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际事务
 
“走出去”文化战略与中国宗教的先行作用
发布时间: 2016/7/7日    【字体:
作者:卓新平
关键词:  “走出去” 文化战略 中国宗教 中国文化  
 
 
中国宗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资源,在世界文化中亦具有独特的地位。综观全球,没有哪个国家没有宗教存在,也没有任何民族没有宗教传承。宗教在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社会之间可以起到非常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作用,中国宗教于此乃为中外文化交流通达、顺畅之不可替代的桥梁。
 
由于当今中国社会仍然缺失普遍性的对宗教的正确理解,不少人仍会谈“宗”色变,回避宗教、不碰宗教,无视宗教潜在的正能量,在论及宗教时亦习惯于一种否定、负面性审视的眼神和语调,把认识论层面的分歧异化到社会层面,因而对中国宗教这一独特精神文化资源视而不见、见而不解、解而不言,言而不准,使这一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很好的运用,错失了不少让世界改变对中国的印象、让中国影响世界发展趋势的难得机会。在对待宗教的问题上,今天中国仍然处于一种犹豫、徘徊之状。中国宗教不能很好地走出去,这种对宗教怀疑的心态、姿态实际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人强调自己是凸显哲理智慧的民族,但在过去百年对待宗教上却似乎缺少一种本来应有的睿智,还自以为世界皆醉唯我独醒。作为起着“智库”作用的学者,我们不得不仍然要疾呼让宗教在中国脱敏、回归其正常状态,不要再以轻蔑宗教的态度让世界他族见笑。如果较好解决了宗教脱敏问题,中国宗教走出去才可能真正畅通无阻。在前不久成都召开的道教文化会议上,我在总结自己在首场高端论坛上的讲话时曾说,“中华文化走出去,我们的‘大道’须先行”。这一“大道”实际上就是中国精神之道,就是中国的宗教信仰传统。我们今天谈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谈我们的文化走出去战略,殊不知最为经典地表达这种文化软实力的正是中国宗教。而文化走出去最易迈步、最好实施、最可能成功的,则正是中国宗教的走出去。在目前多元发展的世界中,中国宗教乃是我们走出去文化战略的最佳先行者。
 
其实,我们早已经发现,以中国宗教为引领,我们中华文化走出去会一顺百顺、自然流畅。相比之下,并非我们本有之“国粹”的意识形态在争夺当今世界话语权上却会处处受阻、步履维艰。在国难当头、社会危机之时,我们曾是善于“引进来”的民族,由此而摆脱了困境。但今天中国国运畅通,我们的文化已经到了“走出去”的最好时机。而境外世界率先接受、且最容易吸纳的则是我们的宗教文化。为什么中国宗教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实施中可以为最佳先行者呢?我们至少可以论及如下三大理由:
 
一、中国宗教的文化底蕴
 
最能代表中华文化深厚、久远之本体的是中国宗教。中国宗教有着深刻的文化蕴涵,反映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核心之所在。我们谈论中华文化,如果离开了其宗教传统,则会显得单薄、贫乏、空虚。所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宗教问题上思想解放所迈出的一大步,就是回到承认宗教是文化这一常识。于是,我们今天谈论中国宗教走出去,亦主要基于中国宗教乃中华文化的重要表征、典型体现这一立足点。真正能充分代表比较典型的中华传统先进文化的,应该就是儒佛道三教。今天中国大陆宗教中没有儒教之位,但儒家思想的表达方式在世界主流观点看来则正是一种宗教的表达。或许我们中国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而值得庆幸的是世界人民却懂得儒家的宗教蕴涵,不再纠缠于利玛窦留给中国的“儒教不是宗教”之假命题。至少儒家思想传统所表露的宗教意趣,与世界各种宗教普遍所有的宗教性并没有本质区别,而在其表象上却极为相似。
 
