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农村宗教问题经济分析
发布时间: 2009/11/3日    【字体:
作者:高淮成
关键词:  农村 宗教  
 
 
                                        高淮成

 
[内容摘要]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相当数量农民信仰宗教的问题值得关注和分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与意识形态相互联系的理论, 从经济这一独特视角分析宗教发展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反作用,加深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做好党的宗教工作。

关键词:农民;宗教;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一致,农村信教者的队伍也迅速增长。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原理,笔者从经济环境影响宗教发展,宗教反作用于经济社会活动的角度,试对农村宗教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通过这种分析提高对农村宗教问题的认识并希望引起现实工作中对农村宗教问题的重视,从而有利于引导宗教进一步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让宗教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力量。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宗教问题值得关注和分析
 
    1. 农村中信仰宗教的人数占农民较大比例,值得重视

    关于宗教信仰的群众性问题,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中国的宗教比共产党员多。”“中国的宗教有几千万,如果加上在家信教而不到寺庙去的就更多,差不多有1亿了。”【1】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伴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信教人数更是大幅度上升。据安徽省宗教局资料,安徽省现有经过登记注册以正式合法形式存在的基督教堂点4000多处,天主教堂50多处,伊斯兰清真寺170多所,佛教寺庙2000多座,道教道观20多所。这些宗教场所百分之九十以上存在于县及县以下的乡镇。与宗教场所的分布相一致,信教群众也主要集中在农村。安徽省信教群众人数已超过310多万,其中佛教和道教信仰者仅以神职人员为算,因此全部宗教信仰者人数要大大超过这一数字。在乡镇以下,信教群众的人数大大超过党员人数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乡村不乏全家老幼一齐信教、全村农户多数信教的情况。安徽省的这种情况在农业占较大比重的省份中具有共同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是农民,广大的宗教信仰者是我们党的基本群众,“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对有广大群众参与其中的宗教问题,执政党是必须高度重视的。

    2. 宗教信仰者队伍人员构成在发生变化,值得分析

    农村信教者最初以老年人为主,无文化的文盲为主。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变化,现已由老年人为主发展到青壮年人数占较大的比重,由文盲为主到中等教育以上学历者占一定比例。农村中有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则成为农民信教者队伍中的领头人、讲道者。并且,随着农民工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农民信教者的队伍向城市漫延,逐步扩展到社会各行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人的宗教信仰。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不断向农村渗透,农业经济日益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的农村并没有出现许多人预料的那样宗教日渐消亡,反而日渐兴旺起来。这种有神论的意识形态不随老年农民的老去而消失,不因农民文化的提高而减少,只有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才能保持清醒的认识,才能有比较正确的态度。

    3. 农村工作中存在漠视宗教问题的情况,值得注意

    如何对待数量庞大的有神论的群众,如何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力量,而不是离心离德的“异己力量”,甚至是消极的防范对象,是一项重要的农村工作。江泽民同志告诫全党:“对宗教问题在当今世界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影响,绝不可低估。无论做好国内各项工作,还是开展对外工作,都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宗教问题。”【2】但在现实的农村工作中,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基层干部队伍中,一些人对宗教问题是比较漠视的。他们认为,共产党员不信教,跟宗教没有什么关系。他们以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宗教不过是无关紧要的、老头老太的事情,忽略不问也不会有任何问题。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把宗教信仰自由理解为不闻不问,任其自然。宗教崇拜的神虽然是虚幻的,但千百万农民的宗教信仰和大量存在的宗教组织却是客观存在的,对这种客观存在是不能漠视的。中国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近代历史发展与民间宗教的关系就十分密切,社会变迁的历史机缘,因宗教的参与形成震天动地的力量,宗教组织成为民间群众运动的工具。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同样要考虑到宗教的存在及作用。宗教组织与政党有极大的相似性,具有很大的社会力量。政党有指导思想,宗教有圣经典章;政党有纪律,宗教有戒律;政党有革命理想和奋斗目标,宗教有成仙、得道、后世以及升入天堂的憧憬;政党有领袖,宗教有信徒崇拜的神;政党有党组织活动,宗教有宗教礼仪;甚至政党的党员要缴纳党费,宗教的信众也有各种形式的贡献金。革命党正是在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形成组织,经过活动,产生凝聚力,进而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的;而在野党,也是通过组织及其活动与执政党相制衡的。但宗教与政党也存在不同之处,那就是对信众的选择,一般来说宗教不拒绝信徒。农村宗教信众有理性的、有非理性的,但这一点不影响到它的能量,甚至更大。正是因为宗教与政党的极其相似性,我们才要看到宗教工作在农村工作中的重要性。
 
