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观点与争鸣
 
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真的势不两立吗?
发布时间: 2016/5/26日    【字体:
作者:范学德
关键词:  基督教 中华文化  
 
 
一、我虽然批评中华文化中的丑陋,但还是深深地爱着她,因我是喝着她的奶汁长大的。
 
我时常感叹,生而为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怎么有这么多的痛苦和无奈!即便在选择信仰这个最具个人性的问题上,也要背起数千年文明的重轭,在信仰和文化的冲突之间不断地徘徊。
 
自从认真地接触福音以来,在我脑海中就画了个大问号:难道基督教与中华文化水火不容吗?福音若在中华大地生根,就必须摧毁中华文化吗?我如果相信耶稣,就必须无情地斩断我那割不断的中华文化之根吗?或者,视那千千万万死去的亡灵都为魔鬼的儿女!
 
这些问题把我折磨得好苦。有时我狠狠地说,如果真的是这样,就让我作一个异教徒吧。我情愿带着永恒的诅咒,与那消逝了的过去一起消逝,也不愿意一个人独自在中华文化的废墟上欢庆永生。
 
也许是出于儿不嫌母丑的原因,我虽然也批评中华文化中的丑陋,但还是深深地爱着她,因我是喝着她的奶汁长大的。我乃一介书生,不敢忘本。我承认,这里面包含了文化视野的狭隘对我的限制,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华文化那博大精深的魅力,使我无法抗拒。长江黄河、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山水园林、武术戏曲,等等,这一切为我徐徐地展开了一个“至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天地。在这个天地间翱翔,我感到的不是耻辱,而是荣耀。
 
在近代,中华文化衰落了,孔孟之道影响的江河日下,对此我感到悲哀困惑,但更为那些连中国人都不愿作的中国人而困惑悲哀。虽然如此,但面对长江时,我没有悲叹“无边落木萧萧下”,更不信这一江春水,只向西流!在迷茫的时刻,我没有诅咒自己的黄皮肤、黑头发,却不由自主地暗暗祈祷:苍天哪,如果你不灭中国,中华文化怎能死!大地啊,若你容炎黄子孙有繁衍滋生之地,华夏文明必定新生。
 
不可否认,在我的困惑和悲哀中,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作祟,这民族主义用利齿不时地把我的心咬伤。但这似乎不是主要原因。生而为炎黄子孙,我属于这个受尽列强凌辱迫害的被压迫民族,属于这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传统,对于中华的兴亡盛衰,我绝不可能无动于衷。
 
由于这个原因,我与一些华人基督徒交流信仰时,话不投机。在中华文化存亡续绝的这个问题上,我们彼此之间缺乏共同语言,感情上难以产生共鸣。我不明白,既然上帝使他们生而为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英国人,他们怎能不关心他们的亿万骨肉同胞的命运,那正是最需要得到他们帮助的邻居啊!
 
普通基督徒对中华兴衰的冷漠,我还能忍受,但对某些华人牧师及神学生肆意地贬低中华文化,我则感到难以容忍。他们对中华文化很少有同情的了解和深入的认知,由此而产生的无知不是不可原谅。但当他们无视自己的无知而夸夸其谈时,除了悲哀和厌恶之外,我还能感到什么!他们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我想,也许是因为他们接受西方神学的教育,接受得太彻底了,使得他们的学问及其思考神学问题的思维模式,都彻底地西化了。
 
最令我失望和愤慨的是:某些华人神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完全抛开时间与历史的因素,把两千多年前的孔孟老庄,与近几百年来传入中华的福音比来比去,把孔孟老庄批得一文不值。好像若不拆毁中华文化之殿宇,中国人就不能登入基督教之堂室。这些发现不只使我与基督教的心理距离加长加宽了,更加深了我对基督教的敌意和仇恨。我愈发相信,基督教与中华文化势不两立。它们之间存在的紧张、对立和冲突的关系,只能导致此消彼长,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
 
