乐是节日传承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中国节日适应现代环境的重要发展趋向。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是历经千年岁月锤炼的文化传统,它适应了中国人的心性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它既是日常生活的调节,也是日常生活观念与趣味的集中呈现;它既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珍重传统节日,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继承与更新节日传统。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过程,同时是传统节日文化时代价值的彰显过程,当然它也是民族传统的发扬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时代新变中持守节日传统,为中华民族固根护魂。

 

《学习时报》2024621日第6

学习时报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再议基督教新教伦理对美国宪政中现实主义发展的影响 \刘贤达
摘要:本文从基督教新教文化和美国政治中的现实主义来作为本次论文探讨的主要方向。本…
 
马丁•路德的世俗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余佳琦
摘要: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也是基督教路德宗的开创者。他不…
 
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路径——从民法解释论到宗教法治方案 \刘焓
摘要:对于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问题,现行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也不具有一致性。…
 
政教协定的界定、历史源流及当代嬗变 \刘国鹏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天主教会拥有国际主体性的最高权威圣座(SantaSede/HolySee)与一般主…
 
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的财产偿债责任与宗教用益何以安处?——《民法总则》之下基于信托法理的涉教财产制度构建 \刘太刚 吴峥嵘
摘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确立的制度框架下,作为捐助法人的宗教活动场所,…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唐宋时期寒食、清明地位之演替——以扫墓习俗为核心
       下一篇文章:五经与中华文明的礼让精神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