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渊源与演变
发布时间: 2017/2/16日    【字体:
作者:李伯重
关键词:  伊斯兰 原教旨主义 演变  
 
在各国经济济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各种传统文明是否与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现代文明合流?今日伊斯兰教世界所发生的变化表明:目前要对这个问题做出肯定的结论,可能还为时过早。
 
最近发生在巴黎的血腥的恐怖袭击事件,又一次把伊斯兰宗教极端势力的问题提到了全世界人民的面前。事实上,自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恐怖事件在世界上就没有停止过。紧接“911”事件的大型恐怖袭击事件,有西班牙马德里地铁连环爆炸案(2004年3月11日)、俄国别斯兰学校人质事件(2004年9月1日)、伦敦地铁爆炸案(2005年7月7日)、印度孟买金融中心连环恐怖袭击事件(2008年11月26日)、俄国莫斯科地铁爆炸事件(2010年3月29日)、俄国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恐怖袭击事件(2011年1月24日)、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2013年4月15日)、中国昆明火车站“3·1”斩人案(2014年3月1日)、法国巴黎《查理》周刊总部袭击事件(2015年1月7日)。这些恐袭事件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和城市,采取的手段也各有不同,但都有共同之处:残暴、血腥、滥杀无辜,而且都出于伊斯兰宗教极端势力之手。这些恐袭事件中,一些是基地(Al-Qaida)、塔利班、伊斯兰国(ISIS)等著名恐怖组织所为,也有一些是另外的不知名的伊斯兰宗教极端组织或者个人所为。这些恐袭事件波及到全世界,谁也难免被涉及,因此伊斯兰宗教极端势力的问题也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

伊斯兰宗教极端势力为什么要进行这些血腥、暴力的恐怖活动?学界已有多种解释。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



伊斯兰宗教极端势力发动的上述恐怖活动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依照伊斯兰原始教义建立的“纯洁”的穆斯林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可以采取包括“圣战”在内的任何手段。这种思想就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上述恐怖活动也就是为实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目标而进行的,而塔利班、伊斯兰国在一些地区建立政权则是这种目标的部分达成。虽然塔利班政权不久垮台了,伊斯兰国的统治也只控制着有限的地区,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目标在其他一些地区早已实现。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三十多年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发动的伊朗伊斯兰革命。这个事件曾经震撼了世界,而且其影响今天仍然清晰可见。

1970年代的伊朗,经历了穆罕默德·礼萨·巴勒维国王领导的“白色革命”之后,经济起飞,武力强盛,整个国家处于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变之中。国王踌躇满志地宣称:要在本世纪之内,使该国全面现代化,进入世界前五强之列。没有谁会预料得到,就在1970年代末,一场史无前例的伊斯兰革命竟然会有如火山爆发,在短短一两年内就推翻了巴勒维王朝这个中东地区的超级强权,结束了该国数千年的君主政体,建立起一个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指导、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自此以后,原教旨主义运动与伊斯兰教复兴运动相表里,如同狂飙突起,大有席卷整个伊斯兰教世界之势。

继伊朗之后,原教旨主义者发动的伊斯兰革命,在苏丹再战告捷,在阿尔及利亚几获成功,在黎巴嫩、埃及、巴勒斯坦等地也俨然成气候。1995年,原教旨主义势力在阿富汗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塔利班政权,声称要建立世界上最纯洁的伊斯兰国家。近年来,伊斯兰世界的世俗政权一个个倒下,原教旨主义的或具有原教旨主义倾向的社会力量在许多国家获得胜利。甚至在厉行无神论已七十余年之久的前苏联中亚诸国,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也正兴起,对世俗政权提出严峻的挑战。这一变化,是最近半个世纪国际政局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因此无怪乎西方政界、学界的精英人士如基辛格、亨廷顿等,都把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中心的伊斯兰教复兴运动,视为属冷战之后世界新秩序乃至西方文明所面临的最重大挑战之一。

大凡一种宗教,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经过若干年月之后,必然在许多方面与创立之初有很大的不同。后世的人们,往往缅怀宗教创立时那种对美好社会的憧憬、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和为理想献身的熟情,要求回归原教旨,净化信仰。这就导致原教旨主义的产生。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尽管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原教旨主义运动曾经出现在多宗教的历史上,但是时至今日,世界其他主要宗教大多已经随着科学的进步与教育的普及而走向衰落,原教旨主义更是日渐式微。只有在伊斯兰教世界情况相反,原教旨主义运动如日中天,表现出惊人的活力。这一情况,自然使得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格外引人注目。

在非伊斯兰教世界的大众心目中,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总是和愚昧无知、宗教狂熟、恐怖主义、群众暴力、大规模破坏与流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宗教运动是对世界进步与发展的抗拒,是在少数思想顽固、泥古不化的宗教极端分子煽动鼓惑之下,无知群众丧失理智的暴乱。但是倘若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同题,却不能把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发动的伊斯兰革命作上述简单化的漫画式描述。

