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市场化对位与宗教文化价值的错位——我国宗教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16/11/24日    【字体:
作者:高宏存
关键词:  市场化 宗教文化产业 价值  
 
 
中国宗教门类齐全,既有世界三大宗教,也有我们国家土生土长的道教、白莲教等。 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 , 全国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也有3000多处。 在各地文化建设的热潮中,宗教文化成为了发展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的一种重要资源,但存在着各种短视和急功近利的行为,市场化利用中背离宗教文化宗旨和价值的趋向,违背了宗教文化合理利用的规律和尺度,忽略了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精神性文化的价值考量纬度。
 
  一、经济视域下的宗教文化经济实现方式
 
  在全世界,60%的人口具有宗教信仰。 因此,存在着一个围绕宗教信仰者的独特经济生活领域,虽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维度的,但宗教因素、宗教偏好是影响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将宗教供给者视为收入最大化者,并从其声誉和人力资本的角度探讨了宗教的供给与需求、市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马克斯·韦伯则从伦理角度分析了新教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则研究了宗教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借助实证性分析开创了经济增长理论的新领域。但是据劳伦斯·亚纳肯对美国的考证,“美国国民信教比例从独立战争时期的17%, 上升到19世纪中期的34%,而当代的比例则超过了60%;有40%的美国人参与礼拜活动;宗教捐献占到美国慈善捐献的一半以上。 这表明,即使在发达国家,宗教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下降, 反而有所增强。 ”[1]受市场化影响而加剧的宗教世俗化趋势,并没有减弱宗教活动和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而是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在中国,很长时间以来,寺院和宫观经济都是宗教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宗教信仰虽然瞩意在缥缈的天国,处于神圣与世俗之间的世界,但宗教组织和各种宗教活动却扎根于熙来攘往的滚滚尘世。比如道教作为我国本土宗教,道教宫观既是弘扬和传播道教信仰的场所, 也是宫观经济的发生地,从历史上看宫观经济的状况往往对道教的发展与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另外,源自宗教内部和宗教场所所产生的宗教经济活动,与宗教自身的发展之间处于一种相对自发的状态,而宗教作为一种信仰精神形式,价值目标主要投诸人的心灵,作为一种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对这种文化内容的产业性开发,必须依托恰当的载体和平台, 没有宗教文化传播的平台载体,就难以实现宗教文化产业化利用。 目前,宗教文化的产业化利用形式主要有如下一些方式。
 
  1、旅游服务型开发
 
    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 、内在的关联性。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活动消费的内容之一,是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旅游是宗教文化走向市场、 实现产业化重要载体和途径。国际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世界上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伊斯兰教克尔白圣殿)、耶路撒冷(基督教耶稣圣墓教堂、伊斯兰教阿克萨清真寺、犹太教所罗门圣殿)、伯利恒(犹太教古以色列大卫王的故乡、传说中耶稣降生之所)、意大利的罗马、梵蒂冈(世界天主教的中心)都是世界旅游业最发达的地方。 中国历代宗教发展中留下了很多的宗教遗迹,如建筑类寺庙宫观、石窟造像、雕塑壁画等,都是文化旅游中观赏、体验和思考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包括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现存最多的要数佛教建筑。 不同的宗教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宗教建筑所特有的风格,而且相当多的名寺或道观都坐落在自然名胜处, 这些建筑与风景名胜有机结合,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比如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就坐落在道教发祥地湖北省武当山, 当地沟壑纵横、风光旖旎,道教宫观的设计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为游览者提供了宗教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绝好去处。
 
  石窟、佛塔、壁画等也是宗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石窟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古代的西域)、甘肃西部(古代河西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在南方也有一些零星分布。 从规模或艺术成就而论,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堪称其中之最,它们都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 莫高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 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 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围绕着各种宗教文化遗存的宗教旅游是宗教信仰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的总称。 根据旅游活动的目的, 有学者把它区分为五种宗教文化旅游形式:(1)宗教圣地文化古迹观光游 ;(2)宗教圣地朝觐游 ;(3)宗教文化体验游;(4)宗教圣地修心养性度假游 ;(5)宗教节日民俗娱乐游 。 [2]虽然这种分类并不是在同一个标准下科学的类别界定,但涉及到了不同的宗教旅游的群体类型和参与旅游活动的侧重点和目的差异。
 
