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关于当今道教服饰的考订
发布时间: 2017/8/24日    【字体:
作者:万景元
关键词:  道教 服饰  
 
 
《道书援神契·序》云:“后世孔子徒之服随国俗变,老子徒之服不与俗移,故今之道士服,类古之儒服也。”《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云:道士“不异服,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所服者,黄帝之衣冠,故有黄冠之称也。”道教服饰,是道教信仰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清朝剃发易服对道教法服的冲击
 
满清占领江南地区以后,强行推行剃发易服,通过屠城等高压政策,迫使汉人改变传统的衣冠制度。虽然有“俗从僧道不从”的说法,但是道教的法服制度仍然不免遭受影响。后又经受文革浩劫,则今天道士的法服制度,就已经不是那么完备了。
 
清朝全真派闵小艮大师《清规玄妙说》规定了当时全真派的法服制度:“凡全真所戴之巾有九式:一曰唐巾;二曰冲和;三曰浩然;四曰逍遥;五曰紫阳;六曰一字;七曰纶巾;八曰九阳。所谓唐巾者,惟唐朝吕纯阳祖师之派裔可戴。其或老者,戴冲和;少者戴逍遥;或冷时用幅巾,雪夜用浩然;平常当用紫阳一字;各从其宜。上等有道之士,受初真戒者,方可戴纶巾,偃月冠。中极戒者三教巾、三台冠。天仙戒者冲虚巾,五岳冠。巾皆用原色布缎所置。盖玄为天,头圆象天,天一生水,水色属玄,玄几于道,以玄色顶于首,尊道也。凡戴九阳等巾,用异色绸绫所置,斯乃九流外教,火居门徒,定非真修之士。有等逢头丫髻,或清风绣头箬冠;或身穿百衲衣,与夫混玄三皇,千针书本,二仙懒衲等衣;或腰系九股绦,吕公绦,一气绦,或手提风火棕拂,或手擎五明降鬼扇;或跣足;或多耳麻鞋;或草鞋棕履。”
 
但是今天这些服饰知道的就不多了。大概道教服饰,经满清而掺杂一些满族服饰的元素。经文革之后,则又遭受了一次冲击。
 
二、道士之首服(兼论浑元巾非纶巾)
 
甲、网巾
 
首服,就是戴在头上的衣服,包括巾、帽、冠、簪等等。按照清代以来的说法是,道有九巾,佛有八帽。但是明朝道士之巾服,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先说说网巾。
《七修类稿》云:
 
太祖一日微行,至神乐观,有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曰:“此何物也?”对曰:“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明日,有旨召道士,命为道官,取巾十三顶颁于天下,使人无贵贱皆裹之也。至今二物永为定制,前世之所无。
 
按照《七修类稿》的说法,网巾本是神乐观道士所制,后来颁行天下,网巾是明朝特有的首服,以前没有,明朝以后也少有人戴。其基本功用在于束发,一般戴在里面。外出的时候,外面还要在网巾外面加一顶巾服,以示礼貌。网巾在《三才图会》、《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都有记载。云:“网巾,古未有之,自我朝洪武开创始制有也。圈用大环,不同于俗。”大抵是臞仙为了区别道俗,所以创制了一种不同于俗世的网巾,其形制已不可考,但是有同袍考证,明朝网巾之发展,却有不同之形式。
 
乙、道士之冠巾穿戴方式不同于俗论
 
《七修类稿》云:
 
巾帻冠帽近世士夫私居,多用巾易帽,以为古雅,而贫贱者则以易办,亦皆载巾,以为可笑。不知古者士夫冠,庶人巾也。按《仪礼》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吊。《汉书》曰:“卑贱者所服。”傅子曰:“古贱者服也。”故曰:庖人绿巾,士人载之,起于汉末,若郭林宗折角巾;袁绍战败,幅巾渡河;晋轻浮,则有接堋漉酒之称矣。蔡邕《独断》曰: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故王莽头秃,乃施巾。时人云:“王莽秃,帻施屋。”是皆包巾,故《方言》覆髻谓之帻也。然六经之中,止言冠,如虞人以皮冠,野老以黄冠,汉《高祖纪》曰:“帝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又有通天、进贤、方山等称,今人戴冠而不复加以巾,人反为亵,此尤可笑也。但古冠皆如今之獬豸、忠靖之流,非道士之冠耳。若夫帽则上古衣毛帽皮,则帽名之始,后世杂戴私居服也。元则胡人专尚之。中国之人多戴大帽,大帽亦羌人服也,至用丝罗马尾,则又近代之易。
《七修类稿》援引经典,认为古代士大夫戴冠,而野人戴巾。至于明代,士大夫戴冠子的时候,外面一定加以巾帽,而不敢将冠子直接戴在外面。“今人戴冠而不复加以巾,人反为亵,此尤可笑也。”但是道士却将冠戴在外面,尤有古风焉。虽然说道士之冠,不同于俗世之冠,如古人所谓进贤冠、獬豸冠、通天冠、远游冠之类也。这里有两张图片,可以看出当时道书冠戴之不同。其一是明代士大夫的容像图,我们可以看到在黑纱的帽子下面,一顶冠子若隐若显,而士大夫追求的就是这种含蓄的审美;其一是明朝版画《真武灵应图册》中做道场的道士的形象,冠子戴在外面的。
 