二、为了认识真理,我必须重新认识福音与中华文化。
   
粗略地阅读了一些有关基督教信仰的书籍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基督教的基本神学观念与中华文化的某些观念之间,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和冲突。
 
最尖锐的冲突是人性的善恶,以及“神救”还是“自救”(注1)。我欣赏儒家的观念:人之初,性本善。人皆有善性,它是人之为人的基石,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据,是孺子可教的心性基础。但基督教的教义却似乎是:人之初,性本恶。人有原罪,人性全然败坏。
 
我相信人能自己拯救自己,如孔子所言:“为仁由己”。只要人能自觉到他心中固有的善性,由仁义之正道而行,求仁知义于日常生命活动之中,那么,即使他一个大字不识,也可以依靠自己而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但基督教宣扬人无法自我救赎,所以,人必须无条件地信靠耶稣,把生命的主权交给他,由他来作生命的主。不通过耶稣,人不可能认识上帝,也不可能得到永生。
 
我同意许多基督徒的看法:在道德上,人往往知道应该怎样行,但却行不出来。但我认为对此要加以补充,即人有时知道应当如何行,并且,也如此行了。人真的能救自己吗?人真的对自己完全无能为力吗?
 
我很难理解因信称义的教义。我非常吃惊地看到:在当代西方基督教中,信仰与道德分裂得愈来愈厉害了,以至于我有时不得不怀疑:我看到的是基督徒吗?他的信仰和道德生命有联系吗?他们怎能生命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却自信自己已经因信而称义了。我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基督教只强调因信称义的教义的结果,并认为中国贤哲所信守的“知行合一”观念,反而能更好地表达信仰、道德与生命活动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孟子云:“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周子云:“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通书》)这些慧语都表明:在中国哲人看来,生命之大道,应该得之于心、验之以情、见之于行、成之以事业、现之于生命。至情至性之人,必将真理与生命打成一片,以一己之生命,证生命大道之为真、之为实。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不能不受到儒家“中和”观念的影响。我接受孔子所提出的“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的标准,以为君子理应“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认为这是对“中和”观念所作的最好界说,人应当不陷于偏执,有节有度。正是在“中和”、“和谐”观念的影响下,中华民族才形成了尚和谐、宽容,不走极端、对抗的民族特性。
 
基于这样的精神背景,我认为,基督教这个历史上最强大、最持久的分裂性宗教,过于尚分别、执对抗、走极端、攻异己。看看某些基督徒对非基督徒的绝对排斥,看看基督教内不同派别之间的相互攻击,这种非此即彼,有我没你的思维方式,令中国人讨厌。因此,当我读到诚静怡在第一届世界宣教大会上(1910年)说:“中国人对宗派主义没有兴趣”时(注2),我感到我与这位中国基督徒的感受是相通的。
 
有的中国神学家把“天人合一”这个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贬得一文不值,这深深地刺伤了我的心。我一直非常欣赏孟子的名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也,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也为《中庸》的“合外内之道”而激动不已,“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在《易传》中,大人者的赤子之心,令我肃然起敬,“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闻张载的凌云壮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顿生“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孟子》•万章)的感觉。
 
我真想当面问问那些神学家,在福音还没有传到中华的漫漫岁月中,我们的往圣先贤执著地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不正是渴望通过仰望太空和反省自己的天良,来体认上帝那永恒的大能和神性吗?在福音没有临到中华的情况下,如果中华儿女连上天和天良也不敬畏,那么,他们岂不是可以任意妄为了吗?
 
反覆思量后我得出结论:不能抹杀福音与中华文化的不同,但也不能夸大它们。为了认识真理,我必须重新认识福音与中华文化。
 
三、回首历史的辉煌,我高扬人为万物之灵;面对现实的悲哀,则把罪过都推到上帝的头上!
  