2、宗教文化主题公园
 
围绕宗教文化历史和相关故事题材,规划建设不同宗教主题的公共休闲空间, 把宗教文化内容做成新的休闲和度假胜地,宗教文化只是一种文化符号,集合区域内分散、孤立的宗教文化元素, 形成一个新的宗教文化主题园区,成为人们旅游度假体验的对象。 目前,国内最为知名且市场运作成功的宗教文化主题公园的代表是三亚南山佛教文化苑。 南山文化旅游区分为三大主题公园:南山佛教文化苑、中国福寿文化园和南海风情文化园,主体部分是南山佛教文化苑。 它依托南山独特的山海形胜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建设,是建国以来中央政府批准兴建的最大佛教文化主题旅游区。 作为展示中国佛教传统文化的园区,佛教文化苑主要建筑有南山寺、南海观音佛像、观音文化苑、天竺圣迹、佛名胜景观苑、十方塔林与归根园、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素斋购物一条街等。 目前已形成一寺、一苑、两园(慈航普渡园、吉祥如意园)、一谷(长寿谷)、一湾(小月湾)的旅游景观群。佛教文化主题公园,现在已经成为到三亚旅游度假休闲者必到的去处,借助文化主题旅游开发发展文化产业,主题公园是一个文化消费的汇聚点和有形载体。
 
3、文化节庆与会展
 
每一个宗教都有一些围绕宗教人物、重大事件等形成的节日,用于纪念宗教形成过程中的特别宗教人物,或强化纪念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或表达某种神圣性的宗教情感与思想。如佛教的佛诞节、盂兰盆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开斋节;道教的燕九节、本名之神日等等。 宗教节日延续至今,有的早已经渐渐消褪了原初的神圣性内涵,渐趋演变成了一种宗教民俗,甚至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最重要的公众假日,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拉动效应。宗教节日集结宗教、娱乐、健身、旅游为一身,演变为旅游休闲节日和宗教节庆会展活动。 还有一种宗教节庆平台,那就是中国传统庙会。 这是具有中国特色高度世俗化的产物,以寺庙宫观为核心依托,融合了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诸多功能为一体。 2001年国庆长假,广州市举办的“中国古代珍奇佛像展”,参观民众达到了10多万人, 因市民的强烈要求佛像展比计划延长了一周时间。 另外,据湖南长沙最大的佛教圣地开福寺统计,传统的三大庙会和假日经济所带来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开福寺香火旺盛,尤其是大年30日,以及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即观世音的3个生日,形成了每年旅游高潮,在此期间最大游客量超出10万人次每日, 一般也有七八万游客,最大瞬时客流量达两万人次。近年来,境内外游览人数尤其是港、澳、台的香客人数逐年上升,仅寺庙的年收入就达上百万元。[3]这种寺庙文化经济活动在历史上也是长期存在的。 总之,依托于宗教场所举行的一些文化节庆活动和传统庙会,都是宗教文化资源产业化转换的重要形式。
 
  4、宗教体验服务和文化休闲服务产品开发
 
  宗教文化内容资源在实现产业化转换过程中,关键的环节是完成“产品化”的转换,其中精神文化价值内容的服务性产品消费形态应该是产品化实现的重点和主导形式。 我国的禅宗和道教都存在很多独特的生命智慧性文化思想资源,这对非信仰型人群是富有吸引力的核心元素, 做大宗教内容产业,这是关键环节,难度不小。 实现从宗教文化的价值形态到产业形态的转换,利用这个核心价值进行商品性的休闲产品和体验产品的创造和复制是一种重要思路。
 