这张图也证明,明朝道士尚无浑元巾,而后世道士宣称浑元巾出自邱祖,此真荒谬之谈也。而最近拍摄的一些电影电视,甚至将浑元巾加之于清朝以前的道士头上,其不经也甚矣!
 
丙、浑元巾非纶巾,乃源于满清之礼帽。
 
先会长闵智亭大师在所纂《道教仪范》中说今天道士所戴之浑元巾,即是古代之纶巾,其实是错误的。根据明人所著《三才图会》云:“此名纶巾。诸葛武侯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正此巾也,因其人而名之,今鲜服者。”见下图。
 
明朝的时候戴纶巾的人就不多了,闵小艮将之列入道教九巾,又云“上等有道之士,受初真戒者,方可戴纶巾,偃月冠。”足见在明朝的道教界中,纶巾还是存在的,但是绝对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全真道士所戴的浑元巾。
 
从上图可以看出,道教之浑元巾,是取自于满清时期俗人的帽子。(这个或许和一些道士得到清廷的恩宠,赐予满清官帽有关。)有一张张元旭天师的照片,一副清朝官员的打扮,所以我认为,浑元巾的形制应该和满清的冠服有关。并且浑元巾一凡以前汉人巾服把头发裹起来的传统,而是把头发露出来,也和满清时期剃发易服有关。满发道士戴浑元巾,一望便知晓,有利于区别没头发的假道士。另外,今天苏州、福建、台湾一带,还有道士戴朝珠的。朝珠本是佛珠,满清将之纳入其官服体系,并且设置了严格的等级规定。影响之所及,遂有道士戴之以行科仪者。
 
这张图是满清宫廷画师焦秉贞绘制的《祭祀老子图》,反映了清朝初年,北京道士的斋醮现场,图中跪拜的满清的官员(或许是满清皇帝)。足见在满清初期,道士戴浑元巾的不多。等于说,浑元巾的流行,应该是满清中期或者以后的事情。(或许和清廷赐给道士官爵有关。)至于所说浑元巾有“混元宗坛”等等意蕴,皆道士之附会也。(窃谓满洲服饰文化对道教服饰有较大的影响,比如苏州及福建、台湾一带正一道士的朝珠、九龙绛衣上面的吉祥八宝、全真派的浑元巾、对襟排扣的马褂等,都是满族胡风,非华夏正统)。
 
丁、道士的其他首服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有雷巾,云:“山中道士燕居之巾,野人冠服之属。古无网巾,戴之以笼乱发。各则护寒以裹其首,岂宜入朝堂见帝王而为礼哉?”大概是居山道士所戴的冠服(好比农民所戴的草帽,不适合出现在隆重场合一样),所以臞仙认为不适合戴之以见君王。《三才图会》中绘制了雷巾的样式。如下图。
 
西北还有包巾之制,我曾见道友收藏了这么一种包巾。和九梁巾、庄子巾不一样,包巾是软的,类似于荷叶巾,就是一块布。但是扎的方法跟荷叶巾不一样,大概就是古人所谓的唐巾,扎好之后效果也像(据孙善伟老修行说,西北道士戴包巾的,多是居山道士,怕在山上行走,头发被树枝之类的挂乱)。
 
