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宗教信仰对东南亚华人文化适应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17/4/27日    【字体:
作者:曹云华
关键词:  宗教信仰 东南亚 华人文化  
 
 
前言:宗教信仰是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又对文化适应的其他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研究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不能不研究他们的宗教信仰。本文分析三种类型的宗教信仰者的文化适应情况,他们分别是:华人穆斯林、华人基督徒、华人传统宗教信仰者。笔者发现,三种类型的宗教信仰者,其文化适应的方向是大相径庭的:华人穆斯林文化适应的方向是本土化,华人基督徒文化适应的方向是西方化,华人传统宗教信仰者文化适应的方向是中华化。东南亚华人如果要保持中华文化,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提倡信仰华人传统宗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宗教信仰对文化适应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对当地文化的适应程度也是不相同的。一般而言,转教者的文化适应能力相对较强,[1]他们较为彻底地接受了居住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甚至是价值观,甚至有可能已经完全被当地文化所同化。至于坚持华人传统宗教者,则比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佛教和道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东南亚华人通过保持华人传统宗教这种形式,让中华文化在东南亚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一、华人穆斯林  华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南部。在印度尼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华人有多少?有各种估计。较高的估计认为,信仰伊斯兰教者总数约40万人;较低的估计则认为只有约2万人。[2]据中国研究印度尼西亚问题的学者孔远志估计,在苏哈托执政时期,华人穆斯林队伍有不断壮大的趋势:“皈依伊斯兰教的华人增多”。但是,孔远志也没有提供具体的数字。孔还认为,战前的华人穆斯林多为经济社会地位低下的穷人,“如今皈依伊斯兰教的华人不少是企业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3]在马来西亚,尤其是在西马地区,华人穆斯林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有显著的增加,有些学者估计,在70年代末,西马地区一共有非马来人改信伊斯兰教者3万人,其中70%(21万人)为华人转教者。[4]在20世纪80-90年代之间,华人信仰伊斯兰教者继续呈现增长的势头。据马来西亚人口普查,在1980年,马来西亚的华人穆斯林只有9686人,占全部华人人口的0.23%;到了1991年,华人穆斯林增加至17117人,占全部华人人口的0.37%,华人穆斯林在10年间几乎翻了一番。[5]印度尼西亚当局一直鼓励华人改信伊斯兰教,认为通过信仰伊斯兰教可以促使华人更好地同化于当地民族和社会。印度尼西亚华人中的同化派也主张华人通过改信伊斯兰教而真正同化到印度尼西亚主流社会中去。马来西亚的半官方机构———马来西亚穆斯林社会福利联合会(英文缩写为PERKIM)对马来西亚华人转教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机构成立于1960年,总部设在吉隆坡,发起人是后来担任总理的拉曼,该机构的宗旨是要促进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促进马来人与非马来人之间的通婚。该机构还为那些贫困的穆斯林提供物质上的援助和支持。该机构的附属组织———华人穆斯林协会也于1970年在槟城成立,其目的是要进一步促进伊斯兰教在华人中的传播和开展宗教教育工作,华人穆斯林协会很快就在其他城镇建立了许多分支机构。华人为什么要改信伊斯兰教,他们的动机是什么?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印度尼西亚华人改信伊斯兰教的主要动机,是希望改变自己的非原著民的身份。虽然印度尼西亚政府一再表示要给予华裔与本地居民同等的权利,但华人仍然必须承受各种各样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压力,因为他们属于不同的民族和拥有不同的肤色。许多华人相信,伊斯兰教主张不分民族一律平等对待,如果他们加入了伊斯兰教,他们将会受到比较公平的对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并且增加安全感。也有一些华人青年,由于与当地青年恋爱结婚而改信伊斯兰教。马来西亚的一些学者在对马来西亚华人伊斯兰教徒的转教动机进行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认为华人改信伊斯兰教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六点:第一,与穆斯林结婚;第二,想获得某项工作和谋取生计;第三,想成为马来西亚公民;第四,在受到伊斯兰教义的影响之后成为马来人的朋友;第五,希望享受与马来人同样的权利及政府为马来人提供的各种保护性措施;第六,被穆斯林兄弟情谊所吸引。[6]
  
