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观察
 
十大药方对治中国信仰缺失症十大药方
发布时间: 2016/5/19日    【字体:
作者:李利安
 
 
警示:目前中国的道德问题堪称历史之最
 
信仰到底是什么?这个概念不解释的话大家会有很多误解。我们说的中国式信仰,准确的讲是中国汉族地区传统宗教信仰,第一,它是汉族地区的,第二,它是传统的,第三,它是宗教的,这三个必须同时具备。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今天中国汉族地区传统的宗教信仰到底缺失什么?很重要的就是信仰缺失,除了信仰缺失还有一些问题,比如信仰混乱、信仰淡漠、信仰缺失,这些同时成为今天中国信仰出现的很大问题。今日中国在道德方面是不是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我想这个问题是具有振聋发聩的警醒作用的,但是要回答,所有的历史学家都不会给一个准确的回答。但现在是我们五千年历史当中,道德问题最严峻的时期之一,这个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最严峻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上其他时期有什么不同?现在是人们穿暖了吃饱了以后的信仰道德危机,而且是全球化文化飞速发展时期,人类文明迅速进步的时候所出现的道德滑坡,严格来讲现在是更加严峻,应该是历史上最严峻的时期。
 
忧思:中国式信仰出了什么问题?
 
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对于文明道德的建设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不仅如此,它在整个中华大地各民族的连接团结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在道德建设方面,今天把希望指向了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式信仰,这个信仰还是指宗教信仰,是审视人的欲望、审视人的社会性,能够在净化心灵方面和灵魂安顿方面有所建树,在这种信仰的范畴之内,今天中国式信仰,或者是中国汉族地区传统的宗教信仰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这个恐怕还要稍微细一点。我感觉中国传统式宗教信仰是3+2的结构,这个“3”是儒释道,“2”是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这就是中国式信仰。中国式信仰只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离开了这个就无法来谈,因为中国太大了,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民族的信仰,我们只有在中国汉族地区传统宗教信仰这个角度下,让它具有中国式,而且这种中国式个性非常鲜明,在整个人类的宗教文化当中是独树一帜的,有它自己的特色。
 
中国式信仰本身存在什么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有很多,我过去曾经有个思考,看今天中国式信仰的问题,如果从宗教自身来看,从客体来讲社会给它的挤压有多大?从主体来看有六大要素,其中有一个要求就是信徒本身,尤其是信徒作为组织化存在的时候,组织存在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
 
信仰缺失的第一个问题是现代化转型,或者是现代性。什么是现代性?民主法治,我们拿出来审视中国的传统宗教信仰,就可以看出这里面有多么的缺失。在经济领域看现代化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市场经济、自由经济,我们今天的自由竞争有没有给宗教一个平台、一个机会?我觉得民间宗教、民间信仰没有合法的地位,这就是不平等的。
 
我们现在的表现很重要的是科学、理性,这在中国传统中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没有准备好。另外在科学理性的时代,我们如何呼应?现在神神怪怪的东西是不是谈的太多?现在功利化的追求是不是太多?我们在宗教信仰方面还要进行很大的提升、宣传和引导,这方面的问题还是很多的。
 
这些年对中国传统宗教信仰思考非常多,尤其是佛教,我们信佛积极性还是挺高的,比如说传统的佛教活动的核心基地在寺院、在围墙之内,它和社会有很大的隔阂。我们传统佛教总是佛怎么说,就是看传统、看过去的注意力特别强,而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就显得迟钝。所以这都使得我们学习佛教有了很高的门槛。刚才强调学习佛教其实也是一个金钱的比拼,你有钱了,那你到寺院里可能有更多的活动开展,有更多的事情可做,有更多的感受能够体验和获得。没钱的有可能会面临很多障碍,当然这个不尽然,但在中国的底层社会实际上是形成了这样一个现象。我们到各地去旅游,到寺院里门票就是一关,你要看佛亲近佛、亲近法师要先买门票。所以这个情况是大大有问题的,和现代社会是不接轨的。
 
对策:对治中国信仰缺失症十大药方
 
刚才说到开什么药方,我也想开个药方,也想尽可能的具体化,但是这么大的一个问题绝对不可能用几句话来解决,这是很难的。我试图具体一点,我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不要把宗教视做消极力量,国家应在法律层面重新审视宗教精神
 
先给客体层面开一个药方。我们不要把宗教视做一种消极的力量,我们要看到它积极的力量。文革期间宣传无神论,这不是不好,也好,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无神论那是非常好的,但是更多的是老百姓中盲目的无神论,这种宣传是对宗教的批判、毁灭,这种余毒直到今天依然大面积存在于中国社会,那种严重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国家、政府和权力部门,包括社会精英、社会大众都要树立意识,这个意识需要宗教学进一步的推广,宗教学研究进一步面向社会,现在这个力量还太弱。当然我们也希望国家能够在法律层面,考虑把这种重新审视宗教的精神贯彻进去。
 
