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慈善
 
谈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
发布时间: 2017/4/27日    【字体:
作者:惟静法师
关键词:  佛教 慈善 公益事业  
 
 
慈善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慈悲济世是菩萨道的精神。《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宝集经》云:“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而所谓公益事业,意即谋求公众利益的事业。佛教认为所有众生皆相依的因缘和合体,并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及“同体共生”的理念作为推展公益事业的依据。
 
又《观无量寿经》中云:佛心者大悲是。慈悲表达了“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种自利利他圆融的心。佛陀的根本精神“慈悲悯生”,是与众生一同获得智慧与解脱,故“慈悲利他”是佛陀的根本情怀。而大乘佛教的菩萨道思想乃不离“上弘下化,饶益众生”,可见教理与慈善的方便行,是为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的基石。
 
因应现代社会需求
 
随著科技进步,物质日益丰盛,道德沦丧、暴力充斥,许多人由于物质欲望、穷困的逼迫与生活压力,因走不出困境而做出自杀、抢劫、偷窃等行为,使得社会秩序混乱、治安败坏,因此,佛教慈善及公益组织团体日显重要,一方面扮演社会教化与净化人心的角色,减少嗔恨与暴力;另一方面在物质或经济上提供若干资助,以协助需求者走出困境,迎向希望与价值的人生。
 
《大乘起信论》云:“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因此,佛教的慈善与公益事业,在服务的各个领域与层面中,不仅仅在物质上适时适量支援众生,更在心灵与精神上,以佛法教育滋润众生,秉持著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济世本怀,为社会大众服务。
 
布施善行济群生                          
 
佛陀以慈悲、智慧来接引、度化众生,其中又以布施与广大众生结缘,而大乘佛教中的六度波罗密中第一就是“布施”,可分为三种:1.财施─财物的布施、2.法施─佛法的传扬与功德回向3.无畏施─信心与慈爱的给予。由布施的立足点发展出慈善利他的观念,不但可以去除我等贪执之念,无形中也与大众广结善缘,是以推动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当以教化人心、利济群生为前提,行慈善、布施之行,来为众生谋求福祉,以臻身、心、灵之和谐。
 
慈善公益组织                           
 
早在在二千五百多年前, 佛陀已是最伟大的慈善家,不但以佛法滋润众生,净化心灵,这种种善行,为众生竖立良好典范,物换星移,时至今日,我们仍追随佛陀慈悲济世的本怀,积极投入社会的慈善事业。
 
现今社会的慈善事业,有各种宗教的投入,佛教寺院也抱持积极入世之精神来推动、参与,包括向政府机关登记立案成立机构,服务项目含:医疗、孤儿院、养护院、贫病救济、冬令救济、急难救助等慈善公益组织,应社会各领域之需求而设立,除了众所周知的佛教慈济基金会、国际佛光会、法鼓山基金会、灵鹫山慈善基金会,还有:关怀生命协会、以安宁疗护、关怀临终为主的“莲花基金会”;以辅导为主的台北市佛教观音线协会、净耀法师最近启用的“普贤慈海家园”为感化受刑机构;以服务僧伽为主的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佛教僧伽医护基金会、以照顾老人的“净觉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基金会”。另有净化社会文教基金会、推行慈航法师的慈善、教育、文化的“慈航社会福利基金会”、福智慈善基金会、正德社会福利慈善基金会、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等。
 
以本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为例,以监狱关怀、校园演讲及社会公益、生命教育等为会务主轴,同时也在需求时动员成立国内外救难救助基金与关怀行动。
 
愿景与展望
 
我们都是佛弟子,当效法追随佛陀的慈悲精神,一步一脚印地推动“慈善事业”,超越区域、宗教、种族的藩篱,因为身处地球村,我们都是一家人,如最近的四川大地震及缅甸风灾,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伸出关怀与援手,共同度过灾难,走出悲伤。
 
处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善用网际网路与世界接轨,进行区域与区域、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建立互助与沟通平台,无远弗届传达慈善与公益理念,以发挥更大效益,嘉惠更多需要关怀的角落。
 
我们期许,有更多佛教的慈善与公益机构的设立,本著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之大悲精神,以法水滋润众生,积极发展利他志业,推己及人,促进人心、社会、世界的和谐与圆满!
 
转自凤凰佛教综合
http://fo.ifeng.com/a/20170424/44578060_0.s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阿根廷天主教行动“再基督化”实践及影响(1931-1976) \孙雪利
摘要:天主教行动是天主教徒为维护教会的利益而组成的社会团体,19世纪末兴起于欧洲,…
 
会通之路:儒教对韩国现代法律的影响 \杜文忠
摘要:以"礼"为核心的传统儒教制度与近代西方法的冲突,成为近代以来以中国、日本、韩…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近代江南宝卷以劝善为主
       下一篇文章:佛教慈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