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他山之石
 
神圣与世俗的融合:土耳其与伊朗中小学的宗教教育实施现状
发布时间: 2016/12/16日    【字体:
作者:白娴棠
关键词:  神圣 世俗 土耳其 伊朗 中小学 宗教教育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白娴棠副教授在《世界宗教文化》2016年第5期发表论文《神圣与世俗的融合:土耳其与伊朗中小学的宗教教育实施现状》,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现代民族国家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大都经历了教育世俗化,即教育的控制权由教会转向国家,并将宗教内容排除在公共教育之外。在这方面,由于历史、文化、政治等诸因素的不同,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育世俗化的模式。比如法国把宗教内容从公立学校教育当中剥离出来,学校只有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属于家庭和教会;美国的宗教与公立学校教育分离最彻底;英国在公立学校开设宗教课,举行宗教活动;德国仍然在世俗学校当中保留了宗教教育的科目,但不作为正式科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的宗教政策也在不停地调整,都在重新考虑宗教教育,比如法国重新将宗教的内容渗透进公立学校教育内容中。不同国家依据自身不同的国情对宗教教育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欧美国家如此,中东国家也一样。本文以中东伊斯兰教国家土耳其与伊朗为例,探讨其在世俗化过程中宗教与公共教育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其异同,分析其原因。
 
一、土耳其与伊朗宗教教育的实施现状
 
土耳其与伊朗都有浓厚的伊斯兰教传统,在世俗化的进程中,由于两国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实施宗教教育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特点。
 
(一)土耳其“文化传播”形式的宗教课程
 
自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之后,宗教、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争论的内容,特别是宗教教育相关的问题,土耳其在加入欧盟的进程中,这种争论更为加剧。有人支持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宗教教育课程,有人绝对反对这种观点,还有人主张将宗教教育课程设立为选修课程。1982年,新修改的宪法,即现行土耳其宪法规定,在国家的监督与控制下,中小学必须开设宗教文化与道德课程。从那时起,在义务教育阶段,土耳其所有学校都开设宗教文化和道德课程,以期青少年通过宗教文化的教育,获得新的价值观,并能够指导自身的实践。只是在义务教育的不同阶段接受宗教教育的时间有所不同,4、5、6、7、8年级,每周开设两个小时的宗教教育课程;9、10、11、12年级每周开设一个小时的宗教教育课程。可见,在土耳其12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接受9年的宗教教育。
 
在义务教育阶段,土耳其学校将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元素,并以此为媒介来传播宗教文化知识。他们认为,文化是同一种族积累下的知识、经验,青少年通过学习来传承这些传统的种族经验,从而形成有利于本民族发展的价值观。在公立学校,宗教文化和道德课程中的“宗教和文化”的教学领域在所有课程当中总共涵盖了152个文化元素,其中,文化元素中“人物”和“艺术和文学”所占的比重最大。这些文化元素或以先知的故事的方式呈现在教材中,学生们通过教师们的讲授的方式来学习,或以如援助等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体悟与学习,或以户外实践的方式来学习,这门课中主要传播的价值内容包括诚实、爱和怜悯、分享和帮助、劳动和努力、责任、尊敬他人、谦虚、公平、友谊、节俭。
 
  土耳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通过宗教文化与道德课程的“文化元素”向学生传达一种有利于本民族发展的价值观,并促进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二)伊朗“全面伊斯兰化”的宗教课程
 
伊斯兰革命成功后,伊朗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生活伊斯兰化的同时,对教育也进行了伊斯兰化,用伊斯兰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通过伊斯兰教相关内容的教育,发掘学生潜在的美德,增长他们的见识,使他们能够真正将伊斯兰价值观内化到他们的言行举止,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中,最明显的是加大了伊斯兰教的相关课程及学时以保证宗教教育的实施。在学习内容上,加大了伊朗传统文化的内容《古兰经》的篇章以及对其作现代注释的内容,增加了大量伊斯兰道德的内容,重新增加了阅读《古兰经》的阿拉伯语言的学习;在学时上,宗教教学的计划课时在所有课时中占的比例明显增加。在小学,宗教课程的课时由原来的7%增加到24%,中学由原来的5.5%增加到26%。
 
