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宗教是人类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
发布时间: 2017/9/29日    【字体:
作者:王承文
内容提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宗教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源泉和开端。迄今为止,宗教存在于一切民族、一切种族、一切国家和地区之中。并且对人类的生活发生过和继续发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没有哪一种文化是与宗教没有联系的。可以说,每一种文化都打上了宗教的铬印,宗教对各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所以,那种想摆脱宗教的所谓纯粹文化主义,就像企图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可笑,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关键词:  宗教 社会 文化  
 
 
关于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许多人企图在否定宗教的前提下发展文化事业,不承认宗教的文化功能和作用。本文从宗教的产生和产生后对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宗教与文化的关系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和认识。
 
一、宗教的产生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恩格斯指出:“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0页)
 
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即中发【1982】19号文件指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第53页)
 
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独立于自然界的思想意识,这种早期人类意识认为,在人类社会以外,还有一个超现实的神秘力量在时时刻刻支配着自然界和人们的命运,于是产生了宗教(物质变精神)。宗教成为社会意识后,又反作用于社会,成为社会诸多控制系统中的一种,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精神变物质)。几千年来的历史证明,宗教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切社会形态,一切国家和民族中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合理的、必然的因素。因素之一,就是宗教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文化现象,对社会文化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关于宗教的社会文化功能与作用,随着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兴起,把宗教放在社会文化大环境中去考察,人们发现宗教的社会文化功能是宗教本来具有的。
 
二、宗教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主要标志
 
宗教的产生是人类思维独立于自然界,由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所以,宗教与人类文明同步,并且对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有极其巨大的影响。“在人类的文化知识活动领域中,宗教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和科学及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艺术、道德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第5页)。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对世界文化史作了这样的概括:“古代之文明在宗教,后世之文明在学术,学术主智,宗教主情。”(《图腾与禁忌》,第182页)钱学森教授曾指出:“宗教是文化”,“至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还应包括宗教。宗教是文化事业”。由此可见宗教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以原始宗教为例说明宗教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原始宗教是原始人类社会文明的开端,人们对天、地、祖先、神灵的祭礼,作为人们经济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原始人类的思维进步和心理发展。在原始宗教的不断发展和传播过程中,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语言的发展,促进了思想的丰富与交流,促进了民族的认同性和整合性的形成,上述这一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长足的发展。可以说,原始宗教作为人们的思想支柱和精神武器,成为强有力的支撑原始社会的框架和创造史前文明的巨大和主要的驱动力量。它作为一种文明和文化载体,保存和发扬了人类原始文化,造就了一批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并酝酿、筹备和包容着阶级社会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参见《考古遗迹中原始宗教述评》《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3期)所以,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先生说:“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且每依宗教为中心。人群秩序及政治,导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识以至各种学术,亦无不导源于宗教。”“我们知道,非有较高文化不能形成一大民族;而此一大民族之统一,却每都有赖一个大宗教。”并指出:“为了维持社会,发展文化,尤其少不了宗教。”(《梁漱溟全集》第3卷,第97—99页)
 
三、宗教是人类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
 
宗教既是一种特定形态的思想信仰,同时又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以世界三大宗教为例说明如下:
 
1、佛教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极为密切。佛教在东汉时期作为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后,经过二千多年的传播与发展,逐步与中国原有的道教和儒家的文化互相接触、交流、碰撞、包容、吸收、融合,在哲学、文学、艺术、伦理等社会科学领域,乃至医学、化学、天文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道教和儒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宝贵的社会历史价值。赵朴初居士指出:“从哲学方面来说,佛教思想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道德行为的价值和保证,对概念的分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完整严密的体系。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缘起论。所谓‘缘起’,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消亡,都是由一定的关系和条件决定的,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反映在世界观里,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反映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和普度众生联系起来。反映在方法论上,佛教注重辩证思维和逻辑推理的结合运用。在哲学史上,佛教提供了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哲学”。(《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会议的报告》)可以讲,中华民族如果离开了佛教,就没有完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至于离开了佛教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都会说不周全了。同时佛教还是我国藏族、蒙族、傣族等二十几个兄弟民族的文化主体,如果离开了佛教,也就没有这些众多兄弟民族本民族的历史文化。
 
所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指出:“辩证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较高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1873——1883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45页)从而肯定了佛教的文化地位。
 