渐渐地我自省到,我之所以对于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的分别过于敏感,除了理论上的原因外,我内心深处那种受到了伤害的民族感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回首灿烂迷人的中华文化,我不得不惊叹;壮哉!伟哉!但面对着中华民族近几百年来横遭列强欺压的辛酸史,我对上帝则愤愤不平。我认为,即使上帝存在,他也太不公道了。他帮助西方国家繁荣、进步、富强,却任由中国贫穷、落后、挨打。
 
但我的理性却反驳我说,这不可能是真的。若上帝存在,他一定是公义的,他不可能偏心任何一个国家,更不会与扩张殖民的帝国站在一起。西方列强的强盛,不是单一的因素造成的。它侵略中国,也决不会是为了传播基督信仰。而中国的贫弱,也非一日而成,一因所至。但中华民族优良精神的衰落,必是一个重要原因。林肯在美国内战时所说的一句话对我启发很大,他说,不是上帝站在哪一边,而是我们是否站在上帝一边。(注3)我想,若是按照这个原则推论,那么,不是上帝对西方世界偏心,而是我们中国人的生活轨道偏离了以上帝为中心。
 
上帝到底公道不公道呢?为了回答这问题,我让自己的眼界扩展到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不是仅仅盯着这两三百年来的伤心史。我反覆思量,当我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而自豪时,为什么我看到了文武周公、孔孟老庄;看到了秦砖汉瓦、唐诗宋词;也看到了大汉的烽火、大清的版图,为什么我竟丝毫看不见上帝对中华民族的恩典呢?回首历史的辉煌,我高扬人为万物之灵;面对现实的悲哀,则把罪过都推到上帝的头上!这哪里是健全的心态!
 
我既想把上帝挤出中华历史,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豪杰占据历史舞台的中心;又要把耶稣拉来,要他为中国的贫穷落后受压迫的历史负责。人怎可如此忘恩负义,却又强词夺理!
 
但我为自己辩护说,并不只是我想否定上帝在中华历史中的作为啊,许多华人基督徒和神学家们也完全不承认中华那灿烂而悲凉的过去,一直在上帝的掌握之中呀。他们步某些西方人的后尘,把华夏文明归结为异教文明,把中华文化贬为异教文化,他们甚至把偌大个中国比作为魔鬼撒但的势力!这种观点,不仅使他们自绝于祖宗,也使有良知有民族自尊心的炎黄子孙,蒙受了莫大的耻辱。
 
看到他们的言论,我的困惑更加深了。我疑问:倘若那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完全不在上帝的掌握之中,那么,上帝怎么会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倘若那金碧辉煌的华夏文明,不是源自上帝之光的折射,那么,它的光源在哪里?圣经又怎能称上帝是光,是带来一切光明的光?倘若中华文明中那无比瑰丽的仙葩异草,不承受上帝之雨露的滋润也依旧能争芳斗艳、含英吐翠,那么,上帝怎么可能是美善的本身和源头?
 
四、上帝若爱我们中国人,他岂会因为我们不知道他,就对我们置之不理?
  
有一天,我突然认识到了我的荒唐:我怎么能既赞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智慧勤劳,但却又怨恨上帝对中华薄情寡义,置之不理呢?不对!上帝对中华并没有置之不理!他一直在无微不至地关心中华,眷顾中华,保守中华,导引中华。是上帝保守古老的中华文化,像长江流水,奔流至今;是上帝眷顾古老的中华民族,使之由小到大,由分散到积聚,如长城巍峨屹立。
 
诉说上帝一直眷顾中华,这岂非痴人呓语?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中国人才有了第一部汉译圣经,如此这般,怎能说上帝也爱中华儿女?
 
