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他山之石
 
弹着吉他讲经的洋和尚
发布时间: 2017/7/21日    【字体:
作者:魏德东
关键词:  洋和尚 佛教  
 
 
    1976年,一位来自俄亥俄州的美国青年在中国僧人宣化上人门下出家。次年,他从洛杉矶出发,在公路上3步一拜,到位于旧金山的万佛城朝圣,历时29个月,行程1000余公里。期间他每天只吃一钵饭,不吃糖类食品,不喝牛奶,不入他人家宅,并且连续4年修止语戒,不说话。这位美国佛教史上的传奇人物就是今天法界佛教总会的会长恒实法师。
 
    最早与恒实法师结缘是1999年的6月。当时我在伯克利市漫游,突然发现一座佛寺,红色的墙面上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又有汉字门牌“法界宗教研究院”,更让人吃惊的是,房顶上竟然树着高高的十字架。我扣门请教,才知道这就是宣化上人系统的伯克利道场,恒实法师是负责人,但那几日恰好不在。一位越南法师告诉我:这里原本是一家基督教堂,后来经营不下去了,就卖给了他们做佛寺,但一时半晌他们也没力量将高高的十字架拆下来,于是就出现了佛寺挂着十字架的奇观。
 
    初见恒实法师是2006年的9月。他和众多道友参访大陆佛教,突然打电话约见。使我目瞪口呆的是:恒实法师居然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看到法师赠送的在大陆公开出版的宣化上人著作,我知道他们在默默践履上人将佛法反哺大陆的遗愿。
 
    2007年10月,我到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开会。就在宾馆前台排队办入住手续时,我瞥见一位法师从门前走过,姿势很是熟悉。我立刻冲出去,紧追了几步,果然竟是恒实法师。他也大为感慨,因为他几年都曾不到这里一次。他的道场就在不远处,我们相约周末法会见面。
 
    周六晚上,我应约而至。还是9年前去过的那间佛寺,但十字架已经不见了。法师用英文夹杂中文讲经,楼下约有60人左右,大多是华人和越南人的第二代,也有几位美国本土居士;楼上还有10多人,在听越语翻译。现场不仅有正规的录音录像设备,更有网络直播。法师亦庄亦谐的开示不时引起听众的笑声。
 
    前所未见的是,恒实法师的道场将汉传佛教的日常念诵全都翻译成了英文。在熟悉的中国梵贝声中,听到咿咿呀呀的英文念诵,感觉就是一个字,“晕”。更啧啧称奇的还在后面,恒实法师拿出一把吉他,边调弦边说:当年上人反复讲,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弹着吉他说法啊。在欢快的吉他声中,恒实法师唱起了他自己创作的英文佛教歌曲。这是一组名为“般若密多:美国佛教民谣”的歌曲,共15首。除了付钱购买这种方式外,只要你到网站上写出一个你做的善事,也可以免费下载这些歌曲。
 
    随法师回到寮房,我们又知道除了办好10几家佛寺外,法界总会还办有小学、中学、大学、居士班、研究所、译经委员会、有机农场等,同时以中、英、法、日、越南、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出版佛教图书和音像制品,近年来还创办了英文版学术杂志《东西方佛教》,“法界佛教总会”的网页则有中、英、西班牙和越南文等4个版本。
 
    在闲聊之中,我突然想到,宣化上人不就象当年来华的菩提达摩吗?恒实法师等美国僧人,不仅努力学习中国佛教,同时还根据美国人的需要不断拣择和损益,长此以往,一种本土化的美国佛教迟早会出现。兴奋之时我信口开河,祝福恒实法师早日培养出融会贯通、别开生面的“美国慧能”。
 
    在美国佛教史上,黑龙江比丘宣化上人(1918—1995)占有特殊的地位。1962年,他只身赴美,创办法界佛教总会。1968年,他在旧金山开办佛学暑期班,随后5位美国人出家,成为历史上最早的美国本土比丘。1969年,这批洋和尚去台湾受戒,轰动一时。宣化上人在美先后创办了10多家道场,其中以旧金山的万佛城最为有名。
 
    宣化上人的道场以苦行著称,其口号是“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道场规矩为“日中一食、衣不离体”。我认识的一位比丘尼告诉我,她有一个师妹在美南出家后去了万佛城,每次见面都泪水涟涟,但又不肯回来,让她既心疼又无奈。
 
值得关注的是:
 
    1,苦行的确独树一帜,影响很大;但美国佛教界一般认为,苦行很难长久,一个例证是似乎人员流动较大。
 
    2,我的感受是,即便苦行,象恒实法师那样,但亦积极入世,参与社会建设,是否可以说,此系乃苦行与人间佛教的结合。恒实的道场也有功德箱;他们卖书卖CD,成为传播佛教文化的一个中心。
 
    3,大陆近有佛寺声称属于这一系统,特重苦行之表现,名声显赫。常说:佛寺不设功德箱,设功德箱是做买卖;出家人不摸钱。“貌合神离”?
 
转自中国佛教制度研究中心
http://www.fjzd.org/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97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中根千枝:《中国与印度:从人类学视角来看文化边陲》
       下一篇文章:印度教的宽容及其超越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