2、阿拉伯半岛,原来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地方。自从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以后,阿拉伯人才有了自己的文化,阿拉伯人从此成为一个坚强的民族。《古兰经》既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又是阿拉伯文化的典范,在阿拉伯语言文学史上占有一个最高的地位。凭着伊斯兰教文化,在百年之中,阿拉伯人从亚非欧三洲上把长期被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统治的人民解放了出来,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引起了欧洲各国的文艺复兴。在传播伊斯兰教经典的过程中,创造了阿拉伯文字学、文法学、修辞学、圣训学、教律学、法理学、教义学等,写出了许多记载穆罕默德的遗训、民间歌谣、传统故事和文学作品。由此可见,阿拉伯文化及语言文学,都是以伊斯兰教为中心、为渊源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说,没有伊斯兰教,没有《古兰经》,就没有阿拉伯文化,就没有一个坚强的阿拉伯民族。(参见马坚:《古兰经简介》)
 
所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指出:“古代留传下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托勒密太阳系,阿拉伯人留传下十进位制、代数学的发端,现代的数字和炼金术”。((1875—1876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弟447页)从而肯定了伊斯兰教对世界文明、文化和科学的贡献。
 
3、基督教对欧美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赵朴初居士指出的,离开了基督教文化,也就没有欧洲文化和西方文明。
 
西方文化传统是在基督教文化中得以整合的,它上承希腊哲学,下启近、现代哲学,包含了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希伯来宗教的精神以及罗马人的法治观念。中世纪欧洲以基督教文化为主体,在哲学上,对信仰与理性、传统和自主、理智的统一性、灵魂的不朽性、上帝的存在和世界的永恒性、国家的自然律、逻辑和语言、德性和激情、形而上学的观念等进行深入探讨与整合,从而形成了西方的文化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了解基督教文化,才能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渊源(卓新平语)。“在这一文化背景下,经过中世纪数百年的、在无边无际的泥潭中彷徨之后,才逐渐出现了近代科学的萌芽。如果没有准科学时代的愚拙而执拗地反复进行蒸馏和沉淀,大概就不会悟出那些卓越的实验方法的奥秘,也就不能育成坚韧的科学精神。”(《科学文化史年表》,第34—35页)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创造了近、现代西方世界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所以,马克思说:“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别是资产阶级发展阶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适当的宗教形式。”(《资本沦》第一卷(1867年9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弟96—97页
 
综上所述,可以说,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渊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是人类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
 
四、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承认宗教五性的基础上(即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特别提出宗教的文化性。他经常举以下三个事例说明宗教是文化,并且深刻论述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
 
第一个事例:毛主席在延安时与警卫员李银桥出去散步。毛主席说:“我们去看看庙好吗?”李银桥说:“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懂吗?那是名胜古迹,是历史文化遗产。”(参见李银桥:《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第二个事例:钱学森先生1986年致赵朴初居士的一封信中,针对一些地方干部违反宗教政策的现象写道:“我想根本的问题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如何正确认识宗教。记得我以前向您说过,宗教是文化。这个意思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的开篇,罗竹风、黄心川的《宗教》一文中也说过:‘在人类的文化知识活动领域中,宗教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得到肯定。”钱学森先生在信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中,应当包括宗教。”
 
第三个事例: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文革”初期他告诉周建人先生说:“我正在补课,读佛书。佛教传到中国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和中国文化关系密切,不懂佛教,就不懂中国文化史。”(引自1988年12月16日,赵朴初《在中国宗教学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一位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导师,一位是伟大的科学家,一位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们在宗教这个问题上,不约而同有一个共识,都说宗教是文化,充分证明宗教包容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发掘、继承宗教文化中的精华,是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在有些国家中“宗教”与“文化”两词是通用的
 
这里举两个例子:
 
第一、在美国,基督教是他们的主要宗教,在他们的语言中,“宗教”与“文化”两个词是混用的。开始,美国的文化模式是:“白人——盎格鲁——萨克逊新教”。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被PCJ“新教—天主教—犹太教”模式所取代。在美国人的语言中,宗教与文化往往混为一谈,因为宗教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一切方面,宗教成为文化的象征。宗教对美国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主要体现在伦理道德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宗教道德维护的,即宗教道德帮助和维护了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心理控制。(参见《世界宗教资料》,1991年第2期,段琦的文章)
 
