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政治
 
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发布时间: 2017/4/13日    【字体:
作者:张丽荣
关键词:  马丁路德 宗教改革 路德 因信称义  
 
 
【摘要】马丁 路德是16 世纪伟大的宗教改革家 他破除了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 结束了基督教一统欧洲的局面实现了信仰自由及新教与天主教平等的地位。
 
    马丁路德所处时代的德国四分五裂 没有统一的中央集权 教廷腐朽不堪贪恋世俗权力。
 
    然而正是这个时代赋予了马丁 路德改革的力量 尽管他一路走来经历无数生死劫难 最终却取得了改革的成功。
 
 
    一、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 一阶级背景 15世纪到16世纪 新兴市民资产阶级或者说是从事商业活动的市民阶层经济力量不断增长成为王侯政权所承认的合法集团 并提出了改革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初步要求: 第一 结束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
 
    当时德国封建割据状况十分严重 由无数的小邦、公国、大公国、最大公国、伯爵领地、男爵领地和帝国自由市场等组成。
 
    这种分裂状况导致王权衰落 无力抵制罗马教会任由教皇剥削。
 
    第二 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
 
    当时的基督教神学和天主教会具有无上的权威 把追求利润的商业活动斥为罪恶 主张遏止商业另一方面 在中世纪 人的肉体欲望 甚至人的肉体存在本身都被视为是有罪的认为只有严格禁欲 人才能以全身心侍奉上帝。
 
    薄伽丘在他的《十日谈》中对这种违背人的本性的做法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他说: 世上有多少男女 头脑都是那么简单以为女孩儿家只要前额罩上一重白面纱 脑后扯着一块黑头巾 就再也不是一个女人了 再也不会思春了 仿佛她一做了修女 就变成了一块石头似的。
 
    正是因为中世纪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人们才将之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罗马天主教会一方面宣扬禁欲主义 另一方面又利用手中的种种特权 巧立名目攫取金钱。
 
    教会的奢侈豪华 挥霍无度 对新兴的市民资产阶级形成了一种沉重负担。
 
    西班牙著名讽刺作家爱拉斯谟这样评价当时的教皇和主教 他说这些披着神圣外衣的教皇主教 并不执行拯救教徒灵魂的使命而是把教徒交给基 2督去看管 自己却钻营宗教的买卖 如贩卖赎罪券及买卖圣职等。
 
    莎士比亚也谴责封建特权阶层的头面人物像猪一般懒惰、狐狸一般狡猾、狼一般贪婪、狗一般疯狂、狮子一般凶恶。
 
    中世纪末 贪污腐败盛行 教士公然纳妾人们慨叹作为道德典范的教士已由道德的化身变成魔鬼的代名词 以致有人说: 连顽固的魔鬼不敢做的事声名狼藉而又不服从上帝的僧侣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干。
 
    因此 改革道德、重建教会势在必行。
 
    于是 到了十六世纪先是在德国接着在瑞士、英国、法国以及北欧诸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震撼教廷的宗教改革运动。
 
    在这场改革浪潮中以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最具代表性他们的宗教哲学思想也是宗教改革的理论旗帜。
 
     三宗教改革的对象
 
     首先 反对罗马教皇对各国教会的控制 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 其次 反对烦琐的、挥霍浪费的宗教仪式和赎罪等消极活动 第三不承认教会享有解释圣经教义的绝对权威强调教徒应以个人阅读和信仰圣经为基础直接与上帝相通勿须神职人员或教会做中介也不需要宗教仪式等。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 “因信称义”是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核心内容。
 
    作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 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 路德是罗马帝国时期神学家奥古斯丁的追随者 他继承了其宗教神学中的原罪说 但对从原罪到拯救的理论有所发展提出了“因信称义”说。
 