    二、农村宗教问题经济分析
 
    马克思认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被理解”。【3】

    1. 关于农村宗教现象产生的经济原因

    (1)因经济原因而起,为经济目的而信

    经济原因是指在农村中农民经济状况的好坏面临多重的不确定性因素,如市场经济的风险性、种植业受制于自然界的弱质性、养殖业瘟疫的突发性,甚至于个人生灾害病医疗费用的不可预测性等等都是农民发展经济中可能遭遇的危险,这每一种风险一旦出现都可能将已经解决了温饱,甚至已进入小康的农民重新拉入贫困者的队伍。作为个体的农民,他们无疑是弱者,他们虔诚地祈祷,希望求助于冥冥之中神的力量,让神保佑他们远离风险,使经济的发展一帆风顺。因为经济的原因和目的,所以无论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的农民、还是偏远封闭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大家在对神的礼拜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经济条件好,在宗教上的投入也越多,宗教的活动及宗教活动场所也显得越有气派。

    (2)因经济原因而起,为精神需求而信

    经济原因一是指是指农村的生产方式,二是指生活水平的提高,三是指市场竞争的压力等。这些经济问题与宗教信仰之间的联系是:大包干之后农村一家一户分散进行的生产方式使农民在日常劳动中是相对封闭而孤独的,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们希望集体性质的活动;同时,伴随着农村改革,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相应地追求文化消费,但农村的各种文化设施发展相应滞后,集体活动性质的农民的文化活动也没有人出面组织。因此,首先是寂寞的、与社会联系最少的老年人信教,继而是不同年龄的青壮年都被吸引到宗教组织中来。宗教文化和宗教活动使农民的社会交往需求、文化需求得到满足需求。这一点各种宗教中基督教发展最快,便是最好的证明。基督教教义中有关于集体活动的相关规定,如每个星期一次的礼拜活动,平时做各种见证和聚会活动的要求等。相对孤独的劳动之后人们能在这种宗教的集体活动中互相倾述和沟通,生活和竞争的压力得到释放,信徒共同为遭遇不幸的人祈求和祷告,在这里人的精神得到抚慰,因此基督教充满了吸引力。比较而言,道教基本教义在于养身、致气、成仙、升天,这主要是靠个人的自我调节及长期的修炼来实现。佛教同样没有对信众集合的时间、次数做出带有强制意义的具体规定,因此人们有“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临时抱佛脚”的俗语。基督教的集体活动,说说唱唱娱乐身心的活动方式,传教士和信众兄弟姊妹一律平等的相互关系等,使它比其它宗教更具吸引力,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所以基督教的发展就快于其它各种形式的宗教。

    (3)因经济原因所致,认识偏差而信

    一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国家在教育方面投入不足,教育费用居高不下,农村儿童教育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村中文盲、半文盲仍有相当数量。受教育水平低,导致相当数量的群众缺乏科学世界观,极易接受宗教思想。农村中女童失学率高于男性,受教育水平低于男性,所以女性的信教者人数就高于男性,占信数人员总数的65%。由于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女性信教者对子女的宗教观往往又产生较大的影响。二是社会各方为了经济的目的,借助宗教载体开展活动,这类经济活动中的宗教色彩客观上加大了宗教的影响力,加速了宗教的传播。比如为了促销大力宣传各种庙会、宗教节日(如圣诞节),为了发展旅游业积极新建扩建寺庙,为了文艺作品的经济效益引入神鬼力怪等等。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众不能正确认识各种文艺作品中表现神鬼力怪内容的娱乐性或隐喻性,更不能不受大张其鼓的经济活动宣传中宗教表现形式的影响。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情况来,农民的宗教信仰一般不具政治色彩,而与经济方面有极大的相关性;同样,它的存在对农村经济发展也会发生一定的作用。

