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旅游浅析
发布时间: 2017/2/16日    【字体:
作者:吴光锡
内容提示:本文主要从文化社会学理论中的文化模式、文化传播、文化冲突、文化变迁、文化控制等方面对宗教旅游进行分析,试图加深对宗教旅游活动及其经济行为的认识,揭示宗教旅游活动发展的条件、状况以及影响,以便能够更好更理性地开发宗教旅游资源、进行宗教旅游规划和发展好宗教旅游业。
关键词:  文化 社会学 宗教旅游  
 
    社会学以人类社会生活及其发展为研究对象,他揭示各种社会形态的结构、功能、社会变迁状况、社会发展进程和规律,其内容中当然包括社会的文化生活及其发展规律问题。表明社会学与文化关系的社会学问题,即文化社会学问题。文化社会学是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特殊规律与社会作用的一门学科。

  关于宗教旅游的定义目前尚未统一。根据颜亚玉(2000)所归纳的,宗教旅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宗教信仰者基于宗教目的的旅游活动,如朝圣、求法、传法、云游等。二是指围绕宗教旅游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

  笔者认为,宗教旅游资源文化倾向性强、文化底蕴深厚。宗教文化应是宗教旅游的核心所在,使宗教旅游具有虔诚性、信仰性和严肃性特点并区别于一般的观光旅游。综上所述,宗教旅游可概括为:以宗教文化为核心依托,借助相关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吸引宗教信仰者和一般旅游者进行的包括朝拜、研究、观光、文化等专门的旅游活动。这里一方面,突出宗教文化的核心地位,也是其得以生存和传承的核心依托;另一方面,涵盖了宗教旅游最根本的内容,包括宗教朝拜、研究、观光、文化等。本文运用文化社会学的观点和理论,对宗教旅游进行分析,以深化对宗教旅游和宗教文化的了解。
 
      一、宗教旅游与文化模式
 
  从本质上讲,旅游的目的是对异域和异质文化的了解,以宗教景观为目的的旅游尤其如此。不同的宗教旅游地有其特定的文化环境,人们在这一环境中成长、生活,形成其相应的文化模式。宗教文化地的人们进行宗教活动所创造的宗教文化景观(宗教建筑、宗教雕塑、宗教绘画等)、遵循的宗教礼仪、举办的节庆活动以及所持有的宗教观念、传承的宗教武术等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一地独特的宗教文化模式。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满足和审美活动,而异域宗教文化模式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审美欲望和猎奇心理上有着特殊的功用。如宗教建筑、宗教雕塑、宗教绘画与书法、宗教音乐、宗教仪式以及宗教武术、宗教养生等,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并笼罩着神秘的色彩,能够激发和满足人们的求知、审美、猎奇的心理。此外,宗教式情感对游客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功能。在“物质生活一天比一天丰富,而人们精神生活与心理世界则是日益荒凉”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宗教式的超脱出世,求善情节,特别是寻求关爱、慈悲、温情与宽容的宗教式情感,无疑对许多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宗教旅游与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游客外出宗教旅游地是游客自身宗教信仰类型、态度同异地宗教文化形式、内容接触的过程。宗教旅游是一种有效率的文化传播媒介。根据文化传播学理论,当旅游者的宗教行为类型、习惯与宗教旅游地的宗教思想大致相同时,双方的交流就顺畅而频繁,这在文化传播中属于同属传播现象。同属传播可以使主客双方原有知识、观念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变化,取得一定的文化交流效果,通常这种影响对旅游者一方来说要多一些。当然,也会出现宗教旅游地的各种宗教文化属性与游客宗教信仰行为不一致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宗教旅游交往所能影响的范围就会变小,信息交流就会受到一定的阻碍,甚至可能由于旅游者传达的信息与宗教旅游地的信仰、价值观、态度完全背离而遭到抵制。而此时便要求主客双方保持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度,已广泛接纳信息,提高旅游作为传播媒介的传播效率。
 
  宗教旅游的发展对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起到促进的作用。尤其是现代旅游更是一座沟通各种宗教文化交流、研究的桥梁。如来华的游客中,就有大量的宗教信徒、朝圣者和专家学者;有的更组成了宗教文化考察团,而国际上还有专事宗教旅游的旅行社。1991年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他们所到之处,就提出对宗教名胜考察和学术交流的要求;同时也带来国际上最新的宗教文化信息。通过游览、考察和研讨等活动,促进了各国各地宗教文化交流和研究。
 
