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慈善
 
回族慈善理念的实践与诠释——乜帖文化
发布时间: 2014/2/14日    【字体:
作者:海宝明
内容提示:乜帖是穆斯林了却心愿的一种形式。乜帖有主命乜帖、副功乜帖、随心乜帖之分。穆斯林给阿訇的海的叶也属于乜帖的范畴。关于乜帖伊斯兰教的经训有诸多阐述。伊斯兰教认为出散乜帖是穆斯林的义务,是使穆斯林财产得以纯净的一种形式。我国华北地区的回族穆斯林还有过乜帖和出散乜帖肉的习俗。乜帖与伊斯兰教的传承有着很大的关系。
关键词:  乜帖 慈善 实践 诠释  
 
 
 
      乜帖一词原为阿拉伯语的音译,其本意是“心愿”和“举意”的意思。后泛指穆斯林在礼拜、封斋、施舍、朝觐、宰牲、、设宴待客、举行纪念亡人等仪式前,从内心发出或口头表达的意愿。在中国内地穆斯林聚居地区专指穆斯林的各种施舍和对宗教的捐赠。
 
      乜帖有主命乜帖、费特雷乜帖、随心乜帖之分。
 
      主命乜帖就是天课,阿拉伯语“则卡提”的意译,原来的意思是“纯净”的意思。缴纳天课不仅能够培养穆斯林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良好品德,而且还可以使穆斯林的财产更加纯净。天课是伊斯兰教以安拉的名义向穆斯林征收的一种宗教课税。缴纳天课对于一个有条件的穆斯林来说,是天命。在穆圣传教初期,缴纳天课是穆斯林的一种自发的慈悲行为,公元623年缴纳天课被伊斯兰教确定为穆斯林的主命功课,成为每个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义务。天课制度规定,凡穆斯林每年除正常的开支外,其盈余的财产仍然满贯者必须按照不同的课率完纳天课。(盈余财产没有达到满贯者没有缴纳天课的义务)穆斯林应该缴纳天课的物品的课率各不相同,金银首饰和现金的课率是百分之二点五;商品货物按价折合成现金给付天课;农产品根据土地灌溉情况课率分别有5%和10%;矿产品的课率是20%;田园、房产等不动产如果用来租赁牟利,其牟利所得比照现金给付天课;驼、牛、羊都有各自的课率。天课只有最低标准,没有最高限额,一般每年交付一次。天课的施济范围《古兰经》有明确规定:“赈款只归于贫穷者、赤贫者、管理赈务者、心被团结者、无力赎身者、不能还债者、为主道工作者、途中贫困者;这是真主的定制。”(9:60)“心被团结者”后来被废止。缴纳天课一般在斋月内进行,伊斯兰教认为,在斋月内用天课施济穷人效果最佳。接受天课者必须是穆斯林,必须是活人,施舍时可以按照先亲后疏、先近后远的原则进行。父子间、夫妻间、主仆间不能互相施舍。伊斯兰教不允许把天课施济给异教徒。我国的穆斯林一般把天课直接交给清真寺或直接出散给贫苦的穆斯林。清真寺接收穆斯林的天课必须专款专用,只能施舍给贫困者个人,不能用来购置宗教财产、修建清真寺、开办学校、经商盈利等等。穆圣时期,伊斯兰教推行天课制度在统一阿拉伯半岛、缓和社会矛盾、调和贫富对立、维护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政权的稳定和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费特雷乜帖也叫开斋捐,是穆斯林的副功乜帖。每个人的缴纳标准是2.5斤小麦(我国内地的一些清真寺确定的标准是每人7.8斤小麦)。开斋捐按人头来计算,即使是新出生的婴儿其父母也应该为他(或她)缴纳开斋捐。开斋捐一般在开斋节的当天上午礼拜之前放置在清真寺的乜帖箱内。开斋捐被称为穆斯林的济贫税。受益对象主要是贫困穆斯林。
 