    在罗马教会所宣扬的善行称义说的影响下路德曾在圣奥古斯丁修道院过着极端禁欲的生活以顽强的毅力执行补赎制度。
 
    然而这种苦修仍然使他丝毫没有与上帝取得联系的体验。
 
    因此 路德对传统的所谓苦修善行可以得救的说法产生了怀疑 并转而求助于神秘主义 在那里他看到了所苦苦寻求的希望。
 
    神秘主义认为 基督徒生活最根本的是个人灵魂和上帝合一 可以不看重教会日常生活中外在的形式。
 
    路德开始感到原先无法求得的心灵的安宁不是因为它的善行不够 而是这种方式本身是不正确的。
 
    义人信徒可以靠信仰而生存和得救 这就是因信称义。
 
    路德对“因信称义”作了较为系统的诠释,并且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意义。
 
     3 (一)“因信称义”强调的是信仰的作用。
 
     只要有虔诚信仰就可以与上帝沟通,最终获得上帝的救赎。
 
    这一思想在16世纪还有利于培养资产阶级的精神自由和个人主义,因为,个人通过虔诚信仰就可以获得灵魂救赎实际上使人摆脱了各种教规和繁琐的仪式,把人从教会的种种束缚中解放了出来,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此外,强调信仰中个人的作用还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体现。
 
    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从本质上讲,它是主体意识的觉醒,表现为个性的发展和才能的展示,主张靠自己去获得成功,无论是赢得荣誉、地位,还是财富,一切都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个人的奋斗来达成。
 
    这种思想符合资产阶级的伦理观,受到资产阶级的追捧,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当时欧洲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国家都选择支持新教印证了这点。
 
     二“因信称义”思想还强调了信徒与上帝之间的直接沟通。
 
     只要坚持自己的信仰,虔诚地信上帝,就能获得上帝的拯救。
 
    在这点上,路德否定了教会的中介作用,认为个人是否得到救赎与教会无关,只要信徒信仰上帝,就可以与上帝进行直接的沟通交流,不需要第三者,也就是说,在信仰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信徒无需通过教会,为此,路德提出了“人人皆僧侣”的主张,强调信徒在信仰上的平等地位。
 
     (三)“因信称义”思想中强调了人的信仰的作用。
 
     这还体现出对人自身的重视,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提升,这与中世纪所宣扬的人是卑微的、低下的,在神面前无能为力的认识相左,人在信仰中的作用得到了肯定,人的尊严得到了捍卫,人的地位大大提升,由此使人文主义精神得到了高扬。
 
    所以说,“因信称义”虽然是路德宗教改革的纲领,但其中也包含有人文主义的因素,也与文艺复兴运动有一定的联系。
 
     三、马丁路德的巨大业绩 (一) 他以自己的努力和宏博著述为分裂的德意志创造了最早的语言上的统一。
 
     宗教改革前各种方言差别很大 影响思想的交流。
 
    用方言翻译的《圣经》 4虽有 但流传不广。
 
    路德的书面语言是以萨克森法庭用语为主 又博采各地语法的优点与特色。
 
    所以他的德文《圣经》 是无与伦比的。
 
    他还创造了优美的散文与诗歌 在德意志各地人民中传诵不绝 他的论战著作 不但文笔犀利 而且宏伟壮丽。
 
    他说: “人人都想在今世寻求不朽、流芳百世。
 
    有些大君主和臣宰为自己树立高大的石柱、金字塔、大礼拜堂或辉煌的宫殿和堡垒 军人克敌制胜以求获得称赞或荣誉 学者则著书 流名后世。 ”
 