  三、宗教旅游与文化冲突
 
  由于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文化的价值观念相差悬殊,即使是同一文化类型内部,也有不同的群体文化意识,因此,当不同性质的文化遭遇到一起的时候,发生冲突也便是不可避免的。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矛盾性的表现。当宗教旅游地盲目地追求游客数量及经济利益时,往往会为了迎合宗教旅游者的宗教习惯或倾向甚至是不良行为而采取伤害本地宗教旅游资源形象以及地位的做法。某些开发者、利用者在原本就是宗教名胜景观旁增建低俗的“伪文化”景观,甚至是将引景空间商业化,不仅粗制滥造,文化品位低劣,更是破坏了原有的名胜古迹与环境,最终造成严重的风景污染和巨大的资源浪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吸取这些“破坏性开发”与“错位开发”的教训,在发展宗教文化旅游中走出一条“保持性开发、建设性开发、可持续发展之路”,谨防文化的恶性冲突现象发生,努力保持宗教文化与宗教旅游的和谐发展。
 
  四、宗教旅游与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是指文化特质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宗教旅游正在成为影响宗教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因素之一。宗教旅游者与宗教旅游地所阐扬的宗教文化总是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别,比方说信仰形式、习惯、内容等等。他们所代表的宗教文化模式往往不尽相同。当宗教旅游者将其自身的宗教文化方式携带和传播到宗教旅游地时,必将对当地的传统宗教文化内容和形式造成一定的冲击,从而影响到当地宗教文化的正统性、纯洁性问题。由此又带来了对宗教旅游地宗教文化环境和宗教信仰者的变化,即引起了文化变迁。文化变迁的过程可以是对外来文化的自然吸纳,也可能是一种有计划的,在特定目的和要求下进行的对外来文化不断选择的过程。可以肯定的是,宗教文化所导致的宗教旅游地的文化变迁是不可避免的。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面:
 
  首先,宗教旅游行为中的涵化。涵化是文化变迁的一个主要内容, 即至少存在着两个或更多群体因相互接触而产生的变化。在宗教旅游中,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会以自身的价值观和旅游市场的需求来衡量宗教文化,他们所带来的异地文化的强势作用,也会使宗教旅游地的文化发生变化。比如来自城市的大量游客涌入山区宗教旅游地,他们带来的都市气息和现代观念, 必然会造成对山区民众传统宗教观念和宗教习惯的冲击。其次,宗教旅游开发中的宗教文化被商品化。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的价值一旦被发掘出来,就成了旅游开发商的目标。宗教文化的商品化也是影响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客观的讲,旅游业中的宗教文化商品化给旅游地区的文化变迁带来了诸多的影响。和历史上的任何
 
  一种文化变迁相比, 这个过程似乎太过急速和招摇, 各方面都显示出非常规的现象。”
 
  最后,宗教活动的舞台化。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要,旅游开发商以现代艺术形式对宗教文化艺术,如宗教旅游地区的宗教仪式或活动进行了包装。旅游目的地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下,放弃宗教仪式、活动原有的内涵,盲目迎合现代旅游者的需求。
 
  五、宗教旅游与文化控制
 
  宗教旅游在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文化交流、传播以及宗教旅游地的文化变迁。当各种文化的增长在一定的时间内超出了其所在社会的容量限度时,社会就会出现文化系统失调的现象,从而导致各类文化不能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发展异常的状况,影响宗教旅游地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文化控制。文化控制作为调试文化的一种社会机制,在宗教旅游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应加强宗教旅游资源的合理规划。避免盲目投资,形成随意修庙、造佛获取经济利益的局面。应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做到高起点筹划,高质量建设、高要求服务。
 
  其次,宗教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应以充分尊重宗教文化的“本真”和保持宗教应有的文化氛围为前提,妥善处理好旅游开发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文化效益二者之间的关系,适当控制宗教游览景区的旅游容量,搞好保护性开发。极其重要的宗教仪式应禁止游人融入其中,只能在外围参观,以维护宗教文化的本真。
 
  最后,宗教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既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要从宗教资源本身和宗教旅游资源所处的地域环境中挖掘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同时要切实做好保护工作,避免开发性破坏以及切实考虑到当地宗教组织、宗教信徒的宗教感情和对旅游开发的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太原:山西出版社.2007.
 
  [2]刘超祥.民族旅游的文化社会学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9).
 
  [3]颜亚玉.宗教旅游论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4]周怡.文化社会学的转向:分层世界的另一种语境[J].社会学研究,2003,(4).
 
  [5]周怡.文化社会学发展之争辩:概念、关系及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4,(5).
 
  [6]阮卫红,余学新.试论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开发利用[J].社会主义研究,2007,(5).
 
转自中国民族宗教网
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60932592-1.htm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市场中的穆斯林商业道德
       下一篇文章:从圣经来简要思考经济、权力、公正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