这里要指出的是:在历史上,任何一场规模浩大的革命或大规模的民众运动都难以避免与民众暴力相联系。伊斯兰革命自然也不例外。其次,任何革命或大规模的民众运动之所以能够发生,都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背景。像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这样的宗教运动,在科学昌明、教育普及的今天,却能够吸引和激发千百万穆斯林民众奋起投入,其原因更是极其复杂。因此我们绝不能仅仅抓住一些表象,把这一问题简单化。相反,要了解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其赖以出现的深刻背景,特别是其思想的渊源与演变的过程。



从思想方面来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包括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层次是低级的和大众化的层次,其主要特点是只注重宗教的表面特征和法规的字义,典型表现是计较于衣着和饮食方式是否合乎伊斯兰教的规定,简单粗暴地排斥和反对各种非伊斯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等。另一个层次则是高级的和知识的层次,其目标是努力理解和重新确立伊斯兰教早期的理想和价值观念,并力求按照这种理想和价值观,改造社会,建立社会正义。本文所拟介绍的是后一种情况。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宗旨和目标是信仰净化——即穆斯林必须严格遵循早期伊斯兰教的价值标准,使思想和行为回复到《可兰经》和“哈底斯”(即圣训)的教义和行为规范上来,并通过这种努力,拯救现今已经背离正轨的伊斯兰教社会。简言之,就是要恢复伊斯兰教初创时期的基本思想和实践。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先知穆罕默德不仅创立了伊斯兰教的信仰与礼仪,而且制定了完美的社会行为准则。这些准则表现了人与真主(安拉)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唯一正确关系,放之四海而皆准,适用于任何人民和时代。但是,在先知逝世以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布和演变,这些神圣的准则慢慢被人们忽视甚至遗忘,而许多与此不符的风习,或者甚至是异教的思想和价值标准,代之而起,从而引起社会的堕落和腐化。要从根本上消除各种社会弊病,就必须恢复原有的准则,回到伊斯兰教创立之初的时代。很明显,这种将过去理想化的作法,本身就是对现代社会状况的批判。因此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往往以社会正义为诉求,猛烈地抨击当前社会中的种种不合理和不公正,否定现行社会制度和现存政权统治的合法性。他们的呼声,也因此而往往能够在备受欺凌的社会中下层广大民众中激起回响,获得支持。



早在9世纪前半期,即伊斯兰教创立仅仅两个世纪之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就已出现。著名的伊斯兰神学家和法学家艾哈遭德·伊本·汗巴赫(公元780—855年)发起了“祖传运动”。他认为:穆斯林先辈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坚持了伊斯兰教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过去有效,现在有效,将来也同样有效。要重建辉煌,就只能效法先辈。因此,他严厉谴责阿拔斯王朝(即我国史籍中的黑衣大食)统治者的腐败,呼吁恢复伊斯兰教原有的纯洁。“祖传运动”通常被认为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的滥觞,而伊本·汗巴赫则被视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思想鼻祖。

阿拉伯帝国衰落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继续在发展。阿拉伯思想家艾哈迈德·伊本·泰米亚(公元1263—1328年)提出:形形色色的东方入侵者(特别是蒙古人),在征服伊斯兰教地区的过程中,或迟或早都自称穆斯林。但是一个人仅仅宣布承认安拉是唯一的神和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并不能证明他就是真正的穆斯林。相反,这些假穆斯林的种种所为,恰恰是亵渎了伊斯兰教的本质。因此他号召对那些自称的穆斯林进行圣战,以保持和恢复伊斯兰教信仰的本来的面目。伊本·泰米亚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他也因而成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最主要的思想家之一。

到了19世纪,尽管受着西方思想的强烈地冲击,但是伊本·汗巴赫和伊本·泰米亚对伊斯兰教世界思想界影响仍至深至厚。当时最重要的两位阿拉伯思想家——贾马尔丁·阿富汗尼和穆罕默德·阿卜杜赫——都从伊本·汗巴赫和伊本·泰米亚著作里获得了思想养料。阿富汗尼号召复兴伊斯兰,并主张使用恐怖手段和其他暴力手段,同那些他认为阻碍实现此目标的当权者进行斗争。他本人就曾鼓励暗杀当时的伊朗国王斯纳尔丁。阿卜杜赫则认为伊斯兰的初期阶段是黄金时代,并且也主张只要在政治上有必要就使用暴力。他的门徒穆罕默德·拉希德,里德哈也积极宣传伊本·汗巴赫和伊本·泰米亚的思想,并在其创办的《灯塔》杂志上重新发表泰米亚的著作。当奉行原教旨主义的瓦哈比教派攻占圣地麦加、建立政教合一的沙特阿拉伯王国时,里德哈即报以热情欢呼。

