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家
 
冷战时期美苏在世界宗教领域内的争霸
发布时间: 2004/8/26日    【字体:
作者:刘澎
关键词:  /  
 

 

                                                                  刘 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开始,美苏在各个领域内争夺世界霸权,在宗教领域内也不例外。

      一、利用本国宗教组织推行全球战略

      美苏在宗教领域内的竞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国内宗教组织积极推行各自的全球战略,二是在国际宗教组织内角逐。

      在利用国内宗教组织方面,美国是以民间宗教团体出面,政府一般不出现。具体做法是鼓励各宗教团体向海外派遣传教人员,建立海外传教基地,大量散发宗教宣传品,在苏联与东欧、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周边建立大功率宗教广播电台,扶持苏联、东欧国家境内的非官方教会,(其中比较明显和影响较大的有波兰天主教会和苏联基督教浸理会)。

      苏联方面则是由官方宗教组织——苏联东正教会出面,通过与各国东正教会的联系,积极在中东、西亚、北非等地活动,为苏联谋求在上述地区的政治、外交利益服务。苏联宗教组织在国外活动时往往带有毫不掩饰的政治色彩,其最大特点是将苏联政府常用的一些政治外交口号如“保卫世界和平”,“裁军”,“缓和”与宗教活动结合起来,对各国宗教组织进行分化瓦解,在宗教领域内形成反美力量。美国宗教在海外工作的对象主要以个人为主,苏联宗教在海外则主要以各国宗教团体,特别是全国性或国际性宗教组织为目标。

      二、在国际宗教组织内争夺霸权

      国际宗教组织是重要的国际舞台,美苏在这一舞台中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尖锐激烈,错综复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世基联与世佛联内的斗争。世基联是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的简称(国内也有人曾将其译为世界基督教会协进会)。世基联成立于1948年,总部设在日内瓦,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督教会参加,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国际组织。该组织从成立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基本上受美国主导,在财务与人事方面皆为美国所控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苏联与东欧教会代表进入世基联,并占据了从副主席到各重要委员会的一些领导席位。美国对世基联的经费支持逐渐减少,苏联东欧及某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教会代表在世基联内的力量有所上升,世基联过去反苏反共的政治立场发生变化,美苏双方的角逐演变为对第三世界国家教会的争夺和在每次会议,每个委员会中的斗争。这种斗争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斗争的结果虽然没有使世基联这个世界最大最有影响的国际宗教组织变成苏联的外交工具,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美国的影响,削弱了美国对该组织的控制。美苏争霸的结果使“第三世界”教会代表大量进入世基联的各个部门,并在苏联解体后逐渐成为非苏非美的独立力量,世基联作为美苏冷战工具的时代已不复存在。

      由于苏联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尚未挤入世基联,但又不甘心将世界基督教舞台拱手相让,任由美国摆布,于是便纠集东欧各国教会及某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教会组织,于1958年创立世界基督教和平会议(世基和),以此作为与美国控制下的世基联进行抗衡的工具。世基和总部设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主要任务是抗衡美国在世界基督教界的影响,积极推行苏联全球战略。由于该组织的政治性过于明显,曾被西方教会人士称为是“苏联共产主义的前沿阵地”。苏联解体后世基和不复存在。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世佛联)是国际最大的佛教组织,成立于1950年。佛教在美国苏联境内均非主流宗教,该组织成立之初与美苏亦无大的关系。但佛教在亚洲有广泛影响,美苏为争夺地区霸权,扩大各自影响,也纷纷进入世佛联,并积极参与在东亚、东南亚召开的各种佛教会议与活动。美国通过经济方面的资助,在亚洲佛教界培养亲美势力,同时通过国内的佛教研究机构和佛教团体广泛收集各佛教国家的情报信息,扩大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在冷战时期,美国多次利用世佛联攻击苏联(包括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对达赖喇嘛的支持也是在保护佛教信仰与佛教文化的旗号下进行的,是当时美国全球冷战战略的一部分。

      苏联则利用世佛联将本来无法用东正教活动的触角伸进亚洲,竭力在世佛联内制造反美势力,抵消美国的影响。由于佛教在美苏皆非主流,故世佛联的主要领导一直由亚洲人担任,美苏的争霸表现较为隐蔽,多通过代理人进行活动。日本在美苏佛教争霸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总的说是代表了美国的利益。苏联解体后,世佛联不再是美俄斗争的工具。

      三、美苏争霸世界宗教领域的启示

      1.美苏争霸是全面的,在各个领域都存在,在宗教领域也不留空白,但主战场是基督教,在佛教中有激烈斗争,在伊斯兰教中基本没有太大进展,这与伊斯兰教本身的特点及信仰人口构成有关。天主教与犹太教都自成体系,美苏均以其为政治目标,由政治、外交人士正面处理。对新兴宗教(包括邪教),因其不能为政治服务,不具群众性、国际性,双方均无兴趣。

       2.美苏在宗教领域内的争霸对双方都带来过一定的效益,但效果基本上与投资成本及实力成正比。总的看,美是攻方,苏是守方(世基和是防守反击)。苏联实力不足以支撑其长期竞争,而美国则经常拉西方其他国家共同对苏。

      3.苏联国内宗教政策难以为其在世界宗教领域中的争霸树立好的形象,苏联派驻世界宗教组织的代表常常有克格勃背景(如驻世基联代表尼古丁);苏镇压国内地下教会的事被西方广泛报道,苏宗教组织在外活动过于明显的政治目标等,都表明苏联的竞争谋略与策略不够完善,国内外政策脱节。最主要的是,苏联在宗教领域内没有以宗教本身的特性(宗教神学、宗教宣教、宗教崇拜)为旗帜进行活动,宗教不挂帅,政治挂帅。故美国的宗教攻势较苏联有效。

                                                                                         (2003.10.25)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宗教的政治功能
       下一篇文章:宗教的功能及其对法治的影响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