据统计分析,小学二至五年级的教科书中,涉及伊斯兰信仰的占40%,赞美安拉的占24%,否定王权的占24%,提倡殉道的占10%,歌颂霍梅尼个人的占2% 据统计分析412课小学和初中波斯语课本涉及的宗教主题非常宽泛,关于伊斯兰教、上帝、先知等宗教主题出现在课时的百分比占38%。50个课时的诗歌、文学和古典波斯语文学是与上帝相关的,65个课时讨论伊斯兰教什叶派伊玛目以及其他历史和当代伊斯兰先知,9个课时讨论其他宗教先知。教材中的3115张插图,有645张描述了宗教、文化、政治、社会和科学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大多数是1900年后的伊朗政治历史和宗教人士,其中宗教界人士有147张,圣徒描绘102张。
 
社会课程主要涉及如家庭、社会团体和社会化等社会内容以及关于不同的政治制度等政治议题。小学四、五年级的社会课程讨论的内容既包括伊斯兰教先知、清真寺、启示,也包括成为一个伊斯兰教领袖的先决条件,不同的礼仪和伊斯兰教的规则,伊斯兰教的社会责任等伊斯兰教相关内容。课程的目标很明显,期望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深刻理解伊斯兰教在家庭、社会、政治等不同领域的重要性。历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伊朗的重大历史事件,而历史上每次王朝更迭、社会转型都与宗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在历史课程中,伊斯兰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历史元素。在这些历史事件中,伊斯兰教先知、伊玛目和神职人员,他们代表绝对永恒的真理,反对谬误并与其斗争。
 
总之,在伊朗中小学教育上,伊斯兰教相关内容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依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和性格来培养他们伊斯兰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技能,以使学校教育为伊朗的民族发展奠定基础。
 
二、土耳其与伊朗宗教教育实施现状的原因分析
 
土耳其与伊朗同为中东地区伊斯兰教国家,之所以两国在教育世俗化后实施了不同宗教教育内容与方法,是因为两国的政治、历史与文化等因素相异。
 
(一)土耳其循序渐进的宗教复兴
 
土耳其是建立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在奥斯曼帝国时期,人们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在这一时期,包括宗教在内的两个教育系统被区分为:初级学校马克塔布和中高等学校的麦德来赛,这两个系统的学校都与清真寺紧密相连,校区的建立一般不是在清真寺里面就是毗邻清真寺。这时,学校即宗教学校,宗教与教育密切相关。到奥斯曼帝国后期,日渐衰落,积弱不振,虽然统治者者试图通过一系列具有西方色彩的社会改革来改变奥斯曼帝国衰落的现状,但终因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1922年,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希腊军队侵占了土耳其大片土地,在凯末尔的亲自指挥下,土耳其击溃了希腊军队,收复了大片失地,最终取得了民族独立解放战争。1923年,土耳其收复了除摩苏尔外的被英法意等国占领的土地,废除了外国人在土耳其的一切特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凯末尔任第一人总统。为防止奥斯曼帝国封建君主制度复辟与促进民族的经济发展,凯末尔进行一系列世俗化特征的社会改革,宣布废除伊斯兰教政教一体的哈里发制,实行政教分离,采用资产阶级民商法制度,致力于发展土耳其的民族经济。
 
