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观点与争鸣
 
中原农村教会的没落已是必然趋势?
发布时间: 2017/5/25日    【字体:
作者:申羔
关键词:  农村 教会 没落  
 
 
农村教会上一代的信徒基本都是一些老年人。一位农村当地教会的管理接近六十岁的样子,曾经对笔者讲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代,就是我们这里最后一波信徒了。”他的意思是说等他们这一代的基督徒都逝去,基督徒在农村就要绝迹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上一代老年的基督徒慢慢逝去,而年轻人信仰耶稣基督的寥寥无几,农村年老的基督徒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而不见增添,人数只会越来越少,甚至最终基督徒的人数会接近为零。

以现今的状况来看,农村教会恐怕真会如此——

年轻人很少有走进教会的,几年前如果一间当地教会里有几个或者是一两个年轻人,都会被当成宝贝,是教会的重点培养对象。在“爱主就侍奉”的属灵观念下,年轻人一般都会参加教会组织的事奉、学习。由教会出资对这些年轻人进行培养。笔者是09年进入教会开始学习的,那时农村教会的年轻人和现在比起来,反而多上许多,几乎每间教会都会有几个,被教会供养着参加学习。只是几年过去,教会虽然出了不少资金在这些读神学的年轻人身上,等他们学习结束教会却留不住他们。有的学习毕业到外地发展,有的由于家庭原因必须走出教会。教会对年轻人的培养也逐渐灰心。现在对年轻人培养的组织活动,已经好久没有听到过了。笔者那一届的神学培训班,好像是我们这里的最后一届。
 
而细查这些年轻人前几年进入教会的原因,很多都是因为家里的母亲信,或者是基督徒家庭父母都信,在家里人的劝说、引导之下进入教会。这两年随着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农村家庭面临严峻的经济需求,各种楼房拔地而起,各种汽车也逐渐的进入了农村家庭,为了避免相比之下的家庭条件落后,已经很少有人把自己家里的年轻人送进教会了。而教会里对年轻人的培养也不再那么的有热情了。
 
至于现今教会里的聚会情况,自然是老年人居多,而且聚会氛围可以说“死气沉沉”,传道人多一点的教会,有个四五个传道人的,讲台上的讲道内容偶尔变上一变。教会传道比较少的,有的一个至两个,甚至每次聚会讲道的都是一个人,内容也是翻来覆去的讲了几十年,用词变一变,见证变一变,可是大致主题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
这恐怕就是农村教会没落的原因――对真理认识的局限
 
传道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小学、初中、甚至识字的都会被推上讲台。这样农村教会不得不面临一个残酷的事实,虽然教会建立了几十年,信徒也信了几十年,可是对真理的认识少之又少。真理不得传扬,只强调“信”,因信称义,因信得福,信徒信了之后生命得不到真理的造就!有些信徒蒙受过主的恩典,信心建立在主的恩典之上,可是生命却得不到真理的喂养。
 
前日和一个教会里的大叔私下交流,五十五岁左右的年纪,本来只是随意的交谈,当谈到信仰的时候,他的眼睛是红的,情感上很受触动。我问他:“叔,你信耶稣了多久了。”他的眼睛就红了:“咦,二十多年了,以前得病差点死掉,活不成了……主的恩典,我也是软弱啊,离教会这么近,也不是每次聚会都来……,初信的时候我是多火热啊……”。农村的基督徒们有些就像这位大叔,虽有着“信仰情感”可是追求信仰的方式,还停留在要靠“按时聚会”上。若追寻这种“按时聚会”的属灵观的由来,恐怕得归功于人数多教会就显得复兴的“复兴观念”上,使徒保罗说“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应用到现实就成了“不可缺少一次聚会”。真理的匮乏、信仰麻木、内心得不到真理知识的更新,久而久之聚会对信徒来说更像是一种仪式!
 
而老一代的传道人,无法供应年轻人对真理以及心理的需求。年轻一代的基督徒教会又没有能力挽留,作为信徒,传统农村教会牧养不了,作为传道教会又供养不了。教会里的信徒年龄断层,加上真理知识的岌缺匮乏,照目前的状况来看,农村教会的没落已是必然趋势。
 
回顾十多年前河南、安徽农村教会的“复兴”光景,信徒和传道人都是十分的火热、上下齐心,时至今天仍然让不少的信徒以及老一代传道人怀念不已。然而,笔者认为,当时的复兴更多是出于上帝的恩典和怜悯,还有文革前后对信仰压抑几十年后的一种喷薄而出,是一种信仰热情的释放。今天再回首,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那些复兴景象的实质只是扎根在肤浅的真理土壤里,时至如今土壤里的养分耗尽,无法供应教会进一步成长的枝干和树叶。

而与此同时,枯黄枝叶下新发的绿芽也许才是将来教会的希望。这只是笔者大胆的推想,以现今教会传讲的真理来看,恐怕以前教会的复兴实质真是如此,但上帝的教会永远是不会缺少希望的。当我们扎根于真理的丰沃土壤时,福音的花朵才会绽放得灿烂而持久。
 
转自基督时报
http://www.christiantimes.cn/news/23678/扎心!中原农村教会的没落已是必然趋势?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佛教是同周边国家交流的最大公约数
       下一篇文章:如何看待儒家与政治的结合?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