当孔子学院最初走出去时是以教汉语为主,国际上曾因为这种语言教学性质的学院有体无魂而对之批评,从而使改进了的孔子学院增加了中华文化意识,注重了对孔子精神的体现。孔子及其学派以《四书五经》而贯通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认识到大千世界有变易亦有和谐,其认知之维主要是显现出宗教的境界。孔子的形象在中国迄今仍处于争辩、博弈之中,前些时候国家历史博物馆北边的孔子塑像经历了在天安门东侧站立仅百天就被“轰走”之尴尬,但这种处境最近却柳暗花明,孔子又受到近千人进入人民大会堂隆重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习主席亲自出席纪念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之殊荣!无论是哲学之孔子、还是宗教之孔子,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魂的经典表述。
 
道教追求中华之道的超然境界,则正是以行道的实践和言道的理论来反映出问道、悟道和修道的宗教意境及情趣,道之言为哲、道之行为德,道之敬为教,这种精神执著以丰富的道文化支撑而可实现“道行天下”的“中国梦”。
 
佛教则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海纳百川和改革创新,使我们看到外来宗教可在中华文化中获得凤凰涅槃般的新生,有机而和谐地融入中华文化,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蕴藏和内涵。中国宗教的这种深厚文化底蕴可以让我们如此表述:谁不懂宗教,也就没有文化。
 
二、中国宗教的国际关联
 
中国宗教的历史发展,并非一种封闭之道,而是不断开放、不断吸纳的文化进程。今天存在的中国宗教大多都有着各种国际关联,与世界宗教有机共构。在今天所言的中国“五大宗教”中,除道教之外其余都是由外传进,这些宗教融入了中国宗教,亦丰富了中华文化。
 
回顾历史,正是这些宗教的传入使世界有了繁忙、热闹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有了中国“自然宗教”的西传和欧美世界的“中国热”、以及国际汉学的兴盛。在这一历史大道上,可以说中国宗教主要是和平的使者、沟通的桥梁,是使中国与世界得以交往、连接的重要纽带。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基督教、天主教与西方文化的关联,伊斯兰教对阿拉伯、波斯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的联结、共构作用,以及佛教在中国与东方各国如印度、尼泊尔、缅甸、斯里兰卡、日本、朝鲜半岛、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合作所起到的促进及和谐作用。甚至中国的道教,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亦形成了其独特的国际性,起到了中华弘道、道育世界的积极作用。
 
中国宗教可以超越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界限或思想意识形态界限,达到相应的文化共存和精神共识,并因这些国际关联而使之能够更好地展开国际沟通、实现国际关系的良性共构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今天人类“生存共同体”需要精神纽带来维系,中国宗教可以其“精神共同体”的方式来帮助这种“生存共同体”的延续、鲜活。尤其在“全球化”、“地球村”的处境中,中国宗教因其广泛的国际关联而既是中国的,也属于全世界。
 
三、中国宗教的世界影响
 
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有着独特的魅力,闪现出异样的光彩,令世人羡慕和向往。而其中的奥秘及奥妙,则正是在于中国宗教之魂,在于中国信仰的灵性精神境界。在中外交通史上,儒教曾为西方世界所神往,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教,却带回更多的儒教思想;耶稣会士正因为与儒教的沟通和对儒教的认识才成就了其中西文化的拓展,以耶儒对话而形成世界宗教对话之先导,以对中国文化的研习而奠立了其开创国际汉学的地位。今天全世界对儒家思想的景仰,恰是这历史之音的久远回声。
 
道教亦曾以中华之道来启迪世界、吸引世界。18世纪的法国索隐派开始从《易经》、《道德经》上悟道,20世纪以来的李约瑟、汤川秀树等人曾惊讶“道”所表达的超越性和浪漫潇洒,海德格尔则将“道”与“在”相对比,并以几十年的经历从“老子的诗化思想”中体认这“湍急的”和“几微畅然”之道,以其存在主义本体论的方式来“开道”、“论道”,从最简单、明快的“道”之表述中来体悟中国哲学的微言大义,窥测东方宗教的玄妙奥秘。以“道”对世界的影响,实可“道通世界”、“道化全球”,让“天下有道”。
 
佛教则以其在印度、中华之间的行走、串连而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给世人带来感慨和敬佩。佛教在传入中国得到新生后又回报世界,让世界有禅修、得宁静,使人心远离浮躁和焦虑。禅意玄境给人一种高雅和纯洁,带来独特的超脱和“放下”,在知识素养及道德境界上都得到令人叹服的升华。
 