与政教分离的政治制度相一致,在教育方面也进行世俗化改革,凯末尔强调:“我们最重要的责任是在教育领域取得胜利。”他认为学校不应该把儿童培养成优秀的伊斯兰教徒,而应该是热爱土耳其民族的有文化的好公民。1924年,土耳其颁布统一教育法,就是要在教育领域实施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根据统一教育法的原则,政府取消了原公立和私立中小学设立的宗教课程,取消了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课程。这样,遍布全国的宗教小学(马克塔布)和宗教中学(麦德莱赛)悉数停办。此后,国家的宗教教育完全由政府接管下来,宗教不能再过问教育。新的伊玛目和讲道员的训练学校一律由政府教育部设立,实行统一管理。外国人办的学校在教育计划上必须遵守土耳其教育部的统一要求,由土耳其教师来教授语文、地理和历史课,一律使用土耳其语教学,并拆除这些学校的宗教标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土耳其的政党制度从一党专政过渡到多党制时期(1946—1950),多党执政的民主政治给予宗教界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于是有人提出复兴伊斯兰教的要求,并进行关于宗教教育的大辩论。1947年,政府做出决定,在征得教育部同意的基础上,人们可以自愿组织实施这类教育。1949年初,土耳其的公立小学4、5年级重新恢复了宗教教育,把它作为每星期六下午两个小时的选修课,条件是必须有受教育者家长或监护人的书面授权,必须使用宗教事务局和教育部共同编写的教材,教师也必须通过资格审查后方可授课。另外,宗教课还不能占用正常上课时间。 1950年10月,国家教育部门决定宗教教育列为必修课。在1950年至1965年,伊斯兰宗教课程成了小学四、五年级的必修课。 1956年,在中学开设了宗教教育课程,1967年,高中开设了宗教教育的课程。
 
20世纪70年代,土耳其国内政治危机日益严重,几十年来经济的不景气,物价高昂,失业增加,腐败蔓延,贫富分化和贫富悬殊现象极为严重,造成社会矛盾特别突出,人们开始思考西方化的道路是否适合土耳其,现代化是否一定要牺牲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能否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诸如此类的问题。另外,1978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的胜利的鼓舞,又为土耳其伊斯兰教的复兴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于是,在具有伊斯兰教传统的历史与政治、经济现实的双重背景下,土耳其伊斯兰教的复兴与发展。土耳其的领导人意识到伊斯兰教才是其民族性的基础。1980年9月,土耳其军队掌握了政权,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新政府决定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提供义务宗教教育。在重新肯定了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方针之后,在1982年修改宪法,一方面再度确认土耳其政治的世俗主义原则,另一方面,又要求国家教育体系提供宗教教育。
 
以上综述土耳其建国前后宗教教育的实施历程,从中可以看出,在政教分离的制度下,土耳其的教育经历了从纯粹的世俗化到宗教教育逐渐恢复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土耳其在伊斯兰教传统的背景下做出的现实的选择。
 
(二)伊朗的从失败的世俗化到宗教回归
 
伊朗旧称波斯,与土耳其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至现在,伊朗经历多次王朝更替。随着王朝的更替,宗教文化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琐罗亚斯德教 (Zoroastrianism) 在中国史籍中称袄教、火袄教、拜火教,是古伊朗最重要的宗教。在基督教产生之前,它是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后来,又出现了影响比较大的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在萨珊王朝(224—651)时期阿拉伯军队侵入之后在伊朗开始传播的,之后,伊斯兰文化与伊朗文化在伊斯兰框架下相互融合,并渗入到伊朗的教育、文化等方面。在萨非王朝(1501—1722),什叶派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这进一步壮大了伊斯兰教的发展。从此之后,在教育方面,伊朗开始了其伊斯兰教育之路,并且逐步变为其主要的教育模式。伊朗的传统的伊斯兰教育机构主要有三种:与土耳其一样,初级学校马克塔布、中等学校麦德莱赛和高级学校清真寺。马克塔布一般也被称作经文学校,以念诵《古兰经》为主,兼学语文和算术;麦德莱赛和高级学校清真寺侧重讲解经训、教义、教法等。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恺加王朝时期(1779—1921)。19世纪中后期的恺加王朝,西方列强入侵伊朗,强调科学、实用的先进的西方文化随之传入伊朗,伊朗传统的伊斯兰教育开始向西方的现代化教育转变,但是仍以传统的伊斯兰教育课程和军事科目为主,宗教学校仍然在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大部分的小孩仍然通过宗教来获得知识。
 