    2. 关于农民信教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宗教的教化作用能一定程度上消解市场经济的带来的磨擦,维护和营造农村经济发展的所必需的安定祥和的社会秩序

    农户承包,分散劳动,利益主体多元化;市场经济,利益导向,使少数人急功近利,甚至铤而走险;富裕差异,心态失衡,红眼纷争,以邻为坠等等,这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宗教的存在对其有一定的化解作用。宗教之所以能起到维护社会秩序作用,这是因为宗教主要是根据人性的特点,让人心存希望,或是心存恐惧,通过心理暗示来发挥作用。一方面,宗教承诺那些遵守教规教义的信徒为善者终有报。宗教的承诺,正因为虚幻反而不易幻灭,可以任意想象直至不死长生,从而极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宗教恐吓不遵守教规教义的为恶者终将受到惩罚,使人心存畏惧。如基督教教徒认为行为端正者将灵魂不死,进入天堂,邪恶小人则堕入无边黑暗的地狱之中。穆斯林则描述今生的行为善恶决定“后世”的生存荣辱,向善者将进入“再生天国”。佛教说“因果轮回,报应不爽”,修炼可以立地成佛,“无生涅槃”。道教要求信奉者修身自律,得道者“长生自然”,无道者地狱之中被剥皮抽筋下油锅。宗教的道德教化贴近生活,故事化、形象化,不论文化程度高低,年龄长幼皆可以理解接受。在生活境况相近的人群中进行,他们相互理解,语言沟通容易,世俗化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所以也就容易被接受并发挥作用。相比较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是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场合来做,因此在沟通、理解、针对性、及时性上就显得不足。同样法律的作用也存在相对薄弱之处,一是有些农民因为对许多法律的陌生和不了解而影响到对法律的遵守;二是有的人存在逆反心理或侥幸心理,法律强制性地要求人们遵照执行,他们却喜好在与法律的博弈中取得经济的利益并获得心理成就感;三是农村中大量在的是既不违法,但客观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种种纷争和磨擦,法律难以对其做出裁定。宗教的道德教化作用与有神论的世界观相联系,从终极效果来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对文化层次较低、法制意识淡漠、地处边远地区的农民尤能起到独特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宗教的心理消解作用能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形成较为稳定的心理状态,以应对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和面对各种风险

    不论在何种社会背景下,对个体来说挫折和失败都是普遍会遭遇的,思想波动以至心理失衡是时有发生的,特别是现阶段农民面临着多重考验,“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4】,个体心理失衡的状况随时可能发生,轻则伤及家庭、亲友和邻居,重则波及社会。宗教活动的心理调适功能,使为数众多的善良的农民得到适当的精神蔚藉,使人产生安全感、满足感。对农民个体,有利于减少因情感波动而殃及的身体健康,减少精神类疾患的产生,以较好的心态应对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对国家,有利于党委和政府在非激烈冲突中解决农村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

    (3)宗教组织之间的活动与交往有利于扩大农民的活动半径,有利于营造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所需要的国际环境

    宗教是继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之外,世界舞台上的第三种重要角色,宗教也是中国与国际交往的载体。农村信教群众同样存在与宗教界的国际交往问题,比如国外宗教组织慈善捐助活动在中国的捐助对象主要是农村农民,信教农民与国外捐助者之间容易沟通和了解。宗教界的交往,成为我国农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增加友谊的渠道和窗口之一,宗教活动对经济交往产生一定的推动和辅助作用。比如外国投资者以有宗教信仰者为多,宗教环境对外部投资者是一种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社会环境。历史早以证明国家之间的民间联系,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以某一种形式出现的,总是经济关系的发展引发文化关系、宗教关系的发展;而文化关系、宗教关系的发展又总是会促进经济联系的加深。经济与宗教、与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增加了各国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可。我国沿海地区佛教相对兴旺,与港台、东南亚一带外商投资者的宗教信仰相一致,这些地方宗教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对吸引外商投资、增加农产品出口、提高沿海地区的经济外向度,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有些农民盲目的非理性的宗教信仰可能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消极作用