  近年来, 体验参与式宗教文化旅游发展很快,吸引了大批对宗教文化有兴趣的人群,体验本身也是一种宗教的学习实践方式,借助体验参与让宗教更加贴近个体人生的世俗生活。一些宗教团体和机构,结合度假、观光等旅游方式,组织短期宗教体验学习班和夏令营, 这种宗教休闲体验旅游产品,推动了对特定群体的宗教情感培养,把宗教要素与旅游要素结合在一起,宗教世俗化力量推动了非宗教徒加入到了宗教体验者的行列,在世俗性和神圣性之间体验宗教的文化魅力。
 
  目前,单就旅游群体来看,宗教文化旅游者业已成为文化“复合消费”的最大群体。据国家旅游局2001年入境旅游者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不同目的的入境旅游者中,以观光度假、宗教朝拜和文体科技交流为目的的旅游者平均形成要长于其他目的的旅游者,其中以宗教朝拜旅游者一次游览四座以上城市的占26.5%,而且停留时间最长,消费金额最大。[4]总之,宗教文化资源的合理使用,应该结合现代人不同的文化需求,满足不同类型群体分层的需要,创造性开发丰富的宗教文化产品,尽可能满足宗教旅游者的需要。
 
  二、“新造神运动”与宗教产业化的症候
 
  宗教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特别是在产业发展资源依托型的中西部地区,宗教文化资源丰富,宗教旅游市场规模大、需求稳定,宗教文化旅游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伴随着旅游经济的逐年升温,宗教文化旅游中也凸显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和失衡性错误趋向。
 
1、“新造神运动 ”成为发展旅游产业的幌子
 
宋人赵《次韵范师道龙图》三首之一云:“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 ”俗语也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说,自古以来佛寺所选之地多在风光旖旎处,得山水之胜,有园林之趣,佛教与自然山林关系密切。 道家也多选择山林环境建设宫观,寻求幽静清寂之场所修炼悟道。 我国公布的前三批119处国家级风景旅游区中与宗教有关的占了47.9%,其 中 第 一 批 44 处 中 宗 教 景 观 有 29 处 , 占 到 了65.91%。 因此 ,一些后起的山水名胜也希望借助修建佛寺道观来增加文化的底蕴。 因此各地在利益驱动下, 在建设开发旅游文化园区和度假区过程中,掀起了修寺庙建道观造佛像的热潮,形成了一股新的造神运动。在这股造神运动中,各地都争相把各种名头的神仙拉来,烟台有南山大佛,无锡有“五方五佛”,南海有海上观音,建设工程一家比一家浩大,佛像一家比一家巨大,镀金一个比一个耗费多,镀金过百公斤者见诸报道的很多,都号称全国之最。 这些新建宗教造像,大多是装饰符号,是发展旅游经济的招牌和幌子。
 
  因此,这股造神运动因旅游经济而存在,背离了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的精神内核。
 
  2、优秀宗教文化产品少 ,开发形式单一
 
  各种独特性强、 艺术性高的宗教文化产品,往往能够受到宗教徒和不同层次人群的青睐。 宗教文化产品既包含有形固态化文化产品,例如南山佛教文化苑就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南山佛教文化底蕴的宗教文化产品,如南山心灵音乐、南山吉祥心经、南山精品佛珠系列、南山合成水晶制品系列、南山三面观音、南山泥塑工艺品等等 ,特色鲜明 ,品 质高档,设计精美高端。 另一个方面,宗教文化产品也包含围绕着宗教文化内容开发出的服务性、体验性的内容文化产品,特别是结合宗教文化旅游发展的趋势,积极引导从“游而不教”向“游教并重”互动深化迈进,在生态游、体验游、休闲游中提供丰富的宗教文化服务产品。 作为价值形态的宗教文化最适合最恰当的产业利用方式就是这种文化服务产品类型的开发,转变以往文化产品单纯注重物质形态产品的消费,而不注重服务性产品消费的倾向。
 