太阳巾也有道友戴,一般是蓝色面料,里子是白色的。纯阳巾,类似于古代的儒巾,前后有幅,后面缀有两根飘带,全真道士戴的不多,一般是黑色的。正一火居道士,做道场的有戴绣金线的纯阳巾的,但是不多。网巾是明初道士所戴,明朝上至天子,下及士庶都戴的。而现在却很少有道友戴这个的。而今全真派道士满发的多戴浑元巾,新出家的和老修行,因为头发不多,一般戴庄子巾。以前正一派道士多戴九梁巾,最近几年也改戴庄子巾了。苏州一带的道友,则戴方巾,即明代的四方平定巾也。还有一种五梁巾,是港台一带道士戴的比较多,他们又称之为“科巾”,一般是做道场的时候戴的。前后飘一片,很有飘逸之感,类似于明朝的飘飘巾而有梁。下图中吕祖所戴就是五梁巾。
 
至于冠子,全真派高功一般戴莲花冠,配浑元巾,和古人冠巾一起用的制度近似。《学斋占毕》载:“然冠、履两事,反使今之道流得窃其所以,坚持不变。凡闲居则以巾覆冠,及谒见士大夫并行科开章,则簪冠而彻巾穿舄,是三代之制,尚于羽士见之。”只是古人把冠子放在了巾里面,不外露。而全真派的冠是外露于浑元巾之外的。另外我还听说,莲花冠上面的如意,只有在阳事道场才有,放焰口超度的时候,高功要把上面的如意摘下。经书不载,不知是否?正一派的高功,有的戴庄子巾,也有戴浑元巾上面缝一个小莲花冠的。另外尚有偃月冠、五岳冠、星冠等,很少看到有道人戴了。
 
笔者还要纠正的一点就是,偃月冠非全真道士所独有。全真派里有个传说,当年康熙赐了一锭金子给王常月律师戴,王常月真人将金子捏成了偃月冠的样子。于是很多道友都认为偃月冠是清朝才有的,甚至认为只有冠巾了的道士才能戴。其实不然,偃月冠,因其形如偃月,故有此名。一般以黄杨木制作而成,全真派相传有这么个典故,是当年康熙赐一锭黄金给王常月律师,王常月真人遂将此黄金,捏成偃月冠的形状,戴在头上,于是有些道士遂认为偃月冠是满清时期才有的。甚至说,只有冠巾受戒过的人才能戴偃月冠。此荒谬不经之谈也!
 
《遵生八笺·卷之十八》云:“竹冠。制惟偃月、高士二式为佳,他无取焉。间以紫檀黄杨为之亦可,近取瘿木为冠,以其形肖微似,以此束发,终少风神。若带唐巾汉巾,可以簪花。汉巾之制,去唐式不远,前折较后两旁少窄三四分,顶角少方。二制之外,皆非山人家所取。但五岳真形图,人当佩带,入山可拒虎狼,寻壑可远魑魅。”《遵生八笺》是明朝高濂所著,此足见在明朝的时候,就有偃月冠,士大夫戴之以出游,非道士之专用也。而偃月冠的出现时代,起码是在明朝或者更早。
 
三、道教的常服
 
现在流行的道士常服有,右衽小褂、右衽大卦、对襟小褂、浑元巾、庄子巾、九梁巾等等。而太阳巾、一字巾、荷叶巾,也有道友戴的。另外还有一种比甲,是对襟排扣,下长到小腿,前、左、右都开胯的,有点像军服,是为了方便骑马的。
 
《道书援神契·冠裳》云:“古者,士大夫皆有冠,但缨而不簪,唯弁冕簪缨。全夫子戴章甫冠,曰:‘吾长于宋,故冠宋之冠。’庄子曰:‘原宪桦冠藜杖,即桦皮冠也。《礼记》有侈袂,大袖衣也。道衣,其类也。唐李泌为道士,赐紫。后人因以为常。直领者,取其萧散之意也。”
 
《明史·舆服志》云:“道士,常服青。”《清规玄妙》云:“凡全真服色,惟青为主,青为东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为青龙生旺之气,是以东华帝君之后脉。有木青泰之喻言,隐藏全真性命双修之义也。”
 
今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其中提到道士的常服有:袍、鹤氅、裘、袄、半臂、抱肚、汗衫、短衫等。以下是明末容像和行乐图中的道袍款式。在明朝,道袍除了道士穿以外,也是士庶之人的常服。陆西星真人的传记说他晚年常穿道袍,就是就是这个款式的。而定陵也出土了道袍,足见道袍是明朝服饰的主要款式,上至天子,下至士庶都有穿的。只是道士所穿的道袍,有颜色的规定,而俗人的没有。下图是明朝士人穿道袍、戴方巾、系大带、着朱履的画像。
 