在知识界以外,18、19世纪的伊斯兰世界还兴起了一些原教旨主义运动,有些且颇为成功。其中,穆罕默德·阿卜杜拉·瓦哈卜创立的瓦哈比教派后来发展成为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国教,苏丹的穆罕默德·艾哈迈德、利比亚的穆罕默德·赛努西公领导的运动则演变为强有力的伊斯兰政党。这标志着知识界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与大众化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已有合流的趋势。

到了20世纪前半期,出现了近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政治组织——穆斯林兄弟会。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缔造者是哈桑·巴纳。他既是一个雄辩的鼓动家,又是一个出色的组织者,在思想上深受里德哈著作的影响。他的口号鲜明简洁:“《可兰经》是我们的宪法,先知是我们的领袖。”他并宣称:“我们的纲领是(建立一个)伊斯兰政府”;“在获得权力之前,我们不会受任何细节的约束”。为此,他在兄弟会内部成立了一个叫做“特别命令”的秘密组织,专门从事恐怖活动,打击兄弟会的敌人。1948年12月,“特别命令”暗杀了对兄弟会进行镇压的埃及政府首相努克拉希·帕夏,而巴纳也在次年2月被警察击毙。



1950年代初以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阿拉伯世界一度沉寂,其想和组织的中心转移到了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国。巴基斯坦的阿布·阿拉·马杜迪成了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家。

马杜迪写过不少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本名为《四种表达方式》的小册子。在该书中,他阐述的四个大问题(即他所称的“四种表达方式”)是:(1)“哈基米亚”(Hajimiya)问题,其主旨是将真主的统治与各种形式的人治进行比较;(2)“乌鲁希亚”(Uluhiya)问题,主旨是把真主的神圣不可亵渎性与企图将人神化的做法进行比较;(3)“拉巴尼亚”(Rabaniya)问题,主旨是把受奴役于真主和受奴役于个人或制度进行比较;(4)“瓦赫达尼亚”(Wahdaniya)问题,主旨是把真主的独一无二性同企图抹杀这种单一性的作法进行比较。他认为:在以上四个方面,没有任何折中调和的余地。不是《可兰经》统治,就是否定《可兰经》;不是真主神圣不可亵渎,就是亵渎真主;不是受真主奴役,就是任凭伪神摆布;不是真主无二,就是与异教徒与真主平起平坐。在这四个问题中,“哈基米亚”问题是中心。他宣称:真主是唯一的合法统治者,而统治的工具必须是《可兰经》。

在其他著作中,他又提出了当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战斗的战略:在第一阶段(即力量薄弱阶段),穆斯林必须隐退,以养精蓄锐;到了第二阶段(即圣战阶段),穆斯林力量已很强大,可以向敌人发动圣战,实现自己的目标。此外,他还有许多著作讨论政治变迁、进行革命和使用武力等问题。

马杜迪不仅撰写了许多著作,而且还创办了一份名为《解释可兰经》的报纸,向大众宣传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同时,他也是巴基斯坦穆斯林兄弟会的重要成员。他的活动引起了该国政府的注意与惊恐,从而被捕下狱并被判处死刑;后因其他伊斯兰教国家的压力,死刑得以缓期执行。到该国军人统治者阿尤布·汗于1969年下台后,马杜迪方得获释。尽管他命运坎坷,但其思想却很快为整个伊斯兰教世界的原教旨主义者接受,对现代伊斯兰世界原教旨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他死后,其墓地成了世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朝觐的圣地。

在马杜迪之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思想与实践两个方面获得最大成功的地方是伊朗。伊朗领袖霍梅尼对马杜迪的学说作出了重大发展,并以其非凡的个人感召力吸引民众,传播其原教旨主义纲领。经多年经营,终于在1979年掀起伊斯兰革命的风暴,建立起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政权,从而使得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有机会把其多年追求的目标付诸实践。伊朗伊斯兰革命曾震撼了世界。在伊朗之外的伊斯兰教世界(特别是在一向是伊斯兰教世界思想与学术中心的埃及),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也有重大发展。

阿拉伯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最主要的代表者是埃及思想家赛义德·古特卜。他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曾深受马杜迪思想的熏陶。其两部主要著作《在可兰经的保护下》和《路标》,主旨就是宣传马杜迪关关于“哈基米亚”以及两个战斗阶段的观点。他的绝对学说说人:在两种制度、两种社会和两种信仰之间,绝无调和的余地。任何人都必须在伊斯兰与伊斯兰以前的愚昧状态之间、在善与恶之间、在真理与谬误之间、在信仰与无神论之间、在敬奉真主与叛教之间,做出毫不含糊的抉择。他后来被埃及纳塞尔政府于1969年逮捕并处死,但是他和马杜迪一样,成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偶像。特别是其绝对论学说,更备受推崇。