  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注重挖掘宗教文化核心精神中被当代人认可的文化内容,并实现产品化是宗教文化产业化开发的核心。 比如道教的内家拳术和养生功法就是一个极为值得推广且易于产品化的内容。 历代道教养生家总结了大量养生理论和方术,体现了道教热爱生命的美好愿望和力图把握人体生命奥秘的探索精神。 道教养生以天人合一、形神相依、众术合修、积善立功等作为修养准则,在方式方法上包括守一、存思、导引、吐纳、胎息、服食、外丹、内丹、起居等等。 [5]如果能够将道教养生大师的道教养生功法, 或开办各种形式的道教养生班,或制作成光盘、视频等影音材料,就既可以发展道教养生的文化产业实体,也能够把道教养生功法向世界推广,扩大我国道教的世界影响力,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势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3、 新建大型宗教景观和宗教圣地城镇化导致建设性破坏严重。
 
  这几年随着人们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往那种忽略文物保护,任意改造宗教古建筑的人为破坏性开发利用,已经少见。 但另外的趋势又凸显出来。 首先是新的大型宗教文化景观建设,由于忽略了环境的整体协调和美观,往往造成了对环境美观和谐的破坏, 导致传统宗教文化景观的肃穆、和谐、宁静、统一的美学文化效果荡然无存。 一个钢筋水泥的庞然大物显得突兀生硬,但并没有传达出宗教文化的精神。 陕西法门寺文化景区,为了打造“世界佛都”,树立“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重新改造建设法门寺文化景区,争议就颇大。 新的文化景区依托法门古寺而建,景区由山门广场、佛光大道、法门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众多艺术佛像、园林雕塑小品等几部分组成。 新建景观的宏伟华丽与老法门寺的古朴沉静并不和谐,后者肃穆前者冲撞,宗教胜地的整体统一和谐的心灵感受和美学效果被撕裂了。
 
  除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病之外,很多宗教文化胜迹因为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商业化,迎合旅游业发展需要,未能实现对环境和地域民族文化传统的尊重,过度城镇化建设超出了环境资源的承载度,对生态和环境的挤压破坏严重,缺乏整体性规划和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结论
 
  宗教是一种信仰文化,它用不同的方式对生命和世界作出诠释,对人类具有启迪、安慰、寄情作用,给现实的人生一个温暖安定的精神家园。 精神性文化内容是宗教的核心,惟有这些根本性的精神得以物态化和被人们体验到,内化为心灵的体验才是评定宗教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发利用品质的尺度。 宗教文化产业发展的评价纬度必须以信仰性文化精神实现为主,否则,宗教文化产业就不是宗教发展的福音,而可能成为宗教发展的灾难。 同时,挖掘宗教中深层次的宗教文化内核, 合乎消费主义背景下个体对身心和谐的终极追求,也是为了满足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精神生活的需求,解除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焦虑、文化失落和信仰空虚。 另外,在我国,宗教的一个主要精神方向就是止恶为善,重视积德行善和道德教化,宗教力量往往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成为社会和谐的促进力量,因此产业化不是它最重要的考量目标。 以湖北省的情况为例,最近几年,以宗教活动场所为主体的湖北省宗教界为各类公益慈善事业累计捐款1.28亿元。 [6]引导得当宗教就是社会稳定的稳压器,积极利用宗教文化资源, 确立合理的产业化评估纬度,就能够把宗教转化为营造健康文化氛围的动力源。
 
  概言之,宗教文化精神的价值尺度应该成为宗教文化产业的最重要评估标准。
 
  注释:
 
  [1] 郭熙保,孔凡保:《宗教与经济增长:一项研究述》,载《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5期。
 
  [2]郭鹏:《试论我国的宗教文化旅游》,《前进》2007年第4期。
 
  [3] 王 凯 , 魏 敏 : 《 宗 教 旅 游 资 源 深 度 开 发 模 式 探讨———长沙市开福寺宗教民俗旅游区开发个案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年第15卷第4期。
 
  [4]张桥贵,孙浩然:《宗教旅游的类型、特点和开发 》,《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4期。
 
  [5] 冯正伟 :《道教养生功法的现代意义及其推广 》,《中国宗教》2010年第3期。
 
  [6]黄贤友 ,江华富 :《对湖北省风景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情况的调查及建议》,《中国宗教》2010年第5期。(信息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转自佛学研究网
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3023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信仰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信仰—当代中国宗教-信仰变迁的基本趋势
       下一篇文章:从“祖灵祭”到“骂社火”: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治理的内生力探讨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