但是,我又想,上帝若爱我们中国人,他岂会因为我们不知道他,就对我们置之不理?岂会因我们不回应他的爱,就对我们寡情少爱?断不会如此!上帝就是爱,他的爱是圣洁的,无私的。他为了拯救世人而让自己的独生子死在十字架上,他对世人的爱在此就显明了。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不仅是为西方人死的,也是为东方人,为中国人死的。他是为爱天下人而死的。只是耶稣的死,曾经并且继续震撼了千千万万西方人的心灵,而愚顽像我这样的中国人,却至今仍然拒绝耶稣的爱,反而诬蔑说神不爱我们。
 
五、孔子吸引我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他虽五十而知天命,但始终敬畏上天。
  
那么,我是怎样看到了上帝对中国人的爱呢?我认为,上帝把孔子赐给中华,又赐光给孔子,使他能为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上帝爱中华的明证了。
 
我这是不是在歪曲历史,使之为基督教服务呢?我问自己。我认为不是。不是我歪曲了孔子的思想,而是今日许多人还在践踏孔子那颗敬畏上天的灵魂。
 
孔子“五十知天命”(《论语》•为政)。虽然他很少谈论到天,但在他的思想中,天却是最高范畴。据有的学者统计,“天”在《论语》中出现虽然仅十八次,但这十八次却非常重要。因为它每一次都和意志、行动、情感相联系。(注4)
 
孔子认为,天有智慧。他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在他看来,天能够知道人、了解人。人的最高学问,就在于知天、顺天。
 
孔子认为,天有意志。孔子自信“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在孔子心目中,人的生死存亡,是由天决定的!
 
孔子还认为,天能够赋予人以德性,“天生德于予,桓  其如予何?”(述而)我若漠视孔子所敬畏的上天,怎可能体会到他阐发的圣人之道呢!
 
面对那高高在上的天,孔子为什么不得不畏呢?为什么他谆谆地告诫人们:“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呢?那是什么样的畏呢?朱子描述说,那是“知其可畏,则其戒谨恐惧,自有不能已者!”(《四书集注》)我体会到,这种性质的畏,不只是一种情感,更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意志上的降服。
 
孔子所畏的上天是什么?我试图理解这个最关键性的问题。那个风雷云电的青天,何需畏之。即使它能够置孔子于死地,也不过是毁灭他的肉体罢了。大勇大慧的孔子,怎可能让此苍天夺去他的独立意志?怎会敬畏这自然之天,向空气祈祷?
 
我真想知道,当孔子仰望太空时,他感觉到了什么?那个有德性、有感情、有智慧的天,是怎样地震撼了他伟大的心灵?他又是怎样敏锐地感受并谦卑地顺从了这无言之天?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千古之后,我还是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悲苍。他体验到了“三尺之上有神明”,他感受到了上天对他的护佑,但他没有看到那有位格的天,他没有听到那自太初就有的“道”,就是那“圣言”直接向他说话。(注5)
 
但孔子不愧为万世师表,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所以,他罕言天,不轻易谈论他所不清楚明白的天,只是默默地承受上天赋予他的崇高使命。他返归人心,思索它的秘密。他看到了,那人人本当拥有的仁心,是使人不至于坠为禽兽的最后防线。而这仁心哪,正如孟子所论,它联系着天,“尽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也,则知天矣”!
 
但是,实现仁于人的生命中是何等的难哪!孔子弟子三千中,最得意的门生是颜回,但以颜回之贤,也不过“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罢了。因此,孔子也很少谈论仁,不是仁不好,不是不应当实行仁,也不是没有人竭力行仁,只是仁的境界实在是太难达到了。
 
读过《圣经》后再读《论语》我发现,孔子吸引我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他虽五十而知天命,但始终敬畏上天。(注5)上天要他作什么,他一旦感受到了,就谦卑地服从了。
 
我认为,宏大中华文化,这就是孔子感受到的上天降于他的大任。他一生将此大任担在肩上,不畏任重道远。他体认到,虽然文王死了,但上天并不愿中华沦丧,上天将承继并光大仁道的重任托付于他,即使在他遭受迫害时也不抛弃他,反而始终护佑着他。所以,孔子不怨、不悔、不倦、不屈、不挠、乐天而安命。尽管我在此世永远也无法知道,孔子是怎样感受到“知我者其天乎”、“天之未丧斯文也”、“天生德于予”,但是,我并不由此而怀疑孔子的诚实。我了解,人生有许多秘密,历史亦如此。
 
孔子完成了他的天命。中华文化的历史证明,孔子对“天”的信任,是完全正确的。这“天”,也值得我们中华儿女信赖、赞美、感恩!
 