    一方面,在农民宗教信仰者的队伍中,有一部分群众由于膜拜神灵,回避现实,一切希望寄于神灵,从而缺乏开拓奋进,勇于抗争的精神,这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使之不能较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种情况如果是发生在年青人身上,其负面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另一方面任何宗教都是以唯心主义有神论为基础的,有神论广泛宣传,给少数人别有用心的以可剩之机,他们以钱财为目的,以巫术、邪教假冒宗教,蒙骗群众,这不仅使分辨能力不强的农民受骗上当,危及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的甚至破坏农村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危及社会安定。
 
    三、做好农村宗教工作,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一致
 
    以唯物主义无神论为基本指导思想的党的各级领导与以有神论世界观为指导思想的宗教群众如何和谐相处并带领他们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现时农村不可回避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所遭遇的这一问题是任何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执政者都不曾遇到的特殊矛盾,如何较好地处理这一问题对执政党来说是执政能力的考验,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是领导水平高低的表现。

    1. 学习宗教知识,在了解宗教的基础上做好宗教工作

    毛泽东同志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讲过,“群众中有那么多人信教,我们要做群众工作,我们却不懂宗教。”“这是个群众问题。”【5】江泽民同志说:“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尽可能较多地掌握宗教方面的基本知识,像世界上各大宗教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我国宗教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世界主要宗教的基本状况以及宗教文化等都应该知晓。”【2】领导干部了解宗教知识有助于理解信教群众,有利于与信教群众的沟通和交流,在某些工作中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 增加与宗教组织和宗教界人士的联系,调动宗教组织和宗教界上层人士自身动因,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

    与国际间的情况相一致,农村宗教组织同样是政府、各种社会组织之外的第三种重要角色。党和政府应当特别关注宗教界的代表人士,他们在农民中有一定影响力,他们的言行对农民的活动有一定导向作用。党和政府一方面要给他们以支持和扶助,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难,认真听取他们关于改进政府工作、改善社会管理的批评和建议,让宗教界代表人士和神职人员当好党和政府联系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他们使宗教活动在健康正常的轨道上运行。另一方面必须要求宗教界代表人士要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对宗教的教义做出适合社会需要的解释,对实践的方法做出适应信徒生活的调整,使宗教跟上时代的步伐。

    3. 依法管理宗教组织和宗教事务,提高农民信教群众的法律意识

    加强对宗教信众的管理和教育,要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提高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遵纪守法的观念。当宗教的教义教规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冲突时,国法为先,宗教教义教规必须服从社会主义法制。明确宗教界神职人员有责任要求信教农民在法律的框架内活动,监督信教农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对披着宗教外衣行邪教、巫术之实者的警惕,见微知著,防患未然,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通过宗教方面的工作更有利于促使宗教对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消除消极影响,更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承认宗教的客观存在,并让其发挥作用,正是我们党充满自信的表现,因为任何一个派别的宗教都是无法与一个深得群众信任的执政党竞争的,任何一个虚幻的神都是无法与一个给群众带来巨大实惠的政府竞争的!
 
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周恩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江泽民,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共中央党校报告选,2002,(12)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金融时报,2006-2-22(1)
【5】叶小文,执政能力与宗教工作[J].中共中央党校报告选,2004,(12)
 
                  (本文转载自:《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2月第8卷第1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当前农村私建滥建宗教活动场所的经济学分析
       下一篇文章:宗教经济与经济宗教简论——基于宗教意识形态与经济的关系的视域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