第二、在日本,人们称我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是日本文化上的大恩人。我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向日本传播了佛教,对日本的文化和文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日本朋友称鉴真和尚是日本文化的大恩人。在这里,宗教与文化又是相通的。
 
3、佛教对我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是灿烂中华文明总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佛教不仅在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科学技术等领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而且留下了星罗棋布、蔚为壮观的文物古迹和博大精深的经典论著。佛教文化精华是构成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佛教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渠道。佛教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文艺家、科学家、教育家、旅行家,被鲁迅先生称为“民族脊梁”的西行求法的玄奘;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鉴真;在佛学和科技领域都卓有成就的一行;他们都是杰出的代表。近代一些著名的爱国仁人志士,例如章太炎、魏炎、林则徐、梁启超、谭嗣同等大政治家和大思想家;现代有梁漱溟、瞿秋白、圆瑛、赵朴初等,都曾经从佛教思想精华中吸取过营养,从而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佛教文化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佛教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如下:
 
第一、佛教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在中国思想史上,佛教和道教一直是两股重要的思想潮流。魏晋时期,佛教哲学和道家哲学合流,丰富了后期玄学的内容。在神灭神不灭之争中,使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达到了一个高峰。隋唐以后,佛教各宗派各自对佛典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都对成佛的根据和途径作了各具特点的阐发,并且相互弥补和贯通,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独有的理论体系。宋明时期,儒家反对佛教,却又从思想上汲取佛教哲学,形成了理学,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就是脱胎于禅宗顿悟之说。而有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则在对佛教的批判之中发展了唯物的本体论学说。在宋明时期,儒释道三者相调和,认为孔子之道与佛教所主张的无上菩提之道无异,‘儒以治皮肤之疾,道以治血脉之疾,佛以治骨髓之疾’(张商英:《护法论》)。近代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更有从佛教汲取养料而批判儒家理学的,如谭嗣同所建立的‘仁学’体系,思想渊源之一就是禅宗。佛教思想作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部分,对推动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而佛教文化的精华,如敦煌壁画和经卷,龙门、云冈、麦积山、大足等地的石刻,金代的赵城藏等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一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1988年1月第1版,第5页)
 
第二、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指出:“……佛教传到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的影响是比较深远、广泛的。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中的一部分就是佛教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是分不开的。”(《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44页)
 
从文学方面来说,佛典的翻译,实为中国翻译史之先河,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佛教还为中国的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法华经》、《维摩诘经》、《百喻经》等佛教经典对晋唐小说的创作,起了启迪和促进作用。般若学说和禅宗思想开拓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大文学家诗歌创作的意境。变文和俗讲对后来出现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俗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过很深的影响。
 
从艺术方面来说,现存佛教寺塔有许多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一些宏伟的佛教建筑已成为各地风景名胜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碧瓦、宝殿琼楼,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景色。敦煌、云岗、龙门石窟,是人类艺术的宝藏。佛教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许多稀世珍品一直保存至今。佛教音乐具有“远、虚、淡、静”四个特点,达到了很高的意境。佛教典籍中保存了大量天文、医药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佛教的流传,促进了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关于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更是藏、蒙、傣等兄弟民族历史文化的主体。(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
 
综上所述,无论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从中国历史来看,人类文明是以宗教为开端,人类文化是以宗教为起源的,世界上没有离开宗教的文化,也没有离开文化的宗教。宗教与文化是密切联系、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相伴而行的文化现象。因此,那种企图剥离宗教的文化,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是不存在的,那种想“打倒宗教、留下文化”的思想,是被列宁严厉批判的梦想:列宁曾经针对资产阶级进步派,激进派或资产阶级唯物主义者指出:“打倒宗教,无神论万岁,传播无神论观点是我们的主要任务。马克思主义者说:这话不对。这是一种肤浅的,资产阶级狭隘的文化主义观点。”这是因为:“只要受资本主义苦役制度压迫、受资本主义的捉摸不定的破坏势力摆布的群众自己还没有学会团结一致地、有组织地,有计划地、自觉地反对宗教的这种根源,反对任何形式的资本统治,那么无论什么启蒙书籍都不能使这些群众不信仰宗教。”(《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1909年5月13日〔26日〕)。《列宁全集》—第2版第17卷第391—392页)
 
感谢作者赐稿,转载请注明来源。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
       下一篇文章:多元时代的宗教和世俗主义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