不过,1970年代末崛起的新一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虽然以马杜迪和古特卜为精神偶像,但是却变得更加激进。他们不同意目前处于力量薄弱阶段,而认为应当立即行动,展开圣战,夺取政权。一个埃及原教旨主义秘密组织的宗教领袖阿卜杜勒·法拉姆·法拉格1980年撰写的《缺席的祈祷者》,就号召行动,号召圣战,号召夺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他们的“圣战”往往采用暗杀手段。这种恐怖主义的暗杀传统在伊斯兰世界出现很早。在10世纪前后,伊斯兰教中出现一个激进教派——伊斯玛仪派,其教规奉教和专门刺杀敌人。该教派在中亚建立了国家,中文史籍称为“木剌夷”,被其他国家称为Malahidas。木剌夷是一个小国,靠专业暗杀令各国畏惧。在叙利亚,这教派名为HasChischin,读音为Assissin,即为英文中“刺客”一词的辞源。十字军东征后,“圣战”观念在伊斯兰世界更为流行,出现了一批被称为Mufahedin自杀敢死队,意即“信仰战士”,专门以自杀方式攻击敌人。

在法拉格的直接影响和领导下,三个笃信原教旨主义的埃及青年军官于1981年10月6日刺杀了埃及总统萨达特,从而在整个伊斯兰教世界揭开了原教旨主义与世俗政权生死搏斗的新篇章。



由以上的简单介绍可见,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在过去的一千多年中,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一直是伊斯兰教思想界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从历史上来看,各个时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大都是当时伊斯兰教世界的知识精英。像伊本·汗巴赫、泰米亚、阿富汗尼、阿卜杜赫等都是当时最杰出的学者,而古特卜和法拉格则是受过现代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古特卜早年还是一位有名的自由思想的倡导者)。即使是马杜迪和霍梅尼,也是造诣深厚的伊斯兰教学者。因此把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说成是一些不学无术、顽固守旧的宗教极端分子头脑发热的产物,无疑不符事实。

我们必须承认: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伊斯兰教精神世界中长期存在的一股重要思想潮流,而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则不过是这股潮流在新的条件下的表现与发展。正是因为这种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根源,所以尽管近一百多年来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伊斯兰教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伊斯兰国家更力求变革,以期使其社会与经济快速地现代化。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反对现代主义、自由主义和世俗主义,这些与伊斯兰世界世俗政权推行的现代化,之间出现了深刻的矛盾。历史终究不能割断,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知识界和民众中存在长期影响也不可能在短短百十年中被铲除。即使依靠政治暴力来这样做,也不会真正奏效。

我们还应当看到,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许多方面也与历史上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有很大不同。首先,和其他许多宗教中的原教旨主义不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自始就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宗教范围,而是具有强烈的“救世”使命感,强调把思想付诸行动,强调按照其理想化的模式改造现实社会。这一特点,从伊本·汗巴赫的思想中就可以看到端倪。因此,无怪乎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会具有极其鲜明的现实政治色彩。

其次,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来看,随着时代的推移,这种主义变得越来越激进,越来越强调暴力的作用。到了本世纪中期以后,它更日益明显地走出了学者的书斋和知识精英的学术沙龙,向着鼓吹立即行动和暴力革命的政治学说演变。这一点,和以前那种学术化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有颇大差别。

今天的世界正面临着日益强大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挑战,这一发展的前景令人感到不安。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世界在变小,各国人民的命运也日益繁密地交织在一起。在拥有今日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和大部分石油资源的伊斯兰世界所发生的任何重大变化,也将对我们这些生活在伊斯兰世界之外、具有不同于伊斯兰教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若要从一种较客观的立场上来认识伊斯兰教世界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走向,我们就应当更多地了解穆斯林人民特有的心态及其形成过程,了解他们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

此外,不论我们怎么不喜欢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但是我们却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事实:冷战时代的结束,使得意识形态之争在世界大部分地区逐渐淡化,并为许多国家社会与经济的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可是就是在这个时候,在经过对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现代化模式和世俗化生活方式的长期尝试之后,广大的穆斯林民众中却出现了宗教复兴、意识形态强化的趋向,以及返璞归真、“回归原始”的强烈期望。而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勃兴,正是这种趋向和愿望的明显标志。倘若从世界文明演变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至少向世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各国经济济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各种传统文明是否与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现代文明合流?今日伊斯兰教世界所发生的变化表明:目前要对这个问题做出肯定的结论,可能还为时过早。
 
转自大家微信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天主教现代主义神学的演化
       下一篇文章:从教会学角度展望中梵交谈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