      除主命乜帖和费特雷乜帖之外,在我国内地的回族穆斯林聚居地区还有红白事乜帖。穆斯林办喜事知感真主,办丧事为亡人求恕饶都要出散乜帖给贫困者或清真寺。这种乜帖没有具体规定,随心而已。为了维护清真寺的正常运转,清真寺寺管会也敛乜帖。华北地区的清真寺一般至少每年敛两次乜帖。一次是为阿訇和海里凡筹集生活费叫做敛束脩;一次是筹集清真寺烧煤开支叫做敛煤钱。束脩乜帖和煤钱乜帖没有具体标准,多少随心。若有清真寺修缮或清真寺翻建工程,寺管会和阿訇不仅在本地敛乜帖,还要外出敛乜帖。这种乜帖也是随心乜帖,多少没有标准。有人认为,穆斯林个人给阿訇的海的叶也属于乜帖的范畴。
 
      出散乜帖,亦有诸多的注意事项:其一,穆斯林施舍的财物必须是纯洁的、干净的。《古兰经》启示穆斯林:“你们绝不能获得全善,直到你们分舍自己喜爱的事物。你们所施舍的,无论是什么,确是真主所知道的。”(3:92)伊斯兰教的先知穆圣曾言:“真主是纯洁的,他只接受纯洁的事物。”(穆斯林辑录)伊斯兰教的经训要求穆斯林一定要用合法的财产进行施舍,那些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比如偷盗、贪污受贿、贩毒等获得的财产不能用于施舍。如果用不义之财进行施舍,不仅是徒劳的,而且是有罪的。著名的圣训传述人艾布胡来赖曾经传述了这样一段圣训:“一个朝觐者带着不洁净的费用离开家门时,他说道:‘主啊!我遵命来报到了。’【一位天使当即喊道】:‘你没有遵主命来报道,也没有求主襄助,你的朝觐被拒绝了。’” 其二,提倡隐性施舍。《古兰经》曾言:“如果你们公开的施舍,这是好的;如果你们秘密的施济贫民,这对于你们是更好的。这能消除你们的一部分罪恶。真主是彻知你们的行为的。”(2:271)“不分昼夜,不拘隐显地施舍财物的人们,将在他们的主的那里享受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 ”(2:274)为了强化穆斯林的慈善理念,伊斯兰教的圣门弟子以身作则为穆斯林群众做出了榜样。穆圣传道初期,伊斯兰教的众多先哲专门向失明的穷人施舍,他们把施舍的钱物悄悄地系在正在睡觉的穷人的衣服上,以免受施的人知道施舍者是谁。其三,伊斯兰教强调要尊重施舍对象。《古兰经》启示穆斯林:“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不要责备受施的人和损害他,而使你们的施舍变为无效,犹如为沽名钓誉而施舍财产,并不信真主和后世的人一样。他譬如一个光滑的石头,上面铺着一层浮土,一阵大风过后,使它变得又硬又滑,他们不得获得他们施舍的任何报酬。”(2:264)其四,施舍者不能奢求现世回报。伊斯兰教认为,穆斯林施舍财物是替真主施舍,受助者感激的对象是真主安拉。穆斯林乐善好施的行为真主安拉将给予回报。伊斯兰教的唯一经典《古兰经》晓谕穆斯林:“敬畏者,得免于火刑。他虔诚的施舍他的财产,他没有受过任何人的应报的恩德,但他的施舍只是为了他的至尊主的喜悦,他自己将来必定喜悦。”(92:17—21)穆圣也曾说过:“你花费不要算计,真主将为你计算;你不要守财,否则真主会减少你的福分。”(布哈里辑录)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施舍之后不能反悔。《古兰经》晓谕穆斯林:“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应当服从真主,应当服从使者,你们不要使你们的善功无效。”(47—33)穆圣曾说:“施舍后又索要者,犹如狗吣后又重新吃回口中一样。”(布哈里辑录)其五,伊斯兰教的经训强调穆斯林施舍要适度,不能超越自己的承受能力,伊斯兰教反对裸捐的作法。《古兰经》晓谕穆斯林:“他们问你,他们应该施舍什么,你说‘你们施舍剩余的吧’。”(2:219)伊斯兰教的先知穆圣告诫穆斯林:“阿丹的子孙啊!施舍富余的财富,对你是福,吝啬多余的财富,对你是祸。”
 