(二) 马丁路德虽造成了封建教会的分裂 却从内部瓦解了它的权力。
 
     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已成为广义基督教中的三大派。
 
    154年 法国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曾承认 他的主要思想来源于路德。
 
    现在 狭义上的基督教就是对所有基督新教的称呼。
 
    路德既主张政教分离、又提倡相互扶持 希望二者都进行有利于人民的改革。
 
    他认为:“作官的若被私心盘踞 就是魔鬼作祟。
 
    ”政府应废止教皇律令、精简繁缚的世俗法 要易于使人真正明辨是非曲直。
 
     “ 执法应 温和、公平、合理” 只有宽严相济 司法机构才能对社会有所裨益。
 
     (三) 他号召尊师重教、寓教于乐、工读并进是第一个提出政府实行强迫义务教育的学者。
 
     鉴于当时有些地区受暴力派的影响 教师职业被轻视。
 
    路德说:“我认为没有什么职业比当学校教师更使我高兴了。
 
    ”1524年和1530年 他专门著文谈教育改革。
 
    在批判旧大学和修道院腐蚀青年的罪恶的同时 建议各级政府出资创办新式学校。
 
    他说:“国家如果要振兴 必须有合格的教师。
 
    ”并说:政府不仅要强迫 。
 
    子民服兵役 “更应该强迫子民送其孩子上学” 教会应设立奖学基金制度“富人立遗嘱时应优先考虑这件工作”。
 
    他还说: 在教导方法上 提倡用“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诱导学生。”他预言:“社会的福社与平安 将建筑在有能力、有学识、聪慧、正直的公民身上 平民的孩子将治理世界。”
 
   (四) 在做人的伦理道德上 路德认为: “ 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万人之主 不受任何人管辖 同时又是全然顺服的万人之仆 受一切人管辖。 ”
 
      5 因信上帝之道一个人即可拥有真理、光明、公义、自由、智慧、能力、恩典、荣耀等一切 不受任何束缚可称万人之主 基督徒甘心为其邻舍及所有人去尽仆役之责“为社会属精神和物质的幸福去工作”“存心顺服人民 以至于死”。
 
    路德把人们所从事的工作看成是上帝的“ 召命”他在翻译《后典便西拉智训》时 创造了“天职” 一词:“谨守天职、持之以恒、工作到老。
 
    勿羡罪人得势 谨守自己的天职、忠于主。
 
    ”在婚姻家庭问题上他曾多次揭露高级 “教士淫乱的丑闻提出所谓 修道誓愿” 没有圣经根据。
 
     《 相反 圣经》规定 “婚姻人人都当遵守 男人“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
 
    男女“必须有态度和心志的联合”婚姻是陶冶德行的学校。
 
    做父母的应承担家庭责任 做儿女的要孝敬父母。
 
    路德的家庭子女较多但他以高度的责任心把他们抚育成人。
 
     (五) 路德对正在形成的资本主义亦有所评论。
 
     提到商业利润 他说: 应以弥补商人的操劳和冒险为限以所付出的劳力和时间做估计的标准。
 
    政府要指派贤明公正的人士评定价格 坚决制止物价不断上涨。
 
    应该取缔不亲自操劳而稳收高额利息者不给他们发圣餐、做丧礼。
 
    政府征税率不能一成不变 应按收人的多寡进行调整。
 
    路德认为“不可否认买卖是必须的 没有它是不行的”但购买无用的奢侈品 却“耗费了国家与人民的金钱如果我们有统一的政权和君主 就不应该允许这种对外贸易存在。
 
    ”马克思曾称路德是“德国最早的国民经济学家”。
 
     (六)作为圣经大师 路德没有把《圣经》当成法律 消极照办。
 
     他认为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理解 进行思考解释并作出判断。
 
     “ 他倾向于 产生信仰的基础是人的理性、人的意志和自由”。
 
    从此“人类的理性才被授予解释《圣经》 的权利而且这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
 
    这样一来 德国产生了所谓精神自由或如人们所说的思想自由”。
 
    另外路德具有自我批判的精神, “ 他曾说: 比起教皇与所有红衣主教来 我更惧怕自己的内心 因为在我的心中那个大教皇本人一直存在着。
 
    ”他教导学生不要把他看成恒星他说自己是一颗不停在运动的行星。
 
    马克思评价说“即使新教没有正确解决问 “德国革命的过去就是理论性的这就是宗教改革。
 
    题它毕竟正确地提出了问题 6 四、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意义 (一)它打破了罗马天主教的专制和一统天下的局面,实现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自由化。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神学观点,打破了罗马教廷的谎言,恢复了教徒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开创了一种德意志的宗教理念,即将称义从虚伪的善功中解脱出来,转为一种内心的精神信仰。
 