同理,由外传入的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则通过在华的“中国化”而得以华丽转身,让世界在其全新面貌前折服。在今天充满动乱的国际社会中,人们对这两大世界宗教的敬羡已经转向中国,意识到其作为“和平之教”、“和谐之教”的真正所属。人们感慨“风景这边独好”,也希望获得“和风西送”。
 
在步入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代之后,中国宗教非常活跃,如中国佛教组织的世界佛教论坛尝试推动“从心开始”的“和谐世界”之“众缘和合”、“同愿同行”、“利乐有情”。道教组织的道教论坛和道德经论坛则使“道不远人”、“理无分殊”,让人“以道相通”、“尊道贵德”。中国民间宗教使海峡两岸在“三通”未通之际促成“妈祖”先通,信仰先行。不同宗教之间的来往和沟通,让世界华人三教合一、五教有德。此外,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等,也有着基督宗教、伊斯兰教等活跃、能动的身影。中国宗教在国际舞台的参与及相关表演活动,使“文化中国”、“信仰中国”的印象在世界上得以鲜活起来,感受到中国人有信仰,让世界各国人民真正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精华及精髓所在,令世界掀起了“中国风”,形成了“中国热”,给不少人留下了中国情结。
 
从上述三个层面来看,中国宗教已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做好了充分准备、蓄积了巨大能量。中国宗教的“走出去”没有社会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障碍和束缚,因此更容易走向世界、融入国际社会,共建“全球化”的文化。其实,当国际上基本上已经达到宗教与其文化价值观和政治意识形态协调之际,我们没有必要过分强调宗教与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同或分歧,而应该看到中国宗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存在与发展,积极引导其与我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可协调性、可包容性,着力于团结合作、相互尊重。实际上,如果我们承认宗教价值可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协调,如果我们肯定广大宗教信众是我们可以依靠的基本群众,那么中国的政教关系就会获得质的突破,中国社会文化就会给全世界带来惊讶和惊喜。
 
此外,我们也不应该消极、被动地防守境外宗教的传入或对我们的政治“渗透”,没有必要扩大敌对面,缺少自信心。相反,我们已经到了应该正视我们自己宗教的正常存在,有效、有序、有规律地让中国宗教作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全面走出去的时代。我们应该以中国宗教文化走出去的积极攻势来取代对境外渗透的被动防范,与其消极地防止“中华归主”的可能发生,远不如积极地促进“世界行道”。过去,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是以谦卑、海纳百川的姿态包容、涵括各种宗教。但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这种包容涵括显然已经不够了。中国宗教如今已经在自发地率先走出去影响世界、感动世界,但这仍然过于零散、不成气势。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已经吹响了中华文化进军世界的“集结号”,我们中国宗教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身姿来向全世界证道、弘道,积极鼓励中国宗教系统、全面、主动地走出去。通过中国宗教这种率先走出去,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才能真正在世界舞台上得到彰显。我们不仅要争取让“中国梦”早日实现,而且还要让天下也看到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属于全世界的,从而能够现实地、真实地体认“中华之道”。         
 
转自复旦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微信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OTE3NTYxMw==&mid=401941663&idx=1&sn=4d5bb49e69bdccb32a141774a76cb446&scene=1&srcid=0623mB9zJZ2drL3TRdyCFrL0&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key=77421cf58af4a653c6ffb50e374cacc676ee8cfac042bddcf5254b46adc503f8035d6b45ec999720d28eb4bd399e1c4a&ascene=1&uin=NTc3NDMyODU1&devicetype=iPhone+OS9.3.2&version=16020013&nettype=WIFI&fontScale=100&pass_ticket=V1pA2H5mGmz9KmcfyWUUidRrZy1hXfCe2qj3qHCJxA3YjdGyhuuvHpjYNSOf2ier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非洲萨赫勒地带恐怖主义扩散问题探析
       下一篇文章:教宗新手谕:严格区分圣座财产的管理与监督部门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