二、痛下决心不要把宗教当成摇钱树
 
不要把宗教,尤其是中国传统宗教视做一种经济力量。宗教是一种超越性的文化,是净化心灵、安顿灵魂、超越时空的终极化的追求。我们现在把宗教看成这个地方有名、这个地方灵、这个地方有什么,很可能就围起来做旅游开发了,这是很悲惨的事情。大家都看到宗教是一个旅游资源,都看到它能够变钱,把宗教变成经济的力量。当然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各地政府恢复了很多宗教,帮助宗教文化发展,但宗教旅游开发这个余毒非常深,对今天宗教界的合法权益是巨大伤害,对宗教形象是巨大的抹黑,所以我们要痛下决心来改变这种历史。
 
三、信众不要把信仰功利化
 
对信众来讲,不要把中国的传统宗教视做一个神灵的力量,只看到有求必应就错了。现在很多宗教信仰求财、求官、求健康都可以,但是如果你认为这个宗教只是这个就一定是错的,因为它还有伦理道德的教化,还有心灵的提升、精神的重塑,还有更多积极向上的一面,我们都把它丢了,只剩下烧香拜佛、有求必应,这就是错误的。而且这种现象在我们今天社会当中大面积存在,看看初一、十五、逢年过节寺庙的门都被挤破了,当然也有民俗活动的意义在里面,但更多的是功利化的追求。
 
四、不要把中国传统宗教变成铁板一块
 
今天也不要把中国传统宗教变成铁板一块。这不符合宗教发展的自由竞争。铁板一块儿就是计划经济。在这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倡导更多的生动活泼的、各有特色的宗教文化,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空间,现在宗教个性化发展的空间还不够。
 
五、不要把传统宗教作为一种学术
 
不要把传统宗教文化仅仅作为一种学术,仅仅作为一种文学等等,我们要知道真正文化的复兴,中国传统宗教发挥的文化作用一定要渗透到民众当中去,文化建设不是做了多少工程、多少文章、多少项目,而是老百姓当中有多少人接受、有多少提升,这是唯一的标准,其他的都是辅助,这些话是对学者来讲的,他们应该在这方面有更多的倡导,把学术用活,用到民众当中去,真正发挥文化的作用。
 
六、推动宗教与现代社会接轨
 
对治信仰缺失药方从主体来讲,也有五大药方。一是我们宗教自身,这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我们不要以为西方兴起了后现代,我们就直接和后现代接轨,我们有何资本进入后现代呢?我们一说后现代觉得和我们非常吻合,可以直接对接,这是错误的。我们首先要现代化然后再考虑后现代,具有后现代精神的传统文化我们会更加有信心。现在我们不要求传统宗教文化都用现代的管理模式去管理,传统的道观管理也很好,但是现代化的民主法治的精神底蕴要渗透进去,还有刚才说的市场经济,我们如何来运用市场经济?宗教也有市场的原则,这些东西值得我们来推敲。所以要继续的推动现代性。
 
七、坚守宗教主体性不动摇
 
要坚守自己的主体性。也就是本位立场,宗教就是宗教,佛教就是佛教,道教就是道教,我们就是超越性的信仰,我就是净化心灵的,我就是成仙成佛的,这就是本位和主体性。而不要社会上有一个风吹草动,一会儿倒向这边,一会儿倒向那边,现在改革的力量层出不穷,一会儿是这样的,一会儿是那样的。我们宗教界很多做法都是这样来走的,我觉得这都是缺失主体性很重要的表现。我们应该坚守、坚守再坚守,我就是佛教,我就是道教,这是极为重要的。
 
八、重塑宗教信仰的神圣性
 
要保持、重塑宗教神圣性。我所说的中国式信仰,就是中国汉族地区的传统宗教文化,现在我们信仰混乱,见神都拜,从拜神到拜金,对信仰也非常淡漠。现在佛教信仰和其他教的信仰,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可以看出来,中国传统式的信仰好像信和没有信是一样的,所以这有一个信仰淡薄的问题。还有信仰的缺失,今天真正信仰的人还是太少了,中国大地上有很大的一个空白让全球震惊,就是很多人没有信仰。这在今天来讲为什么还要回到给一个药方,就是重塑宗教信仰神圣性。
 
九、重塑宗教的自觉自强自净机制
 
我们中国传统宗教现在自净的功能越来越弱了,魏晋时期儒释道各个都是在激烈竞争当中,用积极、主动的态势向前发展。唐以后三家握手言欢,四平八稳的发展,这个发展过程中缺少了自净性,自觉自强没有了,或者是很弱了。这个和隋唐以前的那种气象完全不一样了。我们今天的中国传统宗教到了一个自觉自强自净机制要重塑起来的时候了。
 
十、传统宗教要积极走向社会。坐守其成很可能变成坐以待毙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走向社会、走向现代,乃至走向国际的姿态,积极性一定要重塑起来。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和基督教相比,保守、自守,关起门来愿者来,随缘,这在现代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坐守其成很可能变成坐以待毙,这是很危险的。所以要积极主动的走出来,走向社会,走向人群,走向未来。
 
转自凤凰佛教,原标题:振聋发聩!李利安十大药方对治中国信仰缺失症http://fo.ifeng.com/a/20160427/41600497_0.s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明代景教的道教化——新发现一篇道教碑文的解读
       下一篇文章:在继承中创新——解读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