     随着改革的深入,马丁路德和德国贵族进一步提出,要摆脱罗马教廷的掠夺,建立不受教廷统辖的、本民族的、独立的国家教会,并且本民族语言举行祈祷活动。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抗争,终于在1555年,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合约》,这个合约承认了路德派的合法地位,并且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所谓“教随国定”就是承认诸侯有决定其臣民宗教信仰的权力。
 
    就这使得宗教信仰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宗教信仰成为激励民族国家和君权专制发展的动力,成为民族国家发展的精神凝聚力,这点对欧洲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宗教改革,受路德影响加尔文在日内瓦推行宗教改革,创立加尔文宗。
 
     加尔文宗除了坚持路德的“因信称义”以外,形成了“预定论”为中心的神学体系。
 
    加尔文认为,上帝为了彰显自己的荣耀,对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做了永恒的判决,这个判决就是预定。
 
    根据预定有人得救成为上帝的“选民”;有人受罚成为“弃民”。
 
    虽然谁能成为上帝的选民是个奥秘,但是人们可以凭借自己对基督的信心和按圣经的准则行事来获得上帝的确证。
 
     加尔文认为,无论你是做官,还是经商,还是担任神职,都是受命于上帝。
 
    创造财富不是罪恶,只要在品质上不违反《圣经》,在财富使用上不挥霍浪费,赚钱发财也是替天行道,是上帝恩典的标志。
 
     加尔文宗的理论,以勤劳、简朴、积极向上为荣耀,以奢侈、浪费、不劳而获为耻辱,为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神学依据,培养了一大批冒险进取、克勤克俭,对社会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信徒,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代表。
 
    后世的德国哲学家马克思韦伯的划时代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正是描 7写了加尔文宗的新教教徒。
 
    他认为这些信念构成了整个资本主义的精神气质。
 
     (三)推动罗马教廷革除腐败的进程 宗教改革的风暴,路德教、加尔文宗、安地甘宗的建立,对罗马教廷形成巨大冲击。
 
    罗马教廷许多有识之士看的,如果不改变自身的虚伪和腐败,罗马教廷就会有灭顶之灾的危险。
 
    于是,从教会内部开始整顿纪律,严格道德规范的活动。
 
    特别是在公元1527年,查理五世劫掠了罗马城,许多人将此次劫掠看成事上帝对罗马教廷道德腐败、缺乏信仰的一次惩罚,于是加快了内部整顿的步伐。
 
     这次整顿直接导致了宗教团体耶稣会的成立。
 
    耶稣会仿效军队编制,实行严格的纪律。
 
    最高领导对全体会士有绝对统治权,称为“黑衣教皇”。
 
    耶稣会的宗旨,是振兴罗马教会,重数教皇权威。
 
    会士入会要发誓做到“三绝”,即绝意、绝色、绝财,以重新恢复天主教的清贫、贞洁、服从的品质。
 
     更为重要的是,耶稣会会士开始广泛的深入民间,向普罗大众传不信仰,普及宗教伦理知识,以同新教形成竞争之势。
 
    到十七世纪,耶稣会创办了大量的大学、学院、免费接收大量青年入学,向他们传播古典文学、拉丁文、希腊文、伦理学、哲学知识,发展出了一整套统一的教育体制,甚至控制了许多国家的中等高度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思想保守、信仰坚定、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为其宗教传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德国、对欧洲乃至对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8 参考文献1 赵林. 宗教改革对于西欧社会转型的历史作用 J. 江苏社会科学 20022 郭明.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及其意义.安阳工学院学J.20053 章叙珊著.论路德宗教改革对经院哲学的继承和发展J.史学刊.19914 雷雨田 刘兴仕.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意义 J. 广州大学学报.20025 梅康钧.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启示. J.专题探讨.20056 吕未.探析德国宗教改革的原因及其意义.理论视野. J.20047 张仁颖. 论对德国文化的影响 J. 德国研究2002 2.8 李平晔.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M .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9
 
转自网学
http://www.myeducs.cn/mianfeilunwen/anyanggongxueyuanlunwen/14059390/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科学宣传无神论 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下一篇文章:中国正经历宗教大复兴?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