这个就是今天道士所穿长袍的来源。但是如今道士所穿的袍子,其实是明制道袍的缩水版。因为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考证,明制道袍有两片暗摆。这点汉服同袍撷芳主人,已经做了考证,明华堂也制作出了明制的道袍。如今我所看到,道友的道袍多是南岳阳裁缝所制的,自上而下,基本上是一样宽的,没有飘逸之感。这个类似于明朝的直裰,而不是道袍了。北京有的地方的道袍,自肚脐以下,约靠下边越宽,穿起来,会有许多褶子,据说就是道袍暗摆的演变。今天道士所穿的道袍,领子和衣服的颜色都是一样的,而古代道袍则允许有一些变化,那样衣服显得更有层次感。
 
现在道友所穿的右衽小褂,则是古代的短衫。半臂小褂很少有穿的,金华赤松宫有道友穿,但是是对襟排扣的。其实半臂应该是直领系带的,而非排扣。武当有道士在白色小褂之外,罩蓝色或玄色披纱的,其实是古代之遗制,值得赞赏。武当又有一些习武之人,穿的长马褂的,则非道士之服也。至于对襟排扣的小褂,和浑元巾一样,是清朝马褂的改版。是满汉服饰互相影响,产生的怪胎。绝不应该列入道士常服之列,盖非黄帝之制也。
 
另外尚有衲衣者,本是全真道士七宝之一,如今也很少看到,只有少数一些老修行保留了。金华赤松宫有一件,是孙善伟老修行的,据说孙道长也是得之于其师父,衲衣很厚重,有利于云游道士的蔽寒保暖。(类似衲衣形制的服饰还有功德衣、水田衣,笔者另有专文介绍。)
 
今天苏州地区还保留着明制道袍的形制,袖子略有弧度,白护领。至于如今我们所穿道袍的三才领,或许是白色护领的演化和遗留。因为领子是比较容易破损的地方,古代棉布更是,所以古人在领子处都补上一块可以拆卸的护领。今道士谓之三才领或三宝领,乃附会之言也。
 
又有道士认为未传度者不可着道袍,笔者认为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自宋朝开始,就有士大夫着道袍的风气,因为当时宋朝几个皇帝在宫闱之内,都穿道袍的,明朝亦是如此。明朝道袍作为常服,上至天子,下及庶民,都可以穿,而不仅限于道士也。盖道袍不同于法服,属于道士之常服,保留古制,但无甚宗教意蕴。好比文革时期,国内都喜欢穿军装一样,也不定只有当兵的才可以穿。盖士大夫以喜好道家之散淡,又不能脱离世俗去林泉修道,故在家着道袍,以为慰藉,亦无不可。
 
四、道士之法服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冠服制度章》云:“黄帝见天人,冠金芙蓉冠,有俯仰于上,冠金星斗云霞之法服,执玉圭而前曰:‘帝劳心天下,为生民主,可谓德矣!’帝始体其像,以制法服,为道家祀天之服。”道教认为自己所穿之法服,是模仿天上仙真的衣服制作的,这点在《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中也有体现,云:“玉堂升境之士,身诣三清,非下界之职也。凡九色云帔,乃天师侍玉宸入室之衣,乃玉堂服也。”道教之法服,其实体现了道士的信仰与追求。
 
《道书援神契·法服》云:“古者祭祀,法服中有中单、敝膝、佩裳之属,今法服乃其流也。”大概道教的法服,源自于古代的祭服,这个论点是中肯的。因为早期道教法服的规制中有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者,其实就是古代王公的冠服,直到明朝,尚有戴者。
 
《三洞修道仪》记载有洞神部道士、高玄部道士、升玄部道士、三洞部道士、大洞部道士、居山道士、洞渊道士、北帝太玄道士和各类女冠不同的法衣,沿袭古代的上衣下裳的制度,有裳和裙的规定。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云:“道士女冠,若不备此法衣,皆不得轻动宝经。具其法服,皆有神童侍卫。正一法服,将军五人、力士八人侍卫。高玄法服,神童神女各二人侍卫。洞神法衣,天男天女各三人侍卫”云云。又云:“凡道士女冠,欲参经法,皆预备法衣,既告斋传法位讫,即须冠带法服,执简称名位,拜其本师,朝谒太上。违,灵官不附身,魂考五帝,夺算一千二百。”
 
