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从个体认同到社会认同的当代民间信仰个案
发布时间: 2013/11/8日    【字体:
作者:郑筱筠
关键词:  民间信仰  
 
 
 当代社会的转型、文化的多元发展为宗教提供了蓬勃发展的信仰空间,宗教信仰日益多元化,然而在福建却有一个特殊的民间信仰现象把不同群体聚集起来,通过对世界上最独特的一座庙宇的认同而走到了一起,走到了福建惠安县崇武镇的解放军庙,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从个体认同到社会认同的当代民间信仰现象的个案。我们中国社科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福建民间信仰对基层妇女的影响”课题组一行也在2010年9月来到了福建惠安县崇武镇的解放军庙,对之进行调研考察。兹具体论述如下:
 
    福建惠安县崇武镇解放军庙在当地非常有名,远远望去,鲜艳的五角星和红旗向人们昭示着这座庙宇非同寻常的存在意义,在大门里面,迎面而来的石雕群形象生动地叙述着当年解放军解救百姓的壮丽景象。旁边有几方石碑,其中一方《二十七烈士碑记》记载着解放军战士为解救百姓而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正殿上悬挂着的黑底金字大横匾“天下第一庙”以及大门两侧的石刻楹联 “殷殷碧血沃西沙宝地,浩浩雄风催东海征帆”都在讲述着这座“天下第一庙”在当地群众眼中独特的民间信仰象征意义。
 
    惠安县崇武镇的解放军庙在不同的人群眼中有着不同的解读,它体现着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的统一与差异,它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个体认同上升为社会认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认同的宗教情感、观念和对象被理性化地升华为群体的社会权威,成为社会认同的文化象征符号,同时又被感性化地凝聚为民间信仰的宗教符号,从而成为独特的“天下第一庙”现象。
 
    学术研究表明,生命历程的变化对个体宗教信仰的实践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发起修建解放军庙的曾恨女士来说,正是她小时候那一段经历了生与死的感性体验使她与福建惠安县崇武镇解放军庙结下了不解之缘。1949年9月17日,解放军某部在崇武镇西沙湾训练时,有国民党军的飞机突然出现在渔镇上空。为保护群众,在西沙湾练兵的解放军毅然自我暴露,用机枪迎击。敌机随即转向解放军,一阵狂轰滥炸。这时,一个被惊吓的小女孩在沙滩上奔跑,寻找妈妈。5名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从掩体里冲出,扑向小女孩,以血肉之躯挡住枪林弹雨。小女孩获救了,但5位战士牺牲了。这小女孩的名字叫曾恨,解放军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牢牢铭记在曾恨的心里。从此,曾恨天天来烈士们牺牲之处祭拜恩人,每年除夕还和母亲一起来为这些烈士守岁。她把母亲给她的梳妆盒改成一个神龛,用泥土塑了一尊解放军像,用笔画上五官和红五星、红领章,又把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纸条贴在泥像的胸前。对曾恨女士来说,建造解放军庙就是要树立起一面精神旗帜,在她心中,那些救了村民性命的解放军就是27尊神,27尊永恒的精神雕像,这是她个体认同的宗教象征符号。
 
   有了这样的个体认同,那么如何让村民和社会也认同?曾恨女士认为建庙是最能体现自己和村民们对解放军的感激之情,庙宇的建设成为个体宗教认同能上升为社会认同的途径。
 
    为了建庙,她省吃俭用地积攒了四、五万元,四处奔波,筹集捐款。1993年,曾恨申请建解放军烈士庙,得到民政部门的批准。崇武镇的乡亲们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捐款。仅半年时间,在人口只有6万的崇武镇集资到60多万用于建盖解放军庙。1996年秋天,曾恨的“解放军庙”终于建成。庙中央端端正正地摆放着27尊解放军塑像以及当年他们所乘的木帆船的模型。曾恨女士从此就住在庙里,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供桌前摆上清茶、供品,然后点燃一柱清香,祭拜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付出生命的解放军英烈们,同时祈求他们能够福佑百姓安康。庙里整日播放的是革命歌曲,有《我是一个兵》、《说句心里话》等和《我的老班长》、《走进新时代》等军队歌曲。此后,经过新闻媒介广泛宣传,解放军庙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解放军庙以及曾恨女士的故事也被广泛宣传,解放军庙因此扬名海内外。
 
    这“天下第一庙”现象令人深思,笔者认为解放军庙之所以能被社会各界认可,其主要原因是个体宗教认同的价值被社会群体认同、接受,并且愿意弘扬。从建盖解放军庙到解放军庙成为福建民间信仰独特的“天下第一庙”的过程就是社会群体对个体信仰行为文化价值的认可、肯定,甚至推广的过程,它具有理性特征,它让个体认同在民间信仰内在秩序的再生产过程中逐渐理性地升华为社会认同的文化符号。例如,解放军庙门前的一块石碑上刻着的民谣:“官兵奋战壮成仁,同志于今成大人,塑像奉香非迷信,翻身群众敬功臣。”反映出民间信仰在民间信仰文化秩序在生产过程中潜在的理性选择规律,即庙中所供奉的这些解放军都是功臣。社会群体正是遵循供奉功臣的民间信仰理性选择理论来认同解放军庙的。盖古代圣王治国之法,重在祭祀。中国对古圣先贤崇拜的传统绵延数千年。在官方的倡导下,各地不断建庙,祭祀英烈圣贤,成为祭祀对象的都是有功于百姓之人,正如《礼记》所言“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就解放军庙的祭祀现象而言,27位解放军英烈之所以能成为当代民间信仰祭祀对象,是因为体现出“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这一理性选择理论。社会群体正是遵循这一原则而认可解放军庙的宗教存在意义。
 
    此外,解放军庙并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民间信仰场所,而且是是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传统教育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各界对于解放军战士深厚的社会感情也是社会群体认同解放军庙,促使其作为一个民间信仰场所的功能不断被其他文化功能超越的一个感性因素。烈士纪念馆里有很多匾额,有28军原政委王宜将军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原28军副军长、陕西省军区司令员杜东海将军题写的条幅:“纪念廿七烈士英灵,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纪念馆前是烈士纪念碑,其通高为8.1米,碑前为烈士亭,亭下有块上书鲜红“军魂”两字的未磨光石碑。这些都鲜明地昭示着社会群体对解放军爱国护民的英雄事迹的认可。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纷纷前来瞻仰。每年的“九·一七”烈士牺牲这一天、“八·一”和清明节等日子,都有单位或学校组织学生来这里,甚至在这里举行入团、入队仪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曾恨女士等村民个体认同的民间信仰庙宇已不仅仅具有民间信仰的功能,它早已超越了民间信仰功能而具有特殊的文化象征功能,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眼中,这座解放军庙叙述着军民情深,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叙述者。在这里,解放军庙早已超越了其民间信仰的宗教功能而具有了军民文化的象征意义。这座解放军庙因其同时兼容了个体认同的民间信仰功能和社会认同的文化象征功能而成为“天下第一庙”。
 
    综上所述,福建惠安县崇武镇解放军庙是当代民间信仰的一个奇异现象,其独特的复合型功能事实上从一个侧面暗示着民间信仰文化秩序再生产过程存在某种内在动力,能促使个体认同和社会群体认同达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理性选择在个体认同提升为社会认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体认同的价值被社会接受,得以提升,个体认同转变为社会认同,同时,社会群体对个体认同的价值有所保留或者进行了再创造。
 
    (本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9日,转载自:龙泉之声。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玄天上帝信仰——以武当山现存碑石、匾额为中心的考察
       下一篇文章:佛性与人性:宋代民间佛教信仰的真实状态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