六、上帝的话并没有临到孔子,孔子怎么能清楚地认识上帝呢?上帝并没有命令孔子作他的代言人,孔子怎敢冒充上帝的代言人呢?
我知道,也许我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某些基督徒常把孔子同以色列的先知,甚至同耶稣相比较,批评孔子不知上帝。(注6)对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因为他们的看法隐含了一个前提,即人可以依靠自己而认识上帝。
 
这怎么可能呢?即使人类中最有智慧的人,也不可能依靠自己而认识上帝。如果哪一个人能作到这一点,他岂不是像上帝一样无所不知。我在圣经中读到,是上帝的话先临到以色列的先知,然后,他们才对上帝有所认识,并接受他的命令,作他的代言人。上帝的话并没有临到孔子,孔子怎么能清楚地认识上帝呢?上帝并没有命令孔子作他的代言人,孔子怎敢冒充上帝的代言人呢?
 
上帝的话于何时、何地,临到何人,这出自上帝的计划和主权。上帝让人们认识他多少,人们才有可能认识他多少;上帝让人们何时开始直接认识他,人们才能于此时开始直接认识他。这不是上帝的武断,而是他有他的计划。这计划不是人能猜透的。
 
为什么直到近几百年,上帝才让中华儿女开始直接听到了福音,这曾经令我非常困惑。但我是何人,怎能猜透上帝的计划!现在,我的心已经不再为这个问题苦恼了,因为它已经得到了满足。它看到了上帝的慈爱,在那漫长的岁月中,上帝把众多的圣贤赐给了中华,保守中华民族延续到今天。对此,我感恩不尽。
 
我感谢上帝对中华的恩典,感谢上帝让我在中国历史中看到了他对中华的看护,看到了他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主宰。是圣经使我明白了:某些基督徒之所以没有看到上帝在几千年中华历史中的作为,是因为他们把上帝只是看成了一个形而上的概念,是一堆抽象的属性的总和,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掌管整个人类历史的上帝。
 
不错,他们在理论上也承认上帝主宰历史。但是,他们所谓的历史,往往只是圣经中记载的以色列的历史;扩大一点,也不过是耶稣之后西方民族的历史。如此这般的上帝,不过像中国民间神话中的地方神一样,仅仅管辖某一个区域,一个地段!
 
不!这不是圣经中所显示给世人的无所不在的三一真神。上帝无所不在,所以,他不仅仅主宰着以色列和西方,也主宰着中华,他主宰着天下;他不是主宰着人类历史的某一段时间,而是主宰着历史的始终;他不仅仅用我们在圣经中知道的方式主宰着历史,而且还用许多我们不了解的奇妙无比并且变化万千的方式主宰着历史。
 
对此,我只能发出由衷的赞叹和感恩! 
 
附注:
 
1。蔡仁厚,周联华和梁燕城合著的《会通与转化》一书中,对此有详细的讨论,宇宙光出版社,1985年。
2。转引自魏外扬著,《他们写过历史》,第84页,宇宙光出版社,1993年。
3。转引自《探索者的脚踪》林冶平编选,第154页,宇宙光出版社,1980年。
4。秦家懿、孔汉思合著,《中国宗教与基督教》,第95页,香港三联书店,1989年。
5。孔汉思指出:“孔子的宗教视野是‘天’”」同上引,第94页。
6。参章力生著,《人文主义批判》第二章第一节“儒教的本质”,宣道书局,1968年。
 
转自范学德微信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2NDE3MzExNA==&mid=2654095660&idx=1&sn=f165315fc3aa9d6aebf1ece0010af6d8&scene=5&srcid=0519eSxnmRXqDi2ZDF9GKHa1#rd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政治儒学的歧途
       下一篇文章:寻道之路:“不可说”与“不立文字”——维特根斯坦思想和禅宗思想之比较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