《道教仪范》云:“法衣,指做道场高功穿的法服和行宗教大典时,方丈穿的法服。花衣,经师上殿穿的绣花的,有的地方称作‘班衣’。另外,法衣,也有称作‘天仙洞衣’的。”今天看到全真派的法衣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高功穿的高功衣,后面绣有郁罗台、日、月、龙、仙鹤、云纹、星辰、火纹等等,做工精美华丽。还有一种是经师穿的班衣,一般以红的居多,黑色的镶边;也有黄色的,黑色镶边;金华赤松宫也有用绿色经衣的。经师的经衣纹饰则简单一些。全真派的法衣,都是直领、袖子和衣服一样长的。《清规玄妙》云:“朝参公服顶黄冠,戴玄巾,服青袍,系黄绦,穿鹤氅,足缠白袜,脚纳云霞朱履,取五行俱备之故耳。若宗律两师如中单礼足,方谓合法。”王常月祖师的这幅画像,和《清规玄妙》所规定的一样。
 
至于如今全真派的班衣,应该是鹤氅(类似于宋朝人穿的背子)的一种演化。所以,笔者认为如今全真派的经衣款式,应该是清朝中期出现的。因为根据绘画资料显示,之前道士朝参所着,多是深衣的款式,里面穿中单,外面穿直领的背子,系大带。
 
《明史·舆服志》云:“法服,朝衣皆赤,道官亦如之。惟道录司官法服、朝服,绿文饰金。凡在京道官,红道衣,金襕,木简。在外道官,红道衣,木简,不用金襕。道士,青道服,木简。”正一派道士的法衣,则是继承了明朝朝服的款式,直领,后面有补子,多用仙鹤(是一品文官的补子),有腰带,袖宽一尺四,袖长随身。今天师道、净明道做道场时所用的朝服是也。最近又看到有天师道的道徒所着之法服,直领、袖长约一尺四,这些和普通的朝服一般。只是所绣的纹饰不同,也用郁罗箫台的图案,类似于“天仙洞衣”。(窃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也提到了‘洞衣’,说是寇谦之所制,却没有具体的形制说明,不知道是不是和现在所谓的‘洞衣’一样。)正一派以有仙鹤补子的为忏衣,绣郁罗台者为主坛高功的法衣,然而全国各地道派又有一些不同的要求。
 
据金华赤松宫大高功王乐和道长说,小袖的法衣是在召神遣将、役使雷霆的时候穿的,是属于对下的。而所谓‘洞衣’则是在朝拜天上高真,拜表的时候才穿。可是如今已经很少看到全真道士穿小袖的法衣了,而正一派尚保留了古代的制度。大概当今道教界,皆以袖宽及身的“天仙洞衣”为最高品级的法衣,天师道、净明派在进行大型斋醮,或传度、授箓的隆重的宗教活动时,“三师”所穿的法衣。
 
据笔者管见,今天小袖的法衣即是古人所谓之鹤氅也。俗人也有穿的,只是道士之鹤氅用之于法服,所绣的花纹则不同于其他。苏州穹窿山道士做道场,穿法衣(鹤氅也),法衣里面还穿一件白色的海青,海青的袖子要长一些,类似于戏服的水袖。长袖子的作用,一个是“袖里乾坤”,认为道士行法掐诀的时候,不可给俗人窥见。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因为人身难免有秽气,通过袖子的阻隔,避免冲犯圣真,招致罪过。
 
另外阴事道场上的服饰,有些是不同于阳事祈祥法事的。比如高功法师莲花冠上的如意会摘下来,破狱穿草鞋,苏州那边阴事道场穿白色的法衣,四川道众阴事穿黄色法衣,阳事穿水红色法衣。贵州道士阴事穿青色道袍(取‘青衣童子执宝幡而接引’的意思),阳事穿黄色道袍。另外又有一种水田是高功作祭炼的时候穿的,水田衣又叫散花衣,是散花的时候穿的。然而贫道看广州一带高功法师,今江浙一带年轻道众,也有穿水田衣祭炼。
 
全真派又有戒衣者,其原型应该是古代深衣的。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戒衣,腰部有一条黑色的带子,后面垂下两条小绶。和今天正一派忏衣的腰部的带子一样,这些应该是大带的遗存。
 
转自腾讯道学
http://rufodao.qq.com/a/20141021/047937_all.htm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教会建制发展与城市中产阶层
       下一篇文章:石门坎教育:中国山村文化版图的百年兴衰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