上述六个原因中,经济动机可能占主要的地位。在1969年种族骚乱之后,尤其是在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改信伊斯兰教的马来西亚华人增加了。这主要是因为,新经济政策使非马来人增加了不安全感,他们的很多工作机会被马来人拿走了。在改信伊斯兰教的华人中,98%是属于低收入阶层,人均月收入在100—450马元之间,这个低收入集团包括:木匠、机械工、汽车司机、医院看护和其它一些做粗重工作者,如体力劳动工人、割胶工人等。许多转教者还是失业者。至于华人中的高收入的专业人士,则几乎没有改信伊斯兰教的,从1967年至1975年,仅发现有5例。加入伊斯兰教之后,马上就看得见的经济上的好处包括从马来西亚穆斯林社会福利联合会和国家宗教事务部得到小额的资金补助(可持续6个月),还可以在穆斯林社会福利联合会的帮助下找到工作,甚至还可以象其他马来人那样获得各种机会,如免税、各种贷款和助学金等。Siow指出:“比这些眼前的好处更为重要的是,转教者为自己和家人的未来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尤其是孩子有了安全保障。”[7]另一个叫林兴福(LimHinFui)的学者的研究结果则有些不同。林在70年代对槟城的50个转教者进行了个案分析,他们中有34人是华人,7人是印度人,另外9人为其他民族。研究结果显示,只有1人承认,他改信伊斯兰教是为了经济上的目的,转教后,他从一个富裕的马来人那里得到了一笔贷款,而且认这个没有儿子的马来人为继父;6个转教者是被伊斯兰教的教义所吸引;2个转教者是受到传教者的影响;11人是受到马来朋友的影响;另外29人是因为他们需要与马来人结婚。[8]林还对这些转教者的背景进行了研究,他们都是第二代移民,他们都在马来西亚接受教育,受教育的各种语文源流的比例是:50%为英文学校,16%为马来文学校,26%为华文学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接受过最基本的教育,其中72%受过中学教育,4%受过高等教育,22%只受过小学教育。50个转教者都在学校或在住家附近交上了马来人朋友。这些转教者的绝大部分都属于低收入阶层,他们的收入状况是:66%没有收入或者是每月收入低于400马元,16%的月收入在491-600马元之间,只有2%的转教者的月收入高于2000马元。[9]除了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外,泰国南部地区和菲律宾南部苏禄地区的穆斯林聚居区,也有不少华人信仰伊斯兰教。华人穆斯林被当地民族同化的程度可能比较高,他们的文化适应的方向是本土化。与其他宗教信仰的华人相比,华人穆斯林与当地人的关系比较密切,基本上甚至完全接受和认同了当地文化,这类情况在华人与当地人混合居住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些农村地区,华人与当地人同住一个“甘榜”(村庄),从小与当地人一起玩耍,同上一种学校,同说一种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同化的现象便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据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在印度尼西亚,大多数华人穆斯林与当地人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差别。“改信伊斯兰教,实际上意味着在名字、穿着及其他方面完全认同了当地人;在西加里曼丹,穆斯林都是马来人,加入伊斯兰教便意味着要完全融入马来社会。”[10]在马来西亚,新加入伊斯兰教者被马来人称为“新兄弟”,据前文曾经提到过的林兴福的考察,许多华人穆斯林在结婚后都离开了他们原来的家庭,因为他们的转教及与马来人结婚,无法继续与父母亲的家庭再一起生活。90%的转教者都住在马来人居民区,与他们的马来岳父母亲住在一起,或者分开居住。在林兴福抽样调查的50个华人穆斯林中,有41人在加入伊斯兰教前就有马来人朋友,这些马来人朋友帮助华人转教者尽快熟悉作为一个穆斯林的各种习惯,如教导他们如何祈祷,为他们提供祈祷的地方,帮助他们与马来妇女结婚。这些华人转教者一般都能够被马来人所接受,其中一个人还继承了他的马来父亲(他本人没有亲生儿子)的所有财产。这些转教者与他们的马来人岳父母家庭的关系一般都比较好。
 