      在伊斯兰教的教义中,施舍不局限于出散资财,导人行善、止人作恶、说善言、做好事都属于施舍的范畴。伊斯兰教强调的施舍范围很广。下列行为都属于伊斯兰教的施舍范畴。其一,经常记念真主是施舍。穆圣说过:“你们的每一个关节中都有施舍:每一次赞主清净就是施舍;每一次赞颂真主就是施舍;每念一次‘清真言’就是施舍;每念一次‘真主至大’就是施舍;命人行善就是施舍;制止作恶就是施舍——从中会得到两拜上午拜的回赐。”(穆斯林辑录)其二,教给他人知识是施舍。伊斯兰教是崇尚知识的宗教。伊斯兰教认为知识与信仰是分不开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信仰是理性的信仰,是坚固而纯洁的信仰。知识能够帮助人们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修正不健康的思想观念。没有知识的信仰是盲从的信仰,极容易滑向迷雾的深渊。《古兰经》启示穆斯林:“有学识的人知道从你们的主降示你的经典确是真理,能指示[世人早走上]万能的、可颂的主的大道。”(34:6)伊斯兰教给予了学者很高的地位。《古兰经》云:“真主的仆人中只有学者敬畏他。”(35:28)“真主将你们中的信道者升级,并将你们中有学问的人提升若干级。真主是彻知你们的行为的。”(58:11)先知穆圣则直言:“学者比修士优越,犹如明月较繁星光明。学者是先知的继承人,先知们没有留下金银只留下学问。谁求得学问,就已获得很多的财富。”(穆斯林辑录)伊斯兰教在尊崇学者的同时也把传播知识,答疑解惑列入了施舍的范畴。伊斯兰教的先知穆圣曾说:“最好的施舍就是一个穆斯林将自己所掌握的所有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的穆斯林兄弟。”(伊本马哲辑录)伊斯兰教认为,有知识的人不能把知识当成私有财产,应该毫无保留的把知识传授给穆斯林大众。其三,说善言是施舍。穆圣曾言:“佳美的语言是施舍,为礼拜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施舍。”(布哈里辑录)又说:“你们应当用施舍防止进火狱,即使半个枣子也要施舍;如果没有,则说善言。”其四,做善事是施舍。穆圣说:“在太阳升起的每一天,人们的每个动作都在进行施舍:在两个人之间主持公道是施舍;帮助一个人骑上他的牲口,或者将其行李举上去就是施舍;一句良言就是施舍;为礼拜所走的每一步就是施舍;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就是施舍。”(布哈里辑录)其五,有益于社会的劳动是施舍。穆圣说:“一个穆斯林不论种了一棵树,还是庄稼,然后不管是人还是牲畜吃到它(的果实)就等于是施舍。”(布哈里辑录)其六,停止伤害他人也是一种施舍。伊斯兰教认为行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施舍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施舍的能力,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贡献。施舍不仅使他人受益,也能够净化施舍者自己的心灵。
 
      伊斯兰教在鼓励施济的同时,要求穆斯林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利用真主赋予人们的智慧和才能研究自然,开发自然,耕耘今世,拼搏进取,寻求真主的恩惠,获取物质财富,满足人们正当的生活需要,追求今世幸福美好的生活。伊斯兰教的唯一经典《古兰经》启示穆斯林:“当你们礼拜完毕的时候,你们当散布在大地上寻求主的恩惠,你们应当多多地记念真主,以使你们成功。”(62:10)先知穆圣告戒穆斯林:“正当谋生是天命之后的又一天命。”(穆斯林辑录)“最可口之饮食,莫过于亲手之劳作。”(穆斯林辑录)伊斯兰教提倡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用脑力和体力的劳动换取今世的物质条件,鼓励穆斯林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业经营。伊斯兰教教义教法学家伊玛目安萨里在其名著《圣学复苏》中指出:“先知的一些弟子们不是经商于海陆,便是劳作于枣树园里,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而不应该仿效那些背离穆圣的道路,整天坐在清真寺里,两眼盯着别人的手,期待施舍的人。其实那些努力生产,自力更生的人,才会得到主的宽恕和奖励。”
 