 1921年,礼萨·汗发动军事政变,并于1925年建立巴列维王朝,伊立宪议会宣布礼萨·汗为伊朗国王,标志着伊朗正式建立。在巴列维王朝时期,经过礼萨汗·与其子的努力,伊朗的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了现代化的教育体制。1962年,巴列维发动的白色革命,促使伊朗全盘西化。在政治方面,不断地减少宗教人士在国会的人数。如在第十一届国会(1936—1938)中几无著名宗教人士。在法律方面,也进一步对宗教进行侵蚀,参照西方法律条文制定了商法、民法等等,在宗教法庭审理的案件逐渐变少。在教育方面,以民族主义与西方化为指导思想,削弱伊斯兰教对社会的影响。礼萨·汗反对与限制传统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新式教育,采取措施强化波斯文化的传统影响,建立新的民族认同。为了进一步限制乌里玛的势力,扩大教育世俗化,政府积极采取行动减少传统宗教学校的数量,限制新式学校里的伊斯兰研究,同时进一步扩大新式教育。尽管政府并没有像土耳其那样禁止在公立学校进行宗教教学,但是明显减少了教授伊斯兰和阿拉伯文化的课时。这样,在伊朗一方面进行世俗化教育改革,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宗教学校被保留了下来。在巴列维王朝,世俗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使得政治与宗教的关系进一步恶化,社会隐藏着严重的危机。
 
1979年,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伊朗的世俗化受到了巨大冲击。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建立了教法学家统治的政权,教权统治与民主政治相结合。什叶派伊斯兰教的宗教人士重新掌握了政权,通过宪法来确定伊斯兰教的宗教体制,伊斯兰教重新回归伊朗。伊朗作为有伊斯兰渊源的国家,走向现代化但不能完全摒弃伊斯兰教,革命领袖霍梅尼奠定宗教基础上世俗化这一基调。表面上看,这次的革命是伊斯兰教的回归,实际上是世俗化与宗教的成功融合。在教育方面,教育部在教育系统包含课程、教学计划、内容、学校活动在内等方面进行了伊斯兰化的改革,重新把伊斯兰教融入教材。
 
总之,伊朗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脱离传统伊斯兰教育体制,建立了充满民族主义的全盘西化的现代教育制度,但在1979年之后的伊斯兰革命之后,举国上下又开始全面伊斯兰化,建立伊斯兰教民族特色的教育体制。
 
三、结论
 
20世纪80年代之后,土耳其和伊朗两国当局都在全盘西化后意识到伊斯兰教才是维护其民族性存在的基础,若盲目地西化和民族化,急于摆脱伊斯兰教的影响反而会削弱民族性。因此,两国都在国家控制宗教教育的基础上恢复了伊斯兰教及相关的宗教教育。不同的是,土耳其把宗教作为一种文化,以文化传播的形式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中开设“宗教文化与道德课程”,以使本国的青少年接受伊斯兰教的熏陶,树立伊斯兰价值观,从而促进民族的发展;伊朗则在中小学全面恢复伊斯兰教及其相关课程,以保持其民族传统与民族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世俗化改革。
 
(全文请参见《世界宗教文化》2016年第5期)
 
转自世界宗教文化微信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3MjI4MTMyOQ==&mid=2247483762&idx=1&sn=39ee83f2c1af2a628fde77f49a7984de&chksm=eb35baecdc4233fa12861ee84628869629176ae93d98389b53129c2ea61afe7f9b17e253f991&mpshare=1&scene=5&srcid=1103Dnuzf889otslQrAEXZcY#rd世界宗教文化世界宗教文化世界宗教文化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四面佛恐袭背后伊斯兰佛教恩怨史
       下一篇文章:伊朗总统赞美多元化社会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