在一般的情况下,华人转教者不再与华人社会发生任何联系。林兴福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转教者都能够调整他们的社会生活以适应新的马来环境。马来人也把这些转教者当作马来人看待。”林还强调:“在个人层面上,马来社会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社会。如果一个转教者能够接受马来人的生活方式,参与他所居住的甘榜(村庄)的社会活动,履行他的宗教责任,遵守穆斯林的清规戒律,中止与华人社会的联系,那么,这个转教者就会被看作是一个马来人而完全被马来人社会所接受。”[11]在林兴福抽查的50个转教者中,只有2人的配偶是华人,其他33人的配偶都是马来人。“他们中有11人转教的时间已经超过15年,已经完全适应了马来人的生活方式,并且成为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巫统)的成员。”“90%居住在马来甘榜,通过与他们的马来妻子或丈夫、岳父母和朋友的日常接触,经历了持续不断的文化适应的过程。他们使用马来名字,但有一些人在这些马来名字后面仍然加上华人的姓。这些转教者经常烹调和吃马来食品。……一些转教者,尤其是那些娶马来妇女为妻的转教者,不再过华人的农历新年。大多数华人转教者仍然庆祝华人农历新年,但不再过其他的华人节日,包括清明节、龙舟节、中秋节和冬至节等。与马来人结婚的转教者大多数不再遵守华人传统的习俗和信仰,而是遵守马来人的习俗和过马来人的节日。”[12]二、华人基督教徒  这里说的基督教,是广义的意思,包括天主教、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和印度尼西亚,泰国华人中也有少量的基督教徒。据马来西亚的人口普查,在1980年时,全马华人基督教徒有241851人,占全部华人人口的584%,到了1991年,全马华人基督教徒增加至357751人,占了全部华人人口的776%。[13]基督教在印度尼西亚华人中有较大的影响。从基督教在17世纪由荷兰殖民者传入印度尼西亚起,就有了华人基督教徒,但是,直到19世纪中叶,华人中的基督教活动才初具规模。1965年“930事件”之后,有大量的华人皈依基督教,以寻求宗教的保护。目前,“华人基督教徒约占印度尼西亚华人人口的12%左右。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些地区,基督教徒并不是少数,而是多数,例如在北苏拉威西和马鲁古。基督教为华人提供安全保障,同时还为华人子弟提供较好的学校教育,许多华人就是在基督教学校里接受了基督教教义。在那些穆斯林占人口多数的地区,尤其是在城镇,仍然有一些基督教学校存在,它们对华人也是很有吸引力的。”[14]孔远志认为,印度尼西亚华人皈依基督教完全是迫于无奈,他们没有安全感,不得不寻求基督教的保护。“苏哈托政府要求每个公民在身份证上‘宗教信仰’一栏里,填写所信奉的宗教。许多华人担心没有宗教信仰将被视为信仰共产主义。一些华人不愿意加入伊斯兰教,但佛教又被一些原住民看作是封闭式的‘外国宗教’。孔教又不再为当局承认。在这种形势下,不少华人纷纷加入天主教或基督教。”[15]
 
新加坡华人中有较多的人信仰基督教。新加坡华人基督教徒增长的趋势超过其它任何宗教。据新加坡历次的人口普查,在1931年,基督教徒仅占新加坡全国华人人口的2%至3%左右,1980年增加至99%,1990年增加至14%,2000年又增加至17%。新加坡华人基督教徒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社会文化原因,是英文教育的一枝独秀及西方价值观在青年一代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此外,华人传统宗教,如道教和佛教缺乏活力,对年轻人没有什么吸引力,也促成大量的华人青年投入基督教的怀抱。近年来,新加坡基督教的各种组织还加大了向讲华语的人士的宣传力度,以华语和中国南方方言来传教,争取越来越多的讲华语的人士加入基督教。在菲律宾,罗马天主教是该国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宗教,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0%多,有“亚洲唯一天主教国家”之称。菲律宾华人信仰天主教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班牙统治时期,便有不少华人信仰天主教,除了西班牙统治者大力鼓励和给予华人天主教徒特殊待遇之外,天主教本身对华人也很有吸引力。据有关方面人士估计,目前约有三分之一至一半的华人为天主教徒,甚至可能超过一半以上。[16]菲律宾华人问题研究学者德里西塔昂西根据她在1980年代末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认为,菲律宾华人基督教徒(包括罗马天主教徒和其它基督教教派的教徒)约占全部华人人口的78%,[17]这个结论与另一位菲律宾华人问题研究学者爱玲SP巴维拉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爱玲在1994年对马尼拉的346位华人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对象的年龄在18-65岁之间,其中18-45岁的占了70%,他们中的87%出生在菲律宾。当问到被调查者的宗教背景时,有624%的人回答是罗马天主教徒,142%的人回答是新教徒或其他教派的基督教徒,两者相加为766%。[18]
 