      伊斯兰教视游手好闲,坐享其成为可耻行为。当代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穆罕默德.穆特瓦里.什尔拉维长老撰文强调:“懒惰不应以专事善功为口实。”他认为,无论是力行善功,还是努力工作,耕耘今世都是为了得到真主在后世的恩赐,都对后世的归宿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因此,《古兰经》启示穆斯林:“谁为主道而迁移,谁在大地上发现许多出路和丰富的财源。真主就报酬谁。”(4:100)“凭自己的财产和生命而奋斗的人,真主使他们超过安坐家中的人一级。”(4:95)“他的劳绩将被看见,然后,他将受最完全的报酬。”(53:40-41)为了支持穆斯林参与各种经济活动,伊斯兰教在宗教礼仪方面为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了许多方便。比如允许远行经商者和重体力劳动者斋月可以不封斋,远行经商者可以缩短拜功等等。
 
      伊斯兰教重视慈善事业与穆圣传道初期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蒙昧时期(穆圣传道之前)整个阿拉伯半岛瘟疫流行,战乱不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些贫民生活艰辛,卖儿卖女。在这种社会条件下,提倡施济,对于发展伊斯兰教无疑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在我国的回族穆斯林群众中流传着许多有关乜帖的传说故事。其中有两个故事非常有名。一个是哈里发阿里无私助人的故事,另一个是“人变虫的传说”。阿里是伊斯兰教的先知穆圣的堂弟,也是穆圣的女婿,是四大哈里发之一。传说,穆圣传教初期,阿里的生活很窘迫,经常发生断炊的现象。一天,十分饥饿的阿里问他的妻子法图麦:“有食物吗?”法图麦告诉阿里,家里什么食物都没有了,只有6个第纳尔钱币。于是,阿里拿着6个第纳尔去市场买粮食。途中,阿里看到一个富人对一个衣衫褴褛的穷人大声呵斥,皮鞭相待。穷人跪地苦苦哀求。阿里上前询问缘由,得知穷人欠富人6个第纳尔的债务。阿里毫不犹豫把手中的6个第纳尔交给富人,替穷人还清了债务。自己两手空空回到了家中,他把这件事如实的告诉了法图麦。法图麦没有责怪他,法图麦说:“感谢安拉,这是高尚的行为,你把一个穆斯林从牢狱之苦解救出来,我们拥有安拉就足够了。”听了妻子的话,阿里轻松了许多,但是看到因饥饿哭泣的孩子,愁云又浮上了心头。阿里决定去找先知穆圣寻求解决办法。路上,一个人牵着一头骆驼向他走来,这个人告诉阿里:“我想卖掉这头骆驼,你能买吗?”阿里告诉他,自己没有钱。这个人却坚持以100第纳尔的价格赊账把骆驼卖给阿里。这个人走后,另一个人来到阿里跟前,出了300第纳尔的价钱,把骆驼买走。阿里用卖骆驼的钱购买了食物回到家中。事后,阿里把这件事告诉了先知穆圣,穆圣说这是安拉对阿里的报酬。“人变虫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贫困的穆斯林,接受主的恩典以后,财富不断积累,富甲一方。此人吝啬守财,自食其言,不缴纳天课,不施济穷人。最终得到报应变成了一个虫子。回族穆斯林群众认为,出散乜帖是为自己、为老人、为子女、为亲朋、为一坊穆斯林所作的善功。
 
      在我国的回族穆斯林群众中还有“过乜帖”和出散“乜帖肉”的习俗。“过乜帖”一词是伴随着回族形成而产生的一个典型的回族语言词汇,是阿汉结合体。乜帖是阿语的音译,过是汉语的动词。过乜帖指回族穆斯林通过请阿訇诵经来祭奠先人或了却自己的心愿的一种仪式。在这种仪式上阿訇诵读《古兰经》选段(我国华北地区称之为十八个苏勒),仪式上置办的宴席称之为乜帖席。乜帖席由一碗炖牛(羊)肉、一碗炖鸡肉、一碗牛(羊)肉丸子、一碗炖海带、一碗炸豆腐、一碗炖黄花菜、一碗炖胡萝卜(或者炖白菜、炖土豆)、一碗炖杂碎等八碗菜组成,在我国华北地区回族群众吃乜帖席又称之为吃八大碗。乜帖席是流水席,上一拨客人吃完了,下一拨客人入席,客人随吃随走。办乜帖席施舍饭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施舍对象可以是主人的亲朋、邻里,也可以是本地的穷人或过路的乞讨者。过乜帖也是阿訇“传道、授业、解惑”的讲台,一些阿訇利用过乜帖的机会向回族群众宣讲教义,传播宗教知识。出散“乜帖肉”的习俗源于易卜拉欣宰子奉献。相传,古代先知易卜拉欣晚年得子伊斯玛仪,当其子13岁时,安拉启示易卜拉欣宰子奉献。易卜拉欣和其子欣然从命,正当易卜拉欣父子在米那山谷执行启示时,安拉有感于易卜拉欣父子的忠诚,派天仙送来一只绵羊作为伊斯玛仪的替身。据说这一天是阿拉伯太阴历的12月10日,阿拉伯人为纪念易卜拉欣父子的牺牲精神,便在此日宰牲。迁徙第二年,穆圣将此日定为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忠孝节)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也有古尔邦节宰牲的习俗。古尔邦节宰牲的牛羊肉不能独享,要分而食之。古尔邦节宰牲的牛羊皮多捐献给清真寺,牛羊肉分成若干小份称之为乜帖肉出散给亲朋和生活有困难的人。在我国华北地区回族群众祭奠先人也有出散乜帖肉的习俗。亡人(回族称去世的人为亡人)去世后40天或周年,其家属炸油香、宰牲,把乜帖肉和油香出散给帮助料理丧事的人、亲朋、邻里。亡人去世后,其家属还要为亡人出散资财。
 
      乜帖是穆斯林极为贵重的举意,是信仰虔诚的一种体现。所以,穆斯林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出散乜帖的传统。中国的绝大多数清真寺乜帖是最基本的经济来源。 乜帖与伊斯兰教的传承有着很大的关系。不仅如此,乜帖文化所传承的慈善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许多积极的现实意义。
 
      吝啬守财,为富不仁,坑蒙拐骗,贪赃枉法者,必将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和良心的拷问。关于贪吝的危害伊斯兰教的唯一经典《古兰经》和圣训同样有许多精辟的阐述。《古兰经》警示穆斯林:“吝惜真主所赐恩惠者,决不要认为他们的吝惜对于他们是有益的,其实那对于他们是有害的;复活日他们所吝惜的财产,要像一个项圈一样套在他们的颈上。天地间的遗产,只归真主。真主是彻知你们的行为。”(3:180)能戒除自身贪吝者,才是成功的。“(59:9)伊斯兰教的先知穆圣说:“今世富甲天下者,是后世福分最少的人,除非他广施博济,然而这种人太少了。”(穆斯林辑录)伊斯兰教认为,吝啬守财与挥霍浪费同样是真主所贬责的恶行。经训鼓励穆斯林,要用真主恩赐的财富服务于主道,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力所能及,扶危济困,急公好义是伊斯兰教慈善理念与当今社会慈善理念共同的内涵。笔者认为,广大穆斯林应该积极投身到社会爱心活动中去,做“帮一点”精神,“微尘”精神,“交大党员”精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从我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困难群众解愁,让爱心和奉献成为唱响祖国大地的主旋律,共同塑造“交大党员”,“帮一点”,“微尘”这些新时代的爱心品牌。明中施舍,暗中天还。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在向他人传递爱心的同时,自身同样会感受到幸福与快乐。
 
     本文参考资料:马坚版《古兰经》、《布哈里圣训实录》、中国伊协《新编卧而兹演讲集》
 
     (本文原载:《中国穆斯林》2011年02期,转载自作者博客。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再议基督教新教伦理对美国宪政中现实主义发展的影响 \刘贤达
摘要:本文从基督教新教文化和美国政治中的现实主义来作为本次论文探讨的主要方向。本…
 
马丁•路德的世俗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余佳琦
摘要: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也是基督教路德宗的开创者。他不…
 
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路径——从民法解释论到宗教法治方案 \刘焓
摘要:对于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问题,现行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也不具有一致性。…
 
政教协定的界定、历史源流及当代嬗变 \刘国鹏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天主教会拥有国际主体性的最高权威圣座(SantaSede/HolySee)与一般主…
 
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的财产偿债责任与宗教用益何以安处?——《民法总则》之下基于信托法理的涉教财产制度构建 \刘太刚 吴峥嵘
摘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确立的制度框架下,作为捐助法人的宗教活动场所,…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宗教慈善事业的公信度从哪里来
       下一篇文章:宗教与志愿服务:是什么激励信徒服务他人?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