泰国是佛教国家,但是也有不少华人改信基督教。早在19世纪初期,基督教传教士便开始了在暹罗的传教活动。西方传教士发现,与泰国当地人相比,泰国华人更容易接受基督教。1970年代的有关材料显示,在1973年,泰国全国有各类基督教的教区12个,基督教教徒一共有26691人,其中华人有2927人,占11%,在华人基督教教徒中,又以浸信会教徒居多,约有998人。[19]信仰基督教的华人的文化适应的方向是西方化。东南亚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先后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泰国除外),基督教曾经是西方殖民者大力推广的统治阶级的宗教,因此,在西方殖民统治时期,信仰基督教的华人一般都是受过较高教育者,主要是受西方教育的人士,以及一些与西方殖民统治者保持密切联系的富裕的商人。东南亚各国获得独立后,基督教在一些国家仍然是一个占优势地位的宗教,尤其是在菲律宾,基督教(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前文所述,华人信仰基督教,可能是受经济利益的支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可能是出于文化上的选择。这些华人已经在东南亚生活了几代人,他们对于中华文化已经越来越感到陌生,而居住国的本土文化,他们又认为是一种落后的文化,于是,他们选择了西方文化,而在接受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他们认同了西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宗教。在这方面,新加坡华人最为典型。新加坡华人之所以纷纷选择基督教,而放弃传统的华人宗教,可能与新加坡工业化、现代化的特点有密切关系。“新加坡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就走完了别的国家要有一百年或几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程,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然而,快速的工业化、现代化也产生了许多副作用,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了,农业社会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纯朴让位给工商业社会下的赤裸裸的金钱与利益关系,社会重新分化等等。面对迅速的工业化、现代化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化,许多人产生了一种失落感。他们希望从宗教中寻找回以前的东西,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满足。在这方面,基督教比其他宗教更能打动人和吸引人。”[20]
 
至于在其他国家,华人选择基督教,其动机可能比新加坡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也就是说,新加坡之外的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华人选择基督教,除了文化与价值观的原因外,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包括经济利益、安全、寻求宗教保护和后代的教育,等等。不管其动机如何,华人选择了基督教之后,其文化适应的方向,肯定是更多地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与华人传统文化和东南亚本地文化则保持有较大的距离,甚至完全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在大多数情况下,信仰基督教的华人家庭,其子女都是在当地的基督教会学校接受中小学教育,然后再出国去欧美留学。这些人回国后,生活方式基本上完全西方化,对东南亚当地文化和华人传统文化都表现出一种格格不入的态度。这部分华人在东南亚各国为数不少。三、华人传统宗教信仰者  
 
东南亚各国都有许多华人信仰本民族的传统宗教,主要是道教、大乘佛教和各种祖先崇拜。即使是在同化程度较高的泰国和菲律宾,也仍然有不少华人坚守华人传统的宗教阵地。马来西亚华人可能是最顽强地坚守华人传统宗教的一群。据1991年的统计,全马华人中有683%的人信仰佛教,20%的人信仰道教或其他传统的华人宗教。[21]马来西亚华人传统宗教还有自己的全国性的组织机构,在佛教方面有:全国佛教总会、佛教青年总会和佛教僧伽总会。佛教总会还在各州设立分会或支会。佛教总会设在槟城,拥有一座三层楼的大厦。大厦内办有全国唯一的佛教高等学府———马来西亚佛学院,还出版《无尽灯》季刊。马来西亚华人道教徒也建立了全国性的组织———马来西亚道教组织联合总会,该组织下设有“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的宗旨,是要加强道教组织的理论建设工作。
 
转自360个人图书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119/22/8134903_165855036.s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阿根廷天主教行动“再基督化”实践及影响(1931-1976) \孙雪利
摘要:天主教行动是天主教徒为维护教会的利益而组成的社会团体,19世纪末兴起于欧洲,…
 
会通之路:儒教对韩国现代法律的影响 \杜文忠
摘要:以"礼"为核心的传统儒教制度与近代西方法的冲突,成为近代以来以中国、日本、韩…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美国一位神思想研究述评
       下一篇文章:20世纪美国的佛教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